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紀,基督教教義和政治的風向標是誰?

2020-12-18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公元4世紀,只要涉及到基督教神學討論,就不能不提亞他那修(也被譯為阿塔那修),而他不斷被流放又返回的人生經歷,又充分體現了基督教教義和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向,所以,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公元4世紀的神學和政治風向標。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強迫推動基督教主教們籤訂《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是《信經》的堅定擁護者,亞歷山大城最出色的主教,也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神學家,這不是我個人的評價,而是基督教神學家們一致研究的結果。

如此出色的神學家,亞他那修卻只是一個牧師,不是一個系統的思想家,這並不是說他的理論不成系統,沒有規則,而是說他的思想是根據每個時期的不同需要而產生。

此舉不得不說非常符合公元4世紀的羅馬教會的口味,因為他們一向反對思辨,主張實踐,且非常熱衷於用盡各種手段迫害和打壓當時及之前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可是,這也帶來一個麻煩。因為注重實踐,以至於很難找到一部著作可以展現亞他那修神學體系的全貌,雖然亞他那修本人也寫過不少文章和書,從神學爭論到個人自傳,無所不包,但很少有因興趣或者好奇心而寫。

這實際上也同樣有些危險,因為公元4世紀是「奧利金主義」者的天下,而奧利金的思想傾向於思辨,亞歷山大城恰好是奧利金思想的中心,雖然亞他那修可以取悅於羅馬教會,卻極易因此遭到亞歷山大城學者們的圍攻。

奧利金

有意思的來了,亞他那修雖然注重實踐而非理論,其研究方向和思路卻被認為與「奧利金主義」接近,只不過更接近於實踐和宗教,而非思辨和學術。

這並不是說亞他那修會置教義問題不理,只討論實際問題,而是說他試圖從教義問題中,找到宗教意義,這種意義只能從教義的核心信仰中的基本原則去尋找,簡單來說,就是一神論和救恩教義。

早在《尼西亞信經》之前,亞他那修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這一點可以從他早期的著作《反異教論》和《論道成肉身》看得出來。

在《反異教論》中,亞他那修駁斥了多神論,重點談到了認識上帝的方式——心靈和自然。

「上帝雖然在一切之上,通向上帝的道路卻並不遙遠,甚至不在我們之外,而在我們之中,我們自己就能找到這條道路」,這就是從心靈認識上帝的方法,也是為什麼會把上帝當作無形之神的重要依據,因為如果上帝有形,就與異教徒信仰的有形之神重合,無法突顯上帝的唯一性,在心靈中突然出現一尊有著具體形象的神,也顯得很荒唐。

在亞他那修看來,心靈像一面鏡子,上帝之道所構成的形象投射在這面鏡子之上,發出其本來應有的光芒,罪惡則使鏡子晦暗不清,這種觀點來自柏拉圖,為亞他那修所用。

那麼,自然呢?

上帝為了讓人認識自己,才創造了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自然,探視宇宙,來感知上帝的存在,如果上帝不止一個,則宇宙和地球上隨處可見的統一和目的性,對立的事物處於平衡狀態,且分布如此美妙,就無從解釋。

亞他那修雖然是出自亞歷山大城的神學家,卻擺脫了亞歷山大城那種過度思辨的環境,從基督教基本原則出發,在那個把哲學跟神學,再加上政治混為一談的年代,稱得上是一股難得的清流,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亞他那修是《尼西亞信經》的堅定擁護者,卻仍然不被君士坦丁一世喜歡的原因。

