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波斯薩珊王朝在宗教和政治兩方面實行大一統,扶持國教

2020-12-24 嘆山講歷史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波斯的薩珊王朝。在公元500年以前,伊朗地區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帝國,接連不斷地給西方施以重擊,一直持續了上千年,其間只有相對短暫的停頓。有時,戰爭讓文明靠得更近,有兩個近東的文化傳統就因而彼此影響;程度之深,令兩者的歷史雖猶獨特,卻已不可分割阿契美尼德人(Achaemenids)的思想觀念和神授權的統治方式被亞歷山大及其繼任者傳到了羅馬;又從羅馬傳到與薩珊人交戰的拜佔庭基督帝國,並生根發芽。而究其根源,阿契美尼德人的傳統來自古美索不達米亞。

波斯和羅馬一心想要毀滅對方,到頭來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這場毫不妥協的對抗對兩者都是致命的,佔用了別處急需的精力和資源。最後,雙方都垮了。薩珊帝國的開國者阿爾達希爾對於延續波斯傳統有強烈的使命感。他著意喚醒人們對帕提亞時代和居魯士大帝的回憶。繼任者也效仿其法,用雕塑和鐫文培養傳統認知。阿爾達希爾宣稱大流士統治過的所有土地都屬於薩珊,並親自徵服梅爾夫(Merv)和希瓦(Khiva)的綠洲,入侵旁遮普;徵服並徹底平定亞美尼亞又用了150年,不過大部分地區最終納入了波斯支配的版圖。公元6世紀,該帝國甚至向南擴張到葉門一帶,這是古伊朗帝國的最後一次版圖重構由於地理和氣候差異,這片巨大的疆土始終面臨著解體的威脅,但很長一段時期內,薩珊王朝成功解決了統治的難題。行政方面,有可追溯至亞述時代的官僚傳統作為基礎;至於統治的正當性,則有王權神授的觀念來維護。

薩珊的政治史,就是由中央集權勢力和大家族利益之間的緊張關系所寫成的。這種關係下國王不時受到肘,無力施行自己的主張。有兩點可以作為國王權力的試金石。一為是否有能力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要職,不讓貴族染指;另一點是能否控制繼位的人選。有些波斯國王被廢黜;有時雖然已有統治者正式認可的繼318承人選,卻還得由把持朝政的文武官員和教組成的準選舉體系發話,讓他們從王室家族中選出一人推上王位。與王室爭權的權貴來自為數不多的大家族,經常是地方行省的統治者,號稱自己是帕提亞王朝至高無上的統治家族阿薩息期(Arsacids)的後裔,坐擁著大片用來維持開銷的採邑。

但還有兩種力量制衡著這股危險的勢力。一為僱傭軍。大量低級貴族擔任軍官,從而有了對抗大貴族的一定資本。僱傭軍中的精銳是直屬於國王的禁衛重騎兵。另一派勢力則為教會。波斯薩珊王朝在宗教和政治兩方面都實行大一統。阿爾達希爾將羅亞斯德教重新扶持為國教,給予該教祭司稱為賢者(magi)以極大特權。這些祭司也逐步獲得政治權力。他們肯定王權神授的性質,身負司法重責,還監督土地稅的徵收這是波斯財政的根基所在。他們傳授的教義似乎與瑣羅亞斯德名下的嚴格一神論有不小的差異他們以創世主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為中心,稱國王是他在塵世的代理人。薩珊王朝對國教的推崇,與確立自身的統治權威有緊密的關聯。當羅馬帝國成為基督教國家,波斯帝國的意識形態基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宗教差異開始承載起更多的意義宗教不滿被視為政治叛離。因與羅馬的戰爭,信基督成為叛國之罪。雖然波斯起初容忍基督徒的存在,但此後迫害行動就順理成章地開始了,並一直持續到5世紀中後期。受折磨的也不只是基督徒。公元276年,波斯傳教士摩尼(Mani)被處決,而且是用活剝這種痛苦至極的方式。後來,西方人知道了他的事跡,並以拉丁化的名字「Manichaeus」稱之,歸他名下的教義也成了一種基督教的異端。摩尼教將猶太一基督教信仰和波斯神秘主義相結合,把整個宇宙視為一場宏大的活劇,光與暗的力量在其中爭奪主導權。領悟到此真諦的人希望以踐行戒忍的方式參與這場對抗,這將為他們開啟一條通往完美與和諧的道途,在宇宙中獲得超度。

