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貧困縣的金融扶貧路:致富學校拔窮根 產業扶貧助增收

2020-12-23 中國金融新聞網

  就業、創業屢次失敗的王華銀,如今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福泉市華銀養殖場。他還站上講臺,向貧困戶傳授自己脫貧致富經驗。

  峰壑交錯、江河奔流,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馬鈴薯等作物的豐富口感,提供了牛羊養殖的自然條件。當地人管紹剛在這裡發展牛羊養殖和馬鈴薯種植,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貴州,這個曾經貧困度最深、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西南部省份,全省66個貧困縣已於2020年11月23日實現全部脫貧摘帽,無數脫貧致富故事在這裡上演。12月初,《金融時報》記者來到貴州福泉市、威寧縣等地實地調研。記者發現,在貧困戶脫貧致富、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都有金融的大力支持。

  致富學校扶貧又扶智

  2019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王華銀見到了習總書記,並受到了總書記的親切問候。就在幾年前,他還屢次就業受阻、創業失敗,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從16歲起就外出打工,但因受身高一米二這一條件限制,他幾乎處處碰壁。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參加由福泉農商行舉辦的「金融夜校」活動後,他聽到信貸員講解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政策,萌生了再次創業的想法。2010年,福泉農商行為王華銀髮放了2萬元低利率農戶信用貸款,助他事業起步。2016年,他又在福泉農商行10萬元扶貧再貸款資金支持下,創辦福泉市華銀養殖場。在福泉農商行多次貸款(累計發放貸款260餘萬元)支持下,養殖場已經初具規模,現有60餘頭牛、1000餘頭生豬,帶動周邊90餘貧困戶脫貧增收。

  富起來的王華銀更忙了,他還成了農村金融致富學校的初級班講師,向學員們傳授他的養殖技術和致富經驗,而他曾經也是致富學校的一名普通學員。致富學校讓無數缺技術、缺資金的貧困戶學會了致富手藝,找到了致富門路,也讓王華銀這樣的致富帶頭人成了帶貧帶頭人。

  據了解,農村金融致富學校根據農戶產業發展現狀以及發展需求,將學員劃分為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初級班學員為貧困戶和一般農戶,中級班學員為致富帶頭人和種養殖大戶,高級班學員為農業龍頭企業主。學校採取差異化課程設置,並將教育培訓與產業、就業、創業相結合,讓貧困農民學習了解種養殖、加工、經營、銷售等技術信息,掌握謀生技能的同時,還幫助他們樹立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實現扶貧方式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

  自2016年9月,首家農村金融致富學校在福泉市馬場坪街道辦事處魚酉村掛牌成立至今,福泉農商行聯合福泉市社保局在市內大力推廣,目前已經建成5個校區,組建了20個教育實踐基地。目前農村金融致富學校累計開展各類學習培訓七期、80餘場,培訓學員4500餘人次,向學員發放各類貸款1.6億元,在學員帶動下實現貧困農戶就業創業2400餘人。

  金融澆灌特色產業發展

  烏蒙山脈貫穿縣境,峰壑交錯,江河奔流。在威寧縣,記者領略了黔西北的大氣寬廣,同時也體會到了當地人生存的不易。從貴陽出發,歷時5個多小時車程才到達威寧。傍晚5點鐘左右,本還一片晴朗的天空頓時浮起一層迷霧。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脫貧攻堅無疑面臨著重重困難,威寧縣也確實是貴州最後一批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在堆滿馬鈴薯(洋芋)的倉庫裡,記者見到了管紹剛。他拿起洋芋向記者介紹道:「威寧洋芋塊頭大、產量高、口感也好,而且耐儲存,質量在全國都是領先的。」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威寧當地馬鈴薯、牛羊肉的好品質。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金融資源的不斷流入,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管紹剛是威寧縣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合作社法人,今年合作社分別獲得威寧農信社和威寧富民村鎮銀行150萬元、80萬元貸款,用於發展牛羊養殖和馬鈴薯種植。在金融支持下,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養殖100多頭牛和1400多隻羊,種植馬鈴薯1500餘畝,帶動51戶貧困戶167人脫貧致富。此外,他還為貧困戶提供貸款擔保,累計為貧困戶擔保貸款600餘萬元。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威寧縣牢牢抓住這個脫貧牛鼻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2016年以來,縣內金融機構累計投放各類產業貸款35.49億元,全產業鏈支持馬鈴薯、精品蘋果、烤菸、畜牧養殖業等主導產業發展。其中,扶貧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了撬動金融資源的重要作用。2016年至今年10月末,人民銀行威寧縣支行累計向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投放扶貧再貸款51.27億元,累計帶動13.42萬戶貧困戶增收,撬動40.42億元信貸資金匹配投入扶貧、涉農領域。

  創新模式「貸動」貧困戶增收

  在扶貧過程中,在人民銀行分支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努力下,以「六保一投」為代表的創新產品和信貸模式不斷湧現,有力「貸」動了貴州產業發展。

