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2月9日公布了11月份的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信貸數據。數據顯示,11月社會融資存量增速降至13.6%,為一年以來的首次回落。這個數據一出市場直接就炸開了鍋,要知道今年這輪小行情本質上是水牛,社融又是反應市場「水量」的指標之一,所以市場上對這次社融數據的降低是比較擔憂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社融是什麼以及如何使用。
一、社融的定義
社融全稱社會融資,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間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內獲得的資金總額。
通俗的講,社融就是企業和個人從金融系統中借錢的規模,企業和個人借錢越多說明經濟越活躍,槓桿越高。如果個人和企業從金融系統中借錢越少則說明經濟活力減少,槓桿降低,金融系統對實體的支持變少。
二、社融對股市的影響
2018年是公認的熊市,在2018年10月社融數據大幅降低,當時股市很快就跌到了到了兩年新低。一般來講,社融見頂代表股市走熊。
2018年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288億元,預期1.3萬億元,前值2.21萬億元。人民幣貸款數據環比腰斬,而社融新增數據創兩年新低。
2013年社融見頂時間點為7月,恰是央行開始收緊廣義流動性打擊影子銀行之際,債券利率的抬升也基本起於同一時間。2013年7月是上證指數近10年的最低點。
不過社融也有失效的時候,比如但2017年看到央行先收緊了狹義流動性(2016年12月開始),社融7月之後見頂回落,反觀2017年7月的股市並沒有大跌,而是漲到11月之後指數才開始調整。綜合來看,社融只能幫我們做到模糊的正確。
三、社融對固定收益資產影響更大
社融對債券、利率市場的影響大於股市,更為直接,對股市而言是一個輔助指標。
所以對於社融這個指標無需過於關注,社融數據出來之後變多或者變少,我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可以了。
歷史上社融從升高到回落,主要是2009年-2010年,2013年到2014年,2017年到2018年,都對應幾輪經濟從擴張到回落的過程,具體而言:
1)2009年-2010年:貨幣政策極度寬鬆疊加刺激政策出臺,經濟和通脹持續走高,但央行收緊時點偏慢,導致社融見頂和利率見頂時間間隔跨度長
2)2013年-2014年:央行收緊狹義流動性打擊表內非標,但誤傷的卻是債券,社融見頂與利率見頂間隔周期短。
3)2017年-2018年:狹義緊但廣義松,社融見頂偏後期
四、當下社融存量增速見頂之後會怎樣?
本次「社融增速的『頂』有可能是『圓頂』」,雖然政策在擠泡沫,加強房地產調控,堵影子銀行,財政調節的力度也會減弱,但市場不能低估的是順周期的力量。無論疫苗能否有效,2021年全球經濟大概率是主動補庫存周期,在這一背景下,經濟內生恢復的動力有可能會超預期。
雖然在2013年、2018年社融下降股市都有所下跌,不過本輪社融下降也有疫情帶來的特殊原因,也許股市對社融不會有之前那麼敏感,況且社融見頂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影響股市的漲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