摩尼教在善與惡、自然與神靈之間劃出決然的界線;這種尖銳的二元論吸引了不少基督徒,他們從中找到了一種合乎保羅教誨的教義。聖奧古斯丁年輕時信奉摩尼教,多年後,中世紀歐洲的各種異端中也能找到摩尼教的痕跡。或許,毫不妥協的二元論對秉持特定觀念的人總有很強的吸引力。無論如何,稱得上非同一般的是,在摩尼教思想廣泛傳播之前,瑣羅亞斯德教君主和基督教國王都迫害過該教教徒。其信徒在中亞和中國找到棲身之所,摩尼教也一直在那裡蓬勃發展至13世紀。至于波斯的基督正教徒,雖然5世紀的一份文書規定對他們保持容忍,但在與羅馬連綿不休的戰火中,正教徒可能反戈的危險使文書成了一紙空文。直到該世紀末,一名波斯國王才頒發容忍敕令,而這也僅僅是為了安撫亞美尼亞人。但敕令未能解決問題;基督徒很快被索羅亞斯德狂熱教徒咄咄逼人的傳教行為所激怒。

在小編看來雖然不止一名波斯國王再度重申對基督教的容忍態度,但這不代表他們真正洞悉問題的本質,也不意味著他們確實為此投入了足夠的精力。政治大背景也許無法違背。景教徒是唯一證明法規確實有效的例外,薩珊王朝確實容忍了他們的存在,不過究其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受羅馬人的迫害罷了,因此,統治者認為他們在政治上應屬可靠。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歷史上實現過大一統的王朝,以及前後順序!
    中國歷史上的8個大一統王朝,以及前後順序!   天下之事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分久必合,合久的分。當然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它貫穿了中國整個古代史。中國的古代史一直在分分合合中發展壯大。當然在分離的過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每一次分合,都讓國家不斷地強大。
  • 泰國宗教與政治——佚名
    1、佛教與政治泰國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國家,宗教(主要是佛教)和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當今雖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但佛教在泰國仍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自1932年以來的各部憲法都承認信仰各種宗教的自由,但又規定佛教為國教,國王必須是佛教的最高贊助人,必須是虔誠的佛教徒,全國通行佛曆。泰王國三色國旗中的白色即代表佛教。每個男子出生必須出家一次,才能取得成年人資格,王族也不例外。
  • 聊聊封建時代的「禪讓式王朝更替」與「修史政治」
    小君昨天推送的文章《風流與血色並存的南朝》提到了魏晉南朝的禪讓式王朝更替。今天就有朋友在文章底部留言,表示對封建社會的禪讓式王朝更替很感興趣,要求小君把這個展開來說一說。作為回應,小君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封建王朝更替與封建政治文明延續的話題。眾所周知,中國的封建社會王朝更替頻繁,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的話,光是記清所有的王朝就要花費不少精力。
  • 中國史:摩尼教被定為回紇的國教,而主宰這一國教的,是粟特人
    中國史:摩尼教被定為回紇的國教,而主宰這一國教的,是粟特人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一說我國古代中的宗教,小編了解到有一個叫摩尼教的,也正因為中原政權的高層始終對摩尼教頗為消極,甚至敵視,所以8世紀下半葉摩尼教在中國內地的再度興盛
  • 為何大一統是中國專屬?
    隋唐之後,各個王朝的側重點是朝貢體系。秦漢故地所要履行的國家義務,已經在郡縣制的框架下非常明確了。然而,邊疆地區要履行多少國家義務,履行哪些國家義務,這成為了隋唐之後各個王朝很難解決的問題。古代中國,歷朝歷代,分分合合,無論是分裂割據,還是高度統一,「大一統」始終都是存在的。只是存在的狀態各不相同,側重點不同。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標誌就是海內為郡縣,這個政治理想在秦始皇手裡得以實現。同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治措施,使得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
  • 古代印度只是地理位置?無稽之談,印度比中國還早建立大一統朝代
    中國歷史有九個大一統朝代,分別是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隋王朝、唐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儘管這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大多數都比現代中國的疆域小得多,不包括東北三省、內蒙古、西藏、新疆等,但覆蓋了中國文明發源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所以屬於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至於北宋王朝為什麼不算大一統朝代,那是因為北宋王朝連黃河流域周邊的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收復
  • 被西夏胖揍,被遼金吊打,宋朝為啥還是大一統王朝?
    學界對宋朝算不算大一統王朝,尚有爭議。如果僅從版圖角度,宋朝顯然不算大一統王朝一個政權算不算大一統,秦朝是重要的衡量標準。秦朝以前,我國還沒有中央集權的政權,版圖界限比較模糊。漢、晉(西晉)、隋、唐、元、明、清,這幾個政權毫無爭議,疆域都超過秦朝,也都是中央集權的統一政權,從形式和實質上都符合大一統王朝的特徵。相比而言,宋朝(北宋)就差點意思了。宋承五代,系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後周而建。
  • 高山、河流,古代南亞為何沒有趕上「大一統」?地緣政治佔大頭
    比如有些地方易守難攻,有些地方隔著山水,有的地方氣候宜人,土壤肥沃,然而有些地方一片貧瘠……這也同樣適用於古代南亞時期,這些地理因素,從基本的地形地勢,到氣候條件,土壤條件,都直接決定了這片地域未來的發展狀況,以及歷史進程,無論是從積極的角度,又或者是消極的方面。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這種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文化傳統是建立在文化一元論觀念和共同文化認同心理基礎之上的。古代文化面貌說法不一「大一統」觀念的形成與強化,首先與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長期政治實踐密切相關。為何中國文化有強烈的「大一統」觀念?「大一統」觀念的共同文化認同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如何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考古學的新發展為我們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的本來面貌、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新資料和新視角。
