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有九個大一統朝代,分別是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隋王朝、唐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儘管這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大多數都比現代中國的疆域小得多,不包括東北三省、內蒙古、西藏、新疆等,但覆蓋了中國文明發源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所以屬於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至於北宋王朝為什麼不算大一統朝代,那是因為北宋王朝連黃河流域周邊的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收復,通常不被視為大一統朝代。
中國秦王朝疆域
中國西漢王朝疆域
中國隋王朝疆域
中國唐王朝疆域
中國明王朝疆域
中國清王朝疆域
筆者之所以要介紹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是因為接下來要介紹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後世對印度歷史有個說法,說印度在近代歷史之前從來都不是國家實體,只是地理位置,到了近代又淪為英國殖民地,直到公元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才形成國家實體。
事實上,以上說法是無稽之談,筆者絕對不同意這個說法,筆者認為印度在古代歷史不僅是國家實體,而且早已實現大一統,建立了大一統朝代。
筆者是以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得出的以上史觀的。上面說到,中國歷史九個大一統朝代,都比現代中國的疆域小得多,只要覆蓋中國文明發源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就是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所以同樣道理,後世不能把覆蓋現代印度的疆域作為判定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只要覆蓋印度文明發源地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就是印度歷史大一統朝代。
按照以上標準,印度歷史早已是國家實體,而且早已實現大一統,建立了大一統朝代,而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孔雀王朝」。
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
印度十六雄國
印度難陀王朝
公元前4世紀之前,印度歷史處於極其混亂的大分裂時期,境內多個割據朝代對峙,史稱「十六雄國」,相當於中國歷史的「戰國七雄」,其中一個叫難陀的割據朝代逐漸強大起來,比其它十五個割據朝代強大。隨後的歷史,難陀王朝的國王旃陀羅笈多繼承了祖上多代國王的文治武功,於公元前324年滅掉了其餘割據朝代,統一了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及其周邊大片領土,幾乎覆蓋了現代印度的疆域,是印度歷史第一次大一統,因為旃陀羅笈多出身飼養孔雀的家族,因此他所建立的朝代史稱「孔雀王朝」, 是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
所以從孔雀王朝就能得出史觀,印度在近代歷史之前只是地理位置的說法絕對是無稽之談,而是真實存在的國家實體,並且早已在公元前324年就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比中國歷史在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秦王朝還要早103年,不同的是孔雀王朝仍然延續前身難陀王朝,屬於奴隸朝代,秦王朝已從奴隸朝代過渡到封建朝代。
孔雀王朝最為著名的國王是第三位阿育王,在他的統治下,孔雀王朝發展到極盛,國力達到最強,疆域達到最大,並且確立起源於印度本土的佛教為國教,從此印度在隨後很長的歷史都是佛教國家。
印度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
印度孔雀王朝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
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位君主阿育王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
到了公元前185年,已經衰落的孔雀王朝被權臣普希亞密特拉篡位而滅亡,國祚139年,君主9位,被普希亞密特拉建立的巽伽王朝取代,但巽伽王朝不是印度大一統朝代,隨後印度歷史再次陷入多個割據朝代對峙的大分裂時期,直到近500年後的公元320年建立的笈多王朝才重新統一,因此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第二個大一統朝代,也是第一個大一統封建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