比較可惜的是,儘管亞他那修在神學研究方面獨樹一幟,卻不懂得如何聯合其他支持者,反擊異端,這也使得他的思想沒能結束公元4世紀基督教紛亂的局面。

相關焦點

  • 基督教因政治的介入變得混亂,卻無意中促成了其基本教義的達成
    從好的方面來講,這極大地促進了基督教神學和哲學的發展,從消極的角度來說,這種思想上的鬥爭往往會使大多數信徒在想要更深地了解教義時,產生迷茫感。這一切似乎在公元325年,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尼西亞會議」後,得到了解決。
  • 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發生瘟疫,為什麼對基督教來說反而是機會?
    於是,人們就會立刻失去對傳統宗教的信任,轉而尋求新宗教的幫助,而這,便是基督教得以在公元2世紀以後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眾所周知,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境內先後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瘟疫,幾乎消滅了羅馬帝國一半左右的人口,這種大規模的災難幾乎瞬間就擊垮了所有當時流行的宗教,除了基督教。
  • 公元6世紀埃及本土文化的轉變 | 郭子林
    從公元4世紀初,科普特語開始成為一門比較成熟的語言,在埃及一直使用到公元1000年。到公元6世紀,隨著基督教在拜佔庭統治時期的埃及佔據優勢地位,大多數埃及本土人皈依基督教,使科普特語成為基督徒的主要語言,世俗語幾乎淡出歷史舞臺。
  • 環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為何最終要和基督教達成和解
    公元1世紀初,屋大維病死,由提比略繼位,羅馬帝國正式進入王朝統治時期。大概也是在這一階段,早期基督教開始產生。 基督教的產生和羅馬帝國的徵服有很大的關係,當羅馬軍隊佔領巴勒斯坦後,由於採取了比較殘暴的統治,因此引發了巴勒斯坦人的多次起義。但是此時羅馬軍隊十分強大,起義都被強有力地鎮壓下去。
  • 他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相悖,後來他建立了自己的教會
    我們不應當驚訝於這些不同的解釋,因為當時的基督教還是界限不清以至於我們也許更應該說「各種基督教」。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各種基督教」是什麼樣的存在吧!在基督教中,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與側重點,這是新約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發現的;例如,我們可以將《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羅馬書》和《啟示錄》比較一下。但是,當時的所有觀點與解釋都同樣可靠或令人滿意嗎?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當初的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分裂的?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從那開始,提及基督教,就包括了東正教和天主教這兩個教派,之後又出來新教。基督教的起源非常早,我們目前所用的公元紀年其實就與基督教有關。公元元年本就是耶穌的生辰,而正是耶穌創立了基督教。基督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在羅馬帝國內興起。當時的傳播範圍非常的窄,所傳播的人數並不算多。但是隨著信仰基督教的信徒們逐漸的向帝國境內其他的區域傳播他們的信仰,基督教的信徒開始變得越來越多。
  • 基督教眾多教義之一,他們信仰這些教義,並將它們視為信仰的核心
    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的物質與物質實體都是上帝所統治的「萬有的一部分。強調上帝創造了世界,掌管著一切受造物和全部歷史,是基督教得自猶太傳統的眾多教義之一,而基督徒仍然信仰這些教義,並將它們視為自己信仰的核心。「R」最長的段落論述了聖子。這是因為馬西昂與諾斯替派在基督論上與教會的分歧最大。首先,我們得知,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 聖經是教會的重要信仰,其中的三位一體論,展現了基督教的教義
    在《聖經》中有著一個令人費解的教義,它就是三位一體論。在三一論中,我們已經遇到了基督教教義中一種真正與眾不同的內容。世界上眾多宗教中,就基督教宣稱上帝是獨一的上帝同時又有三位格同為上帝這點而言,基督教信仰是獨一無二的。通過這種方式,它向人們展示出一種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的教義。進一步而言,這一教義在聖經中並不明顯,抑或說並無明確的陳述。
  • 韓國異端「統一教」教義與正統基督教有哪些差別?
    可是,在這幾個國家的基督教組織均不承認「統一教」是基督教,揭露它主張的是「統一」基督教各宗派而不是「合一」,指責文鮮明是假基督,認為他宣揚的觀點是異端邪說。具體異端「統一教」和正統基督教教義上有哪些差別呢? 1.認為神是精神與物質統一的主體,神與信徒之間是一種主體與對象的授受關係,這種關係最恰當的表述就是父子之間的關係。
  • 【歸正之窗】中世紀歐洲觀念的基督教淵源
