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林寨古村 古村始建於秦朝,據說是駐守河源 的大將趙佗派一名姓林的統軍在此建築村寨屯兵積糧,據守防備來敵。後來直到元朝,陳氏氏族南遷到林寨落居,逐漸取代了林姓人,所以目前古村居民大部分姓陳。林寨最富盛名的,是四角樓——一種和土樓一脈相承的客家民居。 林寨古村 現仍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二十四座。
林寨古村這種半開放式的古村,可以參觀三個景點——司馬第、潁川舊家、謙光樓,整體而言,來林寨的遊客很少,是個清淨安逸的地方。
古村南門附近的司馬第,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據說是貢生陳鴻銘以 白銀 鋪地購得的寶地。因是三幢樓房依次連接成九棟,所以又叫九棟屋。解放後,是俐江公社食堂和毛澤東思想文化室,現在被改建為農耕展覽館。
沿著千年古巷在村子裡穿行,會經過一大片客家老宅,部分宅子目前依然有人居住。德星第,是乾隆年間貢生陳濟士的故居,後曾經出過眾多鄉邑文化人。有「一口魚塘三棟屋,一個秀才三百石」之稱。
從古村繼續往裡走,就能陸續看見一幢幢的四角樓了。朝議第,又稱「大夫第」,是清 鹹豐 年間候選知府陳鴻鑑的祖屋,也是林寨四角樓中唯一有門當戶對的門樓。後來,這裡曾舉辦過農民運動講習班,組織過農會和紅色暴動,所以村民也把這幢樓叫做「赤樓」。
中憲第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中憲大夫陳壽年之樓。由於樓主看中風水寶地,正好擋住了陳氏二房祖墳,所以在立基建樓時曾發生械鬥。誰知此樓果真 文昌 武盛,先後誕生過東江縱隊領導和數位大學教授。
高大而有氣勢的永貞樓,是乾隆年間四品朝議大夫陳興堂所建,是林寨四角樓中最古老的一座。門前半月形的水塘,倒映著這座沒有兀角的四角樓,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永貞樓的楹聯是:永臻百福,貞協萬年。目前永貞樓被 香港 商人承包,改建成一座私人會所性質的古堡客棧。這裡也供應小吃,在古村走累了的話,可以進去買了一碗涼粉和酸蘿蔔。
永貞樓的外形猶如一座城堡,而且樓頂擁有防禦設施——走馬迴廊,遇敵時家兵駐守在此,易守難攻,簡直是一樓當關固若金湯。
關於永貞樓還有一個傳說:太平天國石達開曾率兵進攻林寨,陳鴻鑑堅守在此樓,石達開久攻不下只好退兵,因而震驚朝廷。陳鴻鑑本想得到皇帝獎賞,誰知鹹豐皇帝卻大發雷霆,說你一個小山村,竟建造這麼招是惹非的高樓大廈,快自行拆平。
陳鴻鑑嚇得膽戰心驚,經眾官員求情, 鹹豐 帝收回成命,下旨叫陳鴻鑑拆除四個兀角。因此,永貞樓成為 林寨古村 唯一沒有四個角的四角樓。
潁川舊家建於民國初年,是一座三進兩側建築,氣派蔚然、雕梁畫棟。「潁川」是郡名,治所在現 河南 省許昌 市。潁川陳氏以漢末 大名 士身份起家,世代傳襲,名重魏晉。大門」潁川舊家「四個大字,是由 南京 民國政府主席譚延闓之弟,書法家譚澤闓手書。
離開林寨古村 ,回到林寨鎮上,已經過了午飯時間,我們只好找了一家小店,叫了兩碗湯米粉,味道中規中矩,價格倒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