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卷首導語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被病痛折磨幾個月的太子朱標病逝。以仁孝敦厚著稱的朱標,一直以來都是朱元璋默認的皇位繼承人。
從朱元璋對朱標的培養就可以看出,他對朱標的期許有多深。朱標死時,朱元璋已經是64歲的老人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老年喪子的痛苦自然不必說。但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面前:皇位繼承人的位子又空了,選誰來接班,是個大難題。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經過百般思量後,選定的繼承人是皇長孫朱允炆,即後來在靖難之役中敗給朱棣的建文帝。那麼大家就好奇了:朱元璋有沒有想過直接傳位給朱棣?如果傳位給朱棣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靖難之役」的骨肉相殘?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立長立嫡的傳統根深蒂固,越過二子、三子直接傳位給四子是取亂之道
朱標死後,對待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朱元璋一開始也很猶豫。朱棣的能耐大,也頗得朱元璋的心意。但最大的難題是:朱棣排行老四,長子朱標雖然不在了,但還有二子秦王和三子晉王。這兩兒子不成器,繼位不可能。
尤其是受封陝西的二子秦王,曾因多次不法行為被召回京城斥責,朱標死前還在替這個不成器的二兒子說情。如果此時立朱棣為太子,那麼這兩哥哥往哪擺?朝臣劉三吾更是直諫:「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
後來燕王朱棣起兵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意思就是剿除建文帝身邊的奸臣,但這個口號多少有些牽強附會。如果立朱棣為太子,那麼皇位合法性就存在爭議,二子秦王、三子晉王甚至都不用找什麼藉口,可以名正言順起兵奪位。
雖然朱元璋在世時他們不敢有意見,但朱棣一旦繼位誰也保證不了這兩兒子不會起兵作亂。朱元璋正是考慮到這點才不敢直接傳位給朱棣。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雖然能力一般,但他卻有一點好處:孝順。這一點很像過世的朱標。自古帝王都主張仁孝治天下,朱元璋正是因為這點才下定決心立皇長孫朱允炆。
二子、三子均死於朱元璋之前,但還是不能傳位給朱棣
我們先來看一下朱棣的三個哥哥都什麼時候死的:大哥太子朱標死於洪武25年,二哥秦王朱樉死於洪武28年,三哥晉王朱棡死於洪武31年3月。
我們知道朱元璋死於洪武31年6月,也就是說前三個兒子都死在了他的前面。這個時候為什麼不能抓緊時間直接傳位給四子朱棣呢?
問題是朱元璋沒有開啟上帝視角,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於同年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換言之到洪武31年,二子三子都死的時候,朱允炆已經穩坐儲君的位子6年了。
如果此時廢皇太孫而轉立朱棣則會有更大的動亂,雖然前朝有不少廢太子的先例,但朱允炆在太孫的位子上並無任何過錯,經過6年的磨礪反而日日成熟,得到了舉朝上下一致的認同。
所以憑這點不可能立朱棣,朱元璋不知道二兒子和三兒子也會死在自己前面。為了大明王朝的穩定,朱元璋不敢強立朱棣,埋下動亂的禍根。
靖難之役的成功,完全在於建文帝的瞎出招
說到靖難之役就必須先說說明初的藩王制度了,朱元璋於洪武年間,先後分封了25個藩王。
這些藩王都擁有一定的兵權,少則幾千多則幾萬。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對明朝有一定威脅,但想憑藉一己之力與中央抗衡勝算是微乎其微。根據史料記載,擁兵最多的燕王朱棣早期擁兵不超過8萬。
所以總結來說,藩王制度的缺陷是可能會鬧一些小的動亂,但就擁兵數量來看,除非是藩王聯合起來,否則對朝廷沒有根本性的威脅。
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為什麼會失敗呢?究其原因:是他自己瞎出招。
先是削藩策略出了問題,再就是朱棣起兵後,朱允炆至少有5次機會擊敗朱棣。但前方將士「投鼠忌器」,因為朱允炆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而裹足不前。朱允炆一次又一次的出錯招,最終才落了個兵敗失蹤的下場。
結束語
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沒有立朱棣為太子也是正常操作。至於他分封的藩王,雖然有一定缺陷,但給孫子朱允炆留下了足夠應對的牌面。但他太過自信,沒有料到建文帝出招如此之爛。所以才讓人覺得不立朱棣為太子,是朱元璋犯的錯誤。
你對朱元璋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問題怎麼看呢?歡迎留下寶貴的建議和看法!
參考文獻:《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