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創業屢次失敗的王華銀,如今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福泉市華銀養殖場。他還站上講臺,向貧困戶傳授自己脫貧致富經驗。
峰壑交錯、江河奔流,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馬鈴薯等作物的豐富口感,提供了牛羊養殖的自然條件。當地人管紹剛在這裡發展牛羊養殖和馬鈴薯種植,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貴州,這個曾經貧困度最深、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西南部省份,全省66個貧困縣已於2020年11月23日實現全部脫貧摘帽,無數脫貧致富故事在這裡上演。12月初,《金融時報》記者來到貴州福泉市、威寧縣等地實地調研。記者發現,在貧困戶脫貧致富、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都有金融的大力支持。
致富學校扶貧又扶智
2019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王華銀見到了習總書記,並受到了總書記的親切問候。就在幾年前,他還屢次就業受阻、創業失敗,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從16歲起就外出打工,但因受身高一米二這一條件限制,他幾乎處處碰壁。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參加由福泉農商行舉辦的「金融夜校」活動後,他聽到信貸員講解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政策,萌生了再次創業的想法。2010年,福泉農商行為王華銀髮放了2萬元低利率農戶信用貸款,助他事業起步。2016年,他又在福泉農商行10萬元扶貧再貸款資金支持下,創辦福泉市華銀養殖場。在福泉農商行多次貸款(累計發放貸款260餘萬元)支持下,養殖場已經初具規模,現有60餘頭牛、1000餘頭生豬,帶動周邊90餘貧困戶脫貧增收。
富起來的王華銀更忙了,他還成了農村金融致富學校的初級班講師,向學員們傳授他的養殖技術和致富經驗,而他曾經也是致富學校的一名普通學員。致富學校讓無數缺技術、缺資金的貧困戶學會了致富手藝,找到了致富門路,也讓王華銀這樣的致富帶頭人成了帶貧帶頭人。
據了解,農村金融致富學校根據農戶產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需求,將學員劃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初級班學員為貧困戶和一般農戶,中級班學員為致富帶頭人和種養殖大戶,高級班學員為農業龍頭企業主。學校採取差異化課程設置,並將教育培訓與產業、就業、創業相結合,讓貧困農民學習了解種養殖、加工、經營、銷售等技術信息,掌握謀生技能的同時,還幫助他們樹立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實現扶貧方式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
自2016年9月,首家農村金融致富學校在福泉市馬場坪街道辦事處魚酉村掛牌成立至今,福泉農商行聯合福泉市社保局在市內大力推廣,目前已經建成5個校區,組建了20個教育實踐基地。目前農村金融致富學校累計開展各類學習培訓七期、80餘場,培訓學員4500餘人次,向學員發放各類貸款1.6億元,在學員帶動下實現貧困農戶就業創業2400餘人。
金融澆灌特色產業發展
烏蒙山脈貫穿縣境,峰壑交錯,江河奔流。在威寧縣,記者領略了黔西北的大氣寬廣,同時也體會到了當地人生存的不易。從貴陽出發,歷時5個多小時車程才到達威寧。傍晚5點鐘左右,本還一片晴朗的天空頓時浮起一層迷霧。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脫貧攻堅無疑面臨著重重困難,威寧縣也確實是貴州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在堆滿馬鈴薯(洋芋)的倉庫裡,記者見到了管紹剛。他拿起洋芋向記者介紹道:「威寧洋芋塊頭大、產量高、口感也好,而且耐儲存,質量在全國都是領先的。」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威寧當地馬鈴薯、牛羊肉的好品質。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金融資源的不斷流入,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管紹剛是威寧縣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合作社法人,今年合作社分別獲得威寧農信社和威寧富民村鎮銀行150萬元、80萬元貸款,用於發展牛羊養殖和馬鈴薯種植。在金融支持下,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養殖100多頭牛和1400多隻羊,種植馬鈴薯1500餘畝,帶動51戶貧困戶167人脫貧致富。此外,他還為貧困戶提供貸款擔保,累計為貧困戶擔保貸款600餘萬元。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威寧縣牢牢抓住這個脫貧牛鼻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2016年以來,縣內金融機構累計投放各類產業貸款35.49億元,全產業鏈支持馬鈴薯、精品蘋果、烤菸、畜牧養殖業等主導產業發展。其中,扶貧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了撬動金融資源的重要作用。2016年至今年10月末,人民銀行威寧縣支行累計向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投放扶貧再貸款51.27億元,累計帶動13.42萬戶貧困戶增收,撬動40.42億元信貸資金匹配投入扶貧、涉農領域。
創新模式「貸動」貧困戶增收
在扶貧過程中,在人民銀行分支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努力下,以「六保一投」為代表的創新產品和信貸模式不斷湧現,有力「貸」動了貴州產業發展。
何為「六保一投」?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黔南州中心支行以福泉市為試點,貴州福泉農商行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推出「六保一投」金融服務壩區創新模式,涵蓋啟動保障、責任保障、產銷保障、資金保障、風險保障、兜底保障和信用投放七個環節。具體來看,政府性農業發展公司或供銷社為新型農業主體墊支賒銷部分生產資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籌資金流轉土地,並繳納互助保證金;政府性農業發展公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籤訂種苗供應和農產品保底收購「雙訂單」;人民銀行向法人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支持;保險公司提供「種植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發生違約貸款損失,在互助保證金代償後,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分擔;最後,銀行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放優惠利率信用貸款,借款主體承諾穩崗就業。
黔南州福泉市甕償村「大福姜」種植大戶陳禮能就是「六保一投」模式的受益者。在通過自籌資金試種50畝「大福姜」賺了錢之後,陳禮能決定擴大產量。當地農商行主動上門,通過運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向他發放「六保一投」信用貸款80萬元,執行4.85%優惠利率,解決了他的資金缺口。此外,政府性農業發展公司承諾墊資50%姜種費用,陳禮能自繳「種植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保費的20%,其餘保費由省、縣財政進行補貼。今年生薑行情好,預計利潤突破100萬元,帶動約30戶貧困戶務工增收。
數據顯示,目前福泉農商行已通過該模式向壩區8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期授信5404萬元,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信用優惠利率貸款24筆、1239萬元。目前通過「六保一投」模式穩定就業近100人,輻射帶動就業近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