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觀察|淺談敦煌石窟的佛教和道家、景教、摩尼教文獻

2020-12-18 美術觀察20200715

敦煌石窟是佛教典籍的書庫,這裡發現的大量的從5世紀到10世紀(東晉到宋初)的寫本和少數的刻本,95%以上是佛教典籍。其中有今天久已失傳的佛經,如《大乘四法經論》《佛說延壽命經》、《薩婆多宗五事論》等。有附有梵文原來的《金光明經》、《無量壽經》、《法華經》等。此外,還有記載佛教事跡和寺院經濟的史料,如吐蕃佔領沙州時有關佛教源流史實的寫本,敦煌佛寺規制、寺僧名冊和許多寫本上的題記等,都是研究我們佛教歷史和寺院經濟的真實材料。

其它大量的可供校勘之用的佛教經典,無一不是整理古籍的重要憑藉。每種佛經的內容不但在研究佛教思想方面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它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影響和作用也是很大的。我們需用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它加以充分的利用。

(2)道家文獻

敦煌寫本除了佛教經典外,要以道家經典為最多。因為唐代統治者姓李,尊老子為李唐鼻祖,所以敦煌發現了各家註疏本的道德經。如想爾注《老子道德經》殘卷、唐明皇《道德真經疏》殘卷等,都是久佚的秘籍,也是宋元人所未見到的古書。此外,還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殘卷,李榮《老子道德經注》殘卷等,都可校補《道藏》本的缺佚和訛誤。

其它方面的道家經典,例如3世紀時王浮《老子化胡經》,實際是道教宣傳小說,是道家駁斥佛家的著作。它反映了晉惠帝時道教和佛教之間的鬥爭。道士玉浮因作此書捏造老子西行教化釋迦的故事,是研究當時社會思想的重要資料。

(3)景教文獻

景教就是基督教。公元635年(貞觀九年)敘利亞人阿羅本攜其經文來中國,唐太宗在長安西市義寧坊為建大秦寺,教徒自稱為景教。德宗建中二年(781),景教徒在陝西周至建立紀念碑,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書以漢字,碑下及兩側用漢文和敘利亞文刊刻大秦(東羅馬)僧名70人。

過去關於景教的史料發現很少,自從敦煌發現藏經後,其中保存的景教的經典如《景教三威蒙度贊》殘卷、《一神論》、《序聽迷失所經》、《景教志玄安樂經》殘卷等,都是有關景教的重要文獻《景教三威蒙度贊》是七言詩,共43句,類似佛經的偈語。後附景教譯經目錄30種,更是可貴的史料。

(4)摩尼教文獻

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以其國祆教為基礎,又參以佛教和基督教教旨,創立摩尼教。隋時傳入中國,唐玄宗時始有漢人信奉,玄宗雖加嚴禁,但不禁回紇人信仰。後來漢人信仰者日多,代宗時,復為在長安的回紇人建摩尼寺(又名大雲光明寺)。唐武宗會昌五年毀佛寺,摩尼教同在消除之列。到了宋代,卻成了一種秘密宗教,明代所禁的明尊教,實印摩尼教的異名。

敦煌發現的有《摩尼教經》殘卷,僅存寺儀及出家儀2篇,是有關摩尼教教規的文字記錄。敦煌遺書的發現,到今年已65年。先後被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分子所盜劫,國內所存的數量尚不及全部遺書的半。這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嚴重損失。

建國以後,黨和政府對敦煌遺書的搜集、整理工作,投入了相當的人力。北京圖書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等單位,新入藏了一定數量的流散的經、史、子、集四部書的卷子。

最近,北京圖書館又入藏了斯坦因全部漢文卷子的顯微膠片,還有舊有的斯坦因、伯希和劫去的90%以上的四部書照片和比較重要的歷史文獻、經濟史料、科技史料和古佚佛經、道經以及一些最重要的佛教、道教等史料照片。現在北京圖書館所藏的敦煌卷子、照片、顯微影片等已經超過了全部敦煌遺書三分之二以上,成為研究敦煌學的最重要的基地了。

在編輯出版方面,有不少關於敦煌壁畫、彩塑、遺物、遺抄、遺書以及介紹敦煌歷史、文學、藝術的研究專著出版。並且已經開始有計劃分門別類地校印敦煌遺書中的經濟史料、文學史料、經、史、子、集四部書的寫本以及佛經、道經的古供本等,供學術界研究參考。

