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民在選擇種植項目的時候,都非常的頭疼,因為去模仿別人的話,可能會導致產業過剩,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而且先入為主的這些人往往在市場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優勢了,比如收購商的關係比較好,比如種植的品種在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現實中,還有一些產品市場的需求量有限,也無法讓農民覺得種植它會有前景。
今天咱們就來說這樣的一種農產品,它就有這樣的情況。人稱「硬饅頭」,十五元一斤煲湯是美味,農民卻說種它沒前景。
這就是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植物的根莖,在我國的南方它有著比較廣泛的分布,是一種多年生常綠攀爬植物,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在以前,人們還把它叫做硬饅頭,對於這個稱呼,可能只有老一輩人有感觸,在那些缺少食物的年代,一些人就去挖土茯苓來吃,雖然煮熟後可以當糧食吃,但大便拉不出來的滋味,估計也只有當年的那些小夥伴懂了,非常的痛苦,所以就有了這樣的一個硬饅頭的稱號了。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吃的比較多的緣故。
我國的南方地區,尤其像廣西、廣東地區人們對於煲湯是情有獨鐘的,種類繁多,而且還會加入不少的藥材。而土茯苓就是人們經常購買的一種材料,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溼氣比較重,而土茯苓就有不錯的清熱解毒、除溼的作用。所以,選擇土茯苓作為煲湯的材料,是非常合適的。而且因為土茯苓含有的營養元素也比較多,對於身體的好處確實不錯。而在市場上價格也有所差異,便宜點一斤10元,貴一些的20元一斤,不過相比較而言15元一斤的比較暢銷。
土茯苓比較適合南方的氣候生長條件,用它來煲湯也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美味,可不少專業種植農產品的農戶卻說種植土茯苓沒前途,這又是為何呢?小編覺得有可能有下面的兩點決定了它的種植前景。
第一,雖然在南方的需求量比較大,但和其它的藥材比較起來,它還屬於一種小眾的農產品,每一次煲湯也不會放特別多,很難在市場上有多大的風浪,而且這些年市場上的價格也非常的穩定,並沒有被炒作的情況出現過。
第二,土茯苓在南方的野生資源分布還是非常多的,市場上大部分出售的土茯苓都是野生的品種,相比於種植的品種,人們更喜歡野生的土茯苓。這是因為種植的土茯苓最短幾個月就可以上市,最長也不過一年左右,而野生的土茯苓基本都是1年以上的,有一些在5年以上,這樣的土茯苓顯然更讓人們喜歡它多一些。
即使曬乾的土茯苓當作藥材的話可以賣到200元一斤這樣的高價,但也沒能吸引農民去種植它,上面的亮點就可能說明了種植它沒有多少的前景了。以上就是關於土茯苓種植的一些簡單介紹,不知道您有吃過土茯苓嗎?您是吃野生的為主還是種植的?期待您的留言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