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戲法」的前世今生

2020-12-23 歷史靈靈一

「戲法」表演歷史悠久,在秦漢時已經存在,至今約有兩千多年歷史。是百戲、樂舞、雜技等表演形式的總稱,其中包括各種幻術和絕活。

戲法盛行於漢朝:「元封三月時,作角牴戲,三百裡外皆來觀也」。

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戲法公開表演就始於漢武帝時期。為接待外國使者,漢武帝舉辦了「魚龍曼延」和「百戲」,也就是魔術和歌舞雜技表演,「魚龍」後來成為了宮廷禮儀的一部分。而現今發現的漢墓陶俑中有雜技俑,漢壁畫中有雜技圖像,有此可見「戲法」表演在漢朝可謂盛極一時!

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戲法表演形式日趨成熟。

到了隋唐時期,宮廷戲法與民間戲法並舉,繁榮發展。

隋朝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對戲法的傳承和發展影響巨大。隋煬帝為誇耀國威,滿足享樂,曾多次舉辦戲法表演,不僅舉辦的「百戲」規模空前,聲勢宏大,並且「春正會演」相沿成風。演出的《魚龍變》比《魚龍曼延》更是有所改進提高。《魚龍變》這類表演,由此不斷創新,代代相傳,成為了獨具一格的民族表演文化。

盛唐時期,戲法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唐朝經濟繁榮,文化開放,從而加強了與國外的聯繫與交流。再加上道教的興起,以及執政者的主張,極大的促進了幻術的發展,戲法表演也有此繁榮昌盛起來。

宋代出現了「瓦舍勾欄」的娛樂場所,民間流浪藝人眾多,並且產生了戲法表演團體。

宋朝的戲法劃分變得越發的精細,形成了「手法」、「搓弄」、「藏厭」三大體系。

明清時期,上至宮廷,下到江湖「撂地」,皆有戲法表演,戲法已深入民間。

清末民初,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天津三不管等地,成為戲法藝人固定的表演場所。

到新中國成立,戲法表演者才從「撂地」表演走上了舞臺。

1959年,中國雜技團演員楊小亭對傳統戲法進行了改良。在眾多文化大家的幫助下,對表演節目進行了包裝,這套節目無論從難度還是舞臺都呈現近乎完美,被命名為「古彩戲法」。之後的戲法藝人紛紛效仿,成了全國統一的表演方法。

2011年,「古彩戲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粹雖然保存下來了,但是對於其的傳承和發展卻不容樂觀。

「古彩戲法」表演門庭冷落,全國有票房收入的從業者不足20人,古稀之年的老藝術家收不到徒弟,古彩戲法處境堪憂……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古彩戲法難學,難成才,置辦道具也費錢,不像魔術,容易上手,很快就能賺到錢。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古彩戲法」這種勤學苦練,慢工出細活的職業已經不太適合當代人,所以繼承者難免不足。

另外,在古彩戲法表演上,每位大師都會在師承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有自己的絕活。但由於其傳統精髓的局限性,如果改變過大,那麼就不叫「古彩戲法」了,所以革新的力度不會很大。

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宣傳平臺,現在很多人知道魔術,但卻不知「古彩戲法」為何物。雖然如今的一些平臺也邀請了古彩戲法表演,但卻是杯水車薪。如果能像魔術表演那樣,做到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那麼我相信,「古彩戲法」一定可以徵服觀眾,一定可以克服困難,一定可以再次走向輝煌!