  何為「六保一投」?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黔南州中心支行以福泉市為試點,貴州福泉農商行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推出「六保一投」金融服務壩區創新模式,涵蓋啟動保障、責任保障、產銷保障、資金保障、風險保障、兜底保障和信用投放七個環節。具體來看,政府性農業發展公司或供銷社為新型農業主體墊支賒銷部分生產資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籌資金流轉土地,並繳納互助保證金;政府性農業發展公司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籤訂種苗供應和農產品保底收購「雙訂單」;人民銀行向法人金融機構提供再貸款支持;保險公司提供「種植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發生違約貸款損失,在互助保證金代償後,信貸風險補償基金按照一定比例分擔;最後,銀行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放優惠利率信用貸款,借款主體承諾穩崗就業。

  黔南州福泉市甕償村「大福姜」種植大戶陳禮能就是「六保一投」模式的受益者。在通過自籌資金試種50畝「大福姜」賺了錢之後,陳禮能決定擴大產量。當地農商行主動上門,通過運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向他發放「六保一投」信用貸款80萬元,執行4.85%優惠利率,解決了他的資金缺口。此外,政府性農業發展公司承諾墊資50%姜種費用,陳禮能自繳「種植保險」和「價格指數保險」保費的20%,其餘保費由省、縣財政進行補貼。今年生薑行情好,預計利潤突破100萬元,帶動約30戶貧困戶務工增收。

  數據顯示,目前福泉農商行已通過該模式向壩區8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期授信5404萬元,運用扶貧再貸款發放信用優惠利率貸款24筆、1239萬元。目前通過「六保一投」模式穩定就業近100人,輻射帶動就業近900人。

