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37歲的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立朱棣為太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大家都知道,五千多年的中華歷史中,能夠從平民成為九五之尊皇帝的沒有幾個人,劉邦和朱元璋就是如此,坦白來說,朱元璋的起點比劉邦還低,劉邦至少還是一個亭長,而朱元璋卻是出身清貧,後來更是做了乞丐。但是最後卻打敗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將蒙元驅逐到北邊,建立了大明王朝,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在成為皇帝之後,兒女眾多,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由於長子朱標和燕王朱棣表現突出,天資聰明,深受朱元璋的寵愛,特別是朱標,朱元璋更是一心一意將他作為接班人在培養。
據史料記載,朱標為人十分寬厚,並且溫文爾雅,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十分溫和,對待兄弟們也是十分友好,除此之外,由於他治國理政能力突出,深受朝中文武大臣的尊敬,威望也十分高。作為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於是便將一些國事開始交給他打理,欲圖培養他的治國能力,但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朱標卻突然因病早逝,時年僅僅37歲,當時朱元璋痛不欲生,十分懷念長子朱標。
其實在歷史上,燕王朱棣的能力並不在朱標之下,特別是在軍事才華方面,朱棣身先士卒,能徵善戰,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將軍,因此也深受朱元璋的寵愛。當時朱標去世後,太子之位已經空出來了,燕王朱棣其實是最佳人選,其他的皇子要麼好吃懶做,要麼為非作歹,要麼不服管教,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朱元璋其實心裡也想著是否立四子朱棣為太子。於是有一次在朝會的時候,朱元璋當地群臣的面商議儲君之事,曾公開說道,「四子朱棣十分像我嗎,立他為太子怎麼樣。」剛開始的時候,群臣都不敢說話,因為他們心裡很清楚,這些皇子藩王們,都擁有重兵,無論是主張立誰為太子,都會得罪其他人。
後來,終於有一個人開口了,此人便是時任翰林學士的劉三吾,他嚴肅地對朱元璋說道,「如果立燕王為太子,那麼將其他的皇子置於何地。」這句話著實驚醒了朱元璋,史書記載他竟啞口無言,因為朱元璋非常清楚,中國封建社會盛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長子去世需立皇長孫,就算要另立太子,也要立二子和三子,再這麼輪也輪不到身為四子的朱棣。於是在劉三吾苦口婆心的勸諫下,朱元璋最終立皇長孫朱允炆為儲君,當然這並不是說劉三吾有多麼忠誠,而只是藏有自己的私心,畢竟朱棣像朱元璋一樣,嚴刑峻法,而朱允炆卻像朱標一樣的仁厚善良,在朱允炆的手下做官自然是要輕鬆和舒服多。
為何說朱允炆是一個仁義之君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便頒布了嚴刑峻法的《大明律》,但是因為法律過於苛刻,天下不滿之情頻發,朱允炆親自向朱元璋請求修改《大明律》中的嚴刑峻法,因為此事朱允炆深得天下民心。坦白來說,朱棣之所以不能做太子,除了因為他非嫡長子,還因為他的脾氣十分暴躁,和朱元璋的性格非常像,如果朱棣承繼大統,那麼很有可能出現兄弟相殘的悲劇,作為父親的朱元璋自然是不願意看到的。於是朱元璋最終下定決心,立皇長孫朱允炆為儲君。為了讓朱允炆順利繼承皇位,朱元璋開始為他掃除前進的障礙,利用藍玉案和胡惟庸案處決了數萬人,為朱允炆的順利繼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筆者認為,當年朱允炆繼承大統之後,眼見藩王勢力過於龐大,嚴重威脅中央王朝的統治,這才不得已開始了削藩舉措,但是卻讓朱棣有了發動靖難之役的藉口,據史料記載,當時建文帝可是正規軍,朱棣是反叛軍,但是朱允炆因為心底宅心仁厚,並且不願意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這才給了朱棣篡位的機會。除此之外,按照中國古代嫡長子繼承制,即使長子是弱智,也必須繼承皇位,這樣江山很容易滅亡,我們大家熟知的晉武帝傳位給傻瓜兒子,最終葬送了西晉王朝就是如此,立太子還是應該能者居之。最後要說的是,雖然朱棣是靠不正當手段取得皇位,但是在他統治期間,中國出現了少有的永樂盛世,中國儼然成為了世界性大國,和唐太宗是一樣的人,他們也許取得權力的方式不對,但是他們真心對老百姓好,使得百姓安居樂業,也算的上是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