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荷爾德林所寫: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美就在生活之中,美就是生活。
01什麼是美?
關於什麼是美?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對美的理解,當然無法定義,歐洲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曾說「富有生機就是美」。而美感的存在必須是以人的審美能力的存在為前提。借用康德的話,美是感性的理念顯現。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在21世紀,審美,卻成了一個大問題。
審美能力低下是一個相對的現象,它只是針對理論意義上人所應具備的審美能力來說的。事實上,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的存在。審美出問題,根源上是理智與情感出了問題。
在中國,大家則是在追逐「成就」與「實用」的快感。而關乎於美,最常聽到的是:「這個又不能當飯吃!」在現如今的中國人越來越實用主義了,更多的人直奔目標而去,這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而言都沒什麼意義,只是單純的看重結果,但凡「無用」均遭否棄。
記得蔣勳曾說過:「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早在一萬年以前,石器時代結束的時候,人們就將石斧做成了玉斧,人們用更美好的質地,更精細的手工來紀念過去的文明。「藝術」與「實用」分開了,「美」也就產生了。
02我們該如何發現美?
而人之所以需要審美,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很多的東西,不可能全部為我所用,需要我們去取捨,選擇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我們認為美的部分,吸收到自我當中,來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家園。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關於審美的力量,有一個著名的小故事:乞丐和玫瑰花。
一個賣花的小女孩送給了乞丐一隻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後,找出一個瓶子裝上水,把玫瑰花插進去養起來。
他突然間覺得,這麼漂亮的花怎麼能隨意插在這麼髒的瓶子裡,於是他決定把瓶子洗乾淨,這樣才配得上這麼美麗的玫瑰!
做完這些工作後,他坐在邊上靜靜欣賞著美麗的玫瑰,突然間他感覺這麼漂亮的玫瑰怎麼能放在這麼雜亂的房間裡呢?於是他決定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擺放整齊。
整個房間因為有了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變的溫馨起來。
這時他仿佛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正在陶醉時,突然發現鏡子中反射出一個蓬頭垢面、衣裳襤褸的年輕人,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是這個樣子,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呆在這樣的房間裡與玫瑰相伴呢?
於是他立刻去洗了幾年來唯一洗過的一次澡,又找出幾件雖然有點舊,但稍微乾淨的衣服,把自己從頭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後再照照鏡子,突然間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這時候,他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為什麼要去當乞丐呢?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他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去找工作!自此之後,他勤奮工作,成為了一名企業家。
審美,是為了愉悅自己,慰藉自己,完善自己。一個人的審美裡,透著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什麼是真正的美?恐怕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藝術審美與生活審美、藝術審醜與生活審醜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生活審美為藝術審美奠定了基礎,而藝術審美為生活審美開啟了新的審美空間。藝術審醜源於生活審醜,其最終目的卻是為了藝術審美。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的:在美術館參觀畫展,如果有人在旁若無人地高聲評論,即便他是一個畫家,恐怕你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真正有審美能力的人,因為這時候素質已然成為判斷此人是否具備真正審美能力的一個綜合性標尺。所以,討論審美能力問題,其實不只是能力本身,而是因時因地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也許,用審美素養,這一更具綜合性的概念來理解包括審美能力在內的人的審美發展問題,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說「當今國人審美能力低下」,這其實更是一個素養問題。由於現實中各種因素的作用,急功忘義的物質欲求、傳統文化斷裂所造成的文化無根性等,都可能帶來以素養為核心的人的審美能力的衰落。值得指出的是,一味滿足於各種技術能力(包括藝術技藝)的發達而忽視綜合性的文化素質提升,其結果依舊會造成審美的荒蕪。
03數據時代下的審美
每個人對於美的理解和需求都不一樣,每個時期對於美的認知也不盡相同。美與審美都應該是多樣化的。如今大數據時代下,網絡的交互特徵為大眾創造了互動的自由,自由表達、自由創作、自由互動這些在現實世界很難的實現的事情在網絡中得以實現。而網絡藝術的平民化一方面是創作者主動關注平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趣味 ,其作品中的審美理想、審美情感和審美意象具有平民化的傾向和特徵。另方面是平民大眾自覺介入到網絡藝術的創作或生產的領域,其創作基本沒有什麼現實功利目的屬於精神需求性的個人自主行為。
顛覆經典是網民們追求快樂的主要方式,拿經典來搞笑已經成了許多作品重要的藝術手法。它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所有方面:視覺、聽覺、感官等等,從平面延伸到立體。中國網絡上的惡搞也越演越烈。什麼事件熱或者有爭議,網友就惡搞什麼,這已經成為一個網絡規律。在這個網絡時代經典像流水線一樣不斷被惡搞、被翻版翻版的經典又可以再度被惡搞。惡搞是平民化的娛樂,從本質上來說是網絡時代激發出來的一種自娛也奴人的娛樂精神,體現了個性解放的現代意識。但是,惡搞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淺層的,也是短暫的。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根據內在的「自然的人化原則,將美感區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這些悅"有層次高低的差異,「悅耳悅目一般是在生理基礎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種社會性愉悅,它主要是培養人的感性能力。悅心悅意則一般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培養人的審美觀念和人生態度。悅志悅神則是在道德的基礎上達到一種超道德的境界。"悅耳悅目是感覺層次,處於最底層次;悅心悅意是知覺層次,處於中間層次;悅志悅神是精神層次,處於最高層次。只是通過粗俗的語言和誇張的視聽手段是不能讓人獲得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的。
還好,美對人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有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就一定能發現美的事物。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嘈雜,內心可以如詩如畫。聽古人的雅樂,泛讀書籍,或欣賞大師的藝術品。
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格調。
春來播種,踏青,和小動物嬉戲;盛夏戲水,捕螢,傍晚於樹下野餐;秋日採擷,製作果醬,在落葉中玩耍;冬天掃雪,溜冰,慵懶地貓冬。或像東坡居士一樣泛舟吟唱,「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人生在世,總還是需要些超越性、形而上的東西,來填補靈魂。
編輯:陳樹
監製:大熊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