相關焦點

  • 古代也有魔術,中國的傳統表演藝術「古彩戲法」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的魔術,又稱古彩戲法。中國的魔術叫作古彩戲法,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是古時人們賺錢的一種表演方式。自南宋以來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都有演出。古彩戲法的藝人一直遵循著傳統的表演形式,表演時要穿著大褂,表演前必須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蓋布裡外讓觀眾看過,證明沒有任何的作弊,而且古彩藝人講究「八字真言」,稱為「捆、綁、藏、掖、撕、攜、摘、解」,而後臺做準備工作用捆起、綁好、埋藏、掖夾;前後使活時用撕爛、攜帶、摘下、解開等。
  • 袍子變出魚缸火盆 大師講述廣西傳統魔術前世今生-廣西新聞網
    比賽中,人們可以看到年輕人對於現代魔術的熱愛與投入,卻也不難發現,廣西傳統魔術戲法在業餘年輕魔術師手中日漸式微。南國早報記者採訪了大賽中的一些魔術師,聽他們解讀傳統魔術的前世今生。袍子裡變出了魚缸、火盆中國是世界三大魔術發源地之一,而中國傳統魔術的主要部分——古彩戲法,在世界魔術界的地位更是獨樹一幟。
  • 中國古彩戲法:成也傳統、敗也傳統?
    伴隨魔術在年輕人中悄然受追捧,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國的傳統魔術——古彩戲法。「眼疾手快可以隔空取物,變幻莫測的技藝讓人眼花繚亂,險象環生的表演讓人動魄驚心……」如今,依然被老一輩人津津樂道的古彩戲法,在很大程度上已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在一些電視節目或舞臺演出中,還可以看到古彩戲法傳承人的表演,但是傳承乏力、認知度低、缺乏展示推介平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
  • 【正能量】重慶小夥把「中國傳統戲法」融入魔術表演
    小夥子雖然年輕,但是表演卻十分嫻熟,常常贏得觀眾叫好。李昊的魔術之所以受歡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表演很接地氣。三仙歸洞、仙人摘豆、鴛鴦棒等這些中國傳統戲法,都被他巧妙地融入進了魔術中。就在前不久,李昊就將中國傳統戲法——仙人摘豆進行創新,並帶上了國際魔術舞臺。
  • 古彩戲法!西方眾人眼中的「永恆秘密」!區別與魔術!
    上世紀上世紀50年代,傳統戲法改名為古彩戲法,古彩戲法又稱彩立子、落活、大小戲法等起源於先秦時期,距今2000多年,是在表演形式及內容上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特別考驗演員的手法及功底;1:風格:戲法表演過程都
  • 這個瀘州市郊的公園,曾經家喻戶曉,如今卻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在如今瀘州已建成的50多個公園之中,有一個公園顯得非常特殊,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家喻戶曉,曾經去公園遊玩的遊人絡繹不絕,整個公園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如今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公園就是龍馬潭公園。
  • 在香港看中國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
    餘洪斌,「故事—媽媽,大灰狼來了,鮮花呢……?」系列。展於「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  當我們談起中國當代藝術時,香港已經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地方。近日,在香港舉辦的兩個展覽正為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認識和研究拓展視野。  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館舉辦的「黎明曙光:1974至1985年中國的前衛藝術」展覽,試圖追根溯源,探尋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軔所在。
  • 西方花藝的「前世今生」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花藝的世界,了解一下西方花藝的「前世今生」。西方插花藝術歷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後來,這些插花裝飾的形式,隨著貿易往來、戰爭和文化交流,逐漸從埃及、希臘和羅馬傳到義大利、英國、法國和荷蘭等國。特別是在荷蘭的發展得到發展使得其逐漸形成一門完整的西方插花藝術。
