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很多地方的建制都有千年的歷史,再加上歷史名人效應,使得很多地方為人所熟知。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河北省會石家莊和常山趙子龍的非常有趣的歷史變遷。
受《三國演義》小說、影視作品等影響,大家對於「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等說法肯定一點都不陌生。趙云為何自稱常山趙子龍呢?這還要從趙雲的家鄉常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說起,真定縣在秦朝的時候叫東垣縣,漢初沿用了這一叫法。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漢文帝時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縣。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漢代是採用郡國並行的制度,其實郡、國是同級的行政單位。趙雲是東漢末年的人,所以自稱為「常山趙子龍」。到了清朝,雍正帝胤禛繼承皇位時,為了避他的名禕,真定這個叫了二千年的名字被迫更名為現在的「正定」二字。關心政治的同學,看到正定肯定不陌生,一號首長就是從這裡起航的。
那麼常山趙子龍和石家莊有什麼關係呢?這不得不說是造化弄人,趙雲的家鄉真定一直是常山郡的政治中心,甚至可以說是滹沱河流域的地緣中心。只是風水輪流轉,20世紀的一場技術革命,讓真定開始「沒落」,或者再說的具體一些是因為一條鐵路的修建——正太鐵路。
正太鐵路是山西通往京、津、滬和江南各地的主要通道,溝通省內外物流的重要運輸線。它是新中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也是山西省第一條鐵路,目前已有百年歷史。1904年,正太鐵路(後改為石太鐵路)開始修建,正太鐵路就是從正定通往太原的鐵路。在地理層面上,相當於一條穿越太行山脈,連通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大動脈。山西由於太行山阻隔,和河北被天然隔開,正是為了煤炭資源,而修建這條鐵路。
正定由於其地緣中心的地位,差點就能在鐵路時代成為一個新的樞紐。然而在勘測之後,工程師們發現經由滹沱河南岸修建「正太鐵路」的方案,施工難度要更低。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將這個兩線相交的樞紐點放在河的南岸(否則還得建一座滹沱河大橋)。最終為了省錢、省力,正太鐵路的起點,放在了與雖為正定所轄,但與城市隔河相望的一片農地之上。由於這片農地歸屬於兩個村莊:石家莊和休門村,所以這座因鐵路而興起的城市被命名為了「石門市」。
1947年,石門市解放,改名為「石家莊市」。有網友調侃石家莊恐怕是中國名字最土的省會城市了,其實石家莊市本來就是個小村莊,只不過由於鐵路的修建,讓這個小村莊逐漸成為今天的省會城市而已。本來石家莊這個小村莊,是隸屬於正定縣的,但是現在,正定縣確只是石家莊市下轄的一個縣城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網上爭論到底是常山趙子龍還是石家莊趙子龍也是有道理的。
正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一直是滹沱河流域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因緣際會之下一個小村莊成為現在整個河北的行政中心,而正定還是一如兩千多年前一樣,是一個縣城。不過,恐怕每人會細化石家莊趙子龍這個說法,對此,你怎麼看呢?
參考:《地緣三國》、《正定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