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馬未都和王朔吃涮羊肉,一進門先來20斤,服務員當場愣了

2020-12-19 孔甲丙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一番豪言壯語,如此肆意張揚,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其自由浪漫的靈魂。如果說,還有哪一個時代能容納下詩仙的灑脫和自我,莫過於恣意的80年代。

80年代,泥沙俱下,眾聲喧譁,生氣淋漓,那是興奮和騷動的十年,那時候的青年男女生猛而叛逆。他們拒絕庸俗,挑戰既有的規則和社會普遍認知,他們竭盡所能要在一個大家都一樣的時代活得不一樣。

年輕的馬未都和王朔,與一眾好友去吃涮羊肉,一進門先來20斤羊肉,服務員當場愣了。幾十年後,馬未都再回憶起此事,直呼「過癮」。那是口腹之慾和自由靈魂得到雙重滿足的過癮。

恣意的80年代

80年代的年輕人,努力擺脫社會的束縛,追求不一樣的「自我」,用才華去贏得讚賞。那是個有詩歌、有文學和搖滾年代,80年代也因為理想、自由和獨立的意識變得五光十色。

那個時候的年輕人為詩歌發狂。1984年,成都舉辦詩歌節,著名詩人北島、顧城在受邀之列。詩歌節的兩千張門票供不應求,開幕那天,沒有買到門票的人甚至破窗而入。那時候年輕人對著名詩人的追捧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偶像明星。

那時北京大學每次開詩歌朗誦會,能容納3000多人的禮堂座無虛席,每次號稱「北大三劍客」的海子、西川和駱一禾一出場,禮堂更是爆滿。同樣在那個時代,文學思潮也盛極一時。20多歲的馬未都開始寫作並於1981年發表小說,而後一舉成名,實現工人到文人身份的轉變。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正是從80年代初開始寫作。1983年,餘華接到一家文學雜誌請他去北京修改小說的電話,後來他工作地點便由牙科診所變成文化館。那個時代還有王朔。

除卻文壇的興盛,唱著《一無所有》的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贏得雷鳴般的掌聲,他用搖滾的方式唱出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在那個忽略了「我」的時代,崔健替無數年輕人找到述說自我的方式。

在這樣的氛圍下,年輕人更是一腔膽氣。大會上,年輕女記者會向鄧公遞紙條,上面寫著,今天是世界戒菸日,請不要抽菸。也有攝影師在工作會上拍下睡覺的與會官員,並註標題《工作會竟成了睡覺會》。還有代表在大會上孤零零地舉著手臂,以表達自己否決的態度。

80年代的年輕人他們以理想和自由為追求,不為規則所限,用熱情和勇敢擁抱瀟灑的青春。

「涮肉自由」

80年代的年輕人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他們擁有詩歌、小說和搖滾,大膽而熱烈地追求理想,擁抱自由。這樣的自由還表現在對物質欲望的極端滿足。

那時,馬未都能一頓消耗得起20斤涮羊肉,沒有足夠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不敢這麼豪橫。要知道到,當時大多數人在物質和金錢方面仍是捉襟見肘,普通人可不敢這麼吃。

1980年,每星期能吃上一頓豬肉和兩次雞蛋,在北京就是高夥食標準了。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職工月工資46元。許多家庭餐桌上仍是以白白的麵條和大塊的白菜為主。1987年,北京市民人均月工資大約89元,如果要去嘗一嘗肯德基,不少家庭得攢一個月工資。

由此可見,當時馬未都一行人,一下要了20斤羊肉是多麼令人震驚的誇張之舉,服務員被嚇愣的心情也能由此揣測一二。比起吃得真多,服務員可能會感嘆於花的真多。

這樣的花費,已經名利雙收的馬未都並不那麼在意,他不僅是當時頂流的作家,還是隱形的富豪。

1980年,馬未都開始創作,第二年便在當時發行量很大的報紙上發表了小說,一躍成為頂流作家,他也由原來的工人身份變成文學雜誌的編輯。雖然那個時候文學編輯的工資不低,但是讓馬未都如此大手大腳吃喝的經濟實力可不是這份工資給的,而是副業讓他成為富豪。

上世紀80年代,中藥材行業非常火,但是交通不便,運輸困難,以致藥材價格高起。馬未都看準其中的商機,通過倒賣中草藥一個月就能賺七八萬。當時大家工資普遍在幾十塊,上百的都為數不多,「萬元戶」更是不得了。可想而知,當時馬未都的富有了。區區20斤羊肉自然不在話下。

