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拖雷伊金祭祀為主要內容的成吉思汗聖火文化的內涵及歷史上的傳承情況,並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繁榮,建設文化大區、文化強區的號召下興起的搶救、保護、傳承成吉思汗聖火文化的具體實踐和今後發展的前景。
成吉思汗聖火祭奠祭祀是在成吉思汗幼子紀念堂(即拖雷伊金靈帳白宮)內祭奉拖雷伊金的火鐮、火撐子為主要內容的祭祀文化遺產,鄂託克旗人民政府於1999年公布為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被命名為中國成吉思汗聖火文化保護基地。
積極保護文物,傳承聖火祭祀的巴達瑪道爾吉、門都、仁慶道爾吉、布仁巴雅爾等四人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拖雷伊金祭祀文化代表性傳承人。
一、收集文物,恢復祭祀
蒙古人自古以來崇敬火神,認為蒙古包中央安放的火撐是火神所在地,是聖火之灶,是家庭和家族興旺的象徵,按照蒙古族習慣法,家族聖火由幼子繼承。拖雷作為成吉思汗幼子,繼承了蒙古本土中心地帶,自然成為傳承成吉思汗家族聖火的人。
拖雷伊金祭祀是成吉思汗祭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蒙古族祭祖文化、祭天文化、祭(聖主)文化、祭聖火文化的集中反映。史籍記載:「拖雷是在家灶看守人的名義下於成吉思汗後被委託為監國(1227~1229)的,他在這個位置上一直等到大汗的選出。在這個名義下,他獲得了鄂爾多斯領地,他的父親的流動駐蹕和朝廷所在地」。
拖雷生前跟隨成吉思汗南徵北戰,為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帝國和統一中國,建立元朝立下赫赫戰功。他又是蒙古帝國蒙哥、忽必烈兩位大汗的父親,在蒙古歷史上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史稱「也可那顏」(大官人),追上廟號睿宗。
於是拖雷逝世後,窩闊臺汗為他建立靈帳白宮,把拖雷畫像和火鐮、火撐等作為聖火的象徵,祭奉起來,並從蒙古各部落遴選守護拖雷靈帳白宮的達爾扈特人,時時代代守護宮帳,祭祀聖火。達瑪道爾吉、門都、仁慶道爾吉、布仁巴雅爾都是那些達爾扈特人的後裔。
文化大革命中,拖雷伊金祭祀被視為「四舊」,被迫停止祭祀,靈帳拆毀,文物失散。1999年,鄂託克旗人民政府把拖雷伊金祭奠地公布為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春,拖雷伊金達爾扈特巴達瑪道爾吉、門都、仁慶道爾吉、布仁巴雅爾四人聯名倡議,修建拖雷伊金敖包和靈帳,恢復了祭祀活動。
巴達瑪道爾吉老人把文化大革命中用生命保護出來的拖雷伊金火鐮拿出來,在民間收集到被流失的火撐等文物,複製了主要的祭祀用品。最初於2002年6月25日,在新建的拖雷伊金敖包上舉行了拖雷伊金四季祭奠中的夏季大祭祀。隨著重建靈帳白宮,全面恢復年祭、季祭儀式,開展賽馬、摔跤等文化體育活動,達爾扈特人和毗鄰地區的牧民,每年有數千人參加祭祀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群眾文化活動,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二、積極傳承,加強研究
以拖雷伊金祭祀為載體的成吉思汗聖火文化是舉世無雙的蒙古族傳承文化。它不僅有固態的文物,又有活態的祭祀。文物要保護,禮俗要傳承。巴達瑪道爾吉、門都、仁慶道爾吉都是文化大革命前親身主持祭祀或參加祭祀的人們。他們的頭腦中,保存著許多拖雷伊金傳統的習俗、禮儀。
拖雷伊金祭祀恢復以後,巴達瑪道爾吉老人給以布仁巴雅爾為首的年輕一代達爾扈特傳授拖雷伊金祭祀的各種禮儀,領誦每次祭祀上的《伊金桑(聖主頌)》、《聖主蘇勒德桑(聖主戰纛頌)》、《聖主祝禱詞》、《聖火祭文》等頌詞、祭詞、祝詞,讓年輕人們很快掌握了祭奠的各種禮儀習俗。
布仁巴雅爾還親自帶領四名小夥子到成吉思汗陵學習祭祀禮儀,規範了拖雷伊金祭祀程序,逐步恢復了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大奠和新年祭天大奠、臘月二十三日拖雷灶火(聖火)大祭等重要祭祀禮儀,全面展示了成吉思汗聖火祭祀豐富多彩的傳統歷史文化風貌。
在此基礎上,布仁巴雅爾倡導籌建內蒙古鄂託克旗拖雷伊金祭奠文化研究協會,於2005年7月13日(農曆五月十五日拖雷伊金夏季祭奠日)召開協會全體大會,正式成立拖雷伊金祭奠文化研究協會,使傳承、保留和研究拖雷伊金祭奠文化有了更科學的組織平臺和更有力的條件支撐。
