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論述以賽亞大概率是虛構人物,以賽亞書裡寫的神跡、預言等等只是後人編撰的故事而已,並非真的是所謂的什麼神的默示。有人可能會說,既然你說以賽亞書作者是被擄後之人,他盼望著神來救他們,怎麼還敢編神的話騙人呢。其實現代信徒對古代人的宗教信仰有一個很大的錯覺,就是他們以為聖經裡的先知對神必定是非常的虔誠敬畏。其實你看看詩篇,再將自己替代到那個時候去想一想就知道,如果你日子過得特別困難艱苦,你求了一輩子的神,他從來都沒有靈驗過,而「惡人」一輩子「行惡」、褻瀆神,卻每天都過得很好,你對神還能有多信任。
每逢亂世或民族災難的時候,思想家總是特別多,以色列也一樣,待到猶大滅亡比較長時間之後,以色列人對神的態度產生了幾種不同的想法。第一種是約伯記第一作者(前面解讀約伯記時說過,我們認為約伯記有兩個作者,原作者反神,後作者改成敬神)的思想,他懷疑神、質疑神的公平公道和正義;第二種是傳道書作者的思想,他認為不管窮人富人義人惡人都是神安排的角色,神安排你做窮人義人,你就好好安心地做你的窮人義人,你要是想著去學做富人和惡人,你會得到更壞的遭遇,因為神會因為你不好好演戲而懲罰你;第三種就是以賽亞書作者的思想,他對神其實已經不大相信,但問題是除了神力又有什麼力量可以改變他們當前的狀況呢,沒有,想不出有,所以就算對神已經非常失望,卻仍不願放棄這根救命稻草,於是他就編一些神話來麻痺自己,再根據這些編一些自己的願望,希望到時自己的願望都會像前面所編的神話一樣靈驗。
我們剛剛才讀完雅歌過來的,其實讀者仔細想想,以賽亞書和雅歌是否有那麼一點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渴望得到什麼而得不到,所以就編一些白日夢,就好像是真的一樣。最後雅歌作者給自己的夢編的結局是如願以償得到了大帥哥、結婚大圓滿。以賽亞書因為不是說自己做夢,所以不能直接寫上結果,只能編預言的結果,他預言神會派彌賽亞來給以色列人建立美好的神的國,在以後的神的國裡不僅沒有惡人欺壓義人,連獅子和熊都不欺負食草動物,因為神使它們都改成吃草。對此預言我們笑笑就好,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整套消化系統都不一樣的,要獅子和熊吃草,此事不僅古難全,以後也堅決做不到。
對以賽亞書的整體觀點已經說了不少,有的人可能覺得驚駭,認為我們的觀點是顛覆性的、是聞所未聞的,但是對能獨立思考的人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因為他們自己通過閱讀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只不過大部分信徒在讀經的時候都沒有進行思考、盲目相信、不敢有任何質疑,才不會想到這些。有個信徒就這麼說:讀聖經時千萬不要動自己的頭腦和自己的智慧,要用心靈和誠實尋求主,這樣神默示的真理就會自然進入到你的靈裡面,你也就得到了神賜給你的智慧。看起來長長的似乎有道理的一句話,其實就是兩個字:迷信。
下面我們講以賽亞書具體的內容吧。第1章的內容在第1句寫明,是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以賽亞得到神的默示,其中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內容。作者的這個時間範圍說得太大了點,第1章的那麼幾句話神需要默示六十年嗎,不能說明是哪年哪月哪日默示的,至少在哪個王的時期默示的總能說說清楚嘛。這點也可以說是編造的痕跡之一。
在中文版中,第1章內容分成兩段,第一段標題是神責備以色列,第二段標題是罪大惡極的城。
第一段內容大致如下:天啊、地啊,你們給評評理,我含辛茹苦養育以色列人,他們長大了竟然不聽我的話,牛、驢都能認它們的主人,以色列人瞎了眼不認他們的主人。這些人全部是罪人、敗類,他們離棄我、藐視我、與我背道而行。他們屢教屢犯、屢犯屢罰,竟然都不吸取教訓,其傻無比。他們的地被外邦人霸佔,城被外邦人焚毀,現在只剩下錫安城,若不是我老耶還有意給你們留點種,早就把你們像消滅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消滅掉。你們這些剩下的官長和百姓給我聽著,你們個個犯了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的罪,你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認錯、改正、止惡、行善,要幫助貧窮和弱者,否則的話,你們向我禱告我也不會聽,你們給我守節我也不高興,你們給我獻祭牛羊我非但不吃,反而還要生氣,又作孽,又討好,何成體統嘛。最後警告你們,你們要是好好聽從我的話,最大的罪都還有得救(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並且也有福享,反之,如果你們不聽話呢,就必被刀劍所滅!
