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兩個「8.23」都不能忘卻

2020-12-16 海峽之聲網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兩個「8.23」,對1958年「8.23炮擊金門」 人們耳熟能詳,而對1884年「8.23中法馬江海戰」卻知之甚少。我以為,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在福建的這兩個「8.23」都不能忘卻。 

 8.23炮擊金門」是新中國維護祖國統一的炮聲,8.23中法馬江海戰」是銘刻在中國近代史上「落後就要挨打」的恥辱碑和警示錄。

 

一、「中法馬江海戰」之聯想

歷史上的「中法馬江海戰」是中國人的奇恥大辱。1884823,勞師遠徵的法國艦隊跑到我們的家門口——福州馬尾港,以旅遊觀光名義泊停,而後趁 「福建水師」不備先機開火,使其全軍覆沒,將新生的中國近代海軍——福建水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此役,法國艦隊 「不遠萬裡來到中國」「不該勝而勝」,中國「不該敗而敗」而沒落的晚清政府一味「避戰求和」,造成福建水師在家門口坐以待斃,全軍覆沒。做為中國人,每每回顧這段歷史,都禁不住義憤填膺——國恥,國之大恥,中國人的奇恥大辱! 

史載,1884823在福建馬尾發生了一場「中法馬江海戰」。戰前,法國軍艦先以「遊歷」為名,由海上自閩江口駛入閩江,在江中往復遊弋「偵察、試探」,如入無人之境,確定無礙後在馬尾港停泊。

古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但晚清政府竟然同意法國艦隊堅船利炮荷槍實彈停泊在馬尾港,與福建水師相鄰而居。誰先機開火誰就贏,戰爭的勝負毫無懸念。結果,法國戰艦伺機突然開炮攻擊福建水師,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我11艘主力戰艦全部被擊沉, 760餘名海軍將士殞命,血染馬江,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而法國艦隊以近乎零傷亡的代價完勝。法艦在撤離閩江時,又用艦炮擊毀了馬尾造船廠和馬江兩岸炮臺。 

馬江海戰慘敗,原因有中國海軍與強敵實力懸殊的問題;但根本原因是長期閉關鎖國、晚清政府政治上腐朽沒落。面對外敵入侵,晚清統治者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軟弱可欺,幻想「免戰求和」,維繫其統治,保「大清帝國長治久安」。

面對法軍戰艦的入侵,清廷嚴禁福建水師先機制敵,嚴禁當地民眾阻塞航道等自發抵抗行為。其結果,我如羔羊任外寇宰割,眼睜睜地看著我戰艦一艘艘被敵艦擊毀沉沒,將士血流成河。 

  「馬江海戰」戰敗,使剛剛初創的中國近代海軍——福建水師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也使清政府幾乎喪失了全部的海上有生軍事力量,同時還使剛剛初具規模的中國造艦工業毀於一旦,嚴重阻礙滯緩了中國海軍的發展進程,中國海軍從此命運多舛。 

  「馬江海戰」的慘敗,也改變了福建的歷史進程,使福州從「洋務運動」發源地——中國近代史上改革開放的先驅,中國歷史上的優秀都市,漸漸衰落成了 「一個讓我們驕傲不起來的城市」。 

  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清政府又建立了「北洋水師」,還規劃建立東洋、南洋水師。後因甲午戰爭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晚清政府垂之將死,建立東洋、南洋水師也未能付諸實施。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發出了「我們要建設強大的海軍」的指示,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艦隊捍衛中國萬裏海疆神聖不可侵犯。

回顧歷史,如果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中國不敗,那麼「福建水師」與在其後建立起的「北洋水師」,二者實力疊加毫無異議遠遠強於日本,日本人還敢挑起「甲午海戰」嗎?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獲勝。18954月,日本脅迫中國籤訂了《馬關條約》,其中獲得賠款白銀2.3億兩,軍費大幅度增加用於戰備方面。戰爭侵略帶來的「甜頭」,使其「軍國主義」更加膨脹,就像吃過人的野狗嘗過了血腥滋味,從此更加肆無忌憚,更加瘋狂。

筆者試推理:如果日本沒有1894年 「甲午戰爭」的勝利,1904年就不可能在中國東北挑起「日俄戰爭」,竟然以小博大戰勝了沙皇俄國;如果日本沒有「日俄戰爭」的勝利,就不可能在中國東北做「滿洲國」的夢,進而在1932年製造「9.18事件」,佔領了中國東北;如果日本沒有佔據東北,使其侵略野心膨脹,1937年就不會發生「77盧溝橋事變」,進而演變成全面的侵華戰爭,那麼中國人就不會飽受日本侵略之苦,也就不會有「八年抗日戰爭」了。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二、回望「8.23炮擊金門」       

