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兩個「8.23」,對1958年「8.23炮擊金門」 人們耳熟能詳,而對1884年「8.23中法馬江海戰」卻知之甚少。我以為,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在福建的這兩個「8.23」都不能忘卻。
「8.23炮擊金門」是新中國維護祖國統一的炮聲,「8.23中法馬江海戰」是銘刻在中國近代史上「落後就要挨打」的恥辱碑和警示錄。
一、「中法馬江海戰」之聯想
歷史上的「中法馬江海戰」是中國人的奇恥大辱。
此役,法國艦隊 「不遠萬裡來到中國」「不該勝而勝」,中國「不該敗而敗」而沒落的晚清政府一味「避戰求和」,造成福建水師在家門口坐以待斃,全軍覆沒。做為中國人,每每回顧這段歷史,都禁不住義憤填膺——國恥,國之大恥,中國人的奇恥大辱!
史載,
古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但晚清政府竟然同意法國艦隊堅船利炮荷槍實彈停泊在馬尾港,與福建水師相鄰而居。誰先機開火誰就贏,戰爭的勝負毫無懸念。結果,法國戰艦伺機突然開炮攻擊福建水師,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我11艘主力戰艦全部被擊沉, 760餘名海軍將士殞命,血染馬江,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而法國艦隊以近乎零傷亡的代價完勝。法艦在撤離閩江時,又用艦炮擊毀了馬尾造船廠和馬江兩岸炮臺。
馬江海戰慘敗,原因有中國海軍與強敵實力懸殊的問題;但根本原因是長期閉關鎖國、晚清政府政治上腐朽沒落。面對外敵入侵,晚清統治者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軟弱可欺,幻想「免戰求和」,維繫其統治,保「大清帝國長治久安」。
面對法軍戰艦的入侵,清廷嚴禁福建水師先機制敵,嚴禁當地民眾阻塞航道等自發抵抗行為。其結果,我如羔羊任外寇宰割,眼睜睜地看著我戰艦一艘艘被敵艦擊毀沉沒,將士血流成河。
「馬江海戰」戰敗,使剛剛初創的中國近代海軍——福建水師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也使清政府幾乎喪失了全部的海上有生軍事力量,同時還使剛剛初具規模的中國造艦工業毀於一旦,嚴重阻礙滯緩了中國海軍的發展進程,中國海軍從此命運多舛。
「馬江海戰」的慘敗,也改變了福建的歷史進程,使福州從「洋務運動」發源地——中國近代史上改革開放的先驅,中國歷史上的優秀都市,漸漸衰落成了 「一個讓我們驕傲不起來的城市」。
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清政府又建立了「北洋水師」,還規劃建立東洋、南洋水師。後因甲午戰爭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晚清政府垂之將死,建立東洋、南洋水師也未能付諸實施。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發出了「我們要建設強大的海軍」的指示,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艦隊捍衛中國萬裏海疆神聖不可侵犯。
回顧歷史,如果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中國不敗,那麼「福建水師」與在其後建立起的「北洋水師」,二者實力疊加毫無異議遠遠強於日本,日本人還敢挑起「甲午海戰」嗎?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獲勝。1895年4月,日本脅迫中國籤訂了《馬關條約》,其中獲得賠款白銀2.3億兩,軍費大幅度增加用於戰備方面。戰爭侵略帶來的「甜頭」,使其「軍國主義」更加膨脹,就像吃過人的野狗嘗過了血腥滋味,從此更加肆無忌憚,更加瘋狂。
筆者試推理:如果日本沒有1894年 「甲午戰爭」的勝利,1904年就不可能在中國東北挑起「日俄戰爭」,竟然以小博大戰勝了沙皇俄國;如果日本沒有「日俄戰爭」的勝利,就不可能在中國東北做「滿洲國」的夢,進而在1932年製造「9.18事件」,佔領了中國東北;如果日本沒有佔據東北,使其侵略野心膨脹,1937年就不會發生「77盧溝橋事變」,進而演變成全面的侵華戰爭,那麼中國人就不會飽受日本侵略之苦,也就不會有「八年抗日戰爭」了。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二、回望「8.23炮擊金門」
今年8月23日, 是 「8.23炮擊金門」59周年。
「炮擊金門」是解放軍戰爭史上一次重要的戰役。我的老長官、軍旅作家沈衛平歷時四年,著長篇紀實文學《八二三炮擊金門》一書,宏篇敘事,對這場曠日持久延續了20年的炮戰進行了全景畫般的記述描繪。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炮擊金門
2005年,臺軍將在金門炮戰使用過的美制8吋重炮(230毫米口徑)拉出來進行試射。
1·炮戰結果,各執一詞
國民黨方面宣稱成功地守住了金門島。後來還修建了「八二三炮戰紀念館」,每年都正式組織紀念活動。並宣稱在100餘次大小炮戰中,擊毀解放軍火炮221門、炮位86處、炮兵掩體21座,油彈儲存所17座、各型車輛96部、兵營4座,國民黨軍只損火炮14門、油彈庫1處、碼頭棧埠2處,國民黨軍和解放軍海軍損失為2:108,空軍損失為2:32。
