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相悖,後來他建立了自己的教會

2020-12-18 百家號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

小編知道早期教會的許多歸信者來自廣泛而不同的背景。小編覺得這種多樣性豐富了教會,也見證了教會信仰的普世性。同時,小編認為,這也導致了對教會信仰廣泛而不同的解釋。我們不應當驚訝於這些不同的解釋,因為當時的基督教還是界限不清以至於我們也許更應該說「各種基督教」。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各種基督教」是什麼樣的存在吧!

在基督教中,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與側重點,這是新約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發現的;例如,我們可以將《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羅馬書》和《啟示錄》比較一下。但是,當時的所有觀點與解釋都同樣可靠或令人滿意嗎?在界限尚不明確的基督教中,難道沒有一些解釋會給基督教的整全性帶來危險嗎?當時的宗教調和主義增加了這種危險,因為調和主義並不單靠一套教義體系尋求真理,而是從各種體系中吸取零散的思想。結果,雖然許多人自稱是基督徒,但其中一些人解釋基督的方法卻被其他人認為是模糊了、甚至否定了基督的核心信息。

為了應對這些危險,所謂的正統基督教開始界定自身,重申其猶太遺產中的一些教義,如創世、受造世界的正面價值、上帝掌管著全部歷史、上帝最終的統治即將來臨,以及身體復活從法利賽派那裡學到的教義。為了重申這些教義,督教發展出一系列的工具:信經、聖經正典和使徒統緒。它們為正統設定了界限,將長期成為基督徒生活與教導中的核心主題。因此,即使是其觀點最終被教會普遍否定的異端,也影響到教會與其對自身的理解。馬西昂的父親是黑海南海岸的錫諾普的主教,所以他很早就知道了基督教。

但是,馬西昂非常討厭猶太教與物質世界。因此,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是反猶太教與反物質的。大約在公元144年,他來到羅馬,並在羅馬贏得了一群追隨者。但是,教會最終普遍認為,他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相悖。後來他建立了自己的教會。作為正統教會的對手,他的教會存在了數百年。馬西昂相信,世界是邪惡的,所以他認為,世界的創造者要麼是邪惡74的,要麼是無知的,要麼就是既邪惡又無知。但是,他並沒有像諾斯替派那樣假設許多精神實在,而是提出一個更加簡單的解決辦法。

他認為,耶穌的聖父上帝並不是舊約中的上帝雅威。是雅威創造了這個世界,而聖父的目的是只有一個精神世界。但是,或是因為無知,或是出於惡意,雅威創造了這個世界,又在其中創造了人類—這是我們可以在許多諾斯替派著作中找到的主題。這就意味著,希伯來聖經的確是一位神祇所默示的,但這位神祇是雅威,而不是至高的聖父。雅威是一位武斷專橫的神祇,他揀選一群人高過其他所有人。他也是一位記仇的神祇,對不順服他的人耿耿於懷,並懲罰他們。簡而言之,雅威是一位公義之神,但他的公義是武斷專橫的公義。

基督徒的聖父則完全不同於雅威,也遠遠高於雅威。這位上帝並不尋仇,而是充滿了愛。這位上帝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而是白白地賜予我們一切,其中就包括救恩。這位上帝並不希望被順服,而是渴望被愛。正是出於對我們—雅威的受造物的憐憫,這位至高的上帝才會差遣。自己的愛子拯救我們。但是,耶穌實際上並不是由馬利亞所生,因為這樣的事會令他受制於雅威。相反,他只是在提比略統治時期以一個成年男子的樣子出現,他的身體並不是物質的肉體。

