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2020-12-12 佛教在線

內容摘要: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這有利於進一步廓清共生概念的使用邊界。第四部分,根據上文的分析,總結出共生思維具有的三種價值,即對話價值,實踐價值以及願景價值,這實際上是對共生思想重要性的論述。筆者認為,共生思想,能夠最好地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對症下藥,適得其時,實際上是繼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等價值之後,重新確立的時代價值典範。第五部分,筆者對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個案考察,可以得出結論,星雲大師對於共生概念不僅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也有相當可觀的實踐,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證明——「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這一論斷。

關鍵詞彙:比較哲學 共生 同體共生

借用布賴恩·斯託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 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一、名相辨析:中西語境中的「共生」

在探討共生之前,有必要從中西語境中略說其概念演變。

1)中文語境中的共生

由於漢語造字的靈活性與詞義的複雜性,需要將「共」和「生」分別解釋一下。「生」的甲骨文為,《說文》解釋為:生,進也,取象於草木生出土上。可見,「生」為會意字,原初的詞性為動詞。在中國,有時候,「生」字也與「活」字等同。「活」字,猶如英文living,然而從體用哲學的角度來講,還有靈活、活潑潑地諸多意思,遠非living一詞所能完全涵蓋。「生」的意義和用法非常之多,我們發現,「生」字的每一次出現都可以獲得一種新的含義,而且都還能夠保持與生命、存在或物自身的意義關聯。「生」字,幾乎可以代表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這對於理解方東美先生為什麼將生生之學翻譯為Creative Creativity大有幫助。而同時代的另一位哲學巨擘牟宗三先生亦云,中國哲學之所以殊勝於西方哲學,其分際也系乎「生」之一字。(3)

「共」,這個詞,甲骨文作,為會意字,原初比喻一起承擔重擔或災難。在中文語境,現有三個音,分別是gòng、gōng、gǒng。作gòng講時,往往有同的意思,表示共同、一起;作gōng講時,可通於供,如供給、供應;作gǒng講時,可通於拱。現在我們最常使用的意思,往往是作gòng講時的意思,例如共和,共同,共享,共有,共用。根據不同的語境,「共」字還具有其他不同的意思,而且,「共」字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還會出現意義的變動。在中國古代,「共」字,並不總是具有「平等」的意涵。《論語》曾雲「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是描述朋友關係的,充滿平等的義氣。然而先秦以來,由於專制權力的異化與扭曲,「共」字的平等性意涵,到了明清之際才真正有所彰顯。(4)例如黃宗羲《明夷待訪·原臣》中的名言:「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5)這裡的共,就有平等分工合作的意思了。

共生這個概念,究竟起源於何時?最初由何人在什麼層面上使用,是很難考證的了,不過在近些年,共生成為熱點詞彙卻是事實。總之,單從共生的詞性角度來講,可以看成是一個副詞加上動詞,也可以看成是形容詞加上名詞。共生的字面解釋,就是共同生存的意思,如果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生命的學問」大背景下,其意蘊更為豐富而深刻。

2)西方語境中的共生

共生概念,在英文中被拼寫為一個獨立的單詞:symbiosis,意味living together,即共同生存。最初,共生一詞在西方文化中並不顯眼,不過由於近現代生物學的發展,逐漸使共生一詞登上了時代的舞臺,因此,對於symbiosis內涵的理解,要從生物科學談起。追溯共生學說的歷史,第一個提出「生物是廣義共生」命題的是德國醫生,真菌學奠基人Anton?deBary(1831-1888)。在1879年,他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並將兩個希臘詞「sym」(共同、一起)和「bios」(生活)合成一個專門的術語,這就是現在常用的單詞symbiosis。不久,真正發生革命性影響的時間終於到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共生」在真核細胞演化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1981年,美國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正式出版了《細胞進化中的共生》(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一書,提出了細胞內共生理論(The endosymbiosis theory)。該學說一開始遭到誤解和指責,但是現在已經獲得廣泛性認可。(6)Lynn Margulis的內共生理論,來源於對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研究。該理論認為線粒體和葉綠體分別起源於好氧性細菌和光合自養原核生物藍藻。當細菌侵入到原核生物細胞內,並不總是相互噬殺,而是在某些情況下達成妥協。在這個艱難的合併反應過程中,逐漸從寄生過渡到共生,最終形成了含有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定型,對今天大型動物的誕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共生,是自然進化過程中,伴隨競爭逐漸形成的傾向於合作的反應模式。Lynn Margulis的內共生假說,並非完美無缺,但是共生學說的方法論意義卻成為廣泛的共識。正是由於共生學說的出現與完善,達爾文進化論(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在經歷兩次大修正之後,成為今日生態學界的主流思想,也就是「現代綜合進化論」(Modern Synthetic Evolution)。(7)但是很顯然,後來發展的事實證明,共生(Symbiosis)現象,不僅得到生物學研究的確認,修改了傳統「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而且被引進其他學科領域並大放異彩,在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逐漸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

