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 世紀的鑲嵌畫,描繪了一個演奏笛子的樂師和一個穿著透明絲綢袍子的舞者。
【北大博雅好書©第182期】
博識雅行,學知天下
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史哲事業部
編者按
對商人和他們的商品來說,絲綢之路就是令人矚目的高速公路;而另外一些東西,也利用了絲綢之路所提供的安全、可靠地進行長途旅行的機會。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到遠方: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過絲綢之路吸引了遠方的信教者。
本期微信節選自傑裡·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第五版),2011年7月,本特利因在全球史研究和教學推廣中的突出貢獻,獲得世界史學會授予的「世界歷史先驅獎」。
(本期微信編輯:陳小漁)
佛教的傳播
佛教首先在絲綢之路的一些綠洲城鎮上建立了自己的影響—著名的城鎮有梅爾夫(Merv)、布哈拉(Bukhara)、撒馬爾罕(Samarkand)、喀什(Kashgar)、和闐(Khotan)、庫曲(Kuqa)、吐魯番和敦煌。
因為在綠洲上的城鎮裡,商人們和商隊能夠獲得食物,找到市場和住宿休息的地方。這些綠洲也依靠商隊繁榮起來,它們允許商人建造寺廟,並邀請僧人和抄寫經書的人進入當地的社群。這裡的旅行者來自四面八方,說著不同的語言,從事著不同的宗教實踐,綠洲上的城鎮由此變成了世界性的中心。早在公元前2 世紀,許多綠洲上的居民就信仰了佛教,在從公元前200 年到公元1000 年的時間裡,佛教是絲綢之路上商人們的最主要的信仰。
通過綠洲上的社會組織,佛教逐漸傳到中亞的大平原地帶,進而傳到中國。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定期到綠洲城鎮,以馬匹、皮毛和奶製品換取穀物和手工業器物,在此過程中,他們經常對佛教發生興趣,公元後的最初幾個世紀裡,他們越來越多地回應了這種召喚。到公元4 世紀,他們促使佛教傳遍了中亞大部分地區。
到公元前1 世紀,佛教在中國也找到了立足點。中國最早的佛教徒是外國商人—印度人、帕提亞人和來自中亞的商人,這些人在自己的圈子裡嚴守自己的信仰,漢朝官員們允許他們居住在長安和其他主要的城市裡。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佛教主要是這些遠離家鄉的商人們的信仰,對本土的中國人並沒有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寺廟和傳教的僧人的存在使佛教有了吸引中國皈依者的潛力。大約在公元5 世紀,中國人開始對佛教產生了熱切的回應,古典時代之後,佛教成為整個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和朝鮮最受歡迎的宗教信仰。
當佛教從印度向北不斷傳向中亞和中國時,佛教和印度教也開始在東南亞吸引教徒。在傳播這些信仰的過程中,絲綢之路—這一次是印度洋上的海上航線—上的商人再一次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前的幾個世紀裡,商人們來來往往於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水域上,到公元1 世紀,東南亞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受印度文化影響的跡象。在爪哇、蘇門答臘和其他一些島嶼上,東南亞國家的統治者自稱為「王公」(rajas),在馬來亞半島以及現在的越南和柬埔寨所在地區,也這樣沿用了印度統治者的稱呼,他們也把梵語作為寫作交流的一種方式。許多統治者皈依了佛教,而另外一些統治者推廣了信仰溼婆和毗溼奴的印度教。他們在印度風格的豪華的寺廟外加建了圍牆,任命佛教徒和印度教顧問,把令人尊敬的宗教傳統加於己身,藉以提升自身的權威。
基督教的傳播
早期的基督教徒面臨著羅馬政府的不斷迫害。在公元後的幾個世紀裡,羅馬政府發動了一系列旨在消滅基督教的戰爭,因為絕大多數的基督教徒都拒絕神化皇帝的羅馬國家宗教。令人不解的是,羅馬政府認為基督教徒沒有宗教信仰,因為他們拒絕參加政府倡導的宗教儀式。他們還認為基督教對社會是個威脅,因為狂熱的傳教士們攻擊其他宗教,有時還會產生暴力衝突。然而,基督教的傳教者們充分利用了羅馬帝國龐大的公路和航線網絡,這些公路和航線把他們的信仰帶到了帝國各地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地區。
公元2 世紀和3 世紀,無數的傳教士以塔爾蘇斯的保羅為榜樣,熱情地工作以吸引皈依者。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格裡高利,他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傳教士,因為創造了許多奇蹟而獲得美譽,公元3 世紀中葉,由於他的努力,基督教成為安納託利亞中部最為流行的宗教信仰。據同時代的人記載,格裡高利不僅傳播基督教的信條,而且還創造了許多奇蹟,比如驅除魔鬼、搬走石頭、改變洪水的方向,使人們相信他有能力獲得超自然的力量。格裡高利和他的同仁們加快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內最流行的救贖宗教的步伐。到3 世紀晚期,在羅馬帝國持續不斷的迫害下,虔誠的基督教社團在安納託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以及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高盧等廣大的地中海地區仍然蓬勃地發展起來。
