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之舉措

2020-12-16 西鄉志

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之舉措

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裡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飲食能滿足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是人類活動得以開展進行的基礎,逐漸成為精神文明賴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這也是構成中國獨特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鹽城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處於蘇北裡下河平原東部,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即已有了鹽城的記載。鹽城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是西鄉的八大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形成獨特的地方菜系。這與環境和氣候影響下的風俗與民情有極大的關係,自成一派且相對穩定。關於西鄉美食,可謂是源遠流長,有滋有味,美不勝收!鹽城西鄉家常菜滋養了一方人,也造就了眾多人傑,由土菜嬗變為美食,說明西鄉的食物已被人們認可。這些文化的積澱和菜繫結構一直延續至今,並推陳出新,形成了花樣百出的菜餚珍品、風味獨到的烹飪技術,同時也形成了鹽城西鄉獨特的飲食文化傳統和深刻的飲食文化內涵。

一、鹽城西鄉八大碗的構成

1、肉坨子

自古以來,鹽城西鄉的人們不但有一雙勤勞的手,智慧也是十分了得,單單廚藝就非同一般。西鄉的大肉圓則是先選好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碎丁,在案板上剁細成糜,俗稱「鏨坨子」,再與蔥末、薑末、精鹽、煮熟後冷卻的糯米飯攪和在一起,放在臉盆裡拌勻,對了,還要加幾隻雞蛋以增加粘度。接下來在鐵鍋裡倒入棉籽油,燒開後,把先前合成好了的肉糜捏成球狀,用兩個手掌心搓圓,溼一下澱粉水,糴入油鍋中煎炸,一次放十幾個,用鏟子在鍋底適當輕輕攪動,以防煎糊,五六分鐘後,肉圓即成金黃色,廚房內也瀰漫了撲鼻的香味,此刻的肉圓也成形成熟了,用漏勺盛起,置於籃中。

在鹽城西鄉,每逢宴席,必有肉圓,這種傳統一代一代的延續至今,形成了特有的鹽阜美食體系和美食文化。金燦燦的大肉圓啊,曾經是鹽阜人夢寐以求的美味佳餚,即使如今天天都是好日子,肉圓的黃金地位也沒有消失,正式宴席總能見到肉圓憨憨的模樣。

2、燒肉膘

地處蘇北裡下河平原的鹽城西鄉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稻麥兩季,夏秋種棉花,牲畜以飼養生豬為主,所以,餐桌上的葷菜一般是以豬肉及其副產品為主。肉皮曬乾後油炸即成為「肉膘」,用此做成的菜乃鹽城八大碗的一個重要菜餚。

將一塊塊上好的肉皮刮去裡層的油脂後洗淨,放在陽光下晾曬幾日,待完全風乾後,室外支一口大鐵鍋,燒熱棉籽油,投入肉皮,油鍋裡滋滋作響。這時,肉皮漸漸膨脹且起小的泡泡,色澤金黃,撈起冷卻,風光畢現的肉膘即為炸成。一般百姓家自己是不炸肉膘的,太費事了,一來沒有大鐵鍋,二來沒有這麼多的肉皮原料,都是在八鮮攤上購得現成的回家。

做肉膘這道菜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想要做得好吃可口還是有點技巧的。先將買回的肉膘放在溫熱的清水中泡,講究的人家還放一點食用鹼(主要是洗清肉膘表面的油)。待泡軟後,再用水洗淨,切成菱形小塊。另一邊,切少許茨菰片和黑木耳襯底,再備一點蝦仁,準備好這些後可以開始燒菜了。鍋燒熱,放一勺純正豆油,加蔥花、薑末起味,遂投入肉膘炒半分鐘,再放入茨菰片、黑木耳和蝦仁,倒入雞湯(也可用肉湯),猛火燒至肉膘脹大且浮在湯麵,再文火煮三分鐘即可起鍋盛碗,撒點青色的蒜花,灑些小胡椒粉,騰騰熱氣下,一碗彪柄鹽城美食史冊的燒肉膘就做成了。

當下,飲食文化多元,燒雜燴也放肉膘,甚至川味火鍋裡也有涮肉膘的,但不管怎麼做法,鹽城西鄉的燒肉膘方法才是正宗的,主要是爽口,並且爽到心,能吃上一回地道的燒肉膘,想不愛都難啊!

