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時代下的審美,我們該如何自處?|知物美術館

2020-12-13 知物美術館

詩人荷爾德林所寫: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美就在生活之中,美就是生活。

莫奈《海濱公園打傘的卡美伊》

01什麼是美?

關於什麼是美?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對美的理解,當然無法定義,歐洲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曾說「富有生機就是美」。而美感的存在必須是以人的審美能力的存在為前提。借用康德的話,美是感性的理念顯現。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在21世紀,審美,卻成了一個大問題。

審美能力低下是一個相對的現象,它只是針對理論意義上人所應具備的審美能力來說的。事實上,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的存在。審美出問題,根源上是理智與情感出了問題。

在中國,大家則是在追逐「成就」與「實用」的快感。而關乎於美,最常聽到的是:「這個又不能當飯吃!」在現如今的中國人越來越實用主義了,更多的人直奔目標而去,這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而言都沒什麼意義,只是單純的看重結果,但凡「無用」均遭否棄。

記得蔣勳曾說過:「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早在一萬年以前,石器時代結束的時候,人們就將石斧做成了玉斧,人們用更美好的質地,更精細的手工來紀念過去的文明。「藝術」與「實用」分開了,「美」也就產生了。

02我們該如何發現美?

而人之所以需要審美,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很多的東西,不可能全部為我所用,需要我們去取捨,選擇適合我們需要的那部分,即我們認為美的部分,吸收到自我當中,來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家園。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關於審美的力量,有一個著名的小故事:乞丐和玫瑰花。

一個賣花的小女孩送給了乞丐一隻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後,找出一個瓶子裝上水,把玫瑰花插進去養起來。

他突然間覺得,這麼漂亮的花怎麼能隨意插在這麼髒的瓶子裡,於是他決定把瓶子洗乾淨,這樣才配得上這麼美麗的玫瑰!

做完這些工作後,他坐在邊上靜靜欣賞著美麗的玫瑰,突然間他感覺這麼漂亮的玫瑰怎麼能放在這麼雜亂的房間裡呢?於是他決定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擺放整齊。

整個房間因為有了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變的溫馨起來。

這時他仿佛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正在陶醉時,突然發現鏡子中反射出一個蓬頭垢面、衣裳襤褸的年輕人,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是這個樣子,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呆在這樣的房間裡與玫瑰相伴呢?

於是他立刻去洗了幾年來唯一洗過的一次澡,又找出幾件雖然有點舊,但稍微乾淨的衣服,把自己從頭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後再照照鏡子,突然間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這時候,他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為什麼要去當乞丐呢?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他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去找工作!自此之後,他勤奮工作,成為了一名企業家。

審美,是為了愉悅自己,慰藉自己,完善自己。一個人的審美裡,透著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什麼是真正的美?恐怕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藝術審美與生活審美、藝術審醜與生活審醜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生活審美為藝術審美奠定了基礎,而藝術審美為生活審美開啟了新的審美空間。藝術審醜源於生活審醜,其最終目的卻是為了藝術審美。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的:在美術館參觀畫展,如果有人在旁若無人地高聲評論,即便他是一個畫家,恐怕你也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真正有審美能力的人,因為這時候素質已然成為判斷此人是否具備真正審美能力的一個綜合性標尺。所以,討論審美能力問題,其實不只是能力本身,而是因時因地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也許,用審美素養,這一更具綜合性的概念來理解包括審美能力在內的人的審美發展問題,可能更具有現實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說「當今國人審美能力低下」,這其實更是一個素養問題。由於現實中各種因素的作用,急功忘義的物質欲求、傳統文化斷裂所造成的文化無根性等,都可能帶來以素養為核心的人的審美能力的衰落。值得指出的是,一味滿足於各種技術能力(包括藝術技藝)的發達而忽視綜合性的文化素質提升,其結果依舊會造成審美的荒蕪。

03數據時代下的審美

每個人對於美的理解和需求都不一樣,每個時期對於美的認知也不盡相同。美與審美都應該是多樣化的。如今大數據時代下,網絡的交互特徵為大眾創造了互動的自由,自由表達、自由創作、自由互動這些在現實世界很難的實現的事情在網絡中得以實現。而網絡藝術的平民化一方面是創作者主動關注平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趣味 ,其作品中的審美理想、審美情感和審美意象具有平民化的傾向和特徵。另方面是平民大眾自覺介入到網絡藝術的創作或生產的領域,其創作基本沒有什麼現實功利目的屬於精神需求性的個人自主行為。