值得我們更高興的事,在1962年由商務印書館編輯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的出版,這部目錄是我們自己的專家們積累了50多年的經驗,根據需要編成的。它對於我們利用豐富的敦煌資料,開展敦煌學和有關歷史、文化、藝術的研究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敦煌的文化價值與標本意義
    石窟亦是如此,世上不是只有一個莫高窟,還有榆林窟、西千佛洞、馬蹄寺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克孜爾石窟等。只是由於各種原因,諸多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沒有保留下來,而敦煌由於機緣巧合,為全人類保存下如此精美絕倫的瑰寶,故敦煌無疑是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但也不是唯一。
  • 半生研「摩」終有成——評楊富學《回鶻摩尼教研究》
    如該書所收的漢譯《牟羽可汗入教記》,對柏孜克裡克石窟新發現摩尼教文書殘片的翻譯研究,對《樂山堂神記》《摩尼光佛》《冥福請佛文》《點燈七層科冊》等文獻的校錄與證史等。有些回鶻語文獻屬於首次漢譯,為國內摩尼教研究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 佛教思想從河西走廊傳入中國
    更令人咋舌的是,據不完全統計,河西走廊及甘肅其他地區現存石窟數量達170餘處,因而河西走廊也被稱「絲路石窟走廊」。/祆教、摩尼教、景教的傳播馬自達——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汽車頭部的翼狀標誌也廣為人知。
  • 絲綢之路上的敦煌
    3、敦煌的三夷教:除了佛教、道教外,外來宗教也隨著來華客商沿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主要是源自於古代波斯、中亞河中地區、西亞兩河流域等地的瑣羅亞斯德教、景教、摩尼教、一賜樂業教等。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稱為祆教,因崇拜聖火又被稱為拜火教、火祆教。
  • 佛教·基督教·摩尼教
    (本期微信編輯:陳小漁) 佛教的傳播佛教首先在絲綢之路的一些綠洲城鎮上建立了自己的影響—著名的城鎮有梅爾夫(Merv)、布哈拉(Bukhara)、撒馬爾罕(Samarkand)、喀什(Kashgar)、和闐(Khotan)、庫曲(Kuqa)、吐魯番和敦煌。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宗教史方面,揭示了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和僧尼生活的真實圖景,探明了摩尼教在古代中國的傳入和流行情況。語言文學方面,對敦煌俗字的研究填補了4—11世紀寫本俗字研究的空白;對敦煌變文講經文等文學資料的研究則解決了鼓子詞、諸宮調、詞話、寶卷等後代流行的民間講唱文學的來源問題。敦煌石窟藝術方面,歷時千餘年的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結合的文化遺存,使學界對4—11世紀中國美術史有了全新認識。
  • 敦煌莫高窟道士塔完成修繕
    敦煌莫高窟道士塔完成修繕 2019-03-26 18:31:03連日來,甘肅敦煌出現降雪天氣。位於敦煌城西南70公裡的陽關景區也被厚厚的白雪覆蓋,夕陽映照,絲路古道更顯蒼茫遼闊;明月初升,朗照「雪色」大漠。王斌銀 攝  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郭青林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2017年4月底,該所利用全站儀和三維掃描儀對道士塔塔體傾斜量進行測繪和探測,發現塔體向西北傾斜,塔基裂隙張開度明顯增大,塔體穩定性受到了嚴重威脅。
  • 關於敦煌文化的小知識
    一.敦煌的歷史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莫高窟,意為開鑿於沙漠高處的石窟,也稱「千佛洞」。在梵文中,「莫高」有佛教中解脫之意,讓這個名字更添神秘的意境。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並對均田制的實質形成了新認識;最後,對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勾檢資料的研究,填補了唐代勾官和勾檢制度研究的空白。宗教史方面,揭示了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和僧尼生活的真實圖景,探明了摩尼教在古代中國的傳入和流行情況。語言文學方面,對敦煌俗字的研究填補了4—11世紀寫本俗字研究的空白;對敦煌變文講經文等文學資料的研究則解決了鼓子詞、諸宮調、詞話、寶卷等後代流行的民間講唱文學的來源問題。敦煌石窟藝術方面,歷時千餘年的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結合的文化遺存,使學界對4—11世紀中國美術史有了全新認識。
  • 甘肅,敦煌莫高窟的景色原來這麼美,其中到底隱藏多少秘密
    在漢代,敦煌是西方的大門,東通長安和洛陽,東通朝鮮半島和日本群島,通過新疆,可到達中南部,往南走就可以去印度,去伊朗的話可以到西邊,古代被稱為波斯,然後請向前走,到達兩個流域,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珍品之一,也是國際上最大、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在明山東山麓的懸崖上被發掘出來,移動到明山的東麓,從北向南大約有1600
  • 郝春文:敦煌學流光百年,歷久彌新
