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只是地理位置?無稽之談,印度比中國還早建立大一統朝代

2020-12-12 騰訊網

中國歷史有九個大一統朝代,分別是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隋王朝、唐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儘管這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大多數都比現代中國的疆域小得多,不包括東北三省、內蒙古、西藏、新疆等,但覆蓋了中國文明發源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所以屬於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至於北宋王朝為什麼不算大一統朝代,那是因為北宋王朝連黃河流域周邊的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收復,通常不被視為大一統朝代。

中國秦王朝疆域

中國西漢王朝疆域

中國隋王朝疆域

中國唐王朝疆域

中國明王朝疆域

中國清王朝疆域

筆者之所以要介紹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是因為接下來要介紹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後世對印度歷史有個說法,說印度在近代歷史之前從來都不是國家實體,只是地理位置,到了近代又淪為英國殖民地,直到公元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才形成國家實體。

事實上,以上說法是無稽之談,筆者絕對不同意這個說法,筆者認為印度在古代歷史不僅是國家實體,而且早已實現大一統,建立了大一統朝代。

筆者是以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得出的以上史觀的。上面說到,中國歷史九個大一統朝代,都比現代中國的疆域小得多,只要覆蓋中國文明發源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就是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所以同樣道理,後世不能把覆蓋現代印度的疆域作為判定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只要覆蓋印度文明發源地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就是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

按照以上標準,印度歷史早已是國家實體,而且早已實現大一統,建立了大一統朝代,而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孔雀王朝」。

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

印度十六雄國

印度難陀王朝

公元前4世紀之前,印度歷史處於極其混亂的大分裂時期,境內多個割據朝代對峙,史稱「十六雄國」,相當於中國歷史的「戰國七雄」,其中一個叫難陀的割據朝代逐漸強大起來,比其它十五個割據朝代強大。隨後的歷史,難陀王朝的國王旃陀羅笈多繼承了祖上多代國王的文治武功,於公元前324年滅掉了其餘割據朝代,統一了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幾乎覆蓋了現代印度的疆域,是印度歷史第一次大一統,因為旃陀羅笈多出身飼養孔雀的家族,因此他所建立的朝代史稱「孔雀王朝」, 是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

所以從孔雀王朝就能得出史觀,印度在近代歷史之前只是地理位置的說法絕對是無稽之談,而是真實存在的國家實體,並且早已在公元前324年就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比中國歷史在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秦王朝還要早103年,不同的是孔雀王朝仍然延續前身難陀王朝,屬於奴隸朝代,秦王朝已從奴隸朝代過渡到封建朝代。

孔雀王朝最為著名的國王是第三位阿育王,在他的統治下,孔雀王朝發展到極盛,國力達到最強,疆域達到最大,並且確立起源於印度本土的佛教為國教,從此印度在隨後很長的歷史都是佛教國家。

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

印度孔雀王朝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

到了公元前185年,已經衰落的孔雀王朝被權臣普希亞密特拉篡位而滅亡,國祚139年,君主9位,被普希亞密特拉建立的巽伽王朝取代,但巽伽王朝不是印度大一統朝代,隨後印度歷史再次陷入多個割據朝代對峙的大分裂時期,直到近500年後的公元320年建立的笈多王朝才重新統一,因此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第二個大一統朝代,也是第一個大一統封建朝代。