總之,在中西語境中,共生,symbiosis ,兩者並不完全等同。但是,從翻譯的角度講,共生,確乎能夠傳神地表達出symbiosis的意涵,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甚至具有了比symbiosis更為寬廣的精神境界。那麼,什麼是共生呢?實際上,共生的確切內涵一直都在生成中,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必然會獲得更加豐富的具體內容。這也就是說,與其在理論上定義共生,不如放在實踐中追尋共生概念的可能內涵。職是之故,本文並不試圖為共生下一定義,而是尋求之,仰望之,走近之。我們已經出發,但還在路上。

二、可能內涵:共生概念的思維優勢

共生概念,作為一種哲學思維,可以應用到人類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要想詳細地說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共生概念最為殊勝的部分,即與其他類似概念(8)相比,共生概念優越性之所在。

在中文世界,現有討論共生的文章著作,對於「共生」概念的「多元並存」、「異類同生」、「互利共贏」、「和合」、「共生共榮」等層面多有闡發。這似乎給予我們一個印象,共生,與中國當下時興的和諧論並無二致,甚至就是一種特殊的和諧論。實際上,共生哲學有自己獨立的領域,若是從邏輯的可能性空間上來講,共生哲學要比和諧論涵蓋的領域要更為深刻而寬廣。

日本著名建築學家黑川紀章,對共生,不僅有豐富的實踐,也有深入的思考。在《新共生思想》一書中,黑川紀章表現出對於共生思想的卓見,「對於關係很好而且沒有競爭與對立的朋友來說,『共生』是沒有必要的。『共生』存在於激烈的對立、互不相融的要素之中。」(9)這實際上是說,並不是任何條件下都可以使用共生這個詞,在最為核心的層次,那些有激烈對立或者緊張矛盾的情況下,才更能夠凸顯出共生的殊勝作用,也只有在這種近乎生死存亡或者非此即彼的熾熱化狀態中,才最為渴望共生。這就劃清了共生與一般和諧論的界限。黑川紀章還認為,「共生不是片面的不可能,而是可以創造新的可能性的關係。」(10) 這一點同樣值得我們重視。黑川紀章的說法,雖有商榷的餘地,但頗富啟發。不過,這些並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就筆者看來,共生思想還有一個巨大的優越性,而且這也是一般「和諧論」往往未曾達到的精神巔峰,即 「同體共生」思想。(11)

