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吉乃彝各村是吉乃(彝族姓氏)家居住的地方,相當於劉家莊、王家屯之類的村莊;有人說吉乃彝各是當地一位名聲顯赫的彝族漢子的名字,村名用的人名,就像中山市、左權縣等等。今天,我們暫且不追尋村名的來歷,只看村子裡的傳統民居,在古老的木板瓦房和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品上閱讀這個村莊的歷史、了解這個村莊的文化。
吉乃彝各村位於甘洛縣東北部的阿茲覺鄉,地處大渡河以南的尼日河峽谷臺地之上,距縣城29公裡,平均海拔1000米,是典型的二半山區、高山峽谷地帶,甘洛縣20個極度貧困村之一。全村5個村民小組,共213戶1023人,其中精準識別建卡貧困戶149戶670人,貧困發生率65.5%,2014年底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1973元。
碉堡一樣的村寨
從甘洛縣城出發,順國道G245(原S218)一路北下,在尼日河東岸的龍門溝溝口沿著一條崎嶇的水泥路盤山而上3公裡左右,就到達了吉乃彝各村。村寨坐東朝西,背靠大山、三面懸崖,東山頂上是古老的傳統民居,西面臺地是新建的現代小區,成昆鐵路在懸崖下的尼日河邊設有「蘇雄站」。遠遠望去,村寨的古建築依山而建,一間挨著一間,就像一座碉堡,很有「布達拉宮」的神韻。
「祖輩們把村子建在山頂上完全是「戰略」的需要,這裡視野開闊,既可以防範野生動物來犯,還能有效抵禦外敵入侵。」村主任呷呷什子介紹說,這些民居大多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因為粘土和石頭的匱乏,最早以前的房屋是全木結構(包括瓦片),茅草蓋頂,很有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考慮到防火安全和維護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村民們把茅草換成了青瓦,部分農戶還實施了堡坎加固、牆麵粉刷等修繕工程;還有少數村民直接改建成了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
雖然100多年過去了,儘管已沒有了當年的統一和整齊,但古村寨的氣勢依然恢弘。
傳統布局的舊房
「走,我們去看看保存最完好、功能最齊全、現在都還在住的木板房。」從村寨的「主幹道」(羊腸小道而已)分路,走過彎彎曲曲的30米陡坡小路,呷呷什子帶著我們七拐八拐的走進了老支書的家。
進大門的通道右側是一排畜圈,上下兩層,上面用來堆雜物,下面用來關牲口(已放養後山),簡單到不能去掉任何一個配件。通道兩邊堆滿了柴火,牆壁上是各種農具、雞窩等,雞窩裡還有一隻母雞在孵小雞。左側一道門進入堂屋(客廳),彝族是堂屋就是廚房,中間是火塘(三鍋莊),房屋中間構架的4根柱子呈長方形架在火塘上,方便掛臘肉等;火塘東邊是櫥櫃,西邊是板凳,南邊是臥室,北邊是進口也有臥室,空餘區域是做牲畜飼料等雜活的地方。堂屋朝西開有一道門,門外是一道走廊(陽臺),用來巡邏、觀光。整座房屋全木結構,看不到一點鋼筋水泥的痕跡,包括地面。
「這個房子住起安逸方便、還冬暖夏涼,來來來,茲哆茲哆(彝語,喝酒的意思)。」剛擦拭完傳統餐具的女主人邊說邊拿起酒杯請我們喝酒,她說這是她自己釀的杆杆酒,很純很甜的。不怎么喝酒的我們,忍不住喝了一小口,真是醇厚香甜,大有「入口柔、一線喉」的感覺。
即將被拆的古屋
「這些古老的房屋就要被拆除了,真是可惜啊!這些房子如果能利用起來,發展鄉村旅遊,會很有前景的。」呷呷什子告訴我們,因為脫貧攻堅,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建設和D級危房改造項目,按照相關政策的規定,這些舊房屋都要被拆除,要麼復墾、要麼重建。如果真是這樣,村裡不但失去了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載體,還失去了一項富民強村的產業。
「我們想把中間一些現代房拆了,把老房子加固,打掃乾淨,發展民宿,讓遊客能住下來,從而增加群眾收入。」呷呷什子說,吉乃彝各村緊鄰四川省馬鞍山自然保護區龍門溝風景區,有高山流水、峽谷險峰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遠近聞名的杆杆酒、甘洛樹羊等特色美食,發展旅遊業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也是有效解決該村發展瓶頸的重要措施。樂漢高速、成昆複線一開通,加上現在已提升改造的G245和成昆鐵路,相信會有很多遊客來旅遊。(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