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一番豪言壯語,如此肆意張揚,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其自由浪漫的靈魂。如果說,還有哪一個時代能容納下詩仙的灑脫和自我,莫過於恣意的80年代。
80年代,泥沙俱下,眾聲喧譁,生氣淋漓,那是興奮和騷動的十年,那時候的青年男女生猛而叛逆。他們拒絕庸俗,挑戰既有的規則和社會普遍認知,他們竭盡所能要在一個大家都一樣的時代活得不一樣。
年輕的馬未都和王朔,與一眾好友去吃涮羊肉,一進門先來20斤羊肉,服務員當場愣了。幾十年後,馬未都再回憶起此事,直呼「過癮」。那是口腹之慾和自由靈魂得到雙重滿足的過癮。
恣意的80年代
80年代的年輕人,努力擺脫社會的束縛,追求不一樣的「自我」,用才華去贏得讚賞。那是個有詩歌、有文學和搖滾年代,80年代也因為理想、自由和獨立的意識變得五光十色。
那個時候的年輕人為詩歌發狂。1984年,成都舉辦詩歌節,著名詩人北島、顧城在受邀之列。詩歌節的兩千張門票供不應求,開幕那天,沒有買到門票的人甚至破窗而入。那時候年輕人對著名詩人的追捧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偶像明星。
那時北京大學每次開詩歌朗誦會,能容納3000多人的禮堂座無虛席,每次號稱「北大三劍客」的海子、西川和駱一禾一出場,禮堂更是爆滿。同樣在那個時代,文學思潮也盛極一時。20多歲的馬未都開始寫作並於1981年發表小說,而後一舉成名,實現工人到文人身份的轉變。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正是從80年代初開始寫作。1983年,餘華接到一家文學雜誌請他去北京修改小說的電話,後來他工作地點便由牙科診所變成文化館。那個時代還有王朔。
除卻文壇的興盛,唱著《一無所有》的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贏得雷鳴般的掌聲,他用搖滾的方式唱出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在那個忽略了「我」的時代,崔健替無數年輕人找到述說自我的方式。
在這樣的氛圍下,年輕人更是一腔膽氣。大會上,年輕女記者會向鄧公遞紙條,上面寫著,今天是世界戒菸日,請不要抽菸。也有攝影師在工作會上拍下睡覺的與會官員,並註標題《工作會竟成了睡覺會》。還有代表在大會上孤零零地舉著手臂,以表達自己否決的態度。
80年代的年輕人他們以理想和自由為追求,不為規則所限,用熱情和勇敢擁抱瀟灑的青春。
「涮肉自由」
80年代的年輕人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他們擁有詩歌、小說和搖滾,大膽而熱烈地追求理想,擁抱自由。這樣的自由還表現在對物質欲望的極端滿足。
那時,馬未都能一頓消耗得起20斤涮羊肉,沒有足夠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不敢這麼豪橫。要知道到,當時大多數人在物質和金錢方面仍是捉襟見肘,普通人可不敢這麼吃。
1980年,每星期能吃上一頓豬肉和兩次雞蛋,在北京就是高夥食標準了。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職工月工資46元。許多家庭餐桌上仍是以白白的麵條和大塊的白菜為主。1987年,北京市民人均月工資大約89元,如果要去嘗一嘗肯德基,不少家庭得攢一個月工資。
由此可見,當時馬未都一行人,一下要了20斤羊肉是多麼令人震驚的誇張之舉,服務員被嚇愣的心情也能由此揣測一二。比起吃得真多,服務員可能會感嘆於花的真多。
這樣的花費,已經名利雙收的馬未都並不那麼在意,他不僅是當時頂流的作家,還是隱形的富豪。
1980年,馬未都開始創作,第二年便在當時發行量很大的報紙上發表了小說,一躍成為頂流作家,他也由原來的工人身份變成文學雜誌的編輯。雖然那個時候文學編輯的工資不低,但是讓馬未都如此大手大腳吃喝的經濟實力可不是這份工資給的,而是副業讓他成為富豪。
上世紀80年代,中藥材行業非常火,但是交通不便,運輸困難,以致藥材價格高起。馬未都看準其中的商機,通過倒賣中草藥一個月就能賺七八萬。當時大家工資普遍在幾十塊,上百的都為數不多,「萬元戶」更是不得了。可想而知,當時馬未都的富有了。區區20斤羊肉自然不在話下。
要說有錢,自然是現在更有錢,要說珍饈美味,自然是現在的更多。但讓馬未都稱得上「過癮」的還是80年代涮一筷子十幾片的羊肉。
在那樣一個大家都不太富裕的年代,涮20斤羊肉,得到的不僅是口腹之慾,更多的或許是要突顯與眾不同的虛榮心理得到極大滿足,這樣才是真正的「過癮」。或者這也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對世俗和大眾評判的一種不屑,用毫不藏私的誇張行徑去表現不一樣的自我。
一起涮肉的友誼
當王朔還在四處投稿,小說出版無門時,馬未都已經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同時也是手握生殺大權的編輯。
馬未都編輯生涯中挖掘了一批現在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其中就包括王朔。雖然當時王朔的小說並不符合主流的風格,但馬未都慧眼識珠,極力推薦王朔的作品。在馬未都的努力下,王朔的《橡皮人》發表,一經刊登便引起轟動。
隨後,王朔小說陸續發表,並在全國風靡,王朔成為當時文壇最耀眼的新星。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是屬於王朔的年代。在馬未都看來,是王朔的小說讓80年代變得五光十色。
1988年甚至被稱為「王朔年」,在這一年,他的四本文集被改編成四部電影,一時間電影界為之轟動。此後數年,王朔的小說幾乎全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1989年,王朔、馬未都等成立了海馬工作室,成員幾乎囊括了80年代大陸文壇重量級作家,締造了我國情景戲劇經典的《編輯部的故事》正是由此出品,而擔當編輯的正是王朔和馬未都,據說其中李冬青的角色是以馬未都為原型的。
從一起闖文壇,再一起操刀影視劇,馬未都和王朔的「涮肉」友誼變得更加堅挺,這樣的友誼更有一種生活氣和煙火氣。兩人之間的情誼絕不是謙謙君子的心心相惜,隨時隨地開啟互損模式才是兩人之間最適宜的相處方式。
在王朔眼裡馬未都就是就一個倒騰古董的,王朔批評起馬未都來也是不分場合不講面子,張口就來,無所顧忌。比起王朔的流氓氣,馬未都則顯得含蓄很多,但也毫不留情,馬未都也常在節目上對王朔回擊。
一起涮肉,一起侃大山,彼此真誠相對又能毫不留情隔空互損,真實又美好,這樣的友誼讓多少人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