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實在不是一個容易解釋的詞條。
在上篇發文中,「大一統」是作為一個概念來理解的。這個概念是不斷發展的,並沒有具體的內容以及準確的解釋。其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夏商周三代的血緣譜系、秦漢兩朝的海內郡縣、隋唐之後的朝貢體系。
三個階段的發展,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不同的歷史時期,側重點有所不同。
自黃帝時代起,一直延伸到夏商周三代,側重點是血緣關係構建王朝世系。這個歷史階段,郡縣制度只是作為一個萌芽狀態,應用於天子所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朝貢體系也沒有成型,只是作為血緣譜系的補充,以內外服制度或者分封制度來劃分不同地區的國家義務。
秦漢兩朝,側重點是郡縣制度搭建帝國框架。然而,血緣譜系以及朝貢體系依然在一定範圍內推行。例如,帝國的官吏,在秦漢兩朝基本上是世襲的狀態,世家大族之間盤根錯節,成為了統治階層。
郡縣之外的疆域,秦漢兩朝在無法直接管轄的情況下,也是冊封當地首領為國王。例如,漢委奴國王金印、滇王之印、漢委匈奴左賢王金印等等。這種羈縻統治的形式,在隋朝建立完整的朝貢體系之前就已經存在。
隋唐之後,各個王朝的側重點是朝貢體系。秦漢故地所要履行的國家義務,已經在郡縣制的框架下非常明確了。然而,邊疆地區要履行多少國家義務,履行哪些國家義務,這成為了隋唐之後各個王朝很難解決的問題。
古代中國,歷朝歷代,分分合合,無論是分裂割據,還是高度統一,「大一統」始終都是存在的。只是存在的狀態各不相同,側重點不同。
在分裂割據時期,佔據中原的割據政權,便成為了擁有合法地位的中央政權。其他地區的割據政權,雖然與中原政權之間的軍事鬥爭不斷,但是從未否定中原政權作為中央政權的合法性。
例如,遼宋夏金時期,遼國和西夏對於北宋的正統地位是給予了肯定的。南宋對於金國的正統地位也給予了肯定,雖然南宋很不情願,但是向金國稱臣卻是政治現實。
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歷史上,不管出於怎樣的政治局面,都有一個正統的王朝,享有中央政權,中央王朝的地位。中華大地上的其他各個政權都承認這個政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並以此獲得自身建立政權的合法性。
而高度統一時期,被稱為大一統王朝的漢唐,其政治局面,其「大一統」也是相對的,只是側重點偏向於郡縣制。例如,漢朝是大一統的王朝,但版圖格局卻是與匈奴對峙;唐朝在中晚期,藩亂成為了宿疾。
唐朝之後,大一統的元明清三朝,側重點則是朝貢體系。例如,元代拓土最廣,兵鋒直抵歐洲西亞,卻是鬆散的羈縻存在,四大汗國對元朝的隸屬遭到質疑;明朝更是沒有辦法說清楚,版圖除了漢地各省,其它地區被視為勢力範圍的存在,鄭和七下西洋的巡藩之舉被賦予了太多的現代意義。
明朝對草原的羈縻力度十分薄弱,皇帝居然都被瓦剌部給擄走了。清朝,倒是加強了對邊疆各地的行政控制,可是西方列強的入侵,讓清朝大一統之功黯淡無光。
近代以來,「大一統」的觀念,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不僅制約著中國近現代的政治秩序治理模式,更塑造了中國人的基本心理狀態。中國歷經近代百年戰火,被新時代的各種觀念反覆洗刷,卻依然維持著帝國時代的國家版圖。
「大一統」是中國的專屬,這一點,讓西方的歷史學家十分驚訝。
更讓西方歷史學家們驚訝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來,無論經歷怎樣的興衰歷程,「大一統」始終存在,成為了一個形而上的本體,一種超越現實政治需要之上的超然存在。當這種超然存在有消散危機之時,一個地域寬廣、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會驅除所有危機。再次復興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常態。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一統始終存在,並且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在大一統的凝聚力之下,成為了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許多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等,都是文明伴隨著王朝的覆滅而覆滅,沒有再次崛起的奇蹟。
相比中國,其他國家,無論是亞洲各國,還是西方諸國,其國家政權的建立和維持基本上源於現實利益的需要。或是在政治利益上,需要一個更強大的上層建築保護各個小邦。或是小邦擁有自身的經濟利益,從而脫離原本的政治實體。
這一點,與古代中國截然不同。古代中國,大一統是前提,各個地區,各個族群,無論有著怎樣的矛盾,都會在大一統的框架內,做內部處理和消化。古代東西方都存在的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矛盾,在古代中國,最後的結果是統一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那麼,為何大一統會成為中國專屬呢?