  • 蒲美蓬持續參與宗教事務,成為泰國國教佛教的至高領袖
    早在素可泰時期,藍摩甘享國王就把佛教定為國教。自此以後,佛教在泰國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統治者將佛教的地位和王室的地位連接起來,以佛教的佛陀對應世俗的國王,成功地把人們對神的敬畏和對國王的敬畏對等起來。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天下,秦五百年,西漢八年,李唐呢
    中國古代史其實就是一部王朝興衰更替史,新朝興,舊朝亡,周而復始。每個新王朝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都需要經過數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 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即秦朝。秦王嬴政於在位的第二十六年(前221)消滅六國,自稱始皇帝。而此時距離嬴政走完第一步,即消滅韓國,已過去近十年。
  •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我們為何稱漢人而不是秦人?
    但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在趙高等人的幫助被扶持上位,原本該繼承皇位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被趙高等人用矯詔賜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趙高掌握實權,開始實行殘暴的統治,「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眾者為忠臣」。沉重的徭役賦稅和殘酷的色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秦二世胡亥還大量徵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
  • 東南亞地區為何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
    東南亞在歷史上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國家是十分複雜的,在唐朝的時候,東南亞部分地區屬於華夏領土,其他人地區分別分別被吐蕃,南詔管轄,不存在所謂國家概念。而唐朝以後,大理崛起成為當時的地區大國,這些地區本地民族沒有形成國家概念。自元朝以後才出現正式的封建王朝,當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是緬甸(幾乎佔據寮國、柬埔寨、泰國大部分領土)。
  • 學者:印度沒有大一統傳統,主流是根深蒂固的地方自治
    中國的觀光客,從當年遍遊歐洲的康有為到今天廣大的旅遊者,一直都在感嘆這些巨大的古代建築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見。有些人將其歸結為中國建築多是土木結構,時間久了都坍塌了。其實根本原因不在這方面,主要還在於郡縣制和公權力中心主義文化。兩千多年前秦統一六國之時,「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那時就毀掉了很多。
  • 講座︱樓勁:離開王朝談中國史,就像拋去骨骼研究人體
    近年來,全球史、區域史包括東亞史、新清史和內亞史研究的興起,對傳統中國史研究造成了巨大衝擊。這些帶著不同立場、視角和動機的研究者不得不面臨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是中國?怎樣界定古代「中國」的空間範圍、族群構成及其歷史內涵?而當我們在談論中國的時候,我們又究竟在談論些什麼?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2「大一統」的政治和理念,因此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和心理基礎。在關於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研究中,「大一統」同樣受到重視。有學者指出,「秦漢以後,實現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是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大一統……既是歷代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國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內容」。3可以說,自秦漢以來,「大一統」既表現為一套政治文化,也是一套國家治理體系。
  • 懦弱的古老王朝,古埃及的衰亡史
    且他們有「文字」或實物記載的古代文明比我們中華文明還要早1000多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古老文明卻拿小字輩的入侵者一點辦法都沒有。 外族進攻以及被其所統治並不一定會導致文明的毀滅與消亡。中國也經歷過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元朝、清朝,但是文明沒有滅亡,因為語言文字和文化都還在,甚至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夠同化周邊民族。
  • 國教運動與近代話語轉向
    國教運動作為新話語體系的塑造運動,在馬相伯的言行中有典型反映,其中涉及複雜的傳統文化與近代文化、古代社會與近代社會、古典學術與近代學術的關係糾葛。以國教運動為線索,揭示清末民初話語轉型過程中文化、政治、思想等的勾連互動關係,可以顯現出近代話語轉型與建構過程中某些規律性與本質性的要素。
  • 同樣是大一統的王朝,為什麼明朝沒有漢、唐那麼強盛?
    說到中國古代大一統的王朝,漢唐絕對是中國人的驕傲,在中國歷史上,也一直有「強漢」和「盛唐」的說法。但是作為「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在大家印象中卻沒有漢唐國力那麼強盛。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