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殘疾人的「五星」服務
——唐山市開展優質助殘文化服務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萬人遇難、16萬人重傷,百年工業城市瞬間被夷為平地。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之際來到唐考察,並前往市截癱療養院慰問傷員,因地震傷害截癱的楊玉芳、高志宏夫婦向總書記贈送了自己新近出版的小說和詩歌集,並即興朗誦了一首歌頌解放軍當年抗震救災英勇事跡的詩歌;活動室內10多位截癱傷員正在開展文娛活動,為總書記表演了二胡伴唱《唱支山歌給黨聽》。習近平勉勵他們說,「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震後40多年來,唐山始終堅持為殘疾人提供切實的公共服務,充分保障殘疾人均等享有基本文化權益,點燃殘疾人的文化夢想,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集智聚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已全面實現對殘疾人免費開放,提供無障礙設施和預約、幫扶電話。唐山市圖書館高標準設立視障人士閱覽室,從門口到盲人閱覽室鋪有盲道,視障人士閱覽室面積120平米,閱覽坐席50個,內有盲文圖書1000餘冊,配備無障礙電影光碟、電子助視、盲用電腦、點顯器、讀屏軟體、有聲閱讀機等盲人閱讀設備。縣級公共圖書館也根據自身實際,設立了盲人閱讀區,配備了盲文圖書、有聲讀物和閱聽設備,讓更多的盲人讀者真正實現「閱讀夢」。
1.閱讀推廣。唐山市圖書館堅持去截癱療養院流動送書30餘年;創新服務方式,盲人讀者可以通過電話或者微信預約的方式借閱圖書和聽書機,已郵寄圖書近400冊、聽書機200多臺;先後到特教學校、唐山康復教育中心陽光分校、盲人按摩店、盲人讀者家裡為他們送去無障礙音頻電影光碟、盲文圖書、聽書機等20餘次;不定期舉辦「閱讀照亮我心」盲人讀書交流會暨徵文頒獎等活動,受到盲人讀者積極響應和踴躍參與,為盲人開啟了一扇獲取知識、了解世界的窗口。2017年,唐山市圖書館參加了中國殘聯和中國盲文圖書館舉辦的「盲人閱讀推廣和社會教育示範」項目,精準對接盲人群體,開展了視障人士詩文朗誦比賽、無障礙電影放映11場、盲人節聯歡、盲人朗誦培訓、盲人聲樂培訓、視障人士行動網路閱讀推廣培訓等一系列閱讀推廣和社會教育活動。項目歷時一年,舉辦了5項活動、3期培訓班,受眾盲人讀者538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唐山市圖書館舉辦視障讀者朗誦培訓活動
2.慰問演出。唐山市群眾藝術館在唐山市兒童福利院、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康復中心、聾啞學校設置服務點,依託「千名文化志願者走基層」活動積極開展慰問演出。市、縣兩級文化部門在全國助殘日、傳統節日及重大紀念日期間,深入社會福利院等機構廣泛開展圖書、演出、電影「七進」等活動,使其能夠更好的接受藝術薰陶,激勵著廣大殘疾人不畏艱難,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3.培訓展覽。全市文化館加大對殘疾人文化藝術指導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殘疾人群體的文化素質及藝術修養。定期舉辦殘疾人詩歌朗誦會、才藝展示以及書畫展覽。如2018年唐山市圖書館和唐山市群藝館聯合舉辦的「聲音傳遞光明、音樂成就夢想」盲人聲樂培訓班,特邀中國音協指揮協會會員、唐山音協聲樂學會秘書長房寶金為20名視障人員開展聲樂培訓,並為每名學員及陪同人員提供交通補助20元和免費午餐,廣受社會好評。路南區2019年以「我和新中國」為主題,匯集了31名殘疾人的作品,包括工筆畫、寫意畫、楷書、行書、草書、編織、剪紙、刺繡等各種類別作品131件,主題鮮明、用筆自然、構圖新穎、精雕細刻,充分展示了殘疾人豐富的內心世界。4.搭建舞臺。唐山市圖書館積極輔導推薦視障讀者參加全國大型演講徵文比賽,在2017年中國盲文圖書館舉辦的「書香承載夢想、閱讀點亮人生」全國優秀盲人讀者評選活動中,市圖書館輔導推薦的盲人讀者賈秀海、田建鎖獲評「閱讀達人」榮譽稱號,崔莉莉獲評「百名優秀讀者」稱號;2018年,在中國殘聯和中國盲文圖書館聯合舉辦的「知法於心,守法於行」盲人演講比賽中,市圖書館輔導推薦的盲人讀者賈秀海榮獲優秀獎。2019年唐山市圖書館被中國助殘志願者協會、中國盲文圖書館評為「五星級文化助盲志願服務團隊」,吳鳳芹同志被評為「五星級文化助盲志願者」。5.促進交流。為進一步加強京津冀殘疾人文化藝術交流,豐富活躍三地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10月16日-18日,由京津冀三地殘聯共同主辦的「2019年京津冀殘疾人文化交流活動」在唐山市舉辦。來自京津冀三地的殘疾人代表團近百人以南湖景區為創作原型,進行攝影、詩歌、散文三個類別的現場創作與交流。唐山市始終將殘疾人群體納入唐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文化服務產品,為殘疾人提供了學習知識、提高素養、展示自我、實現夢想的平臺,推動助殘扶弱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品牌化。文化助殘活動的開展豐富了殘疾人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他們平等參與社會,讓他們懷著滿腔熱情,或在講堂上認真聆聽、收穫知識,或在比賽舞臺上一展風採、傳遞溫暖,得到了我市廣大殘疾人群體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