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甘洛】吉乃彝各: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彝族村落

2021-02-13 甘洛發布

有人說吉乃彝各村是吉乃(彝族姓氏)家居住的地方,相當於劉家莊、王家屯之類的村莊;有人說吉乃彝各是當地一位名聲顯赫的彝族漢子的名字,村名用的人名,就像中山市、左權縣等等。今天,我們暫且不追尋村名的來歷,只看村子裡的傳統民居,在古老的木板瓦房和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品上閱讀這個村莊的歷史、了解這個村莊的文化。

吉乃彝各村位於甘洛縣東北部的阿茲覺鄉,地處大渡河以南的尼日河峽谷臺地之上,距縣城29公裡,平均海拔1000米,是典型的二半山區、高山峽谷地帶,甘洛縣20個極度貧困村之一。全村5個村民小組,共213戶1023人,其中精準識別建卡貧困戶149戶670人,貧困發生率65.5%,2014年底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1973元。

碉堡一樣的村寨

從甘洛縣城出發,順國道G245(原S218)一路北下,在尼日河東岸的龍門溝溝口沿著一條崎嶇的水泥路盤山而上3公裡左右,就到達了吉乃彝各村。村寨坐東朝西,背靠大山、三面懸崖,東山頂上是古老的傳統民居,西面臺地是新建的現代小區,成昆鐵路在懸崖下的尼日河邊設有「蘇雄站」。遠遠望去,村寨的古建築依山而建,一間挨著一間,就像一座碉堡,很有「布達拉宮」的神韻。

「祖輩們把村子建在山頂上完全是「戰略」的需要,這裡視野開闊,既可以防範野生動物來犯,還能有效抵禦外敵入侵。」村主任呷呷什子介紹說,這些民居大多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因為粘土和石頭的匱乏,最早以前的房屋是全木結構(包括瓦片),茅草蓋頂,很有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考慮到防火安全和維護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村民們把茅草換成了青瓦,部分農戶還實施了堡坎加固、牆麵粉刷等修繕工程;還有少數村民直接改建成了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

雖然100多年過去了,儘管已沒有了當年的統一和整齊,但古村寨的氣勢依然恢弘。


傳統布局的舊房

「走,我們去看看保存最完好、功能最齊全、現在都還在住的木板房。」從村寨的「主幹道」(羊腸小道而已)分路,走過彎彎曲曲的30米陡坡小路,呷呷什子帶著我們七拐八拐的走進了老支書的家。

進大門的通道右側是一排畜圈,上下兩層,上面用來堆雜物,下面用來關牲口(已放養後山),簡單到不能去掉任何一個配件。通道兩邊堆滿了柴火,牆壁上是各種農具、雞窩等,雞窩裡還有一隻母雞在孵小雞。左側一道門進入堂屋(客廳),彝族是堂屋就是廚房,中間是火塘(三鍋莊),房屋中間構架的4根柱子呈長方形架在火塘上,方便掛臘肉等;火塘東邊是櫥櫃,西邊是板凳,南邊是臥室,北邊是進口也有臥室,空餘區域是做牲畜飼料等雜活的地方。堂屋朝西開有一道門,門外是一道走廊(陽臺),用來巡邏、觀光。整座房屋全木結構,看不到一點鋼筋水泥的痕跡,包括地面。

「這個房子住起安逸方便、還冬暖夏涼,來來來,茲哆茲哆(彝語,喝酒的意思)。」剛擦拭完傳統餐具的女主人邊說邊拿起酒杯請我們喝酒,她說這是她自己釀的杆杆酒,很純很甜的。不怎么喝酒的我們,忍不住喝了一小口,真是醇厚香甜,大有「入口柔、一線喉」的感覺。


即將被拆的古屋

「這些古老的房屋就要被拆除了,真是可惜啊!這些房子如果能利用起來,發展鄉村旅遊,會很有前景的。」呷呷什子告訴我們,因為脫貧攻堅,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和D級危房改造項目,按照相關政策的規定,這些舊房屋都要被拆除,要麼復墾、要麼重建。如果真是這樣,村裡不但失去了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載體,還失去了一項富民強村的產業。

「我們想把中間一些現代房拆了,把老房子加固,打掃乾淨,發展民宿,讓遊客能住下來,從而增加群眾收入。」呷呷什子說,吉乃彝各村緊鄰四川省馬鞍山自然保護區龍門溝風景區,有高山流水、峽谷險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遠近聞名的杆杆酒、甘洛樹羊等特色美食,發展旅遊業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也是有效解決該村發展瓶頸的重要措施。樂漢高速、成昆複線一開通,加上現在已提升改造的G245和成昆鐵路,相信會有很多遊客來旅遊。(宋恩)