這段話一般解經的人都說是以賽亞對未來發生情況的預言,我們在前面已經解釋過,實際上這不是預言,而是後人穿越到古代編架空故事而已。如果是預言的話,有一點也是說不通的,當時作者描述的情況不是錫安還沒有被毀嗎,他說如果你們聽話,那沒事,否則的話,就要被滅。如果是預言,怎麼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情況,未來的事究竟是按哪種說法發生呢。我們知道,以賽亞書後面還有說到錫安被毀,猶大人被擄,既然他都已經知道後來錫安保不住,前面給人選擇的話豈不是白廢話嗎,這當然也是不合理的。所以這個預言說根本就站不住腳。
我們在解讀詩篇的時候,在詩篇有幾處說神不喜悅獻祭,我們都作出解讀,說其實是因為以色列人被擄之後,非常貧窮,一般要根本沒有牛羊好獻祭,所以才發明出一種神不喜歡獻祭的說法,還發明出一種叫感謝祭的東西。這裡說神不喜悅獻祭,意思是說有罪孽的人不能獻祭,這種說法我們在詩篇第51首也解讀過,是不合理的。歷代志下31章寫,希西家守逾越節,獻祭了近兩萬隻牛羊,歷代志下35章寫,約西亞守逾越節,還獻了四萬多隻牛羊呢。這裡說的神不喜悅人們獻祭,明顯也是因為作者是被擄之後的人或者他們的後代,所以才這麼說。另外1:15句還說,你們禱告我也不看,你們多多祈禱我也不聽,這不正跟詩篇裡說的情形是一樣的嗎,人們都問,耶和華你要不理我們到幾時呢。這句話其實就是為求神不靈找個說法安慰自己而已,並不是真的因為人們沒有認錯改正所以神不搭理。
關於反獻祭的事情,我曾把解讀發於貼吧,有神學家就反對我說,不能那麼解讀,他認為以賽亞是希西家時期的人是沒問題的,而大致同時期的阿摩司書、彌迦書、何西阿書都有這種反獻祭的主題,所以反獻祭應該理解為世俗貴族對祭司階層的祭祀特權的進攻。這種說法當然是站不住腳的,以賽亞是不是希西家時期的人,我們前面已經分析夠多,這裡不再說,阿摩司書、彌迦書、何西阿書以後會解讀到,暫時也不忙說,他說反獻祭代表世俗貴族反對祭司階層這點就很沒有根據。
很多人都根據聖經表面的講述,以為在以色列的列王時期神職階層很強盛,其實是有理解錯誤的,實際上自從掃羅建立王權後,就代表世俗貴族取得統治地位。在列王時期,代表神職階層的祭司只不過是王權的附庸而已,到了列王后期,神事更加荒廢,因為後來國運越來越差,有些人就反思敬神的問題,所以才會有聖經中寫的希西家改革、約西亞改革等等,他們重新宣布律法並重守逾越節,希望通過敬神使猶大重新凝聚力量、走向強盛。所以第一,希西家時期世俗貴族沒必要對祭司階層的祭祀特權發起進攻,因為當時祭祀已經式微,實際上希西家做的是加強獻祭,而不是削弱獻祭。第二,貴族有錢有權又有勢,手上有的是牛羊祭物,他們要反祭司階層的祭祀特權,也必定會自己搞祭祀,不會說不要獻祭。第三,一般在反獻祭的詩句前後,都有要求公平,要求救助窮苦人等等的語句(比如詩篇40:17、以賽亞書1:17),也說明提出這些的人並不是貴族,而是窮苦人。
上面一段作者以神的口吻吐槽了以色列人,接著下面他要吐槽耶路撒冷城。有人可能會說,既然你上面分析說,以賽亞書作者其實是耶路撒冷陷落後的人,為什麼他寫的以賽亞書第1章別的地方雖然已經陷落,但耶路撒冷卻還在呢。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出於作者對耶路撒冷陷落的惋惜、心痛和痛悔,他專門提出那一刻,是希望時光停留在那個仍然可以挽回的時刻,他想,如果在那個時候,人們改正自己的錯誤,不要再得罪神,患難最後安然過去,人們重新安居樂業,那該有多好;第二個原因是出於作者對構築作品的需要,比如在這一章,他要責備以色列人和耶路撒冷,如果耶路撒冷都已經不在,人們都已經被擄,那責備就沒什麼意義。仔細一思索,其實後一個原因也等於前一個原因。