顛覆經典是網民們追求快樂的主要方式,拿經典來搞笑已經成了許多作品重要的藝術手法。它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所有方面:視覺、聽覺、感官等等,從平面延伸到立體。中國網絡上的惡搞也越演越烈。什麼事件熱或者有爭議,網友就惡搞什麼,這已經成為一個網絡規律。在這個網絡時代經典像流水線一樣不斷被惡搞、被翻版翻版的經典又可以再度被惡搞。惡搞是平民化的娛樂,從本質上來說是網絡時代激發出來的一種自娛也奴人的娛樂精神,體現了個性解放的現代意識。但是,惡搞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是淺層的,也是短暫的。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根據內在的「自然的人化原則,將美感區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這些悅"有層次高低的差異,「悅耳悅目一般是在生理基礎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種社會性愉悅,它主要是培養人的感性能力。悅心悅意則一般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培養人的審美觀念和人生態度。悅志悅神則是在道德的基礎上達到一種超道德的境界。"悅耳悅目是感覺層次,處於最底層次;悅心悅意是知覺層次,處於中間層次;悅志悅神是精神層次,處於最高層次。只是通過粗俗的語言和誇張的視聽手段是不能讓人獲得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的。

康定斯基《構成第八號》

還好,美對人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有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就一定能發現美的事物。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嘈雜,內心可以如詩如畫。聽古人的雅樂,泛讀書籍,或欣賞大師的藝術品。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格調。

春來播種,踏青,和小動物嬉戲;盛夏戲水,捕螢,傍晚於樹下野餐;秋日採擷,製作果醬,在落葉中玩耍;冬天掃雪,溜冰,慵懶地貓冬。或像東坡居士一樣泛舟吟唱,「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人生在世,總還是需要些超越性、形而上的東西,來填補靈魂。