相關焦點

  • 涼山甘洛彝族群眾載歌載舞喜迎彝歷新年
    /home/img/file/20181116/20181116183446_5070.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向雨 攝影報導)在每年的公曆11月中下旬,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彝族群眾就會選定一個吉祥的日子來過年
  • 醜陋的彝族人吉乃(修訂版)
    你大可看看成昆線上,那些扒竊、搶劫的彝族人。他們的後代會沿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甚至是這個族群的將來會怎樣?吉乃是個彝族文化愛好者,業餘宣傳了不少彝族文化,我們的彝民族是個優秀而古老的民族,有比漢字更早的自源文字,有豐富多彩的畢摩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但每個人,每個民族都有它不足之處,這兒說的都是吉乃個人的不足!說的是吉乃我自己的醜陋阿!網友們不必認真!
  • 「秘境四川」——什麼是甘洛?
    甘洛,一個從史籍中近乎無從詳考的地名。仿佛任見曾經車馬的匆忙清溪古道 來自中國青年攝影網衛志均 藍天幽幽古道承載著甘洛自戰國至民國間千百年厚重的歷史和文化來自彝新網川報觀察彝族先民自古以來按東西向文化傳播道路的軌跡從雲南昭通遷至涼山最終到達大渡河南側也就是甘洛甘洛是其神話歷史中祖先的生地與最具神力的神靈所在的地方甘洛之於彝人如同拉薩之於藏人耶路撒冷之於猶太人
  • 原創:彝族機智人物—吉潘瓦西的傳說
    編者按:吉潘瓦西的故事,吉乃聽母親講過很多,因為吉乃的母親是乃託吉潘阿諾支的,與吉潘瓦西屬於同脈。吉乃根據母親的講述搜集整理了《吉潘瓦西的故事--做夢尋物》和《神馬末諾窩惹的傳說》,發表在《巴蜀風》和《涼山文學》上,吉潘瓦西的大部分的故事是由楊壽康搜集整理並出版了《吉潘瓦西的傳說故事》和收入《彝族民間故事選》中,沙馬加甲搜集整理了幾個並收入他的故事集中。吉潘瓦西原住地在今乃託鎮莫洛村三組,彝語叫「自且木」,現他的部分後人仍住在「自且木」,還有部分後人住在新民大寨(爾碼地)和莫洛村一、二組。
  • 古明秋:甘洛風光水彩畫欣賞
    水彩畫甘洛風光欣賞作者: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 古明秋用畫筆描繪甘洛的鐘靈毓秀,秀美多姿;用顏色渲染對生命的關愛,對人性的思考;用畫面的厚重與韻味把對故鄉的情、對甘洛的愛流淌在清新透明的水彩世界裡。二坪的雲霧、普昌的新農村、阿爾的梯田、斯覺的小樹林、海棠的雪景、田壩窪烈的村落、巖潤三隊的靜謐……伴隨著筆底下或急或緩的節奏,或淡雅或亮麗的色調,或靈動或厚重的顏色,定格成我心中最美的甘洛!
  • 涼山彝族黑彝和白彝等級分化問題
    《彝族簡史》:「以滇池縣為首府的益州郡是彝族先民分布的地區。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漢使回朝庭『盛言滇大國』。」其統治地理範圍大,是一個相當強大的政治實體。」夏商時期說可能有人會提出懷疑,不會有那麼長的歷史。從有關史料來看,彝族奴隸社會萌芽時期定格在夏商時期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 攝影與詩:吉乃新編《防疫歌謠》
    故裡雪景 攝影 範曉宇       蔣志聰,男,彝族, 彝名:吉乃阿木,大學本科,氣象高級工程師。筆名:吉乃。彝族文化、詩歌與攝影愛好者。出版個人文集《遠古的秋思》。雜誌《越西彝學》和網絡媒體《彝族人網》編輯、記者。中國氣象攝影協會會員,省氣象學會會員,省藝術攝影家協會專家委員,涼山州彝學研究會研究員,涼山州攝影家協會會員,涼山州藝術攝影家協會會員,縣攝影協會主席,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縣彝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縣作家協會副主席。《涼山日報》、《越西報》特約記者。越西縣政協十四屆常委。彝族達布絡魔鬼文化傳說和嘗新節傳說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宅」出來的水彩甘洛——「愛甘洛,畫甘洛」系列之一
    為甘洛疫情防控,夫妻倆齊上河東新區中彝醫院,把十多歲的兒子獨自留在家的李祖奎夫婦!為疫情防控,捐兩千斤蔬菜的田壩菜農趙建金……感動之餘,我尋思:在這特殊時期,咱不能給國家添亂,但也不能落後,總得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傳播正能量!
  • 明代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的歷史貢獻:促進貴州彝漢文化共融發展
    水西安氏彝族土司是貴州歷史上與思州田氏、播州楊氏、水東宋氏並駕齊名的四大土司之一,因明朝貴州宣慰司以水西安氏為宣慰使,其地位「位居諸土司之上」,其創建的政治制度和彝漢文化共融發展模式澤被後世,對貴州社會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 明代水西安氏彝族土司的歷史貢獻:促進貴州彝漢文化共融發展
    水西安氏彝族土司是貴州歷史上與思州田氏、播州楊氏、水東宋氏並駕齊名的四大土司之一,因明朝貴州宣慰司以水西安氏為宣慰使,其地位「位居諸土司之上」,其創建的政治制度和彝漢文化共融發展模式澤被後世,對貴州社會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 彝族歷史文化博物館隆重開館
    彝族歷史文化博物館設有軍事館、歷史文化館、生產生活館、文化傳習館、天人合一廳,展出藏經閣彝文古籍1208件,文物藏品861件。在貴州省彝學會、貴州民族大學、貴州省奢哲彝族文化研究院的支持下,耗時2年完成建設和展陳各項任務。
