中國明朝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與倭寇鬥爭的歷史,但說到底還是與朱元璋施行的海禁政策有關係,任何事情一味的禁止與封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如放開,合理的引導才是最佳辦法。清朝時候的閉關鎖國政策最後遭殃的還是清政府,幾次與外國的較量,敗的一塌糊塗,就是這一政策導致的惡果。
而永樂大帝朱棣就比他老爸朱元璋聰明。他只做了兩件事,就解決了倭寇的問題,還讓小日本乖乖的臣服中國100多年,我們來看看。
朱棣奪取帝位後就想和周邊鄰國搞好關係,放開了海禁政策,但也沒有指定相關的貿易政策,致使海盜和倭寇比以前更猖獗,勢力發展越來越大,派官兵去海上圍剿,但這些悍匪很聰明,採取遊擊戰,你來他就躲,你一走,他就又來了,搞的官兵們無計可施。
朱棣決定採取「以夷制夷」的辦法,讓本國統治者來管理本國的匪徒,這些倭寇來中國沿海搶劫,很多是受本國統治者的縱容,既然他們能放他們出去,當然也能收回來,自古「民怕官,下怕上」。於是朱棣就派鄭和來解決這件事,這次是下東洋,在下西洋之前。
公元1404年,鄭和帶兵10萬,乘坐打造的樓船巨艦,乘風破浪,浩浩蕩蕩駛向日本。到達日本海面,兵甲齊整,擂鼓震天,日本朝野震驚。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是足利義滿將軍,他雖然也是武將出身還沒有見過這個陣勢。
鄭和首先向日本國宣布了永樂大帝的意思,「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說的很明白,讓日本統治者抓獲在中國犯事的倭寇,用日本本國的法律來處置他們。鄭和船隊的這個陣勢讓足利義滿將軍害怕了,也知道本國的盜匪確實做錯了事。於是他就下令逮捕倭寇的大頭目,為了表示本國治理犯罪的決心,採用「蒸殺」的辦法來嚴懲倭寇。估計這種處死犯人的方式也是從中國學的,類似於中國的燙鑊之刑。這是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許以貿易」,但不是像以前無限制的開放,雙方籤訂了《勘合貿易條約》,由明政府頒發一種貿易證書,日本商船到達中國,拿到證書,方可進行朝貢貿易,這樣就對貿易做了明確的規定和實施辦法,在有規則的前提下做生意,這樣雙方都有利可圖。
足利義滿畫像
同時,足利義滿還接受了明政府授予的「日本國王」的稱號,答應臣服於明政府,態度謙卑,並用厚禮朝貢明朝。這種朝貢體制一直延續到1549年,算起來也有100多年的歷史。
當然這種朝貢制度還是建立在國家實力的基礎上,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一切外交關係你都屬於弱勢地位,正應了那句話「弱國無外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