  今年823日, 8.23炮擊金門」59周年。  

  「炮擊金門」是解放軍戰爭史上一次重要的戰役。我的老長官、軍旅作家沈衛平歷時四年,著長篇紀實文學《八二三炮擊金門》一書,宏篇敘事,對這場曠日持久延續了20年的炮戰進行了全景畫般的記述描繪。  

 

                                                                                

 

                                                          1958823,解放軍炮擊金門

2005年,臺軍將在金門炮戰使用過的美制8吋重炮(230毫米口徑)拉出來進行試射      

炮戰結果,各執一詞 

  19588231730,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萬炮齊發,對盤踞在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隊發起了猛烈轟擊。兩個多小時,共發射炮彈三萬多發,重創金門之敵。初戰,擊斃金門防衛司令吉星文、趙家崮、章傑三個中將,擊傷運輸艦一艘。此役第一階段,雙方海、陸、空三軍均有交火,時間長達60天,各有都有戰損,且都稱己方勝了。

  國民黨方面宣稱成功地守住了金門島。後來還修建了「八二三炮戰紀念館」,每年都正式組織紀念活動。並宣稱在100餘次大小炮戰中,擊毀解放軍火炮221門、炮位86處、炮兵掩體21座,油彈儲存所17座、各型車輛96部、兵營4座,國民黨軍只損火炮14門、油彈庫1處、碼頭棧埠2處,國民黨軍和解放軍海軍損失為2:108,空軍損失為2:32  

  大陸方面戰報稱:擊落國民黨空軍戰鬥機18架、擊傷19架,擊沉艦艇7艘、擊傷17艘,擊毀水陸兩用輸送車14輛、繳獲1輛,摧毀工事327處, 汽車9輛,雷達、電臺7部,各種火炮30餘門,斃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千餘人,俘飛行員3名,而解放軍被擊落、擊傷飛機11架,損失魚雷艇3艘、傷1艘,被擊毀火炮32門、汽車8輛,傷亡官兵460餘員、民兵群眾218名。

  而炮戰後,大陸事實上奪回了福建沿海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國民黨空軍、海軍再也不敢象以前那般,肆無忌憚地侵犯襲擾大陸空域和近岸海域了。

 

 

炮戰演變成了一場政治戰 

  至於兩岸軍事上、戰場上的勝敗、戰況得失多少,都是雙方軍事將領乃至士兵們去扒拉算盤幹的事,而國共雙方的領袖則算的是政治帳。  

  在領袖毛澤東謀「統一大業」棋盤中,「炮擊金門」僅僅是一粒棋子——「投石問路」,一試美蔣的反應和應對,而後審時度勢,再做斷然決策。

蔣介石及其軍隊面對突如其來的炮擊金門,最初極為驚慌,不知道毛澤東要做何動作。按照常規的戰術動作,炮擊後就是登陸作戰,不會就是放放炮就算了。

蔣介石趕緊拿出美國協防臺灣的「護身符」,緊急向美國佬求援,美國艦隊得令後為蔣軍艦隊運補金門護航。大陸看到美艦護航到了金門料羅灣,本來暫停的炮擊又立即回復了,結果我們一開炮,美艦就立即撤到12海裡以外去了,避免陷入兩岸戰爭,暴露了美蔣關係的底線。  

據近期鳳凰電視臺播放的專題片《8.23炮擊金門故事》又中揭秘,美國當時曾勸蔣介石放棄金門,專司統治臺灣,同時宣布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並宣布金門非軍事化,由聯合國託管,如果中共再佔領金門,美國就可以以聯合國的名義出兵幹預,佔領金門。

據說,蔣介石拒絕了美國的遊說,表示絕不放棄金門,不上美國人的「套」。

  為了粉碎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央決定讓金門、馬祖暫時留在臺灣當局的手中。106號,中國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在沒有美國護航的條件下,暫時停止炮擊金門。1025號發表《再告臺灣同胞書》,宣布每逢單日打炮,雙日不打炮。196112月,又宣布停止實彈射擊,只打宣傳彈。國民黨軍也照此辦理,雙方的這種象徵性炮擊一直持續到1978年底。

  197911,隨著中美兩國建交,美國宣布廢除美臺協防協定,國防部長葉劍英元帥宣布停止炮擊金門。持續了20多年的炮擊金門終於落下帷幕。  

遺憾的是,國共雙方領袖毛澤東、蔣介石都沒看到這一天,這一天來著不易。    

解密金門炮戰的本意

  又見有資料稱:1958年的金門炮戰,原本應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序幕,是奪取臺海制空、制海權的戰役。