要說有錢,自然是現在更有錢,要說珍饈美味,自然是現在的更多。但讓馬未都稱得上「過癮」的還是80年代涮一筷子十幾片的羊肉。

在那樣一個大家都不太富裕的年代,涮20斤羊肉,得到的不僅是口腹之慾,更多的或許是要突顯與眾不同的虛榮心理得到極大滿足,這樣才是真正的「過癮」。或者這也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對世俗和大眾評判的一種不屑,用毫不藏私的誇張行徑去表現不一樣的自我。

一起涮肉的友誼

當王朔還在四處投稿,小說出版無門時,馬未都已經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同時也是手握生殺大權的編輯。

馬未都編輯生涯中挖掘了一批現在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其中就包括王朔。雖然當時王朔的小說並不符合主流的風格,但馬未都慧眼識珠,極力推薦王朔的作品。在馬未都的努力下,王朔的《橡皮人》發表,一經刊登便引起轟動。

隨後,王朔小說陸續發表,並在全國風靡,王朔成為當時文壇最耀眼的新星。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是屬於王朔的年代。在馬未都看來,是王朔的小說讓80年代變得五光十色。

1988年甚至被稱為「王朔年」,在這一年,他的四本文集被改編成四部電影,一時間電影界為之轟動。此後數年,王朔的小說幾乎全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1989年,王朔、馬未都等成立了海馬工作室,成員幾乎囊括了80年代大陸文壇重量級作家,締造了我國情景戲劇經典的《編輯部的故事》正是由此出品,而擔當編輯的正是王朔和馬未都,據說其中李冬青的角色是以馬未都為原型的。

從一起闖文壇,再一起操刀影視劇,馬未都和王朔的「涮肉」友誼變得更加堅挺,這樣的友誼更有一種生活氣和煙火氣。兩人之間的情誼絕不是謙謙君子的心心相惜,隨時隨地開啟互損模式才是兩人之間最適宜的相處方式。

在王朔眼裡馬未都就是就一個倒騰古董的,王朔批評起馬未都來也是不分場合不講面子,張口就來,無所顧忌。比起王朔的流氓氣,馬未都則顯得含蓄很多,但也毫不留情,馬未都也常在節目上對王朔回擊。

一起涮肉,一起侃大山,彼此真誠相對又能毫不留情隔空互損,真實又美好,這樣的友誼讓多少人心嚮往之?