3、漲蛋糕

鹽城西鄉不缺的就是雞鴨鵝了,雞是草雞,鴨是麻鴨,鵝是家鵝。通常,草雞都是散養著,家前屋後、田間地頭總能見到一群雞在覓食。鴨子、家鵝則在村後的池塘或村前的小河裡遊弋,淘螺螄和小魚小蝦吃,夏秋兩季收穫時節,它們則不亦樂乎地跑到農田裡尋覓遺落的麥粒和稻粒,饕餮一回。所以,西鄉的雞鴨鵝下蛋快,且是綠色無公害,不知何時起就有了漲蛋糕這道菜。漲蛋糕一般以鴨蛋為好,但養鴨的人家少,正常的是雞蛋。先把十來只蛋打碎,放少許蔥花、細鹽,攪勻蛋清和蛋黃,倒進鐵鍋,加少量水,用文火燒,待蛋糕凝固後放一湯匙食用油在鍋裡箍一圈,以免焦糊。等到蛋糕全面漲起來並起孔後,即停止火力,這時用鏟子輕輕將蛋糕鏟起放在案板上切成塊,漲蛋糕這個菜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漲蛋糕屬湯菜,有多種燒法,在鹽城西鄉主要有三種。一是直接把切成塊的蛋糕放入鍋裡,加肉湯燒,等到湯沸時放少量韭菜(或菠菜)「嚤」一下,不但起鮮,色相也好。另一種做法是將蛋糕和肉膘混合加肉湯或雞湯燒,再放適量黑木耳、蝦仁、茨菰片,煮沸後起鍋裝碗,撒上青蒜末,端上桌子後,讓人見了就眼饞,何不弄杯小酒呢?第三種是適應時令的,即在每年五月初的立夏時節,蒜苗上市了,將蛋糕和蒜苗以及五花肉一鍋燴,加老抽醬油紅燒,別有風味,同樣是下酒好菜。

4、蝦米羹

相比濱海、射陽、大豐、東臺一帶,鹽城西鄉離黃海遠一點,所以這裡的飲食習慣中海鮮不是主打,偶有一些菜品中是以海鮮為佐料,如蝦米羹。即使主打的海鮮菜其食材也是相對廉價和普通的,如淡菜燒蘿蔔。蝦米羹和淡菜燒蘿蔔的原材料雖不全是西鄉特有的,但也是西鄉傳統的菜餚,一般紅白喜事都會用到。這裡就要說到西鄉的家常菜粉糊,甲問:「你嘎根格中上吃什呢?」乙答:「摟粉糊。」這「粉糊」前用一個「摟」字是恰如其分的,怎麼做這道菜呢?其實也不複雜,取2兩豬精肉、芋頭1個、茶幹2塊、蘑菇3隻、豆腐1塊,切成丁,加食用油、蔥薑末在鍋裡稍微炒一會,再放入老抽、精鹽、適量蝦米、肉湯,猛火燒,待鍋中濺起時,將一邊勾芡好的團(澱)粉倒入鍋內划動攪勻,是謂「摟」,再燒3分鐘左右,即可裝碗,撒上青蒜葉,灑點小胡椒粉和幾滴麻油,端上桌眾食客用條羹爭舀之。

蝦米羹和粉糊如出一轍,只不過食材小有區別,最後也不一定需要沱粉勾芡。其食材為肉丁、茨菰丁、蝦米(講究一點的已用蝦仁),其中的茨菰事先要在沸水裡焯一下以去除土性味。後來,食材豐富了,有了木耳、香菇等菌菇類蔬菜,鄉村也不甘落後,就在蝦米羹裡加少量剁碎的黑木耳,一是點綴,二是有味。羹湯好吃,但不能食之過多,畢竟是連湯帶水的,吃多了影響吃其他的菜。