讓我們回顧大陸準備武力統一臺灣的歷史。

194910月新中國成立,大陸迅疾全部解放,蔣介石集團逃往臺灣,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當時成為了中共軍事上的首要任務。

  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10月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臺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受到牽制,暫時無精力發起大規模的渡海登陸戰役。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海南島戰役,解放了海南島;又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此後,臺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臺灣島、澎湖列島、臺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臺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

  據沈衛平《8.23炮擊金門》一書記載,福州軍區在炮擊金門前,也做好了登陸作戰計劃,在炮擊的同時登陸金門作戰,志在必得,以雪「金門戰役」戰敗之恥,報「一箭之仇」。

  炮擊金門前,蔣介石在小小的金門島放了十萬之眾的精銳部隊,天天備戰,防患我奪取金門。

  金門炮戰叫停後,有人一本正經地解讀,當年「打而不登」利大於弊,是毛主席的「鉸鏈政策」,把金門留給蔣介石就是保留了臺灣與大陸聯繫的「臍帶」等等,諸如此類說法,我以為畫蛇添足,大可不必。

  偉人就是偉人,雄才大略中的玄機已經被歷史驗證過了,還需要我們凡人再去解讀嗎?就象哲人黑格爾的名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

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敗績也成為解放軍老將領心中永遠的痛。

如今,在廈門環島路上,可以看到兩岸「統一」的巨幅標語隔海相望,可望而不可及。

而兩岸交流交往的新篇章正被一頁一頁地揭開。

                                                    

 

 在靠近小金門的大擔島上標語 

 

