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法」表演歷史悠久,在秦漢時已經存在,至今約有兩千多年歷史。是百戲、樂舞、雜技等表演形式的總稱,其中包括各種幻術和絕活。
戲法盛行於漢朝:「元封三月時,作角牴戲,三百裡外皆來觀也」。
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戲法公開表演就始於漢武帝時期。為接待外國使者,漢武帝舉辦了「魚龍曼延」和「百戲」,也就是魔術和歌舞雜技表演,「魚龍」後來成為了宮廷禮儀的一部分。而現今發現的漢墓陶俑中有雜技俑,漢壁畫中有雜技圖像,有此可見「戲法」表演在漢朝可謂盛極一時!
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戲法表演形式日趨成熟。
到了隋唐時期,宮廷戲法與民間戲法並舉,繁榮發展。
隋朝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對戲法的傳承和發展影響巨大。隋煬帝為誇耀國威,滿足享樂,曾多次舉辦戲法表演,不僅舉辦的「百戲」規模空前,聲勢宏大,並且「春正會演」相沿成風。演出的《魚龍變》比《魚龍曼延》更是有所改進提高。《魚龍變》這類表演,由此不斷創新,代代相傳,成為了獨具一格的民族表演文化。
盛唐時期,戲法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唐朝經濟繁榮,文化開放,從而加強了與國外的聯繫與交流。再加上道教的興起,以及執政者的主張,極大的促進了幻術的發展,戲法表演也有此繁榮昌盛起來。
宋代出現了「瓦舍勾欄」的娛樂場所,民間流浪藝人眾多,並且產生了戲法表演團體。
宋朝的戲法劃分變得越發的精細,形成了「手法」、「搓弄」、「藏厭」三大體系。
明清時期,上至宮廷,下到江湖「撂地」,皆有戲法表演,戲法已深入民間。
清末民初,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天津三不管等地,成為戲法藝人固定的表演場所。
到新中國成立,戲法表演者才從「撂地」表演走上了舞臺。
1959年,中國雜技團演員楊小亭對傳統戲法進行了改良。在眾多文化大家的幫助下,對表演節目進行了包裝,這套節目無論從難度還是舞臺都呈現近乎完美,被命名為「古彩戲法」。之後的戲法藝人紛紛效仿,成了全國統一的表演方法。
2011年,「古彩戲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粹雖然保存下來了,但是對於其的傳承和發展卻不容樂觀。
「古彩戲法」表演門庭冷落,全國有票房收入的從業者不足20人,古稀之年的老藝術家收不到徒弟,古彩戲法處境堪憂……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古彩戲法難學,難成才,置辦道具也費錢,不像魔術,容易上手,很快就能賺到錢。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古彩戲法」這種勤學苦練,慢工出細活的職業已經不太適合當代人,所以繼承者難免不足。
另外,在古彩戲法表演上,每位大師都會在師承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絕活。但由於其傳統精髓的局限性,如果改變過大,那麼就不叫「古彩戲法」了,所以革新的力度不會很大。
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宣傳平臺,現在很多人知道魔術,但卻不知「古彩戲法」為何物。雖然如今的一些平臺也邀請了古彩戲法表演,但卻是杯水車薪。如果能像魔術表演那樣,做到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那麼我相信,「古彩戲法」一定可以徵服觀眾,一定可以克服困難,一定可以再次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