5、淡菜燒蘿蔔

淡菜是是雙殼類軟體動物,外殼呈青黑褐色,生活在海濱巖石上,在鹽城西鄉的八鮮攤上見的乾貨比較多,其肉呈紅褐色。通常將淡菜和「青老婆」(青色的蘿蔔)燒,過去西鄉人家辦事情請客總要有這道菜的。先將買回來的淡菜放清水裡泡發,把青老婆切成扇形的薄片,待淡菜泡軟後,熱鍋中倒入小榨豆油,放蔥花薑末炸10幾秒,投入淡菜炒1分鐘左右(也有廚師會放些許肉絲佐味的),加青老婆、粉洗鹽、肉湯煮沸,再文火燒5分鐘,即可盛碗上桌。淡菜燒蘿蔔很是爽口,既可當菜,又可充湯,口惠而實至。

西鄉做事情常用的另一道菜叫蟶乾燒蘿蔔,在一個宴席上和淡菜燒蘿蔔屬A、B角,無A即B,無B即A,兩者的做法異曲同工,所不同的是蟶乾燒蘿蔔是將白蘿蔔切成細條。

6、雞絲燒粉絲

過去,西鄉人家都是散養草雞,家前屋後、田間地頭都可見成群成趟的雞在覓食,因為是自在散漫的雞,所以其肉蓄積了野性,脂肪少,營養豐富。白燒雞湯固然好吃了,但當年經濟條件差,養雞主要用來生蛋賣錢,是不輕易捨得殺雞的,所以就把漚過了的整雞肉拆成絲和粉絲一起燒,是謂雞絲燒粉絲。其做法是:將活雞宰殺褪毛後洗淨放鐵鍋裡漚,湯寬些,先是猛火煮沸,爾後文火煮半個時辰,此刻,雞肉已爛,撈起冷卻即可剔骨拆成絲,另一邊把蠶豆粉絲(也可用山芋粉絲)剪成約2寸長,在清水裡浸泡20分鐘左右,待稍微漲開。將鍋燒熱,放小榨豆油,蔥薑末跳一下,隨之炒一會雞絲,放入粉絲、精鹽,加少許黑木耳點綴,倒入漚雞肉的湯,煮沸,濺起則代表此菜做成,盛碗後撒上小胡椒粉和青蒜花。雞絲燒粉絲非常爽口,既可用筷子搛也可以用條羹舀著吃,百吃不厭,不夠人。

早些年,西鄉人在貧困線上掙扎,家中做事情不容易,捨不得殺雞,老母雞用來生蛋換錢呢,就用豬肉絲代替雞肉絲,雞絲燒粉絲這道菜便叫做「假雞」。西鄉人很實在,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不過,假雞也很好吃的,和真的雞絲燒粉絲沒什麼兩樣。

7、紅燒肉

紅燒肉雖然是一道家喻戶曉的尋常菜餚,但做這道菜是有講究的,要用本地豬肉,那種靠飼料餵成的良種豬肉無論如何都燒不出原來的味。取帶皮的五花肉在鍋裡漚熟,然後撈出切成約寸長的塊,放入鍋中,加蔥段、薑片和水,以漫至肉塊以上2公分為宜,文火煮沸,其目的是將肉中的油脂漫漫熬出來,再加元紅(糖色)或老抽醬油、少許白糖,待湯水耗至與肉相齊時差不多紅燒肉就做成了。盛碗時撒上青蒜花點綴,熱氣騰騰的紅燒肉色澤亮紅,酥而不爛,肥而不膩,肉皮有膠質感,入口綿香,喝點白酒相當適宜。

也有將帶骨的肋條肉漚過後在鍋裡文火漫漫炒且烤,顯焦糊樣,再上色(老抽),放少量開水,形成乾等等的紅燒肉,裝盤,裡嫩外焦,也很有味。

隨著西鄉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宴席上常常把紅燒肉換成冰糖趴蹄,這也要花工夫的。取豬前腿,漚熟後加冰糖、元紅放在炭爐子上文火煨,著急的可用高壓鍋悶。這道菜燒好後看起來仍是一個整體,但筷子戳下去是很酥的,非常滋粘,吃了穩心潤肺。

8、煮魚鹹

既然是魚米之鄉,鹽城西鄉的宴席或家常菜中自然就少不了魚類,吃魚在西鄉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了,最典型的就是魚鹹、魚湯。