    羅馬帝國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國家,但在信仰上是多樣化的,是個多神論國家,人們崇拜戰神、雷神、門神、家庭保護神、和平神,等等,以祭祀的方式維繫對天物的尊崇。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由聖徒彼得傳入羅馬,他創立了第一個信教組織 「信徒會」。
  • 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但就數量、規模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而言,基督教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大的宗教。而猶太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猶太教的主要戒律和教義來自於《聖經》的前五卷《託辣》。歷史上,猶太人面臨過許多毀滅性的災難和迫害。
  • 世界歷史:波斯和羅馬文化的變革,聶斯託裡派教義佔了統治地位
    穆斯林在7世紀的徵服切斷了整個文化的傳統,正如亞歷山大的勝利在較早時中斷了阿黑門尼德王朝的優秀文化一樣。復古主義和文化融合特有的並列情況,充分反映在薩珊藝術中,儘管它現處於零散的和毀滅的狀態。印度給薩珊的貴族提供了兩種閒暇時的著名娛樂,因為象棋和「五卷書」中的動物寓言到6世紀已在波斯本地化。類似地,在公元529年,查士丁尼為了證明他作為基督徒的虔誠,關閉了柏拉圖在近1000年前創立的雅典學園(31—579年)歡迎流亡的哲學家到他的宮廷來。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人們經常說起「天主教」、「基督教」都傻傻分不清,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要想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要從基督教的歷史開始說說。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
  • 佛教·基督教·摩尼教
    通過綠洲上的社會組織,佛教逐漸傳到中亞的大平原地帶,進而傳到中國。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定期到綠洲城鎮,以馬匹、皮毛和奶製品換取穀物和手工業器物,在此過程中,他們經常對佛教發生興趣,公元後的最初幾個世紀裡,他們越來越多地回應了這種召喚。到公元4 世紀,他們促使佛教傳遍了中亞大部分地區。 到公元前1 世紀,佛教在中國也找到了立足點。
  • 這問題應該換成,基督教為什麼要反噬主教...
    故事到底是誰背叛了誰,對此不做太多追究,今天主要是來看看,猶大這個角色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但猶太教、基督教又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猶太教雖然信奉一神論、救世主信仰,但允許多教派同時存在,因此在猶太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時期,羅馬境內是「多神教」。 基督教則不同,基督徒堅信「唯一神」,並擬出「救世主耶穌」。猶太教雖然承認基督教的存在,但某些方面並不認可基督教的教義,認為救世主並未真正出現。
  • 早期的基督教是特權人士的專利,還是普通人的運動,能說明什麼?
    歷史學家因此認定,正是因為基督教早期的信徒主要集中於社會底層,它的迅速擴張引發了羅馬帝國的警惕,並把這上升為政治威脅,從而進行了幹預行動。但事實上,這個認定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如果羅馬帝國真的把某一類族群當成政治威脅,它的手段將是更加殘酷而又徹底的,比如猶太人在公元72年發動的馬薩達起義,羅馬軍團圍攻此地整整三年,最後全城被屠殺殆盡。
  • 古代史:波斯薩珊王朝在宗教和政治兩方面實行大一統,扶持國教
    阿爾達希爾宣稱大流士統治過的所有土地都屬於薩珊,並親自徵服梅爾夫(Merv)和希瓦(Khiva)的綠洲,入侵旁遮普;徵服並徹底平定亞美尼亞又用了150年,不過大部分地區最終納入了波斯支配的版圖。公元6世紀,該帝國甚至向南擴張到葉門一帶,這是古伊朗帝國的最後一次版圖重構由於地理和氣候差異,這片巨大的疆土始終面臨著解體的威脅,但很長一段時期內,薩珊王朝成功解決了統治的難題。
  • 公元7世紀,誰在宗教的發展歷程中異軍突起?
    目前主要的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對於伊斯蘭教,它主要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系。對於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他們被統稱為穆斯林。百度百科告訴我們,截至2009年底,穆斯林的總人數,佔世界總人口的將近四分之一,可見伊斯蘭教的規模也是不容小覷的。
  • 只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可一點都不開放
    基督教的誕生公元1世紀,猶太人耶穌帶領一眾人,反抗羅馬的統治,進而創立了基督教。在中國常常被提及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也叫做「耶穌教」。天主教與東正教區別天主教與東正教,主要是因為羅馬帝國東西部分在各種事務,如社會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逐漸相互分離。二者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