    ;對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勾檢資料的研究,填補了唐代勾官和勾檢制度研究的空白。宗教史方面,揭示了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和僧尼生活的真實圖景,探明了摩尼教在古代中國的傳入和流行情況。語言文學方面,對敦煌俗字的研究填補了4-11世紀寫本俗字研究的空白;對敦煌變文講經文等文學資料的研究則解決了鼓子詞、諸宮調、詞話、寶卷等後代流行的民間講唱文學的來源問題。敦煌石窟藝術方面,歷時千餘年的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結合的文化遺存,使學界對4-11世紀中國美術史有了全新認識。
  • 吐魯番勝金口石窟發現摩尼教壁畫和僧人生活遺址
    主尊佛或菩薩的六邊形蓮花寶座的蓮花瓣不是向上盛開,而是向下倒覆,且蓮花圖案的細部特徵與傳統的佛教蓮花紋稍有區別。  沒錯,這不是佛教的遺留物,是典型的摩尼教。這些摩尼教文物近日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勝金口被發現,映射出當地文化的演變過程。  勝金口石窟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二堡鄉巴達木村北部,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溝口的一處河灣地內,曾是古代僧侶修行的場所。
  • 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敦煌研究院成立前的莫高窟斯坦因於1907年拍攝的莫高窟敦煌石窟開鑿在砂礫巖質懸崖上,壁畫、彩塑製作材料主要為麥秸、泥巴、木材和礦物質顏料。在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敦煌石窟壁畫和塑像存在多種複雜病害。石窟崖體存在風化、開裂、坍塌、滲水等多種病害,石窟壁畫和塑像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病害。
  • 敦煌與聖地牙哥:千年的藝術對話
    中國有敦煌,西班牙有聖地牙哥;前者是聞名全球的佛教藝術聖地,後者是世界基督教聖地之一:在這兩條朝聖之路上,人類文明的足跡有著怎樣的對照?4月15日,為期70天的「朝聖之路·聖跡——從敦煌到伊比利亞半島」展覽在敦煌莫高窟陳列中心壓軸開展,為這次旨在探索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盛事劃上完美句號。
  • 敦煌石窟裡的佛國
    同時形成了西域風格、中原風格交匯敦煌、同時並存的新局面。太和以後,中原風格的畫幅還隨著宋雲、惠生傳入西域,反饋於中亞和印度。事實證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敦煌石窟藝術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種表現和記載工具,其發展和盛衰是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其政治地位息息相關的。
  • 【莫高寶藏】敦煌的石窟藝術
    同時形成了西域風格、中原風格交匯敦煌、同時並存的新局面。太和以後,中原風格的畫幅還隨著宋雲、惠生傳入西域,反饋於中亞和印度。事實證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敦煌石窟藝術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種表現和記載工具,其發展和盛衰是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其政治地位息息相關的。
  • 看看佛教和景教的傳播過程就知道了
    春秋時期有諸子百家,伴隨著華夏文明的不斷發展,有人借鑑道家、陰陽家的理念,融合成了一個嶄新的宗教——道教。從春秋時代的道家,到西漢初期的黃老之學,再到東漢時期的道教,這千餘年的歷史裡,有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老子」。民間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化身。就像提到儒家大家就會想起孔子一樣,老子在道教的地位非常高。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當然,從性質上講,敦煌壁畫樂舞圖像作為佛教壁畫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佛教和藝術的因素,而敦煌文獻中的樂舞記載往往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緊密相關。因此,如何將這些因素剝離,把圖像與文字統一納入到中國樂舞史研究中,不僅是敦煌壁畫樂舞研究的難點,也是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時刻把握的重點。
  • 敦煌石窟研究的進展與前瞻
    由於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大規模的敦煌石窟圖錄不斷推出,使學術界較容易查閱敦煌石窟藝術的內容;同時,隨著交通和旅遊設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進行實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現與日俱增的態勢,在一些領域形成了總結性的成果,另一些領域則出現了開拓性的重要成果。
  • 伯希和:敦煌石窟圖錄(全集)
    在中亞佛教美術的研究方面,舉足輕重。是二十世紀初的漢學大師之一,敦煌學的創始人。早年畢業於法國國立東方語言學校,是著名漢學家沙畹的高足。伯希和除漢語外,他通曉世界上13種語言和文學,而且曾在北京擔任使館的秘書,經歷過義和團運動。二十二歲時,即在越南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擔任中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