正常宴席中的魚鹹是在接近尾聲時才上桌,一是意為魚到酒止,二是寓為年年有餘,很有儀式感。一般以鯽魚為主,2-3兩一條,兩條裝盤(過去是3號碗),也有稍大些的是1條。其做法:先遲魚(即刮鱗、剜去內臟),清洗完畢在熱鍋中放入豆(菜)油,蔥、姜起味,投入鯽魚略微翻炒一會(時間要短,長了會破壞魚身,不好看),加鹽、老抽(或豆豉辣醬),料酒去腥,放清水燒沸,直到魚眼珠凸起,方為煮熟。裝盤前撒上芫荽、青蒜,品相好,味道佳。

二、鹽城西鄉八大碗飲食文化特點

1、西鄉八大碗的顯著特點是有較多的湯水。在實際菜品製作中,八大碗講究原汁原味,注重吊湯。在許多年前,鹽阜區域鹽鹼地的存在對糧食產量產生影響,使得當地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菜少湯多也是來自百姓對於生活的無奈。如今鹽城經濟迅猛發展,其菜品仍然保持富有營養、原汁原味、粗獷爽口的風格,並經幾代人不斷努力,以及調味品、食材的不斷革新豐富,形成了鹽城西鄉自身獨有的風格。  

2、鄉土風情濃厚,菜品樸素本真。鹹鮮爽口的口味能夠滿足很多人對菜品的需求,在整體菜品方面領先一步。烹調方式比較普通,居家主婦即可入廚。白湯調製是該區域的主要烹飪特色。

3、八大碗飲食文化是建立在我國飲食文化框架之上的。淮揚菜的主要代表地區有淮安、揚州、泰州、鎮江等,具有濃厚的運河文化和較為濃厚的商儒色彩以及人文氣息,其繁複的組合以及豪華的菜餚,一直處於較高的級別。雖然鹽城八大碗不在淮揚菜系中,但卻集上述眾家之長,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

三、如何傳承和弘揚鹽城八大碗飲食文化

1、以前鹽城的竹林飯店、奇園點心店、鹽城飯店、鹽阜賓館、鹽城賓館等老字號企業做傳統美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堅守老手藝、保持老味道,既是對傳統美食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挖掘。然而,現實情況下也有很多老字號處境艱難,甚至早已關停。老字號企業仍需以不斷創新的理念和精神,走進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贏得市場、贏得認可。

2、由政府層面成立八大碗研究機構,與職校、技校等聯合教學,傳承地方美食文化,使之發揚光大。目前我市僅有城投集團創辦了八大碗品鑑店及其研發團隊,單靠一兩家企業打拼很難形成大的氣候,應由政府方面宣傳推廣,乘著黃海溼地申遺成功的東風,藉助文旅平臺,推介八大碗品牌,讓世人知道鹽城不但有丹頂鶴、麋鹿,還有八大碗。與此同時,政府應當鼓勵萬眾創業,對開辦八大碗等地方菜館的人們予以政策、資金等扶持。

3、既然西鄉美食成為一種文化,那就首先要在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地著力推介,形成特色門店,助力全域旅遊的內涵;其次,保持和放大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品牌,原汁原味,吸引人氣。人們記住一個地方讚不絕口的美食後,會口口相傳,這就是文脈。文脈不能丟,文脈就是傳承。記住鄉愁,記住歷史,我們這輩人要承上啟下,讓我們的後人和世人都知道,西鄉八大碗原來是這麼有滋有味!

