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賦詩曰: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不知道他說的是那裡,但蓬萊外海7公裡處的長島,終日在海霧裡若隱若現,我以為「蓬萊仙境」外的這樣一個島,那就是白居易所說的「仙山」了。因此,一到蓬萊,我們就急著趕赴「仙山」了。圖為駛離蓬萊的輪渡,航跡所指,就是長島了。
進出長島,都必須乘坐長島至蓬萊間的渡輪出行。渡輪航班每半小時一班,票價單程每人45元,早六點以前,晚六點後停航,航程大約四十分鐘。不過,這四十分鐘的航程你可不會寂寞,因為,一出發就會眾多的海鳥伴著航船的左右上下翻飛,煞是好看。
長島港位於長島的南小島,這裡也是長島縣政府所在地。長島位於大連和煙臺之間,扼守著渤海與黃海的門戶,由32個小島組成,亦稱為長山列島,是山東唯一的海島縣。
島上也有公交車,但等車時間實在沒什麼規律可循,因此我們只能包一個車前往長島北小島的月牙灣。
月牙灣長約2公裡,內凹如彎月。據說彭德懷元帥視察長島要塞時,來到這裡,脫口而出「好一個月牙灣呀!」月牙灣因此而得名。這裡的海灘,堆滿了雞卵大小,五彩斑斕的溫潤卵石,除此之外,這裡可能就剩下一個好聽的名字了吧!(此圖來自網絡)
從月牙灣出來,我們又乘車來到了長島最北端的九丈崖。這裡,有古代東夷族人的生活遺蹟。因東夷族以鳥為圖騰標誌,因此他們建起了鳥形的旌表,這個旌表,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華表的雛形。
長島的燈塔,高聳在九丈崖之上,為往來航船指示著方向。
這裡的巖石,破碎而褶皺,好象被什麼外力揉折過似的。不過正因為如此,在海水的映襯下,這裡的海巖反而顯得更有個性。
這塊凸伸於石階之上的鍥形巨石,被冠以「神斧」之名,的確看起來霸氣十足。
這懸崖上的橫槽,我一開始以為是古人修建棧道留下的遺蹟,後來仔細觀察,才發現這完全是天然形成的,應該是大地劇烈地質活動的結果吧。
前後不靠,左右不挨,一塊孤零零的層疊狀條石立在海邊,這就是「九疊石」。
九丈崖高約69米,是一堵延伸幾百米的懸崖峭壁,以其獨特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
這裡的海灣彎曲如海鷗之雙翅,故而名為「鷗翅灣」。
伊人冠總是需要伊人來裝扮的,不然,只能是空留其名了。
出了九丈崖,駛過連接南北小島的大壩公路,我們又來到瞭望夫礁公園,這是望夫礁公園全景。
「鯽魚獻璽」包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唐太宗遠徵高麗之時,不慎將手中玉璽掉入海中,打撈多時未果,後一條魚卻頭頂玉璽浮出海面,被唐太宗賜名「鯽魚」。
我站在長島海邊遙望天際,似乎「仙山」之外隱約還有勝境。我想,「仙山」之名不過是古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不是仙山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逐美麗風景的那種心態和愉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