  • 雜技,作為傳統的表演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雜技就以某種形式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之中;人們將自己在狩獵過程中使用的技能和防護手段用以在閒暇時間表演取樂。通過此種形式人們一同分享了彼此間收穫後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愉悅了生活。雜技,作為傳統的表演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用以休閒娛樂的活動能在以後演變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世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它是種原始部落狩獵的獵具,將硬木片削薄、削尖後,用藤條或其他類似的東西將其綁成十字架型。
  • 孫銘伯古彩戲法傳承人「三仙歸洞」與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
    孫銘伯與師父王保合王保合介紹:「我傳承的三仙歸洞、縮骨軟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先輩們留下吃苦耐勞的精神,中國的古彩戲法現在瀕臨失傳,好的東西一代一代地被老先生帶走了,我們這一代人很著急我的徒弟孫銘伯很勤奮,很有學習古彩戲法的天賦,我把古彩戲法傳授給孫銘伯後,他也很努力、很刻苦的學習這門藝術,我相信我的徒弟銘伯有能力把中國古彩戲法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古彩戲法師傅不敢收徒弟 只因市場「不待見」
    前段時間,《曲苑雜壇》節目組找到房印廷等三位古彩戲法高手來表演,但節目錄製前一位演員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參加,編導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愣是沒有找到替補的演員。  古彩戲法演員於泊然說,雖然現在魔術很熱,學魔術的人也很多,但是作為中國傳統魔術的古彩戲法卻依然是冷門,真正的高手全國也不過三四個,主要活躍在京津地區。
  • 上海遊記|大世界的前世今生
    一百年前它橫空出世,成就了一段傳奇,百年之後讓我們一起走進它的前世記憶,一瞥它的此世今生。它就是上海「大世界」記憶如果能擁有見證的物質載體往往讓人感覺更加生動,也能更好地區別於謠言妄想,更好地止於肆意篡改。
  • 感受高雅文化,張軍帶您領略崑曲的前世今生
    感受高雅文化,張軍帶您領略崑曲的前世今生 2020-10-28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群英會》楊凱——堅守傳統文化 傳承古典戲法
    8月12日天津衛視《群英會》印象.家系列邀請到戲法藝人楊凱做客節目,他雖然遺憾沒能學到師父王寶和的軟功縮骨,但傳承了師父王寶和、邱景泉的古彩戲法藝術的精髓,不論是特製的戲法道具還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他都能遊刃有餘地變換,讓觀眾目瞪口呆。
  • 古彩戲法傳承:乘「西」風,破「中」浪
    秦鳴曉始終忘不了那場魔術表演從觀眾席上傳來的聲音。    臺上,身著唐裝的魔術師手指飛快,一邊兒彈奏古箏,一邊有瓷碗哧溜地從袖口飛出。這是中國傳統的古彩戲法之一,然而觀眾的聲音聽起來卻是疑惑大過了欣喜,「哎喲,還能搞瓷碗?這是魔術嗎?」
  • 充滿傳奇色彩的華山戲法
    ……然而雷鳴卻奇蹟般的、儀態優雅地站在人們的面前。幾秒鐘後,掌聲響成一片。這就是華山戲法的神奇魅力!充滿傳奇色彩的華山戲法古典戲法是一種智能性的幻密遊藝,在古代稱秘術、幻術或戲法、農村俗稱「耍把戲」。它的起源可以追漵到四千年前的巫術文化。
  • 遺世承美|幻密遊藝 古彩戲法——北派雙彩堂郝氏戲法
    這些先人們留下的厚重禮物是經過時間沉澱的寶藏,值得被深刻而虔誠的傳承。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
  • 走進記憶的「門」,看沭陽「前世今生」!
    這裡充分展示了沭陽傳統社會的生產生活,包括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商業貿易、民風民俗等。」循著講解員的聲音,我們穿越了時光,走進沭陽的「前世今生」。講解員介紹木匠用具「前世今生」可追憶沭陽因位於沭水之北而得名,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自古享有「花鄉」之美譽。
  • 非遺故事——《華山戲法》
    經過發展,華山戲法不僅成功的走向了舞臺表演,而且還通過「撂地攤」等形式,廣泛盛行於民間。華陰本地早年間就出現了戲法藝人較為固定的演出場所,如西嶽廟古會、三河口碼頭、五方古鎮等。華山戲法在表演時口彩相連,妙趣橫生,多以神仙題材為多。2015年華山戲法被列入渭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表性傳承人雷鳴正在表演華山戲法。
  • 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工作室落戶河北工大
    中國雜技家協會副秘書長劉揮、天津市文學藝術屆聯合會秘書長商移山、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黨委書記劉奎穎為肖桂森戲法工作室揭牌並為肖桂森頒發兼職教授聘書。「作為非遺傳承人,我的使命就是讓這門珍貴的傳統藝術永不失傳。」肖桂森動情地說。儀式上,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院長王豔廷和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書記張華分别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