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1日,臺灣蘇花公路上因颱風帶來的暴雨招致高山坍方,造成大陸19名旅遊者遇難的慘劇。悲痛之餘,人們提出疑問:蘇花公路地理條件如何?為什麼會在半途上坍方出現如此重大事故?作者曾在這條公路旅遊,就在114公裡處轉折而回,逃過一劫,倖免災禍。回憶這段經歷,也許對未來到此旅遊的人們有可供參考之處。
介紹蘇花公路,要從臺灣的地形說起。臺灣島像大海包圍中的一枚樹葉。東西窄,南北長,從南向北看去,葉柄是處於屏東縣的鵝鑾咀,最北的葉尖是臺北縣的石門。聯結南北兩端畫條軸線,臺灣可分為東西兩部分,西海岸面臨臺灣海峽,擁有臺北、嘉義、臺中、高雄、臺南等大城市,人口密集,經濟文化發達;東海岸有臺東,花蓮、宜蘭縣,面臨大平洋。這一帶盛產稻米、茶葉、油菜、文旦、西瓜等農副產品,其中花蓮縣最大,面積為461082平方公裡,人口只有34萬多人。東海岸的特點是境內高山連錦,氣候多變,十分完整地保留著原生的地質地貌,加上遼闊無際的太平洋,著名的特大峽谷,顯得險峻而神奇,人們爭先到此旅遊,為的就是目睹這裡大自然的原生態的山水奇觀,所謂蘇花公路就處於東海岸的險峻景觀之中。
蘇花公路,起於宜蘭縣的蘇澳,止於花蓮。島上被稱擁有15個大景區,蘇花公路上就佔據2席,是通往臺北的主要通道。
我們10月13日抵臺北,遍訪了臺北、嘉義、高雄、臺東等地的名勝古蹟之後,20日下午經過島上最南端鵝鑾咀公園,從這裡轉折北上,進入東海岸,立即感到耳目一新。首先進入視野的就是浩浩蕩蕩的太平洋。
浩瀚的太平洋,一望無際,水天一色,令人驚奇,令人震撼。驚奇在大海多變的姿態和色彩。遙望天際,遠處的海浪像深灰的群山,它呼嘯擁來,逐漸變為青色;前行不遠,貌似沉穩的群山開始踴躍,到近處成為淡藍,撞到岸邊,頓時浪花騰空飛濺,像銀蛇狂舞,又似白龍翻滾,尚未安定下來,又一輪海浪排空而至,這種後浪推前浪的壯觀影像,無論攝影機、照相機拍上的畫面,都難再現那排山倒海的氣勢。令人震撼的是,在寬廣無際的大洋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和脆弱,蘇東坡所說的「渺蒼海之一粟」是恰當比喻。想到古人論及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觀念,確有見地。這種別處少見的景象,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汽車沿著太平洋綿長的海岸向北行駛,進入號稱島上第二大公園的太魯閣景區,說它大,是因為地跨三縣邊界面積最大;說它險,是因為高山連綿險峻異常。那南湖山峰頂高達3742公尺,奇峰突起;合歡山上林木蒼翠,花草繁茂;奇萊山上雲霧繚繞,雄偉壯麗;著名的太魯閣大峽谷,地貌奇特,谷水奔騰入海;景點有:太魯閣、長壽祠、九曲橋、寧安橋、燕子口等等,光看地名,就能想像其險要程度。
在蘇花公路上,每一地段都令人好奇,再往前走,兩邊崇山峻岭,下面是奔騰咆哮水流喘急的大峽谷,在山腳下劈山炸石開闢出的這條狹窄公路,大巴車跑在上面,像只小小的甲蟲。經過了鳥石鼻、谷風地塹、觀音瀑布、清水斷崖、三棧娃娃谷幾個景點,隔不遠就是一條隧道,人在其中倒反而感到安全。最危險的是一處7字形地段,右邊是峭壁,頭頂上橫插出半截斷崖,左面空曠,面臨深不可測的大峽谷。我們在車裡談論,要是頭頂上降落幾塊石頭,準把汽車砸個稀巴爛,直到離開此地,我們才鬆了一口氣。
這時候已近傍晚,天色昏暗,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車下拍照的旅客,淋成了落湯雞,早就聽說要來颱風,大家匆忙上車,向前趕路。前行不久,突然發現堵車,狹窄的公路上,擁堵在一起,誰也難以移動。雨越下越大,加上雷電轟鳴,情況緊急,我們車的司機,富有經驗,知道此地不可久留,果斷地掉轉車頭往回走,另覓道路前進。由於時間延誤,我們回賓館時,已是萬家燈火夜色深沉。次日,聽說蘇花公路大陸遊客失去聯繫的消息,出事地點就在堵車的那段公路上,我們逃過劫難,實在是萬分幸運。
從我們在蘇花公路上的驚驗旅遊來看,臺東海岸原生態的地質地貌確是山水奇觀,到此遊覽,眼界大開,確是不可不看的勝地。但這裡高山連綿地形險峻,遇有風雲難測的天災,也是難以防範的。事實上,這段公路每年都有人員傷亡的消息,要保護天然環境的原生面貌,又要重視安全,正是多年來環保人士與當地群眾爭執不下的焦點。
據說,當局已通過修改後的環保方案,即將重修公路,這是大好消息,惟願早日實現。更願到此的遊客,提高警惕,加強防範意識,不留遺憾地暢遊寶島,安全歸來。■王友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