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在美國上市的人造肉創業公司Beyond Meat創下首日163%的彪悍漲幅,引發市場對人造肉這一概念的高度關注。
在消費者尋求更多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的背景下,Beyond Meat等公司所處的人造肉行業迎來廣闊的想像空間。
從全美來看,加工肉類產品市場規模達到了300億美元,但增速僅為2%;人造肉市場當前規模僅有14億美元,但增速卻超過了22%。
華爾街見聞會員專享文章《上市暴漲163%!人造肉會是下一個工業大麻?》分析指出,從趨勢上看,人造肉時代已經大體邁過1%的臨界點,衝向10%的產業平衡點,並且逐步衝擊傳統的養殖業。
儘管目前人造肉行業成本仍然遠高於傳統養殖業,但該文章指出,接下來的環境對於人造肉,或者說人造肉投資人非常的正面。通過IPO募資之後,進一步加強研發,來削減成本端(相比之下,傳統養殖業的成本幾乎固定);另一方面,人們預期中國非洲豬瘟給全球帶來的肉價上漲,有助於人造肉在市場上進一步參與競爭。
市場熱炒人造肉概念的背景下,國內相關產業也開始受到更多關注。
國盛證券汪玲團隊在最新研報中指出,素食肉類消費萌芽初現,在我國高線城市或有較大發展空間:
近年來伴隨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們對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風的興起,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人造肉」這種新型的健康食品,國內以素食為特色的主題餐廳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內已經有一些素食廠家小有名氣,比如蘇州鴻昶素食、寧波素蓮食品、深圳齊善素食,其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可以購買。考慮到素食肉類產品價格略高於市面上銷售的動物蛋白肉製品,且消費者對其需求來源於健康環保、獵奇,我們認為素食肉類當前在高線城市有較大發展空間。
此外,在非洲豬瘟影響下豬價大幅上漲,而國內肉類消費需求剛性,供給缺口下, 「人造肉」有望受益:
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佔比超過60%,對豬肉依賴性較強。並且我國豬肉消費量佔全球豬肉消費總量的50%,以自產為主,對進口依賴小。根據USDA數據,2018年我國進口豬肉156.1萬噸,佔我國總消費量的2.8%,佔全球豬肉貿易量的近20%。2018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為5540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20%,將會產生1108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即使全球豬肉可供貿易量都進口至我國也無法滿足國內豬肉供給缺口。因而這部分豬肉供給缺口將分攤其他肉類,包括禽肉、牛羊肉以及「人造肉」。
國盛證券指出,「人造肉」產業鏈與豆製品相似。根據Beyond Meat招股書,其生產的主要原材料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過混合攪拌、加熱、施壓及冷凝等流程後製作完成。從國內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為豆粕,因而產業鏈上遊為大豆初加工企業(通常為向榨油廠購買豆粕)或為原料貿易商,中遊為豆製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產),下遊應用一方面銷售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作輔料,另一方面供給素食肉類生產商製作「人造肉」。
風險方面,國盛證券稱,主要包括原材料價格波動,豬價漲幅不及預期,消費習慣難以改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