相關焦點

  • 產業化扶貧「拔窮根」 黑龍江省克東縣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
    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片區扶貧攻堅是新階段扶貧工作整體布局的核心。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共有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的龍江、泰來、望奎、林甸等11個國家和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總人口362.7萬人。片區群眾如何脫貧致富?精準扶貧如何「對症下藥」?扶貧進入攻堅階段,未來如何扶貧?初夏時節,人民網黑龍江頻道記者深入大興安嶺南麓片區貧困縣,實地採訪片區扶貧的「龍江攻略」。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扶貧印記】白槎村:黨建引領促脫貧 多產並舉拔窮根
    【扶貧印記】白槎村:黨建引領促脫貧 多產並舉拔窮根 2020-05-26 0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謀發展路 合力「拔窮根」——都勻市綠茵湖產業園區助力邦水村...
    2019年8月,綠茵湖產業園區通過投入扶貧資金購買水泥、砂石等物資,同時用好用足「萬企幫萬村」「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政策,積極動員協調轄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投入資金、捐贈物資為邦水村建設人飲工程、水利設施、農業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面貌。
  •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2019-01-03 10:43:00來源:央廣網
  • 「扶貧牛」助李寶和「拔窮根」
    2016年5月,龍江縣政府出臺了肉牛養殖扶貧項目,探索「先購後補」的方式,幫助有創業意願的貧困戶解決資金難題。這一好政策的出臺為李寶和的致富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政策一下發,李寶和就參與肉牛養殖扶貧項目,購買了2頭基礎母牛,獲縣、鄉1萬元補貼,並籤訂高檔肉牛改良協議,致富路就此開始。
  • 產業扶貧拔窮根,村民人均純收入10360元
    產業扶貧拔窮根貧困村成周邊「明星村」經過兩年的努力,現在蘇豐村已經成了「明星村」,產業扶貧帶動作用凸顯,2018年和2019年蘇豐村給貧困戶和村民發工資和分紅近100萬元,人均純收入10360元。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離不開延安產業扶貧公司的「2+1」扶貧新機制和「三金三有」的政策扶持提供的有力扶持。
  • 湘潭縣烏石鎮眾興村:依託產業扶貧拔窮根
    公司+農戶+合作社眾興村依託產業扶貧拔窮根湘潭在線5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廖豔霞)4月30日,湘潭市生態環境局一行到湘潭縣烏石鎮眾興村調研駐村扶貧工作時發現,烏石情專業種養合作社的生態農莊前食客絡繹不絕,前臺謝智利忙得不亦樂乎。
  • 貴州精準扶貧的特色之路:創設農村金融致富學校,「融資」更要...
    為促進金融支持與產業扶貧有效融合,切實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貴州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六強六推」模式。據了解,2020年11月23日,貴州最後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拔掉了千百年來的「窮根」。尤值一提的是,「融資」更要「融智、融志」。
  • 挪窮窩、拔窮根,雲南保山: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5月17日,雲南省政府發布通知,正式批准3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保山市的隆陽區、施甸縣2個貧困縣在列。這是繼昌寧、龍陵兩個縣如期脫貧摘帽後的又一好消息。保山市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成果,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產業扶貧力度、就業扶貧力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鬥,堅決完成既定任務。易地搬遷,挪出窮窩奔小康易地扶貧搬遷是「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的一批,也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保山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搬遷任務72169人,在全省16個州市中排名第6位。
  • 人民日報點讚山東濟南幫扶湘西:泉潤湘西拔窮根
    11月30日,人民日報13版刊文《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點讚山東濟南幫扶湘西,攜手戰貧事跡。以下為報導全文:泉潤湘西拔窮根本報記者 徐錦庚 侯琳良核心閱讀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
  • 西藏日喀則市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窮窩窩 邁上小康路
    與精準脫貧相適應 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  拉孜縣查務鄉明瑪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是日喀則市率先建設完成的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日喀則藏曆新年前夕,村民旺堆興高採烈地用新買來的藏式門帘將新居裝扮得漂漂亮亮。  「今年是我們搬到新家的第三個新年,去年我在縣城考了駕照,有了新車,搬遷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講扶貧故事】邢若鴻:不拔窮根不離村
    【講扶貧故事】邢若鴻:不拔窮根不離村 2020-12-29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太平:產業扶貧拔掉「窮根子」消費扶貧鼓足「錢袋子」
    作為金融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在近年來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和保障職能的優勢,切實為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太平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國太平」)以產業扶貧為核心,配套消費扶貧、智力扶貧等多項舉措,幫助甘肅兩當縣、安徽裕安縣等地實現脫貧「摘帽」、鞏固脫貧成果,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洛陽新聞發布會|易地扶貧搬遷:6萬餘名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
    「十三五」時期,洛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共計60078人,佔河南省搬遷任務的23%,搬遷量居全省第二位。主要涉及9個縣(市),其中:國家級貧困縣5個,省級貧困縣1個,非貧困縣3個。,推動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取得顯著成效,使全市6萬餘名貧困群眾「挪窮窩、斬窮根」,開啟易地致富新生活。
  • 深山苗寨 「拔窮根」
    2020年,全村就業形勢一片向好,務工方式持續優化,致富路徑不斷拓寬,群眾幹勁十足,「錢袋子」越來越鼓。拔「產業窮根」,念好「山字經」「出去打工的掙了錢,留在村裡的怎麼辦?」為讓群眾實現增收,唐雋永想盡一切辦法,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經」,積極引進油茶、黑山羊、小黃牛、小香雞、中華蜜蜂、稻田魚、生態雞等扶貧項目,貧困人口產業發展覆蓋率達100%。「村裡準備修養雞場,今天要去量土地。」
  • 產業扶貧築富路 南沙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畢節-廣州產業園建設項目畢節內陸港展示中心立足當地實際精準發力拔窮根惠水縣,地處貴州省中南部,北鄰貴陽,西及安順,是著名民歌《好花紅》的誕生地。一柄小綠瓜,成了致富「金瓜瓜」。惠水縣好花紅鎮佛手瓜產業園成為貴州省最大佛手瓜種植基地。劉偉拍攝惠水縣成功脫貧,關鍵在於打造了「自我造血」的扶貧產業。梅州市蕉嶺縣的脫貧之路亦是如此。「突出本地特色、增強輸血造血、建立長效機制」——這是蕉嶺縣的脫貧思路。
  • 饒河縣:深耕產業扶貧 拓寬增收致富路
    東北網12月11日訊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近年來,饒河縣依託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產業扶貧,讓貧困戶實現持續增收。駐村工作隊為張忠玉申請了低保金、醫療保險等各項待遇及扶貧政策後,還為他送去了羊、豬,引導他發展庭院經濟,目前張忠玉一家每年收入達到13000多元。除了幫扶張忠玉,駐村工作隊因戶施策,扶持7戶貧困戶發展中草藥種植和庭院養殖,促進他們實現長效增收。
  • 助學助醫助產業發展 陽光保險扶貧從根做起
    在張維功看來,阻斷「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現象發生,才能切實拔掉貧窮根子、摘掉窮帽子,助力構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面貌。基於此,陽光保險集團早在2018年8月啟動的精準扶貧項目「雙生計劃」——「萬名貧困生幫扶計劃」「萬名村醫能力提升計劃」,其中前者是定向幫扶「三區三州」的貧困地區高中學生,實施教育扶貧。
  • 欽州市欽北區:金融扶貧拔「窮根」
    去年7月,他通過扶貧部門、銀行、金融辦、企業共同參與授信評級,獲得了10萬元小額信貸入股廣西金陵牧業集團,當年便得到1萬元的股金分紅。利添賢是欽北區金融扶貧的受益者。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欽北區強化產業支撐,變「資金到戶」為「收益到戶」,按照「資金入股、配股到戶、共享收益」的原則,整合各類扶貧資金作為入股資金,讓貧困戶參股轄區內的農業龍頭企業或種養專業合作社,從中獲取分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