相關焦點

  • 印度數千年歷史三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朝代是主流思想,有大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共九個大一統朝代,而中國歷史所說的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很多都比現代中國的版圖小,所以現代中國的版圖不是判定是否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而是統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疆域,且基本覆蓋現代中國的版圖為標準。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餘國家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什麼?
    今天小編來聊聊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大一統朝代。對於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秦王朝,開國君主秦始皇帝嬴政,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常識,此後中國歷史陸續出現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隋王朝、唐王朝等大一統朝代。
  • 學者:印度沒有大一統傳統,主流是根深蒂固的地方自治
    出中國的國土往西,只要離開「儒教文明圈」,就開始了「城堡之旅」,從印度、伊朗、土耳其再到地中海的希臘、義大利,再到東歐和西歐,到處可見巨大的城堡、莊園乃至完整的王城。中國的觀光客,從當年遍遊歐洲的康有為到今天廣大的旅遊者,一直都在感嘆這些巨大的古代建築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見。
  • 印度發現中國甲骨文,印度學者稱:古代印度文明是由中國移民建立
    自——列夫託爾斯泰從大的來說,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有著幾十億年的歷史,期間經歷了什麼變化我們還不能完全考察出來,但是隨著古代遺蹟的一步步問世以及考古人員技術和能力的提高,我們已經能夠將近幾千年的歷史了解個大概。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個大一統時代:元清完成了大一統的升級
    一,秦漢:奠定了漢地的版圖中國第一次大一統的朝代是夏朝,夏朝之前的朝代都不能說是統一。大約在前2000年,夏朝建立,但是夏朝的勢力範圍基本就在伊洛一帶。商朝時期,疆域有所擴大,但是範圍基本局限於黃河下遊。西周時期,疆域進一步擴大,基本是控制了北方地區。拋開疆域不談,夏商周也不能算是統一的。
  •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會成為歐洲還是印度?
    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來看,中國出現過三國鼎立和南北朝,最終都歸於統一了。所以,假設沒有秦始皇的統一與長城的建立,中國也不會成為歐洲或印度。總會出現霸主和統一。春秋時便有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尊周天子以令諸侯。
  • 古代印度頻繁遭遇外敵入侵,為何不在險要山口修築長城?
    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從西周到明朝,我國長城修築的歷史長達兩千年。據統計,如果把各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長度有10萬裡左右,可以環繞地球1.2次。其中,秦漢明三朝修築的長城最長,都超過了1萬裡。唐宋元三朝可以忽略不計,唐朝和元朝實力強大,不需要修長城,而宋朝則是因為丟失了幽雲地區,失去了修長城的價值。
  •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南亞地區的「印度」只是一個區域地理概念?
    ,而且在歷史很早的秦朝時期,我國就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大一統國家,從秦漢以來就奠定了我們這麼一個泱泱大國的基礎。為什麼印度的國家概念不強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另外三個國家,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印度其實都沒有實現有序傳承,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如今以不復存在。
  •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和印度明明都在,為什麼說只剩下中國
    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文明未能得以延續,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至今。這就讓人費解了,巴比倫早已不復存在,可是埃及和印度依然健在,為什麼人們會說四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了呢?古巴比倫文明可以說是四大文明古國中遭遇最慘的一個,它被伊斯蘭文化徵服,最後就連人種都換了。
  • 如果在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印度互換,那麼會有什麼結局
    歷史雖然沒有如果,但是我們不妨來假設一下,如果在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與印度互換,那麼會有什麼結局?首先我們簡要的概括一下這兩個國度的地理環境,中國不必說大家都知道,東、南方向都是無邊無際的大海,西邊是「不周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北是茫茫沙漠,人煙罕跡,北邊是大戈壁,草原,苦寒之地,西南當時是瘴氣瀰漫,東北白山黑水,同樣是苦寒之地。
  • 印度歷史最後一個朝代,國祚超過了三百年,極盛時期是世界強國
    中國歷史從大秦王朝到大清王朝的所有朝代都是封建朝代,由於沒有朝代能活過三百年,所以後世有封建朝代都活不過三百年這種結論。其實封建朝代都活不過三百年這種結論只適用於中國歷史,在外國歷史完全是大錯特錯,因為世界歷史活過三百年的封建朝代比比皆是,最常見的例子就有朝鮮歷史的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前者四百多年,後者五百多年。在印度歷史上,也有一個封建朝代活過了三百年,它就是印度歷史最後一個朝代莫臥兒王朝。
  • 北有喜馬拉雅山脈,南有印度洋,古代印度的天險其實只有一個!
    義大利號稱是古代歐洲最難入侵的國家,因為它的北方被阿爾卑斯山阻隔,其餘三面環海,易守難攻。而古代印度則是義大利的放大版,印度的地理位置,導致了在航海時代之前,這裡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天選之地。但俗話說「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打通印度的通道也總會被入侵者找到。
  • 古代中國改朝換代頻繁,為何日本沒有發生過朝代更替?原因很簡單
    然而那終究只是幻想罷了,朝代最長的也就是400年而已,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自詡為皇帝,並且將後世的皇帝取名為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不過僅僅在他死後不久,由於秦二世的胡作非為,秦朝僅僅持續了15年就滅亡了,那麼古代中國改朝換代頻繁,為何日本沒有發生過朝代更替?
  • 古代中國與印度的恆河之戰
    中國古代王朝和印度有沒有打過仗?有的,唐朝就跟印度打了一仗,還滅了一個國家,今天咱們說一說。其實由於隔著喜馬拉雅山,中國古代王朝和印度一直沒什麼交集。古代中國和印度的貿易主要是通過絲綢之路從中亞國家進行中轉。
  • 外媒:說印度趕超中國為無稽之談
    當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時,其人均購買力約為印度的2/3。當時,兩國經濟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農業,儘管兩國總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2/5,但兩國貿易總和不到全球貿易的2%。  今天,中國人均購買力已是印度的兩倍多。
  • 為何印度如此奇葩?可能和它神奇的歷史有關,真實讓人無奈的文化
    而印度文化的傳承似乎就喜歡繼承一些弊端,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題外話樂呵樂呵十六雄國猛一聽大家還誤以為是類似咱們中國戰國七雄的時代,但是這裡的十六國的遍布範圍以及文化傳承來看,遠遠達不到中國的戰國時代。
  • 印度專家:中國長城雖然長,但比起印度長城還是差一點,難受不?
    說起萬裡長城,相信大家都是比較驕傲的,在世界七大奇蹟當中,萬裡長城排在了第一位,可見長城在人類發展史上確實算是一個奇蹟,也是我國的古代的重要遺蹟!萬裡長城是古時候最重要的防禦工事,各朝各代都是非常重視的,每一個朝代都會進行修繕,都會繼續修建,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之後,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萬裡長城,關於長城的故事跟典故也非常多,烽火戲諸侯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一個了,現在還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說法!
  • 印度6次用象棋申遺被拒,反問:為何不過?專家:這是中國的
    象棋在中國是一個老少鹹宜的益智遊戲,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在印有楚河漢界的棋盤裡,你只要知道「馬走日,象走田,小卒不回頭」等規則後,便能和棋友痛痛快快大戰幾回合。前不久,一個名叫方舟子的生物化學博士,在網上發表言論說象棋不是中國發明的,而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因為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他的這番言論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 印度登月失敗!而古代中國人卻早已登上月球!
    今日印度的「月船2號」探測器攜帶的著陸器「維克拉姆」號,在月球南極軟著陸時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印度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因此遭到重挫。古往今來關於「月亮人」的討論和想像,再到關於外星人月球基地的想像,這些並不是僅僅具有一般科學探索的意義,或只是為公眾提供娛樂的玩笑。
  • 印度到底有什麼資本和中國相提並論?
    但,就像驢糞蛋再光亮也成不了珍珠一樣,所謂的可利用面積,完全就是一本正經的無稽之談,我們的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哪一寸是沒用的?只有「能種地才是好土地」的小農思維,才會通過所謂的「可利用面積」指標來為印度找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