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乞丐走向帝王,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最傳奇的上位者,也是出身最低微的君王。可謂是親身詮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但是就算是當上了天下之主,也不能避免親人離別的痛苦。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其嫡長子,太子朱標逝世。
立儲疑雲
這個孩子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其最報以厚望的孩子。朱標當上儲君已經近三十年,在其死後。朱元璋的身體已經不是很好了,這個帝王必須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立誰為帝國儲君?綜合各方面考慮,他最後決定立朱標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但是熟知明朝歷史的我們都明白,在朱允炆上位之後沒多久。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進京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此以後明朝天子血脈自正統太子朱標一脈變為燕王朱棣一脈。
這也不免令後世之人為朱元璋感到可惜,因為其當初如果不立皇太孫的話,也許就不會導致朱家內部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呢?並且其自己在世時就有承認,朱棣是最像他的一個孩子。那麼還為什麼不選擇燕王朱棣而選擇一個孩子呢?
嫡長子繼承制
古代宗法制度中,嫡長子繼承制是其一個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古代各個封建王朝中使用的最廣泛的傳承制度。這也是當時「家天下」王朝算最為成熟的制度了。
且在明朝政權建立之前的元朝,因其是少數民族政權。當時元朝國祚短暫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皇位繼承制混亂,汗王的兒子鬥做一團。而作為推翻元朝政權的朱元璋自然會吸取教訓,撥亂反正。將「嫡長子繼承」作為自己王朝的傳承之都,朱棣不嫡不長,自然不會再朱元璋的考慮之中。
朝堂風波
在公元1932年太子朱標病逝後,底下其他皇子之間自然是風雲變幻,暗潮洶湧。紛紛都想要一爭皇位。特別是朱標的兩位嫡親弟弟,秦王朱樉以及晉王朱棡。若是朱元璋一旦釋放出擇其一位立儲的想法,必然將引起一場激烈的儲位之爭。
當時天下穩定沒多少年,朱元璋為了給太子理清後路又大開殺戒。清理功臣,就是為了穩固皇權。但同時也給朝堂與社會帶來了動蕩與影響。這時候的朝堂已經經不起再一次的動蕩,不如早日定下儲君,安撫動蕩。
執政理念
且這時候的朱元璋因朝堂的動蕩,最希望的就是繼位帝王是一位「仁君」,在自己的安排之下可以在穩固皇權的同時又施以「仁政」,抵消自己後期為集中皇權所做的暴政影響。而燕王朱棣因常年戍守邊疆,在戰爭中塑造了其強硬的行事風格。
在朱元璋看來其更適合打江山而不是守江山,所以燕王朱棣的執政理念與朱元璋並不符合。本來太子朱標是最好的人選,但是其不幸去世。這時候被太子朱標一手帶出來的朱允炆自然就是其最好的選擇了。
小結
綜上所述,在朱元璋的心中。不僅僅是燕王朱棣,除了太子朱標一脈的嫡子其他人都沒有資格繼承國祚。可他千算萬算也沒有想到,朱允炆年少輕狂。竟敢在其皇位還沒有坐穩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削藩,並在其兵權上交以後依舊趕盡殺絕。朱棣造反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