相關焦點

  • 鹽城西鄉八大碗飲食文化
    因為飲食能滿足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是人類活動得以開展進行的基礎,逐漸成為精神文明賴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這也是構成中國獨特飲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鹽城市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處於蘇北裡下河平原東部,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即已有了鹽城的記載。鹽城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是西鄉的八大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形成獨特的地方菜系。這與環境和氣候影響下的風俗與民情有極大的關係,自成一派且相對穩定。
  • 鹽城八大碗成全國首例地方特色菜餚集體商標
    外地人慕名品嘗「鹽城八大碗」   昨天晚上七點多,揚子晚報記者來到位於鹽城水街內的鹽城八大碗品鑑店,只見一樓和二樓大廳都坐滿了食客。   來自浙江的王先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他是第三次來到鹽城了,每次來都會特地前來品嘗鹽城的當地特色,最為出名的當屬鹽城八大碗。
  • 鹽城八大碗,那是一種清香樸素,充滿溫暖的味道!
    著名作家、散文家史鐵生先生曾說過,味道是難於記憶的,只有再次嘗到它時,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家鄉味道對於鹽城人來說,首當其衝的便是鹽城八大碗,那是一種清香樸素,充滿溫暖的味道。今天就將帶著大家來到鹽城,體驗鹽城八大碗的不凡魅力。近兩千年文化演變,成就如今的鹽城八大碗。
  • 鹽城八大碗的介紹與做法!
    八大碗食記鹽|城|特|色|美|食鹽城八大碗不只是八碗更是鹽城美食文化的一張名片八款特色美食燴土膘俗話無膘不成席,號稱「江北頭道菜」食材肉皮,鹽城方言稱之「膘」吊湯、細煨,至酥而不爛,軟綿適口。在鹽城人的酒席中,頭一碗必須是豬膘,「無膘不成席」,這是禮數!
  • 石家莊舉行「匠心傳承弘揚飲食文化」座談會
    3月10日上午,由石家莊市飯店烹飪餐飲行業協會主辦的劇建國先生從業50年,匠心傳承弘揚飲食文化座談會在金圓大廈順利舉行。劇建國對餐飲行業的貢獻還突出體現在對冀菜文化理論的研究上,2004年在《燕趙美食》創刊號上劇建國刊登了他早些時候撰寫的《淺談河北菜》一文,在這篇文章裡首次總結出經過歷史的整合和不斷創新發展的冀菜六大特色,並根據地理、經濟、歷史等因素分析了河北菜的形成以及菜品的構成。充分顯示了劇建國對烹飪技藝的精通和理論提升的文字功底。
  • 鹽鎮水街·"鹽城八大碗品鑑店",帶你走進舌尖上的鹽城!!
    在鹽城人的心目中,「八大碗」永遠排在舌尖之上。在鹽城宴請賓朋,「鹽城八大碗」一直是招待的最高規格。盛滿一份熱忱、一派豪情!話不多說,快來了解下鹽城八大碗吧鹽城人將豬皮漲發,製成魚鰾的形狀,謂之「土鰾(膘)」。
  • 最具特色的地方菜就服大鹽城八大碗!
    歷史是烹飪的源頭,文化是烹飪的靈魂,源頭與靈魂之間的聯絡線就是烹飪文化,有人說:「烹飪是人類文明的起點」。
  • 金匯人年趣 | 回家 | 舌尖上的鹽城八大碗
    是啊,家和故鄉是我們心裡永遠最軟和最暖的地方。就讓我們的2018年春節特刊《金匯人年趣之回家》專題伴隨您回家的腳步。小時候,聽到家裡長輩說,今年哪家親戚有人要結婚,有人要過生日,我就會莫名開心,因為我的第一想法不是要出份子錢,而是可以吃「八大碗」,提到「八大碗」,鹽城人都不陌生,早些年的時候,大到婚喪嫁娶,小到請人割稻栽秧、挑擔挖溝,鹽城人都會用「八大碗」來招待來賓。
  • 超接地氣的鹽城八大碗 隔著屏幕就流口水了
    江蘇鹽城位於揚州和徐州之間,所以鹽城人既有南方人的精緻婉約,有又北方人的粗獷豪放。鹽城靠海,多河蕩,有著豐富的海鮮與河鮮。正是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讓鹽城的美食也非常有地方魅力和特色。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著名的「鹽城八大碗」。鹽城菜是淮揚菜系中的一支流派,經過近兩千年的演變,成就了今天的「鹽城八大碗」。在鹽城,八大碗是當地人招待貴客的主打菜系,儘管鹽城各地的八大碗略有不同,但不管怎麼變,其中的燒膘和炸肉圓是一定不能缺的。上菜的次序也是第一碗上燒膘,第二碗上肉圓。
  • 聚焦「鹽城八大碗」,帶你走進舌尖上的鹽城
    著名作家、散文家史鐵生先生曾說過:「味道是難於記憶的,只有再次嘗到它時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外地人一說鹽城的美食,腦海中就浮出「雞蛋餅」三個字;而在鹽城人的心目中,「八大碗」永遠排在舌尖之上。農家燴土膘、紅燒糯米圓、蘿蔔燒淡菜、雞絲燴粉絲、漲蛋糕、芋頭蝦米羹、家常紅燒肉、紅燒刀子魚。
  • 鹽城的這7種特色美食,被當地人和遊客大力追捧