當然,根本就沒有未日的審判,因為至高的上帝是絕對的愛,會放免我們一切的過犯。所有這一切令馬西昂拋棄了希伯來聖經。如果舊約是一位劣等神的話語,那麼它就不應當在教會中通讀,也不應當用作基督教教導的基礎。為了填補這個空白,馬西昂編輯了一本自認為是真基督教聖經的書卷。他的「聖經」只有保羅的書信和《路加福音》,因為他認為,保羅是少數幾位真正理解了耶穌信息的人,而路加始終是保羅的同工。其他所有古代的基督教書卷都被猶太人的觀念汙染了。至於路加與保羅從舊約引用的大量經文,馬西昂的解釋是「算改」一一是猶太化基督徒為了顛覆原始信息而親手篡改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諾斯替派呢?其實小編覺得同諾斯替派相比,馬西昂對教會構成了更大的威脅。他同諾斯替派樣否定或徹底重新解釋了創世、道成肉身和復活的教義。但是,他比他們走得更遠,因為他建立了擁有自己的主教與「聖經」的教會。曾經有許多年,這個敵對的教會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即使是在被明顯擊敗之後,它仍繼續殘存了數百年。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聖經是教會的重要信仰,其中的三位一體論,展現了基督教的教義
    在《聖經》中有著一個令人費解的教義,它就是三位一體論。在三一論中,我們已經遇到了基督教教義中一種真正與眾不同的內容。世界上眾多宗教中,就基督教宣稱上帝是獨一的上帝同時又有三位格同為上帝這點而言,基督教信仰是獨一無二的。通過這種方式,它向人們展示出一種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的教義。進一步而言,這一教義在聖經中並不明顯,抑或說並無明確的陳述。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基督教因政治的介入變得混亂,卻無意中促成了其基本教義的達成
    在這場由三百多名主教主席的會議中,通過了《尼西亞信經》,對於基督教教義中爭論的核心焦點「神性」,做出了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結論。然而,這樣當然沒能解決問題。君士坦丁一世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但他雖然晚年皈依了基督教,卻對於神學一知半解,所以,他在處理基督教內部矛盾時,往往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出發。
  • 公元4世紀,基督教教義和政治的風向標是誰?
    公元4世紀,只要涉及到基督教神學討論,就不能不提亞他那修(也被譯為阿塔那修),而他不斷被流放又返回的人生經歷,又充分體現了基督教教義和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向,所以,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公元4世紀的神學和政治風向標。
  • 基督教眾多教義之一,他們信仰這些教義,並將它們視為信仰的核心
    強調上帝創造了世界,掌管著一切受造物和全部歷史,是基督教得自猶太傳統的眾多教義之一,而基督徒仍然信仰這些教義,並將它們視為自己信仰的核心。「R」最長的段落論述了聖子。這是因為馬西昂與諾斯替派在基督論上與教會的分歧最大。首先,我們得知,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 基督教系統神學——昔元太(教會的教義)
    第六篇 教會論第二節 教會的教義教會具有三種權柄,就是教義權、治理權和事奉權。教義的教導:1、教導作為真理的證人,向教會外的人傳播上帝的道,行使教導的權柄(傳播的權柄)(林前1:21,多1:3)教會當敞開教會的門,邀人,強烈行使教會所具有話語的權柄。「我要使我那兩個見證人,穿著毛衣,傳道一千二百六十天。」
  • 神學家對挑戰做回應,他們重申傳統的柏拉圖主義和奧古斯丁的教義
    其實,小編也是慢慢的才開始接觸經院神學的,在無意中看到一本《四部語錄》,然後慢慢的去了解經院神學,小編查閱了一些相關的文獻資料,也知道了經院神學的一些發展史。說到經院神學當然不能不說《四部語錄》作者了,他是經院神學的重要先驅是彼得·倫巴德現在就和小編起去探究一下,經院神學的發展史吧!《四部語錄》系統地論述了基督教神學的重要主題,從上帝論到末世論。
  • 聖餐教義而產生的爭論
    弗萊德三世從他的叔叔奧託·亨利手中接手了爵位,因為他的叔叔沒有子嗣。他在1559年接替了這個職位後,不久就開始處理一起激烈的爭論。這場激烈的爭論是關乎聖餐教義的。爭論的一方是蒂勒曼·赫斯胡修斯(Tilemann Heshusius)。他是海德堡大學的教授之一,並且在他還曾在海德堡的主要教堂——海利格斯基奇教堂擔任牧師。
  • 基督教是規模較大的宗教,通過信仰耶穌,建立了完整的教義
    提到基督教,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可以說,它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宗教。而我們今天就一起聊一聊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的教義其中主要是基督論。涉及耶穌基督的本質、位格和意志。這種認識的代表人物是亞歷山大裡亞教會長老阿里烏斯。在325年的第一次大公會議上,阿里烏斯派被定為異端,因為它否認基督的神的本質,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另外,還有人認為,聖子與聖父「本體相類」,說他們有相似的本質,但不是同質,也不同體。
  • 威克利夫,英國第一位宗教改革家,他將教義建立在宿命論之上?