編輯:陳樹

監製:大熊

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這個在藝術圈交白卷的哥們,是如何把畫賣一個億的|知物美術館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藝術家並不是繪畫科班出身,他是一個學習理科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學習理科的人多半都比較理性,這可能也和他所呈現的過於冷靜的畫面有關。(知物美術館)但他並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理科生,他還懷有自己的音樂夢想,1948年-1949年曾經在田納西州理工學院主修音樂,並且在喬治大學短暫任教,後來他應徵入伍,被分派至軍旅樂隊。
  • 用笑臉「毀童年」的藝術家|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按如今街頭潮流藝術倍受年輕人追捧,有創意且畫面衝擊力強的作品正是時代所趨,「舊元素新組合」的展現方式才是創意表達的最高境界。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位來自美國的街頭藝術家——Ron English。早期開始創作的時候,他總是喜歡在廣告牌上惡搞。
  • 「知物計劃」——2020知物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徵稿啟動
    知物美術館一座美術館和它的當代生活方式......知物美術館是一個年輕的美術館,但是以「物」之名,還是第一個。因此,在面對來勢洶洶的商業化浪潮和新冠病毒肺炎的影響的特殊時期,在經歷了物自體、物與藝術交融、物即是藝術的歷史階段之後,作為「物」的藝術該何去何從?我們無從而知。
  • 讓藝術改變生活方式……|知物美術館
    ——知物美術館藝術在當代中國,對許多人而言是有錢人的玩具,是拍賣行不停跳動的數字。當藝術與生活沒有關係時,的確,藝術只是金錢的遊戲。但當藝術進入生活,當收藏成為嗜好,並改變生活的方式時,藝術已經進入精神層面,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 金玉:藝術家最大的敵人終歸是自己|知物美術館
    編者·按知物計劃新銳藝術家 第2期「她」總是那麼細膩,溫婉,柔和……他的心是柔美的、細膩的,否則也不會將女性之美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自畫像 100X120CM 布面油畫 2019「她」來完成我重構的世界對話:知物美術館(以下簡稱「Z」)
  • 最好的審美培養方法:帶孩子參觀美術館
    如果被問為什麼你不帶小孩去美術館呢?大部分家長會反問「那裡的東西小孩看不懂吧?」其實不是小孩看不懂,而是在大部分家長心目中,美術館是專業的,讓人敬畏。在西方國家,美術館是孩子們經常去的地方,他們認為,藝術與教育一詞的含義是不可分的,一個缺乏基本藝術審美和常識的人不能算受過真正的教育,也不可能是一個優秀的人。
  • 「ART SHOW」知美術館王從卉:我們是藝術的「門童」
    美術館的建築和視覺是一個高度的呈現,整個建築物既有流暢的動感,又有含蓄內斂的氣質,而知美術館所在的成都老君山,有著幽然恬靜的山水風光,老君山則賦予了項目所在地塊很深的道教文化底蘊,是傳統而莊嚴的地方,與美術館的氣質分外契合。藝:提到「知」這個名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哲思」,這個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寓意?
  • 數據時代下該如何保證翻譯環節的信息安全
    打開APP 數據時代下該如何保證翻譯環節的信息安全 晨輝翻譯 發表於 2019-09-23 14:43:43 (文章來源:晨輝翻譯) 自從網際網路誕生之日起,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就一直是爭議的焦點,但數據洩露的事件卻逐年增加,大到個人銀行帳號被盜,小到每天接到騷擾電話、垃圾郵件,無不與個人數據洩露有關。
  • 從teamLab上海新館開幕談起:我們該如何理解「網紅展」?
    小紅書的數據顯示,該平臺用戶已發布了4500多篇全球各地teamLab展覽的看展筆記,筆記曝光量近9000萬,產生30萬次收藏。大型裝置、奪人眼球的奇景、霸屏社交媒體、以拍照分享作為觀眾體驗的核心……teamLab似乎具備「網紅展」的所有要素。
  • 後疫情時代,我們已經成為一座24小時「開放」的美術館
    「別來無恙」是《藝術商業》策劃的線上欄目,我們會持續同文化與商業領域的重要嘉賓展開對話。 如何應對當下的生活?如何在變動中贏得挑戰?相信這是每一個身處危機中的人都無法迴避的命題。如何利用相關載體媒介呈現藝術作品和項目,並在此基礎上精準地向觀眾釋義從而產生互動,這已然成為全球文化行業時下最重要的議題。藝術館的「在線項目」或成為新常態。
  • 【知美術館】「幻」展解密
    東西相交、華洋雜處。漁村與都市相交錯、自然與人海相輝映。 海市蜃樓般的繁華之下湧動著躁動與活力、逼仄與扭曲。 多姿多彩、名利幻象的商都生活與神仙鬼怪、靈異奇絕的世界多維重疊。這樣一個城該如何描繪?這樣一個城會誕生怎樣的奇人?陳福善,人稱「福伯」,給出了一個超乎完美的答案。
  • 「藝術」|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6 December 2020YIZHIWU 編集No.132Contemporary Art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藝知物」是一座線上虛擬藝術衍生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
  • 「化物為境」:張偉何楓伉儷展於21空間美術館開幕
    2020年1月5日下午,「化物為境——張偉 何楓作品展」在東莞21空間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2020年東莞二十一空間美術館主辦的首個展覽,展出兩位藝術家多年來創作的百餘幅油畫、水墨、水彩、線描作品,讓「物」轉化為「畫」中之境,透過畫中之「境」欣賞「物」的內核。
  • 美術館與城市(三)|「消失在自然中」的成都知美術館
    一座城,一座館,城市和美術館似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在美術館與城市這個系列中,我們走進幾座具有濃鬱地域風格的美術館,去探究一下美術館和城市之間究竟存在怎樣奇妙的關聯。第三站 成都·知美術館「美術館是一座城市文化性的地標,這是美術館的首要功能。
  • 天津美術館:解鎖城市審美DNA
    天津美術館:解鎖城市審美DNA 2018-07-14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風口下,該如何大浪淘金?
    從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再到現在的資訊時代,以及未來的智能時代,我們都在使用更加先進便捷的工具來改變生產和生活。 而未來的人工智慧(AI)必將是和物聯網及工業4.0(智能化時代)相結合發展的核心技術。
  • 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
    而大審美經濟這個概念,在2001年由德國學者格爾諾特·伯梅(Gern Bhme)在《審美經濟批判》一書中首次談到,隨後幾年在中國的學術界引發過一輪熱議。此書作者認為,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發展歷程,表現為三大經濟形態。第一是農業經濟形態,第二是工業經濟形態,第三是大審美經濟形態,該形態超越以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一般服務為重心的傳統經濟,代之以實用與審美、產品與體驗相結合的新興經濟。
  • 第二屆全國少兒美術作品展亮相北京時代美術館
    9月5日-19日,「幸福的家」——第二屆全國少兒美術作品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該展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中國美術家協會青少年美術展覽與推廣中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少兒美育文化發展專項基金、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時代美術館、北京華熙美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美育時代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 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靜心?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靜心? 我被很多人問到一個問題,他們問:「師父,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心靜下來?」其實以前,我們的心也有靜不下來的時候,但是現在的人比以前更難讓心靜下來。 靜不下來有很多原因,今天我想分享一個重要的因素——信息。
  • 當代藝術就只能去美術館拍照嗎?|知物美術館
    它不是某個學者賦予它的,而是在「網紅經濟」的帶動下,出現的一類在短時間內熱度持續火熱的展覽。「網紅展」沒有明確的定義,任何展覽只要有這個特徵,都可稱作「網紅展」。而也正因為如此,各類「網紅展」如便雨後春筍一般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