    民諺有云:「兩淮鹽,天下鹹」,鹽城以產鹽而得名。鹽城,自鹽起步,因鹽興旺,到處都散發著濃鬱的海鹽文化氣息,民俗民風也處處與鹽有著密切的聯繫;這裡物產豐饒,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素有「金灘銀蕩、魚米之鄉」的美稱。其境內的特色美食和小吃也是數不勝的,各類食材很鮮,湯類更是出名。
  • 鹽城地方特色菜,八大碗
    鹽城地方菜八大碗第一道菜:肉皮雜燴也叫膘,無膘不成席,「號稱江北頭道菜」。第四道菜:淡菜燒蘿蔔淡菜是雙殼類軟體動物,外殼呈青黑褐色,生活在海濱巖石上,在鹽城見的乾貨比較多,其肉呈紅褐色,放在清水裡泡發後和蘿蔔粉絲做成湯。
  • 重慶大學副校長廖瑞金:多舉措保護和弘揚川劇文化
    重慶大學副校長廖瑞金:多舉措保護和弘揚川劇文化 2016-12-05 來源:《中國教育報》 重慶大學副校長 廖瑞金  重慶大學一貫重視美育與藝術教育
  • 鹽城60萬紅領巾傳承「鐵軍精神」
    據介紹,紅領巾走進烈士命名鎮村尋訪,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心靈感受英雄精神,是團鹽城市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鐵軍傳人」少先隊「英雄中隊」創建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給青少年講我父親的革命經歷,讓孩子們知道革命先烈曾在這片土地上與敵人進行的英勇鬥爭,很多人與我父親一樣都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倪秀說。
  • 關於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的建議
    關於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的建議    瓊文函〔2012〕131號       對政協海南省第五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031號提案的答覆(B)      臺盟海南省委員會:    貴委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媽祖文化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覆如下:    媽祖文化是中國傳統的海洋文化,也是基於對媽祖崇拜信仰的特色民俗文化
  • 舌尖上的寧洱 • 百年古城的飲食文化,傳承百年味道!
    、客商的帶動下,被聰明智慧的普洱府廚師研究和實踐,吸取精華,發揚光大,形成色香味俱全的普洱飲食文化系列,成為古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酒席飯菜是最能反映一個地區的綜合狀況的,是這個地方經濟文化繁榮發展、人丁興旺的標誌,像普洱府這樣商貿頻繁,文化碰撞和滲透得比較透徹的地方,飲食文化,自有其豐富駁雜的內容。
  • 甘肅農村小夥挖掘年飯「八大碗」:留住鄉愁 寄團圓溫情
    「廚匠世家」出生的他在接手了清代先祖傳下來的「八大碗」食譜後,將其傳承創新,做成了當地人過年必吃的佳餚。在清朝乾隆年間,「滿漢全席」在飲食業得到發展,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其中,「八大碗」被納為「下八珍」,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名餚,「八大碗」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迎賓待客的一種特別講究的傳統名菜。
  • 守護黃河清水出省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海東市位於黃河上遊,抓好轄區內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落實「一優兩高」的生動實踐,對推動城市建設、產業發展、營造環境和提升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喬記八大碗,大海邊的山東老字號!!
    因魚鹽之利,村民喬苓酉創立喬坊子客棧,自魯北、魯西延伸至中原內陸的商家及鹽幫來此食宿,「喬坊子客棧」以「魚」為原材料,大鍋燉魚、大碗盛魚的原汁原味「魚」紅火一時。祖傳的「喬坊子客棧」1935年傳至喬瑞勸時成為地方名氣最大的品牌,並隨鹽商、鹽路傳到魯南、蘇北和豫皖。1949年,迅速開始農村合作化,「官鹽」進入史上最嚴厲的時期,鹽商徹底銷聲匿跡,「喬坊子客棧」遂於1952年歇業。
  • 文化和旅遊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深刻把握黃河文化『根和魂』的重要地位」「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6日在山西太原舉行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的一席話,引起與會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