從上述介紹中國,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到「大一統」的一些特點:始終存在、不斷發展、側重不同。「大一統」自黃帝開創華夏文明以來,就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其存在的三個主要內容也是伴隨著華夏文明出現而出現的。後續的不斷發展,只是內容的深度以及發展側重點不同。
為此,「大一統」所帶來的影響是持續性的,是與中華文明共生共存的。要解決大一統成為中國專屬的根源性問題,就不能依靠史實。因為中華文明存在的所有史實,都是「大一統」持續性影響的結果,而並不會是原因。
「大一統」所帶來的結果,展示著「大一統」風貌的例子就非常多了。常見的有六種:中心說,民族融合說,漢字說,祖先崇拜說,農耕說,宗教說。
中心說,指的中原中心說。這個說法,主要論述的是,中國的中原地區處於一個較為封閉的地理位置,東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亞高寒區,南有南海和熱帶高溫區,中原地區成為了亞洲東部的地理中心。
因為這個地理中心,其他地區無法產生的文明與文化,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等只會產生於富饒的中原,從而形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周邊地區產生吸引力和向心力,繼而才有了以中原為中心的「大一統」。
這個中心說,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一來這種地理環境並非中國特有。四大文明古國,最初的文明狀態都是被蠻荒包圍,地域狹小,猶如處於荒島。二來中原這個詞的概念和所代表的地域是不斷變大的,最初的範圍僅僅是河南,後來指的是整個北方,最後與中國完全等同。
重要的是,「大一統」的輻射範圍是超過了現在中國疆域的,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大一統」之下的藩屬各國幾乎遍及整個亞洲,甚至到達了歐洲和非洲。
民族融合說,指的是炎帝族與黃帝族通婚,從而形成華夏族。而在後續的歷史中,華夏族又與周邊各族通婚,繼而產生了漢族。接著,便是頻繁的人口大遷徙,各民族不斷混居,最後不分你我。
漢字說,指的是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有著非常穩定的信息傳輸性能,即便幾千年前的字現在都很容易認識,這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認同。
祖先崇拜說和宗教說差不多,主要論述的是古代中國,沒有實質意義的宗教信仰。無法像西方那樣,用一個統一的宗教維繫各個國家之間、各個民族之間的關係,只能從政治上尋找辦法。而這個政治方法便是「大一統」。
農耕說,主要論述的就是生產方式。進行農耕這種生產方式,古代中國需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這需要集體的力量,需要一個大帝國來進行。「大一統」成為了治水型國度的必然。
這個說法,也經不起推敲,農耕這種較為單一的生產方式,只存在於中國的北方。而中國的南方,在古代,工商業十分發達,海洋貿易也十分繁榮。在中國的東北,則是漁獵經濟為主體。在中國的草原,自然是遊牧經濟為主體,在青藏高原,經濟生產方式是農牧業結合。西域,作為絲綢之路中轉站,商業氛圍則超過了農業和牧業。農耕說,明顯存在以局部代替整體的錯誤。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無論有多麼明顯的錯誤,都有著現實的例子,也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在一定範圍,上述說法都是對的。例如,農耕說,治水型國度,歷朝歷代的確都進行過龐大的水利工程建設。
「大一統」會成為中國的專屬,根源在於中國所處地理環境的銜接性,這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
中華文明發源於世界上最大的兩河流域,中國的大河,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其流向都是東西方向,且是順次排列的。這是中國特有的,世界上其他文明或者國度都沒有這樣的地理格局。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社會能夠利用到的自然資源是不同的,人類文明社會的活動領域也是不同的。
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所特有的地理格局都能夠為中華文明提供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其它文明或者國度則沒有這樣的條件。
例如,古埃及文明,在河流定居時代,尼羅河流域為古埃及文明的崛起提供了條件。然而,到了大陸擴張時代,尼羅河流域便無法為古埃及文明提供更多的耕地,尼羅河流域狹長的河谷之外是無邊無際的大沙漠。
與此相反的是,一旦尼羅河泛濫異常,古埃及地區遭遇自然災害,從而導致人口銳減,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人口規模。這就為外來人口進入提供了機會。這就導致了古埃及文明每衰弱一次,就要經歷一次人種或者民族的變換。這使得古埃及文明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古埃及文明即便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或是水渠,或是運河,也無法將沙漠變成良田。但是,中國可以,秦國就是依靠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才將關中平原、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變成耕地眾多的大糧倉,從而奠定一統天下的物質基礎。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實際上就成為了關中人口對外輸出的過程。
再比如,古羅馬文明,在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其能夠與秦漢兩朝一般,依靠義大利半島的臺伯河平原以及波河平原,開發出大量的耕地,從而促進人口增長,並持續輸出人口,統御龐大的帝國。
然而,到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義大利半島就不行了,小亞細亞、高盧這兩個地區,耕地數量以及糧食產量超過了義大利半島,並由此成為了人口增長和輸出的地區。新的法蘭克帝國、拜佔庭帝國圍繞著這兩個地區建立。
而在中國,在隋唐時期,被稱為中原的河南或者整個北方,依然是人口的輸出地區。隋朝統一的過程,與秦漢兩朝一樣,依然是人口對外輸出的過程。直到今天,河南或者是整個的北方,耕地佔比依然十分高,人口增長速度依然強勁。
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原地區能夠提供的自然資源從未間斷,能夠為新的時代,新的生產方式提供必要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依然強勁,並由此帶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現代社會,很多的西方國家,都陷入了人口負增長的困境,然而在中國,即便也面臨著工業社會人口增長的難題,但人口增長依然在持續。
總結來說,「大一統」之所以與中華文明共生共存,就是因為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生產方式,中國特有的地理格局都能夠為物質資料生產提供必要的自然條件,並由此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強勁增長。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強勁增長,從而使得中原地區成為技術輸出和人口輸出的中心。更為關鍵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中原地區始終是人口和財富的輸出之地。人口輸出到哪裡,就能帶去先進的技術,就能給哪個地區帶去財富,並促進該地區的發展。
中原地區需要輸出人口,而周邊地區則要引進技術,這是相互需要的過程。即便不同地區,有著地域之間或者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但只要有這個相互需要在,「大一統」便能一直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