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山——起伏連綿,雄偉壯觀;這裡的水——一望無盡,碧波蕩漾;這裡從一座位於三市交界深山區的省級貧困村,到成為遊客觀光旅遊的熱點地和藝術家繪就夢想的「棲息」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鄭州市文聯主席、攝影家徐大慶深入新密市平陌鎮白龍廟村創作的一組攝影作品《綠水青山——白龍廟村剪影》,用藝術的手法將白龍廟村這一脫貧攻堅中建設美麗新鄉村的「人文標本」以及這一標本所體現出的核心價值巧妙呈現出來。
白龍廟村位於新密、登封、禹州三市交界深山區,因一處始建於2000年前唐代的古建築群——白龍廟而得名。近年來,白龍廟村兩委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扶貧工作隊——鄭州報業集團的大力幫扶下,向窮山惡水宣戰。除了完成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村裡還修建了供村民休閒娛樂的文化廣場,供村民學政治、學文化、學技術的農家書屋,讓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的敬老院,並大力推動扶貧異地搬遷,讓53戶貧困戶喬遷新的社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龍廟村踐行文化力就是發展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歷史文化淵源,以「旅遊開發」為抓手,先後開發了「蝙蝠洞」「支鍋石」「馱經龜」等天然景觀,又為曾在這裡生活過,有著動人傳說的「黃帝」「岐伯」「伏羲」「女媧」等先祖造像,並利用地理優勢,在起伏連綿的熊耳山和柏崖山上,分別種植了杏花、桃花、槐花、桐花、山茶等不同類型的花木,在山坡地廣植油菜花,讓這裡成了一年三季有花、四季長青,有山有水有廟有景的旅遊勝地。
「舊貌換新顏」的白龍廟村引起了眾多新聞媒體的關注,也吸引了大批的作家、畫家、攝影家等藝術家前來採風。徐大慶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基層文聯的掌舵人,徐大慶積極關注鄭州近些年的舊城改造、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郊區郊縣(市)鄉村發生的歷史性轉變,都成為他鏡頭下捕捉的熱點、焦點。
為了把白龍廟村通過脫貧攻堅出現的巨大變化用攝影藝術表現出來,他多次深入到這個村的幹部群眾中間體驗生活,走遍了這個村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使得這組《綠水青山一一白龍廟村剪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作為反映通過脫貧攻堅建設社會主義美麗新鄉村為內容的作品,作者沒有去捕捉櫛比鱗次的村民新居、筆直寬闊的鄉村大道、喜獲豐收的累累碩果、喜氣洋洋的男女老少……這些司空見慣、千篇一律的視角,而是獨具慧眼、別出心裁地抓住在脫貧攻堅中白龍廟村的村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主旋律,選取了這裡的山、水畫面,借情喻景,用攝影手法、攝影語言去表現這個鄉村特有的特色——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讓人們從這個視角感受到如今作為美麗新鄉村所保持的原生態美麗。
特別是在攝影藝術處理上,作者抓住夜色散去的清晨和夕陽西下的傍晚這一時間節點,讓山、讓水在夜幕與雲霧的朦朧中閃現,巧妙地突出了白龍廟村的生態之美和環境之美,既像一幅幅傾情潑墨的山水畫,又如一曲曲舒緩流暢的交響曲……而這種美,無形之中會讓人與白龍廟村村民為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而戰天鬥地、愚公移山的精神聯繫起來浮想聯翩……
「旅遊興村」的號角已經吹響,藍圖繪就,未來可期,已順利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目標的白龍廟村,下一步將全面轉入「鄉村振興」階段,將景點串聯起來的環村旅遊線路、柏崖山大峽谷「五山五景加兩湖」旅遊項目、依託峽谷內兩座人工湖開發的「激流勇進」漂流項目,將與「千年古廟」一道,助力這座美麗和諧的新山村成為省會鄭州一扇靚麗的窗口。
編輯:弓雪
統籌:趙克
來源: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