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內宗教靈感最主要的來源,這一年輕的宗教也沿商路不斷發展,在地中海世界之外找到信徒。到公元2 世紀,在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等地區,遍布著大規模的基督教社團,甚至在遙遠的印度也出現了幾個基督教教堂。在東方的土地上,基督教並沒有像在羅馬帝國那樣佔據統治地位,但是它在亞洲西南部吸引了大量的皈依者。實際上,基督教徒在這一地區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宗教社區,他們與猶太教徒和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徒和平相處,直到公元7 世紀在阿拉伯穆斯林的徵服下,伊斯蘭教信仰取代了這些舊的宗教社團。
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地區的基督教社團深深地影響了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徒的宗教實踐。為了表達他們對其信仰的絕對虔誠,亞洲西南部的基督教徒經常採取嚴苛的苦行制度:他們受到印度傳統的啟發,拒絕享受、禁慾、拒絕精美的食物,有時甚至完全脫離家庭生活和社會。這些宗教實踐給羅馬帝國那些虔誠的基督教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3 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基督教徒開始遠離社會,作為隱修士生活在埃及的沙漠、希臘的山谷和其他一些偏僻的地方。而另外一些人脫離了凡俗的社會,但是仍然和有同樣信仰的人生活在宗教團體中,他們努力祈禱、讚美上帝。生活在羅馬帝國東部的基督教徒們的苦行實踐促進了地中海地區基督教修道院社團的形成。
公元5 世紀以後,亞洲西南部的基督教社團和地中海地區的基督教組織走向了分裂。亞洲西南部絕大多數的信教者成為景教徒(聶斯託裡派),他們信仰希臘神學家聶斯託裡的學說。聶斯託裡生活在公元5 世紀早期,他強調耶穌的人性,反對耶穌的神性。但是,地中海地區的教會權威視聶斯託裡的觀點為異端,所以許多景教徒前往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地區,並很快成為地方基督教社團中的傑出人物。他們把一種嚴格的組織結構引進了亞洲西南部的教會。他們與地中海地區的基督教徒交往有限,卻沿絲綢之路向東傳播了他們的信仰。信仰景教的商人也在經商過程中帶去了他們的宗教,到公元7 世紀早期,中亞、印度和中國等地都出現了景教組織。
摩尼教的傳播
摩尼教爆發性的傳播方式極大地證明了傳教者對絲綢之路這一商業網絡的有效利用。摩尼教是先知摩尼(216—272)創造的一種信仰,摩尼曾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巴比倫城的一個虔誠的瑣羅亞斯德教徒。但是除了受到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外,摩尼還深受基督教和佛教的影響。他把瑣羅亞斯德看成是波斯的先知,把佛陀看成是印度的先知,把耶穌看成是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先知。由於不同社會的人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摩尼認為整個人類需要一個共同的先知,因此他綜合了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種種因素,創造了一種宗教信仰來滿足全世界的需要。摩尼是一個二元論者:他認為世界是光明和黑暗、善和惡不斷鬥爭的場所。
他認為光明就是精神上的覺醒,而黑暗就是物質世界。因此督促他的信徒嚮往光明,不要把精力投入到世俗享樂中。他的教義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因為他為世界上存在善與惡的對立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同時還為個人獲得拯救、為善最終能戰勝惡找到了方法和途徑。
摩尼還發起了一種苦行的生活方式,堅持信徒們必須遵守較高的道德規範。
虔誠的摩尼教徒被稱為「被選定者」,他們不結婚、禁慾、拒絕穿好衣服、拒絕肉類和豐富的食物,同時也拒絕其他的個人享受,把自己完全投入祈禱、禁食和遵守儀式規則之中。做不到如此虔誠的摩尼教徒被稱為「聆聽者」,他們過著比較正常的生活,但是他們也要遵循嚴格的道德準則,並且要為「被選定者」的生活提供食物和其他物品。所有的摩尼教徒都期待著個人得救,期待著與光明和善的力量永遠在一起。
摩尼是個狂熱的傳教者:為了傳播他的信仰,他四處遊歷,不知疲倦地與信徒們溝通思想,把他的信徒們派到他本人去不了的地區進行傳教。他還建立了一個摩尼教的教堂,教堂內有獨特的禮儀、儀式、讚美詩和禮拜式。他的教義首先吸引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人們,在摩尼去世之前,摩尼教已經傳遍薩珊王國並且進入地中海東部地區。摩尼教儘管也強調苦行主義,卻仍然對商人產生了特別強烈的吸引力,他們作為「聆聽者」接受了這一信仰,並且資助摩尼教的教堂。到公元3 世紀末期,摩尼教組織已經出現在羅馬帝國所有的大城市和商業中心裡。
摩尼教很快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瑣羅亞斯德教的領袖極力要求薩珊王朝的統治者鎮壓摩尼教的運動,認為它對政治秩序是一種威脅。摩尼本人也作為薩珊王朝皇帝的囚徒死在牢獄之中,這是因為,薩珊皇帝想把瑣羅亞斯德教作為其王國統一的文化基礎。羅馬帝國當局也迫害摩尼教徒,羅馬對摩尼教的懷疑僅僅是因為摩尼教起源於羅馬的敵國—薩珊帝國。事實上,從公元5 世紀到6 世紀,地中海地區的大部分摩尼教組織都被根除了。但是,摩尼教在中亞卻存活下來,它吸引了遊牧的突厥人,這些人與來自中國、印度和亞洲西南部的商人有商貿往來。同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一樣,摩尼教也依靠古典時代的商路不斷地把影響擴展到新的地區、新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