    威克利夫,英國第一位宗教改革家,他將教義建立在宿命論之上?歡迎來到百家號流年莫虛擲,小編想問一下,14世紀導致英國預演宗教改革的因素有哪些?據小編的了解,在這齣戲裡,教士的道德也許只扮演次要的角色。較高級的教士一致守著獨身主義。
  • 江蘇鹽城基督教會陳德宏牧師分享教會發展三大支柱:教義、教制和教產
    「教會要發展,首先要把握好講臺信息,也就是要持守好正統的教義,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教會體制,最後要做好神的管家,管理好教產。」 持守正統的福音教義 陳牧師分享說,鹽城市基督教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在教義上嚴謹把握,注重真理的栽培,比如,慕道友都要至少參加8次慕道班,學習真理要道,心中明白救贖,才能參加洗禮。
  • 韓國異端「統一教」教義與正統基督教有哪些差別?
    例如,在美國建立「統一教」的總部;在韓國形成龐大的「統一教」企業體;在日本,從1981年開始,「統一教」已投資100億日元,進行日韓對馬海峽隧道的測量與勘探工作。可是,在這幾個國家的基督教組織均不承認「統一教」是基督教,揭露它主張的是「統一」基督教各宗派而不是「合一」,指責文鮮明是假基督,認為他宣揚的觀點是異端邪說。具體異端「統一教」和正統基督教教義上有哪些差別呢?
  • 他沒有自己的觀點,卻成為基督教反異端第一人,為何?
    在基督教的歷史中,艾雷尼厄斯是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生於公元135年,在他之前,有很多知名的基督教神學大師寫下過反異端著作,但是全部都在歷史的演變中丟失,因此,艾雷尼厄斯所著的《闢異端書》成了最早的基督教反異端著作。
  • 正教會之「教義」
    道成肉身對於基督教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道成肉身就沒有基督教。聖經記載,「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上帝」(約安書信一/約壹/若一4:3)。藉助道成肉身,聖子拯救了人性,一切在他榮耀的人性中與他聯合的人都可以得到救贖。聖靈是三個位格之一,本質上是和聖父為一的。正教徒反覆地宣認,「我信聖靈,主,生命的賦予者,自父而發,他和父及子同受敬拜同享榮耀」。
  • 佛教與基督教教義異同-來自朋友聊天的轉述
    佛教、基督教教義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基本戒律。因為佛法是來自於對世界對生命的如實觀察和如實表達,所以教義就深廣浩繁,原因是對於大眾而言,真實的世界和生命的真實理解起來實在是有難度的,所以就需要千言萬語來分條縷析地說明。二者區別也很大。佛教求實精神是修行出發點,佛教不承認世界有主宰。認為一切有為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緣起的,因而性空。
  • 阿卡拉特的教義:暗黑3聖教軍的由來與背景故事
    大天使之一的泰瑞爾發現三魔神在暗黑世界的蹤跡後,他擔心三魔神利用奈非天的力量間接引發不可挽回的災難,進而導致信奉光明的人類與天使滅亡,他只好去追捕三魔神。泰瑞爾深知自己的力量對付三魔神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從不同的奈非天部落中挑選了強大的人類,建立了鼎鼎大名的「赫拉迪姆」兄弟會。
  • 因理解的偏差所造成的問題(以"唯獨聖經"與"信徒皆祭司"教義為例)
    當人們紛紛把目光聚焦在改教運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時,筆者卻發現今天的基督徒對宗教改革的一些教義的理解與馬丁·路德當時闡述這些教義所表達的意思存在著某一種的偏差,而這種理解的偏差已經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本文將以馬丁·路德「唯獨聖經」和「信徒皆祭司」的教義為例來闡述中國教會的信徒對這些教義理解的偏差,以及其所造成的問題。
  • 中國基督教兩會:抵制新天地教會等韓國滲透的邪教
    疫情期間,各地教會和基督徒為國為民虔誠祈禱、慷慨解囊、守望相助,做出了中國基督教的積極貢獻。然而,我們也看到,疫情爆發以來,一些打著基督教旗號的異端邪教卻乘機活動,或散布謠言蠱惑人心;或蒙蔽大眾借難撈人,發展組織;或違抗政府法令,破壞防控工作。特別是韓國邪教新天地教會,不但滲透到我國境內大肆活動,還一手導致疫情在韓國的爆發和大規模蔓延,引起社會公憤。
  • 洪秀全傳教時,加入與自己教義水火不容的教會,由此開創太平天國
    1843年,四次鄉試均以落選告終的洪秀全決心拋開孔孟之學,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並取名「拜上帝教」。次年,洪秀全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廣西一帶傳教,結果這種不倫不類的拜上帝教根本沒有什麼信眾。正當洪秀全沮喪之時,在他人的引見下,他拜會了當地有名的「三合會」(清代洪門天地會的一個分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勢力主要集中在粵東、閩、桂、湘等地)大首領洪大全。
  • 邪教喜歡打著基督教旗號原因淺析
    穆斯林誰都不會神化自己,誰也不會去迷信人。所以邪教在伊斯蘭教裡找不到滋生的土壤,在穆斯林中間也找不到跟隨者;天主教雖也屬於廣義基督教,但因其相對較強的教會教義管理系統,邪教所依附和利用的難度較大。  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基督教,因其教義簡明扼要且信仰生活的「入世性」較強,比較符合現代社會生活。特別是近30餘年是基督教在中國發展最快的宗教之一,證明在急速轉型的社會中有較好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