下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吐槽耶路撒冷城,他說:可嘆啊,以前的忠信之城變成現在的娼妓之城,以前城裡住著的都是公平、公義之人,現在住著卻都是騙子和兇手。你看,他們用碎渣充當銀子,用水兌換酒,他們的官長與盜賊是一家的,既分贓又收受賄賂,他們只會徇私枉法,根本不會為孤兒伸冤,也不會為寡婦作主。孰可忍神不可忍,為此我耶和華發誓,我要轉向去幫助我的敵人,為我的敵人報仇(這種思想比較古怪吧,其實就是讓列邦來打以色列的意思,同詩篇裡一樣,作者也是把以色列人的仇敵想像為神的仇敵,試想,如果真的有創造天地的神,他又有什麼仇敵,人又怎麼有資格成為神的仇敵,所以所謂神的仇敵,當然是人編出來的)。我要伸手教訓你這個逆反仔,我要煉盡你的渣滓,除盡你的雜質,我要重新設置官長,讓你恢復公義之城和忠信之城的美名。錫安必因正義得到救贖,其中的悔罪歸正者也會得到救贖,繼續悖逆和犯罪以及離棄我老耶的則會被消滅(原文沒有繼續兩字,那麼犯過罪又悔罪歸正的怎麼辦呢,悔罪歸正的前面不都是犯過錯誤的嗎,否則又何必悔罪歸正,不通,所以我給加上繼續兩字,省的語句有病神出洋相)。那些崇拜橡樹的人以後將會後悔莫及,他們會為自己曾經走進園子去敬拜橡樹而羞愧,他們以後必會像無水澆灌的像樹一樣,葉子枯乾掉落。權勢者就像易燃物,他們的行為就像火星,兩者碰到一起,必定引起大火,無人可救。
這段話中說錫安被神熬煉後,必定會得到救贖,其中的義人也會得救,其實我們知道他們後來並未得救,錫安城被滅,猶大人被擄,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把以賽亞書當作神的預言是不靠譜的,如果說這是神的預言,豈不是說明神說話如放屁嗎。那麼我們前面說,其實作者是被擄後之人,他也是知道錫安城的遭遇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寫呢,道理跟上面我們講他為什麼寫耶路撒冷卻還在的原因一樣,只是他自己的一個不現實的願望,希望當錫安還未陷落的時候,神雖懲罰了錫安,但把錫安整治好並讓它得到拯救,那麼他們就不必遭受後來那麼不幸的命運。
這段話中說到的橡樹崇拜,其實就像我們中國人對許願樹的崇拜一樣。因為橡樹一般都比較高大,而且枝葉非常繁茂,所以有人對它崇拜也屬正常,據說古代歐洲很多地方人都有崇拜橡樹的風俗。不過橡樹雖然在聖經裡經常提到,說起橡樹崇拜,這裡卻是第一次,說明在列王時期及以前,迦南人應該沒有這樣的風俗,否則的話早就會像巴力、亞舍拉一樣挨批。後面的以西結書也有提到橡樹崇拜,不過以西結書明確說明他是被擄之人。我們從這些也可以看出,橡樹崇拜應該是猶大滅亡、以色列人被擄之後他們從外邦人那裡學來的。最後一句和合本將易燃物翻譯為麻瓤,這從英文版中看不出來,可能是來自希臘語或者希伯來語吧,麻瓤是易燃的麻屑,亦作火絨,極易燃燒,在古代作為引燃物。作者在這一句說有權勢者都要被焚毀,顯明了作者的身份,是屬於被權勢壓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