在廈門環島路上的標語

相關焦點

  • 中國!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新華社發(王躍武 攝)她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學、藝術和政治之都孕育了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的閃耀明珠流傳出「六朝」駢體文的清秀雋永4歲的妹妹3人慘遭日本士兵姦殺其餘4人都死於日軍的刺刀之下她也被刺中三刀但因昏死過去而倖免於難1994年8月夏淑琴以戰後第一個到日本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身份向日本民眾痛述親身經歷披露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面對日本的右翼分子她運用法律救贖苦難、維護尊嚴
  • 中國!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新華社發(王躍武 攝) 她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 文學、藝術和政治之都 孕育了中國古代書法 和繪畫的閃耀明珠 流傳出「六朝」駢體文的清秀雋永
  •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遠徵軍老兵回憶松山戰役   滇緬戰役是亞洲反法西斯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而其中的松山之戰更是最為關鍵的一戰。松山之戰過去整整70年了,我們的記者有幸訪問到松山腳下僅剩的一名中國遠徵軍老兵,讓我們一起通過他的回憶重溫這場悲壯的勝利。
  • 8月29日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籤訂!
    歷史上的今天 距離全年結束還有124天 1842年8月29日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籤訂 1901年8月29日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後一類的8個人,1949年後的研究在選題和指導思想上符合主流意識形態。 這些政治運動造成的傷害當然不能歸咎於馬克思主義,恰恰相反,這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惡果。但是,這些運動都是在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名義下進行的,史學批判的對象都被認為是「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的對立面。在如此政治高壓下,接受或至少表面上接受唯物史觀成為史學家的不二選擇。
  • 中國近代史上最可恥的建築,國人說「拆了吧」,專家:不能拆!
    自從公元1840年廣東洋面的一聲炮響,鴉片戰爭便開始了,中國也步入了那個令人倍感屈辱的近代史。一次次的割地、賠款,列強一次次的打磨著中國人的自尊心。而20世紀初發生在中國的一場戰爭,將中國人的顏面徹底消磨掉了。
  •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九一八!九一八!九一八!
    十四年的浴血奮戰,幾千萬的同胞血淚都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警鐘長鳴!1931年9月18日晚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的政策,讓日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東三省。
  • 虎頭要塞,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頁
    日本關東軍為修建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工程,耗資數億,徵用勞力十多萬,要塞是用中國勞工和戰俘的累累白骨堆積而成。近代史上,沙俄和日本是對我們傷害最大的兩個國家。而恰恰我們的國土成了兩家侵略者爭鬥的主戰場。落後就要挨打,就要忍受無盡的屈辱,中國人一定要牢記歷史教訓,奮發圖強,昂首屹立。
  • 中國近代史三人談
    談古論今,知古鑑今,人人都需要歷史知識。如何幫助大眾正確認識中國近代史,了解近代中國遭受的巨大苦難和屈辱,了解中國人民不懈抗爭的偉大精神,是歷史學者的責任。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突破、電子產品與網絡服務的日漸普及,公眾獲取歷史知識的渠道開始豐富起來。
  • 東莞旅遊今年著力打造「中國近代史開篇地」文化旅遊品牌
    記者昨日從東莞旅遊局獲悉,按照省旅遊局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東莞旅遊局2018年的工作重點可以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一個是「近代史開篇地」,一個是「特色多元」。一直被譽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目的地最重要「王牌」,東莞「中國近代史開篇地」文化旅遊品牌有望在今年灼灼生輝。
  • 圖上近代史:從大禹治水到發現新大陸
    漸離擊築,風蕭水寒,荊軻帶上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之地圖,踏上不歸之路。最終圖窮匕見,壯士不返,燕丹亡命,始皇一統。這張見證過中國首次大一統的地圖後來不知所蹤,也許得等到有一天,後世揭開始皇陵的秘密才能知曉。而我們的圖上近代史系列則由此開始,因為中國近代史雖然開啟於鴉片戰爭,但中國的地圖史卻要早很多,甚至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誕生的那一天。
  • 我在現場|等待:永被銘記的一天和不能忘卻的一年
    在等待的時間裡,我能做的事情,就是用鏡頭記錄下韓國人的等待,記錄下這註定無法忘卻的特殊的一年。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等待:永被銘記的一天和不能忘卻的一年等待:永被銘記的一天▲2020年9月27日,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中方禮兵護送志願軍烈士遺骸上飛機。提起韓國,你會想到什麼?偶像團體、美妝、烤肉還是燒酒?
  • 大陸版《中國近代史》首次登陸臺灣 成為大學生必讀書
    《中國近代史——告別帝制》全書近50萬字,跨越晚清和民國初年兩個歷史階段,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八十年間的歷史過程。內容涉及五次對外戰爭、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以及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重大歷史事件。
  • ...不能忘卻——12人團隊在武漢發起「不能忘卻」主題紀念捐贈活動
    有煙火味的城市,要繼續前行,就不能背負太多傷痛,那樣太難、太苦!英雄的武漢和武漢人民在經歷了風雨雷暴後,回到了安全的港灣。人們從惶恐中平靜下來,露出了久違的、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笑臉。看著地鐵上日漸熙攘的人群,看著街上談笑風生的行人,我們笑了,因為我們艱難的戰疫終於取得大方向的勝利,自由的呼吸讓人輕鬆!
  • 我國近代史上的8個最不平等條約,個個讓人咬牙切齒!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一、南京條約   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又稱「萬年和約」「白門條約」「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其中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割讓香港島。
  • 保定軍校: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軍校,將才輩出,蔣介石為知名校友
    已故近代史學家蔣廷黻先生曾經說過,要研究近代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必須先研究保定軍校史。人才輩出事實上,保定軍校是我國近代軍事學堂的先驅,承載了一代國人的救國夢想。而黃埔軍校在大陸開辦的23期訓練班,共有三萬多人畢業,畢業後這些人大多參與軍事、政治相關工作,而他們又有很大一部分受教於保定軍校的畢業生。保定軍校,不管是專業能力還是本身的精神,都以傳道授業的方式延續著,更重要的是以這種方式保定軍校的影響在不斷被擴大。
  •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蒲安臣功不可沒
    我在洋務運動的第一期節目中講了總理衙門、總稅務局和同文館的建立,都是在奕訢的直接領導下推動的。奕訢在當時是具有超前意識,並且還能打破常規,大膽啟用洋人為清朝做事。這在當時是要有極大的勇氣並且承擔巨大風險的。這除了他重用赫德為總稅務司司長,傳教士包爾騰為同文館的總教習,更突出表現在他重用卸任的美國公使蒲安臣,任命他擔任「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率領使團出使西方各國。
  • 範徐麗泰:香港青年對中國歷史了解太少 尤其是近代史
    範徐麗泰:香港青年對中國歷史了解太少 尤其是近代史發稿時間:2015-03-08 11:41:00來源:中國青年網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茜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郭蕾 楊茜)3月7日,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第三屆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在會場門口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應當改革中國歷史課,提高現代史比例,讓香港青年了解更多的中國歷史。
  • 國家公祭日|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殺的罹難者 手牽手站在一起, 這一隊伍可從南京綿延到杭州, 總距離長達320公裡以上 83年前的這一天, 是所有中國人的國殤 也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
  • 《檀香刑》:對中國近代史的民間審視
    《檀香刑》:對中國近代史的民間審視  ■ 納張元  《檀香刑》是莫言潛心5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力作。  小說以「施刑」為主線,展示了中國王朝政治沒落中的諸多驚心動魄的事件,包括戊戌變法、義和團、外國殖民者的強取豪奪等等。對這段中國近代史的審視,小說巧妙地採用了人們所熟悉的「鳳頭」、「豬肚」、「豹尾」作為小說的主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