拖雷伊金祭祀是鄂託克旗最先開展起來的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珍藏拖雷伊金祭祀文物並傳授祭祀習俗的巴達瑪道爾吉和積極參加恢復拖雷伊金祭祀和組織實施的門都、仁慶道爾吉、布仁巴雅爾於2008年10月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公布為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拖雷伊金祭奠文化研究協會成立以來,堅持保護、傳承、研究並舉,挖掘拖雷伊金祭祀文化及成吉思汗聖火文化的深刻內涵,祭祀與保護相結合,傳承與研究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10年6月,拖雷伊金祭奠文化研究協會與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合作,成功舉辦了「中國鄂託克」首屆拖雷伊金祭奠文化學術研討會,較全面認識拖雷伊金祭祀文化的豐富內涵,更加廣泛地宣傳了民間蘊藏的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了拖雷伊金祭祀的知名度,增強了達爾扈特人保護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決心。
近年來,傳承人之一仁慶道爾吉潛心研究拖雷伊金祭祀文獻資料,2011年5月編輯出版了30萬字的《拖雷伊金祭奠祭祀檔案史料》(蒙漢文合璧),受到文化界、學術界和廣大達爾扈特人的好評。現在,拖雷伊金祭祀內容逐步完善,規模逐步擴大,文化內涵逐步顯現,正在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
由於祭祀成吉思汗聖火為主要內容的拖雷伊金祭祀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知名度高,2011年11月鄂託克旗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命名為「成吉思汗聖火祭祀文化之鄉」。2012年8月,鄂託克旗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成吉思汗聖火文化之鄉」,拖雷伊金祭祀白宮被命名為「中國成吉思汗聖火文化保護基地」。
三、協會加公司,走產業化路
拖雷伊金祭奠文化研究協會會長布仁巴雅爾,是一位年輕有為超前意識的青年。他意識到保護好拖雷伊金祭祀這一民間行為的文化遺產,必須有一個經濟支撐。他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文物保護方針,積極籌劃以文補文,以公司養文物、養事業工作,於2008年10月15日成立內蒙古拖雷伊金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620萬元,主要從事拖雷伊金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及旅遊實業項目的開發事務。
公司成立以來開展文化、旅遊、廣播電影電視製作等項目,初見效益。2010 年,公司向鄂託克旗人民政府申請建設聖火文化主題風情園項目,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聖火文化主體廣場、拖雷伊金專題博物館、聖火祭祀臺、拖雷伊金祭祀宮等,一期項目佔地面積100 畝,項目總投資1.35億。2010年12月15日該項目在鄂託克旗人民政府第十五次固定資產項目聯席會議上批准通過。
2011年,布仁巴雅爾隨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部長蘇建榮同志參加中國傳媒大學首屆文化產業班,在培訓班上聖火文化主題風情園項目作為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典型案例來推廣。2011年該項目列入鄂爾多斯市「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
總結
通過建設聖火文化主題風情園和拖雷伊金祭祀宮,使拖雷伊金祭奠文化和聖火祭祀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成為蒙古族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傳承基地之一,拖雷伊金祭祀內容豐富,規模宏大,顯示著古老,神秘的傳統的遊牧文化特點,表達了對長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再現了古老蒙古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
特別是守護拖雷伊金祭祀宮的達爾扈特赴成吉思汗陵,以守護成吉思汗聖火的管家身份,主持查幹蘇魯克「嘎日利」祭奠,為祖先獻祭舍施。這一祭中之祭,舉世無雙。祭祀儀規及祝詞、頌詞、祭文、祭歌等都涉及蒙古族古老、原始的歷史、文化、信仰、觀念、風俗等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它與鄂爾多斯地區的其他民族文化旅遊基地一起將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研究和旅遊相結合的、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旅遊勝地。實現這個目標,為期不遠了。
參考文獻:《草原帝國》《成吉思汗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