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散文家史鐵生先生曾說過,味道是難於記憶的,只有再次嘗到它時,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家鄉味道對於鹽城人來說,首當其衝的便是鹽城八大碗,那是一種清香樸素,充滿溫暖的味道。今天就將帶著大家來到鹽城,體驗鹽城八大碗的不凡魅力。
近兩千年文化演變,成就如今的鹽城八大碗。
鹽城菜,是淮揚菜系中的一支流派。鹽城烹飪,品種千呈,佳餚層出,美不勝收,書之不盡。
千百年來,盡顯淮揚風範:選料嚴謹,刀工精細,烹製考究,因材施藝,四季有別,擅長燉、燜、蒸、燒、炒、燴、煎、貼、釵燒、醉,注重調湯,保持原味,口感清鮮,濃而不膩,淡而不薄,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改其味,烹製海鮮獨具地方特色。
另外「鹽城菜」,還具有著「半湯、半菜、以湯為主」的特色風味。
所謂鹽城八大碗,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鹽城人家裡辦事情,招待客人的八道菜。那時候無論哪家辦紅白喜事,想要像樣地辦酒席,桌上除了4盤冷菜外,還得湊齊八大碗。
鹽城位於揚州和徐州之間,鹽城人既有南方人的精緻溫婉,也有北方人的豪爽。
鹽城北邊響水縣、濱海縣口味偏鹹;東邊射陽縣靠海邊,海鮮多;南邊東臺大豐口味偏甜;西部建湖縣多河蕩,魚蝦多。中部亭湖、鹽都菜餚綜合。所以鹽城各地八大碗也略有不同。
鹽城八大碗,紅湯白汁,雖無定式,卻大同小異。
這八大碗有講究,其中兩碗是一定要有的,一是「燒膘」;另一碗就是炸肉圓。這兩樣都是一點蔬菜也不放的,一定要實實惠惠,堆得冒尖了端上桌。而且上菜的次序也是很講究的:第一碗一定是燒膘,二碗是肉圓。「無膘不成席,江北頭道菜」。
第一碗:燴土膘
據《鹽城縣誌》記載,魚鰾為鹽城貢品,價格昂貴,聰明的鹽城人將豬的皮漲發,製作成了魚鰾的形狀,稱之為「土膘」。這便是膘的起源。
吊湯、細煨,至酥而不爛,軟綿適口。在鹽城人的酒席中,頭一碗必須是豬膘,「無膘不成席」,這是禮數!
第二碗:糯米肉圓
糯米與豬肉的結合可以說是天作之合了,二者真乃絕配!肉圓口感軟糯綿密,肉的香味與糯米的清香,一整個肉圓吃下去也不會覺得膩。
鹽阜農家每至臘月底炸肉圓忙年夜飯,其香味飄散,四鄰可聞,而村童為吃上幾隻剛出鍋的脆坨子,眼巴巴的,不知苦盼了多少時日。一般一桌8人,一碗25個,1人3個,碗裡還餘1個,有富餘之意 。
第三碗:大雞抱小雞
大雞指的就是雞絲,小雞指的是鵪鶉蛋,雞絲與鵪鶉蛋的組合就是大雞抱小雞。一口雞絲,一口鵪鶉蛋,味道鮮美,湯汁醇厚,蛋香雞嫩。這一道菜,甭管味道,抑或營養,都是上乘。
第四碗:漲蛋糕
雞蛋打入碗中攪勻,讓打碎的蛋液倒入鍋中,中火定型,小火加蓋烙制,成圓餅狀出鍋,切成菱形塊,蔥姜入鍋,加入蛋糕塊,大火燒開,撒入韭菜段,燒沸出鍋,撒入白胡椒、麻油即可。
口感不似蛋糕那般細膩,疏鬆多孔,卻很有咬感,不同於蛋糕的甜膩,漲蛋糕的味道更多的是雞蛋本身的味道,很是好吃。
第五碗:蘿蔔燒淡菜
主材料就是白蘿蔔與淡菜,蘿蔔酥糯,淡菜味美。看似簡單的一道菜,卻代表著酒席上有海鮮。普通的蘿蔔結合淡菜小海鮮,味道賽過山珍海味。隔壁孩子光聞到味道都會饞哭~
第六碗:芋頭蝦米羹
起油加熱,放入芋頭丁、熟肉丁、蝦米等煸炒,再加入湯煮上個20分鐘,最後加入調料即可出鍋。湯汁粘稠,入口爽滑,就著米飯小遊能穩穩地吃兩碗!
第七碗:紅燒魚
紅燒魚是很家常的做法,卻特別好吃下飯。冬天氣溫低,魚湯都變成了魚凍,一般小孩不願意吃飯的時候,就用魚凍來拌飯,小朋友一定會乖乖的吃飯。
第八碗:紅燒肉
據說紅燒肉起源故事與嶽飛有關。嶽飛愛吃東坡肉,韓世忠、梁紅玉夫婦便向嶽飛討教東坡肉做法,做出後招待嶽飛,嶽飛連連稱讚好吃,就這樣,紅燒肉便伴隨著抗金故事在鹽城流傳開來。
好吃卻不難做,鹽城八大碗中的紅燒肉只用最簡單的做法,就燒出了最誘人的味道,一口肉就能甜到心裡。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