相關焦點

  • 中國收藏界首富馬未都的境界你不懂...
    馬未都一下午改好了。陳潔東一看,特別滿意,撂話:你來雜誌社當編輯吧, 60塊錢工資。   到了編輯部,他傻了,原來和他當同事的,不是大作家,就是大記者、大編輯,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小學沒畢業的白丁。
  • 馬未都發家史:古董這麼多卻從不收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瓶瓶罐罐很容易就會漏,而書畫一般很少漏,而且書畫多假貨,所以馬未都盡靠撿漏這些瓶瓶罐罐來發家致富。 ·受行業恩師影響 那個時候馬未都閒著沒事就喜歡逛逛跳蚤市場,多的是這些幾塊錢就能拿走的東西,出差的時候也不忘到鄉下撿漏,王朔打趣他"你就是一個倒騰古董的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那麼,馬未都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收藏品呢,這其實和他的人生經歷大有關係。 一、多元的生活,並行的人生 馬未都身上的首要標籤是收藏家,然而,其實如果稍微了解一下馬未都就會發現,馬未都的身份是複雜的。
  • 涮羊肉不好吃了,竟然驚動了黨中央?
    文章採取了「先揚後抑」的手法,開篇先寫東來順在北京曾經多麼受歡迎:「立秋過後,天氣轉寒,東來順的涮羊肉就上市了。三朋四友吃一餐,每人攤上八角一元的,價錢也算公道。『老北京』都把秋後上東來順吃涮羊肉當著一種愜意的享受。佔一個座,擺一隻熱氣騰騰的火鍋,調上辣椒油、蝦油、芝麻醬和腐滷等各味作料,隨意叫幾盤羊肉,慢慢吃來,很有味道。
  • 80年代影像記錄,老北京的涮羊肉和烤羊肉,勾起對美食的經典回憶
    雖然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有時,我們還是會回憶起當年吃過的美食,想起曾經的那個味道。北方的火鍋,特別是老北京的火鍋,包括食材和味道,在當年可是很正宗的。80年代影像記錄,老北京的涮羊肉和烤羊肉,勾起對美食的經典回憶。北京東來順的火鍋,雖說是火鍋,其實也是屬於中國菜系中的一個支流,那就是清真菜。
  • 馬未都和他的博物館有什麼故事,如何評價馬未都這個人呢?
    熟知老馬,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愚以為,作為一個男人,外面的皮囊長的如何並不重要,唯肚子裡是否有知識有內涵才最為緊要,比如馬未都,他的樣貌你永遠和帥聯繫不起來,一雙三角眼可謂有些「嚇人」但提及老馬的知識之淵博,口才之犀利,卻是他能引人入勝的法
  • 馬未都:收藏有詐
    在上世紀80年代,古董的價值是體現不出來的,當時沒有人能想到古董會升值,人們對一件古董的價值判斷也僅僅停留在心裡感受層面。所以馬未都感慨地說:「整個10年,我對古董價格的感受都非常不準確,而且資金非常有限,想不到後來的事。」第一次讓馬未都感受到古董很值錢還是在1988年,當時一個臺灣人來北京,看到他有隻碗,問能不能賣給他。
  • 王朔稱對不起老婆女兒,但把財產留給徐靜蕾!高曉松:他是個慫人
    80年代,就是王朔的時代,他憑藉《空中小姐》進入了寫作的巔峰。還一手策劃了《渴望》這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經典電視劇。王朔與高曉松是在一個軍區大院長大,雖然說王朔真的很敢說,但談起王朔和徐靜蕾,還有王朔的性格,高曉松卻說:他是個慫人!
  • 京圈中真正的大佬,馬未都、王朔都得喊大哥,家世顯赫,實力強勁
    這是因為京圈的特殊性,追根溯源到建國初期的北京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幹部子弟們,他們都有軍人和革命的基因,苗紅根深,像姜文、王朔、葉大鷹、鄭曉龍、馬未都都是這樣的人。 咱們先不說海巖的成就,就是他祖上這幾代人有幾個能比的,而海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受到多大的好處。由於當時社會動蕩,他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可是他從小家教嚴格,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所以他是走到哪裡學到哪裡。是不是有驚掉了下巴之感?小編當時也是感到非常的吃驚,他的文學成就如此之高,怎麼能想到他竟小學都沒有畢業呢?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用如今的時髦話來講,馬未都就是典範性的高級老炮兒。他40來歲時,就被眾人喊「爺」。這「爺」字,不是調侃他老態,更不是起鬨,而是江湖敬稱。圖:馬未都,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所謂高級老炮,可不是老流氓,不是抽菸、喝酒、遛鳥、茬架、吹牛逼、說髒話。
  • 馬未都:王朔年輕時跟我玩得最歡,為寫小說一起去歌舞劇院找靈感
    我們比較熟悉馬未都,原因也是因為他喜歡在自己的節目中說一些關於他的生活過往。從他的這些過往之中,你也許能清楚的找到了些關於舊時代的記憶。這是馬爺節目的魅力,而且大家愛聽愛看也是出於這一個原因。很多網友聲稱為什麼喜歡聽馬爺的故事,不是光聽他吹牛,而是有一種舊味道的回憶在裡面。
