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馬可波羅口中的「光明之城」,這個離廈門不遠的千年古城,美麗低調有內涵,她就是福建泉州。
泉州是一個值得慢慢逛的好地方,隨處可見閩南特色的建築廟宇,去文廟廣場聽南音看梨園戲,去西街觸摸泉州的歷史,品嘗藏在街頭巷尾的美食,繁華與市井交織,每走一步都會有驚喜。
清晨去爬清源山
一日之計在於晨,來到泉州,可以早起爬上清源山,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一天的精神也為之一振。
清源山素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稱,山上最為出名的老君巖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老君席地而坐、額高有紋、雙耳下垂、長發飄動、雙目遠眺、右手憑几、左手依膝、栩栩如生、神態安詳、和藹可親。
來到清源山,驗過「道根」,走過「無塵臺」,步過逶迤的古道,還能看見簷角飛揚的弘一法師舍利塔。
山頂能俯瞰整個泉州,還可以守候日常的到來。
去西街探尋老城舊事
在泉州,以鐘樓為界,分為東西兩街,其中西街是泉州市區保留最完整的古街區,見證了這座城市近千年的繁榮與昌盛。
從西街小巷開始探路老城舊事,步履一直延伸至城南老街巷。「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古往今來,宗教早已滲透進泉州城的每一個角落,涵養著世世代代的泉州人。在這裡,儒釋道、伊斯蘭教都可以兼容並存,東西文化匯集。
藏於西街的開元寺,是屹立千年的泉州古寺,閩南名剎,遠遠便可看見凌空而起的石塔,分別位於東西兩側,守護著這座城世世代代。
在榕樹與菩提樹的包圍中,陽光曬在紅牆屋簷。靜心參拜,有一種心靈被淨化的感覺。
中山路看騎樓建築
跟廈門一樣,泉州也有一條 中山路,同樣也是古早味十足。一家家傳統老店一字排開,居民們保留著不變的生活習俗。
沿街都是連排式騎樓建築,相比中國其他中西合璧的騎樓,中山路的建築立面和細節都維護得較好。
在被新城取代前,中山路是泉州的商業中心,集中了許多老字號。如今在這些傳統的建築裡,經營的多是現代的商店,偶爾會發現幾家老照相館、老理髮店、老樂器行,透露著這條商業街早年的氣息。
洛陽橋感受古人智慧
說起中國四大名橋,大家都知道,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洛陽橋。洛陽橋不在洛陽,而在福建泉州。因為具有極高的建造技術和藝術水平,洛陽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
這座橋於1053年始,歷時六年建成。當時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於是,智慧的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採用了一種新方法,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二裡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
傍晚走在橋上,吹著清涼的海風,再悶熱的酷暑也變得愜意無比。
聽南音看梨園戲
每當夜幕降臨,去文廟廣場和劇院,或者茶樓酒肆,聽南音看梨園戲成為泉州老百姓的日常。
梨園戲是泉州戲,它是閩南小隅綿延800多年的「活化石」,比崑曲的歷史還要久。它唱的是泉州這所城市的從歷史紅塵漫步而來的生生不息。
文廟廣場的南音戲臺上,一群青年演員,一把南音琵琶、一把洞簫……舞臺上上演的《玉真行》、《荔鏡記》,一聲梨園唱腔,那動人的旋律在泉州的夜空中飛舞流轉,嫋嫋餘音不絕於耳。
泉州美食
說起泉州的美食,可謂豐富。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面線糊店。一碗麵線糊,加上配料,來跟油條,就是泉州人最經典的早餐組合。
一碗好吃的面線糊,色澤通透,湯汁濃稠,面線糊而不爛,散發著海鮮和大骨的香味,根據個人口味,搭配大腸,蝦仁,醋肉,香腸,油條等配料,口感層次更為豐富,再撒上白胡椒粉、芹菜末、小蔥、滷汁等,更加美味。
在泉州,如果實在想不出吃什麼,去吃牛肉總是沒錯的。兩三歲的黃牛肉,加入當歸、姜、辣椒、八角、加飯酒等調味提香,至少要燜燉90分鐘。
牛肉丸,牛肚,牛肉粳,青菜......隨便加,加上麵條,最後澆上特質的一種微辣醬料,趁著熱乎勁兒吃,味道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