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公元4世紀,只要涉及到基督教神學討論,就不能不提亞他那修(也被譯為阿塔那修),而他不斷被流放又返回的人生經歷,又充分體現了基督教教義和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向,所以,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公元4世紀的神學和政治風向標。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強迫推動基督教主教們籤訂《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是《信經》的堅定擁護者,亞歷山大城最出色的主教,也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神學家,這不是我個人的評價,而是基督教神學家們一致研究的結果。
如此出色的神學家,亞他那修卻只是一個牧師,不是一個系統的思想家,這並不是說他的理論不成系統,沒有規則,而是說他的思想是根據每個時期的不同需要而產生。
此舉不得不說非常符合公元4世紀的羅馬教會的口味,因為他們一向反對思辨,主張實踐,且非常熱衷於用盡各種手段迫害和打壓當時及之前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
可是,這也帶來一個麻煩。因為注重實踐,以至於很難找到一部著作可以展現亞他那修神學體系的全貌,雖然亞他那修本人也寫過不少文章和書,從神學爭論到個人自傳,無所不包,但很少有因興趣或者好奇心而寫。
這實際上也同樣有些危險,因為公元4世紀是「奧利金主義」者的天下,而奧利金的思想傾向於思辨,亞歷山大城恰好是奧利金思想的中心,雖然亞他那修可以取悅於羅馬教會,卻極易因此遭到亞歷山大城學者們的圍攻。
有意思的來了,亞他那修雖然注重實踐而非理論,其研究方向和思路卻被認為與「奧利金主義」接近,只不過更接近於實踐和宗教,而非思辨和學術。
這並不是說亞他那修會置教義問題不理,只討論實際問題,而是說他試圖從教義問題中,找到宗教意義,這種意義只能從教義的核心信仰中的基本原則去尋找,簡單來說,就是一神論和救恩教義。
早在《尼西亞信經》之前,亞他那修就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這一點可以從他早期的著作《反異教論》和《論道成肉身》看得出來。
在《反異教論》中,亞他那修駁斥了多神論,重點談到了認識上帝的方式——心靈和自然。
「上帝雖然在一切之上,通向上帝的道路卻並不遙遠,甚至不在我們之外,而在我們之中,我們自己就能找到這條道路」,這就是從心靈認識上帝的方法,也是為什麼會把上帝當作無形之神的重要依據,因為如果上帝有形,就與異教徒信仰的有形之神重合,無法突顯上帝的唯一性,在心靈中突然出現一尊有著具體形象的神,也顯得很荒唐。
在亞他那修看來,心靈像一面鏡子,上帝之道所構成的形象投射在這面鏡子之上,發出其本來應有的光芒,罪惡則使鏡子晦暗不清,這種觀點來自柏拉圖,為亞他那修所用。
那麼,自然呢?
上帝為了讓人認識自己,才創造了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自然,探視宇宙,來感知上帝的存在,如果上帝不止一個,則宇宙和地球上隨處可見的統一和目的性,對立的事物處於平衡狀態,且分布如此美妙,就無從解釋。
亞他那修雖然是出自亞歷山大城的神學家,卻擺脫了亞歷山大城那種過度思辨的環境,從基督教基本原則出發,在那個把哲學跟神學,再加上政治混為一談的年代,稱得上是一股難得的清流,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亞他那修是《尼西亞信經》的堅定擁護者,卻仍然不被君士坦丁一世喜歡的原因。
比較可惜的是,儘管亞他那修在神學研究方面獨樹一幟,卻不懂得如何聯合其他支持者,反擊異端,這也使得他的思想沒能結束公元4世紀基督教紛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