  • 很多人不知道,馬未都哪來那麼多錢買文物,他是這麼回答的……
    馬未都判斷這對椅子當時在香港市場上的行情大約是8000到1萬元,於是立刻和販子成交。馬未都認為,該別人賺的錢你要讓他賺到。他的觀點是,多給錢的壞處是這一單看起來吃虧了,但好處是生意的長久。販子畢竟不是資深鑑定家,總有出漏的時候,比如一個杯子他10塊買的,馬未都給他20塊,他認為利潤翻了一番,如果只給他12塊他也有賺,但長期這樣下去就是目光短淺。因為古董販子收到古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能出大價錢的那個人,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裝傻吃點虧多給點錢毫無壞處。
  • 導演想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找到王朔一篇小說,成就了經典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張藝謀,陳凱歌等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湧現出大量如《紅高粱》等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而電視劇卻未見起色,時任北京藝術中心副主任鄭曉龍非常著急,所以,他把作家王朔,編輯馬未都,編劇李曉明召集起來,還有鋼廠工人趙寶剛和美工馮小剛。經過幾人的共同努力,於是就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不曾想一經播出此劇引起全國轟動,達到萬人空巷爭先看《渴望》盛況。
  • 王朔阿城梁左,在八九十年代,影響謝園的那些人
    一問:八十年代您主要是和第五代導演合作,比如《孩子王》,那時候演喜劇比較少,是從九十年代開始更多出演喜劇的嗎?謝園:對,九十年代演喜劇多起來。問:您八十年代演《大喘氣》,九十年代演《無人喝彩》,這都是從王朔的作品改編而來,是不是從那時候認識的梁左老師?謝園:我最早認識左哥哥是在九十年代初。我們有個三人節目準備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葛優、梁天,還有我,小品的題目叫《老師與學生》。
  • 北京七十年代吃一次銅火鍋涮羊肉告訴你有多麻煩
    可以說,在北京七十年代的時候,除了回民憑回民證可以購買牛羊肉,漢民是吃不到牛、羊肉的。但是每當過春節的時候,老北京人偶爾也可以吃上一次銅鍋涮羊肉。那個時候,不是每家每戶都有銅火鍋的。所以,想吃涮羊肉的時候,銅火鍋子都是跟別人借來使用的。決定吃涮羊肉以後,要去煤鋪或者合作社去購買木炭。木炭買來以後,還要把大塊的木炭敲碎變成小塊,才可以從銅涮鍋的頂部放到鍋子火膛裡邊的最下方。
  • 小雪丨涮羊肉 冬天裡的一把火
    先在冰箱底部墊20—25釐米厚的碎冰,冰上鋪一塊潔淨溼白布,布上按羊肉的部位斜著碼上一層10—15釐米的羊肉,羊肉上蓋一塊桐油制的油布,油布上再墊一層碎冰,冰上再鋪一塊潔淨溼白布,布上邊再按羊肉部位斜著碼一層羊肉……用這種方法在冰箱內碼壓4—5層冰與肉,最後把冰箱蓋好封嚴,一到兩天後,羊肉中的血漬就基本壓擠乾淨了。經過這樣的處理,解決了鮮肉排酸的問題,而且為羊肉的切片創造出非常好的條件。
  • 馬未都:民間行家鑑定勝專家
    在上世紀80年代還沒什麼人懂文物的情況下,我經常和一些大專家沒事兒就聊天,剛開始還把他們奉若神明,後來我漸漸地發現他們跨過自己的專業對其他專業大致是不懂的。我們絕大多數的專家都不是通家,真的就只是專家,只通一門。
  • 熱氣騰騰的涮羊肉,溫暖了一整個冬天
    熱氣騰騰的涮羊肉,溫暖了一整個冬天。沒有人能抗拒涮羊肉,儘管人們總言之鑿鑿地說,「秋風起,涮羊肉」,但是跟涮羊肉真正的熱戀期,還是冬天,尤其是深冬。寒冷像一層厚厚的霧氣一樣籠罩著這個世界的時候,人們瑟縮著脖子,肢體僵硬,徒增一種為生活奔波的辛酸無力感。動物本能驅使著我們,所有的毛孔都在叫囂:去吃滾燙的食物,去吃動物脂肪,去吃蛋白質!
  • 馬未都:我見面都得喊大哥!
    馬未都:我見面都得喊大哥!海巖在我國文化界的地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凡是看過青春偶像劇的人,基本上無一例外地繞不開海巖。海巖也因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被業界稱之為「京圈牛人」或「京圈大佬」。不管怎麼說,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牛!海巖究竟有多牛?這還真不好說,倒是文化界的另一大佬馬未都說了一句話「我見面都得喊大哥!」海巖為何如此的牛?他與馬未都又有著怎樣的羈絆?
  • 這天,在北京,還是得吃涮羊肉!
    (點擊可閱讀)中我們介紹過,涮羊肉本是宮廷的貴族饌食,經過千叟宴才慢慢傳入民間。涮羊肉這門吃食在宮廷本沒有民族之分,而到了民間,流傳的橋梁則是當年以牛羊肉為生計的回族人。直到現在,老北京人還是會告訴你,吃涮羊肉要認門匾上的「清真」二字。一是這門手藝從落入民間就掌握在回族人手裡,比起漢族人,他們更懂羊肉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