相關焦點

  • 重塑·共生|當代城市更新實踐與思考學術論壇圓滿舉辦
    12月5日,「重塑·共生——當代城市更新實踐與思考」學術論壇暨《H+A華建築》雜誌2020年會在上海四行倉庫隆重舉行。活動由華建集團、《H+A華建築》、唐玉恩大師工作室主辦,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四重哲學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支柱,具有厚重的哲學意蘊。  融貫了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精髓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立的前提是兩者之間必須具有交互性關係,只有人與自然在多方面實現交互性循環才能使兩者實現和諧共生成為可能。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內在蘊含的這種交互性關係,本質上與中國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 星雲大師:全球同體共生 不分彼此互相幫助
    文/星雲大師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八)多倫多宗教對談全球同體共生 不分彼此互相幫助時間:二OO一年十月十一日/地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說:二OO四年十月,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美加巡迴公演,二十二日在多倫多盛大舉行,會後星雲大師接受信眾獻花並致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闡釋
    人與自然從「中心主義」轉向「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關係問題是哲學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最根本的問題。檢視人與自然關係上的已有理論,我們可以看到「中心主義」的痕跡。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自然中心主義,都表現出倚重「中心」,貶損「邊緣」的理論傾向。
  • 亞洲龍數字藝術展大放異彩,共生哲學演繹智慧之美
    亞洲文化與數字科技相互交融,讓「相生相融」「共生共振」成為數字藝術展的關鍵詞彙。  活動邀請到4位知名藝術大師顧林、邱志傑、葉楠、陳抱陽紛紛為亞洲龍打「CALL」,他們的作品也是藝術展上濃墨重彩的存在。
  • 黑川紀章:共生的智慧
    共生城市和基於生命原理的城市規劃 黑川紀章4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共生城 市」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出「共生城 市」的建築觀。針對工業化城市背景下城市 規劃中居住、工作和商業分離的功能分區的 問題。黑川紀章以共生哲學深化表現他的改造西方中心主義和理性中心主義的意志。
  • 從「混沌」到「共生」
    從 「混沌」到「共生」(原載於《讀書》 2019年第 6 期, 李玲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李玲從哲學水平上說,使我們吃驚之處在於混沌是定義自由意志的一種方式,是可以把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調和的一種形式。
  • 越過山,看見海,深入城市與原野,從傳統到現代,發現臺灣多元共生設計魅力
    近年來,城市空間設計中的多元、共生理念越來越受到業界和社會的關注。經受了多種文化滲透、融合及持續影響的臺灣設計,在當代呈現出多元、共生的特質,設計界對文化融合、文化創意的思考更加成熟。在2016臺灣建築首獎獲得者廖偉立建築師事務所,聆聽他對人、自然、建築和社會的全方位的、系統的主體性哲學思考及建築實踐;在臺北品昕設計辦公室,馬靜自總監分享了精品型空間的設計思維,以及啟發式團隊管理模式,隨後的實地項目考察,更是讓大陸設計師從精緻的完成度中尋找到未來的努力方向。
  • 星雲大師生平
    2000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有關佛學之兩岸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共生景觀及其敘事表徵:華語奇幻電影中的人與「妖」
    一、共生視域下的共生景觀和共生議題「共生」(Symbiosis)原為生物科學的一個概念,由德國微生物學家巴裡(Anton de Bary)於1879年首次提出,特指不同生物和生物種群之間廣泛存在著的「共生」關係(Living Together)。
  •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地球,本是懸浮在宇宙的細小微塵。46億年前,因緣具足。直到兩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一切發生了改變……星雲大師:「地球有了毛病,當然跟著我們人就有了毛病。所以因此人為了要生存,要活的正常、快樂,我們先要把我們的地球安頓好、治療好。「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柔弱的手掌,撫慰世間一切的有情。「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傾聽的雙耳,諦聽自然萬象的天籟。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肆虐,讓我們重新回到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問題: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我們應當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去深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非正常互動是疫情暴發的深層緣由。
  • 「共生」主題展|作品展覽預告:多元繁榮,共融共生
    2020廣西設計周將攜手多家組織、機構共同打造「共生」主題展——這可能是廣西第一場跨多重設計領域,多個行業大咖協作而成的藝術設計展覽。在「設計共生」的主題之下,尋找溝通、實踐和融合 ,著眼未來,謀求良性的共同發展。
  • 日媒:日本仙臺助外國人融入社會 華人感受多元文化共生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文章,原題:仙臺助力外國人融入社會 華人感受多元文化共生提起仙臺,讀者一定不會覺得陌生。一篇《藤野先生》,讓人們記住了魯迅先生留學的這座城市和在這座城市裡生活著的可愛的人。
  • 華媒:日本仙臺助外國人融入社會 華人感受多元文化共生
    中新網8月1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刊登題為《仙臺助力外國人融入社會 華人感受多元文化共生》文章,作者觀察發現日本仙臺成立多元文化共生中心,為住在仙臺的外國人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社會。文章提到當地華人對此服務表示滿意。文章摘編如下:提起仙臺,讀者一定不會覺得陌生。
  • 魚菜共生系統及其立體化案例研究
    現代魚菜共生系統的發展,普遍認為是基於1970年代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新鍊金術」生態學研究中心(New Alchemy Institute)關於生態方舟(The Ark)的研究推動。1980年代末期,美屬維京群島大學(UVI)詹姆斯·瓦克斯博士(Dr.
  • 共生設計 | 遊山·觀石【HBA環球設計605期】
    共生形態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人的穿梭時常會變成一種對現象的演繹
  • 魚菜共生Aquaponics的最大挑戰
    ,上過推廣課程的不是回家趕緊買材料DIY組裝,就是課程中的魚菜共生設備搬回家開始來實現魚菜共生的夢,甚至有摩拳擦掌蓋溫室買設備來一場小型的魚菜共生農場.       魚菜共生,對於都市中的人們來說,有著莫名的吸引力,因為聽到以魚的排洩物來種菜,這真是一個太棒的概念了,我們只要給魚吃飼料,魚的排洩物就可以透過硝化轉換成蔬菜要的硝酸鹽,可以魚菜兩收,又可以省水愛地球,還有收成時的心靈滿足,以及療愈的功效,真的是一件好事可以多面豐收,何樂而不為!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津實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部署,點燃屬於這個秋天濃烈的色彩,一幅更加綺麗的生態畫卷,正在津沽大地鋪展。大綠野趣、色彩斑斕。站在五層樓高的津南區綠色生態屏障瞭望塔遠眺,眼底是綿延的林帶和草地,蜿蜒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