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從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到清華興業投資研究員,從諾德基金研究員、基金經理再到天弘基金TMT組長、基金經理,過去十八年紮實的投研經歷,讓陳國光更有底氣匹配「科技股投資老將」的稱號。
不同於很多始終專注二級市場的基金經理,從清華大學MBA畢業後,陳國光曾在以一級市場投資見長的清華興業投資做過四年投研,這讓他更加重視對上市公司核心技術及商業模式進行全方位的跟蹤與調研。
Wind顯示,截至8月6日,陳國光管理的基金資產總規模36.39億元,現管理的天弘網際網路混合基金,近一年回報率已經超過100%。記者發現,由其管理的一隻專注於挖掘科技產業投資機會的新基金——天弘創新領航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目前正在發售期。
「他是金牌投資老將,行業挖掘專家,趨勢市好舵手。」一位熟悉陳國光的北京基金分析師表示,陳國光過往超額收益最主要的來源是他對景氣行業的把握,他擅長提前布局行業景氣度提升的領域,並從中找到優秀的公司。
「他投資風格果敢堅定,敢重倉追高,也敢快速做個股切換,保持組合有較好的進攻性。」上述分析師補充道。
如何發掘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如何做好產業投資?在近日接受媒體專訪時,天弘創新領航基金擬任基金經理陳國光分享了他這些年的投資的心得與體會。
摒棄短線誘惑,踏實做好產業研究
「股價很容易被一些短線資金所幹擾,你分不清哪些是炒作,那些是真正的產業發展邏輯,人往往會被一些短期的東西所幹擾。」陳國光稱,「要堅決摒棄短線炒作的投資思維,不要被某些主題炒作的短期收益所誘惑,踏踏實實把產業研究做好。」
從事投資十八年,陳國光坦言,他的成就感更多來自於為投資者獲取了比較好的回報,而且不是通過追逐熱點、冒了很大風險而獲取的回報,而是通過紮實的產業研究以及高密度的公司調研和細緻深入的研究後,得出的與認知相關的回報。
科技行業往往和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相關,很容易被市場資金所利用,進行主題炒作。如何避免市場炒作的噪音,選出真正做產業的優質公司,是陳國光在投資研究中要花費更多精力的地方。
陳國光信奉的是「超額研究創造超額價值」,其投資團隊對重點公司會保持一周至少一到兩次的高密度跟蹤,包括公司高管、技術骨幹、財務總監、主要產品部門負責人,以及行業專家、競爭對手,不停地進行追蹤、訪談和溝通。
採訪中,陳國光分享了他的兩個心得:捕捉行業內的主線趨勢、準確把握個股的估值。
他認為,當前的科技股投資中看似有許多熱點,但與上一輪行情類似,主線還是圍繞行業景氣度和公司業績。由於科技創新往往從硬體開始,伴隨滲透率的提高,再到應用端的爆發,整個業績爆發的節奏也會從硬體開始。
在估值方面,科技板塊整體估值的寬度非常高,估值波動比傳統行業要大,如何定價是個難題。
「科技股的估值和景氣度高度相關,在景氣度向上時,往往是戴維斯雙擊——估值和業績雙提升。但是一旦盈利下降時,也是雙殺,即估值隨著業績的下降而下降。」陳國光稱。
控制回撤最好的方式,就是選擇最好的公司
陳國光這些年的投資感受是,科技產業也像傳統產業一樣,對大公司越來越偏愛了——贏者通吃,一旦一家公司形成技術壁壘後,基本上這部分市場都是它的,可能比傳統產業還要更殘酷。所以,控制回撤最好的方式,就是持有行業裡面最優秀的公司。
「上一輪科技股行情中,市場熱衷去買小公司,認為小公司能夠逆襲龍頭企業。但這一輪科技浪潮有所不同,競爭格局很清晰,行業龍頭的地位也很穩固,龍頭企業表現出了更好的成長性。這種公司在周期結束時,還能保持很長時間的穩定性。」他進一步補充。
如何尋找那些贏家通吃的高壁壘公司?在陳國光看來,選擇優秀的科技公司,要看它的產品和技術「卡位」。一方面,他們會找到它的出口數據、代銷機構,看它的現金流;另一方面,他們還會找到競爭對手,來多方面驗證。
「競爭對手的評價往往比較客觀,我們會選擇那種連競爭對手都真心佩服的公司,給它打出更高的分數。」陳國光稱。
之所以如此,其實並不無理由。因為做科技投資,如果基金經理不去深入地做全系統研究,很容易被市場各種短期的主題性東西所誘惑。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產業的理解。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對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就是公司的管理層、特別是「一把手」的水平和情懷如何。
當然,陳國光也非常注重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除了狼性,他也非常看重企業家能否做到「專一」,即企業家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和精力的投入,應該是他整個人生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企業也很優秀,但是管理者還有很多體外產業,這樣會分散他很多管理精力,這種公司往往走不長,中間可能會面臨很大波動。」陳國光分析稱。
視野更遠,才有信心長期持有
不同於市場上頻繁換倉的基金經理,陳國光管理基金的重倉股換手率並不高,很多公司都是熟悉的面孔。對此,他給出的解釋是——至少要往後看兩三年,如果其成長性依然比較確定,才有信心去持有一年。
由於A股預期的成分要遠遠超過其他市場,如果敢於持有某家公司一年,至少要有能成長兩年以上的邏輯。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公司偏離了當初的設想,他們也會逐漸做一些微調。
對基金經理而言,看清未來的方向至關重要。如果能把未來10年的市場主線看清楚,投資就能變得相對簡單和容易一些,這一方向也是陳國光一直為之投入精力並持續跟隨的動力。
在牛市時,人人都覺得自己水平很高,但是一輪調整後,有的人保留了大部分勝利果實,也有的人從哪裡來又回到哪裡去。在經歷數輪完整市場周期後,陳國光對市場和自己的認識也更為深刻和客觀,要想成為更優秀的基金經理,需要不斷地學習、進化,接受新事物;還要堅守能力圈,整體投資要做到風險可控。
「或許,我更像藤類植物,它總在探索,只要能夠延伸的地方,都努力去延伸,一直在感知未知……」陳國光很享受投資過程中「對未知充滿興趣,始終保持好奇心」這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