大陸方面戰報稱:擊落國民黨空軍戰鬥機18架、擊傷19架,擊沉艦艇7艘、擊傷17艘,擊毀水陸兩用輸送車14輛、繳獲1輛,摧毀工事327處, 汽車9輛,雷達、電臺7部,各種火炮30餘門,斃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千餘人,俘飛行員3名,而解放軍被擊落、擊傷飛機11架,損失魚雷艇3艘、傷1艘,被擊毀火炮32門、汽車8輛,傷亡官兵460餘員、民兵群眾218名。
而炮戰後,大陸事實上奪回了福建沿海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國民黨空軍、海軍再也不敢象以前那般,肆無忌憚地侵犯襲擾大陸空域和近岸海域了。
2·炮戰演變成了一場政治戰
至於兩岸軍事上、戰場上的勝敗、戰況得失多少,都是雙方軍事將領乃至士兵們去扒拉算盤幹的事,而國共雙方的領袖則算的是政治帳。
在領袖毛澤東謀「統一大業」棋盤中,「炮擊金門」僅僅是一粒棋子——「投石問路」,一試美蔣的反應和應對,而後審時度勢,再做斷然決策。
蔣介石及其軍隊面對突如其來的炮擊金門,最初極為驚慌,不知道毛澤東要做何動作。按照常規的戰術動作,炮擊後就是登陸作戰,不會就是放放炮就算了。
蔣介石趕緊拿出美國協防臺灣的「護身符」,緊急向美國佬求援,美國艦隊得令後為蔣軍艦隊運補金門護航。大陸看到美艦護航到了金門料羅灣,本來暫停的炮擊又立即回復了,結果我們一開炮,美艦就立即撤到
據近期鳳凰電視臺播放的專題片《8.23炮擊金門故事》又中揭秘,美國當時曾勸蔣介石放棄金門,專司統治臺灣,同時宣布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並宣布金門非軍事化,由聯合國託管,如果中共再佔領金門,美國就可以以聯合國的名義出兵幹預,佔領金門。
據說,蔣介石拒絕了美國的遊說,表示絕不放棄金門,不上美國人的「套」。
為了粉碎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央決定讓金門、馬祖暫時留在臺灣當局的手中。10月6號,中國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在沒有美國護航的條件下,暫時停止炮擊金門。10月25號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宣布每逢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1961年12月,又宣布停止實彈射擊,只打宣傳彈。國民黨軍也照此辦理,雙方的這種象徵性炮擊一直持續到1978年底。
遺憾的是,國共雙方領袖毛澤東、蔣介石都沒看到這一天,這一天來著不易。
3·解密金門炮戰的本意
又見有資料稱:1958年的金門炮戰,原本應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序幕,是奪取臺海制空、制海權的戰役。
讓我們回顧大陸準備武力統一臺灣的歷史。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大陸迅疾全部解放,蔣介石集團逃往臺灣,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當時成為了中共軍事上的首要任務。
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10月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臺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受到牽制,暫時無精力發起大規模的渡海登陸戰役。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海南島戰役,解放了海南島;又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此後,臺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臺灣島、澎湖列島、臺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臺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
據沈衛平《8.23炮擊金門》一書記載,福州軍區在炮擊金門前,也做好了登陸作戰計劃,在炮擊的同時登陸金門作戰,志在必得,以雪「金門戰役」戰敗之恥,報「一箭之仇」。
炮擊金門前,蔣介石在小小的金門島放了十萬之眾的精銳部隊,天天備戰,防患我奪取金門。
金門炮戰叫停後,有人一本正經地解讀,當年「打而不登」利大於弊,是毛主席的「鉸鏈政策」,把金門留給蔣介石就是保留了臺灣與大陸聯繫的「臍帶」等等,諸如此類說法,我以為畫蛇添足,大可不必。
偉人就是偉人,雄才大略中的玄機已經被歷史驗證過了,還需要我們凡人再去解讀嗎?就象哲人黑格爾的名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敗績也成為解放軍老將領心中永遠的痛。
如今,在廈門環島路上,可以看到兩岸「統一」的巨幅標語隔海相望,可望而不可及。
而兩岸交流交往的新篇章正被一頁一頁地揭開。
在靠近小金門的大擔島上標語
在廈門環島路上的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