  • 貴州省彝學會赴峨邊交流彝族文化
    10月12日,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貴州省彝學會會長祿文斌帶領由貴州省畢節市原人大主任、畢節市彝學會會長祿紹康及部分彝學專家、畢摩組成的考察團到峨邊彝族自治縣考察彝族畢摩文化。樂山市人大常委會民宗教工委主任字紹儒、副主任謝潤芬,樂山市民委副主任、四川省彝學會理事英熱陪同考察。
  • 涼山彝族吉克的前世與今生
    「烏妥」一詞,與漢文史籍「勿鄧部」中的「勿鄧」二字對應,指早期居住在今四川涼山的一個部族。今彝人稱四川越西縣域為「ꃺꄧ」,音譯為「烏妥」或「烏託」,是對「勿鄧」部族的稱呼,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地名。「阿司烏妥」的「司烏妥」三個字的發音也近似東鄉族的自稱「撒爾塔」。
  • 雲南石林虎貴榮彝族鬥牛攝影作品欣賞
    鬥牛比賽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一項傳統娛樂活動,主要流行於我國西南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雲南省石林彝族鬥牛活動,堪稱「東方鬥牛」的典型代表。石林地區的彝族鬥牛(俗稱「牛打架」),不僅是當地民間娛樂活動,而且承載著彝族厚重的民俗文化。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二)涼山彝族名字與姓氏的關係彝族的姓氏頗多,不下千種。彝族姓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些不同的姓氏可同屬一個支系,同一姓氏又可能分屬不同支系。如:吉乃、格坡、約木、絲茲、阿各、勒則、依勒、阿扎、黑呷、俄尼、支爾、冉拉、說惹、惹夫、吉則尼俄等都屬「莫俄惹古」支;吉潘、阿羅、阿約、海來等都屬「阿莫惹古」支。
  • 彝視界|彝族服飾,彝族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彝歷史上我們祖先創造了璀璨的民族本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它滲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也滲透著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是彝族,一個熱衷於民族文化的人。彝族服飾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歷史上,由於彝族支系眾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飾區別明顯,樣式各異,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彝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彝族服飾在彝族文化寶庫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樸的紋飾、華麗的色彩、精細的做工,無不體現出彝族同胞聰明的才智和較高的藝術審美水準。
  • 秘境甘洛——一顆遺落在人間的明珠
    大自然的恩賜,讓甘洛旅遊資源品種多樣又渾然天成。   甘洛縣位於四川西南部、大渡河河畔,因地處涼山州北部,素有「涼山北大門」之稱。境內自然資源渾然天成,有世界最深峽谷、國家級地質公園大渡河大峽谷和省級自然保護區馬鞍山,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大唐清溪關,有神秘色彩的彝族神山吉日坡、鬼山德布洛莫等,是生態旅遊、觀光旅遊、探險旅遊不可多得的自然旅遊資源。
  • 雲南最怪古村落,被稱為彝族人的「布達拉宮」,至今還沒商業化
    雲南省瀘西縣縣城以南25公裡處有一座古老、悠久的彝族村落叫城子古村。這裡原本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集地,明朝成化年間,土司昂貴在這裡建造土司府,古村繁盛一時。城子古村三面環山,北面小紅河流淌而過,依山傍水,地勢開闊。居住著彝、漢為主和苗、壯四個民族,世代耕種土地,和睦相處。
  • 一百年前的四川涼山彝族人的生活: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
    近幾年著迷歷史,尤其喜歡搜集老照片。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住在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住在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一百年前德國人鏡頭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住在深山裡非常閉塞,貧窮而淳樸原出:新浪新聞中心-歷史看點XXX
  • 彝人古鎮:彰顯彝族文化特色的文旅小鎮
    近年來,楚雄堅持以節慶為媒、文化為橋,辦好獨具彝人古鎮特色的火把節、民族賽裝文化節等節慶,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如今,楚雄更是圍繞「雲南新興旅遊目的地和中國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的目標,探索以彝族歷史文化、自然生態促進旅遊發展和打造旅遊品牌的路子,讓彝族文化與自然生態交融的厚重底蘊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