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水華
據說在福州,鑑定一個人是不是正宗土著,只需要把這人拉到飯店點菜。
第一道菜如果點的是佛跳牆,一定是外地人。
如果點的是淡糟響螺片、雞湯汆海蚌之類的,那可能是生在外地,長在福州的「半代人」。
如果點的是南煎肝,沒跑了,這就是正宗福州人。
同理可得,鑑定一家飯店做福州菜正不正宗,只要上一盤南煎肝,一嘗便知。這就好像是生煎在上海小吃攤、片兒川在杭州麵館、蝦餃在廣州早茶鋪裡的地位,價格在菜單裡並不算貴,但重要性確實是一方扛把子。
南煎肝的「南」和魯菜裡的南煎丸子並不是一個字面意思。後者指的是採用了南方流行烹調方式——先煎香,再用糖、醬油勾的芡來收汁調味。雖然二者在做法或許上有相似,但氣質上卻有天淵之別。
南煎肝的「南」,在福州話裡的發音和「兩」一樣,都是「lan」。所謂「兩煎肝」,意思就是兩次加工才得道成仙的美食。與川菜裡的回鍋肉是同一做品。
南煎肝相比於北方的「溜肝尖」、江南的「生炒豬肝」,最大的特色在於嫩:先用清水泡豬肝,還要加些白醋,血液遇上醋酸凝固成暗紅色的絮狀物,經水一泡,自然漂出。這當然是得道成仙之前,要斷了前緣的修行。
泡乾淨了,用快刀把豬肝切成稜角分明的薄片。豬肝雖然是一團軟肉,但有鋒利的邊緣,無論怎麼切片,都有銳利的形狀。把它們泡在醬油、白胡椒裡漬到入味。這一步很重要,因為下鍋的過程極快,根本沒功夫調味。
再接著起個大油鍋,油要熱,「譁」地一下,只十幾秒鐘,肝片就要出鍋。蔡瀾嘲笑成龍不會煎雞蛋,因為「油還沒熱就把蛋打下去了」。其實所有追求嫩的葷物都要熱油來伺候。足夠高的油溫,才能讓肉類表面迅速脫水,形成焦化層,讓內裡保持鮮嫩的口感。
對南煎肝這種切得極薄的食物來說,尤其。
最後,用糖、醬油、酒加澱粉調成「南煎汁」,這是南煎肝的靈魂。就好像是得道飛升前那打在腦門上的響雷一樣。正宗南煎汁裡還要摻一點點福州本地出產的民天牌香醋,不同於山西陳醋的厚實、也不同於鎮江醋的微甜,這種醋顏色清亮,滋味輕靈,很能代表榕城飲食的特色。
起個小油鍋,把蒜末爆香了,倒入調好的南煎汁和半熟的豬肝片,翻兩下,起鍋,上桌。最後要淋上麻油,這是整盤南煎肝的精華所在。
品嘗南煎肝,食客也得有修行的氣度。一入口,驚詫於帶著蒜味的酸甜汁,咋咋呼呼叫出來,就不合格了;嚼兩口,發現豬肝還是半生的,再咋咋呼呼叫出來,只能開除品嘗的資格。
懂行的食客,要蘸著酸甜味兒的汁水,把整片南煎肝捲起來,塞進嘴,再慢慢品嚼,肝的脆嫩、蒜的醇香、麻油的滑潤,依次浮現,這才是一番仙風道骨的氣度。就好像是南煎肝的前身,只是染了一身風塵和血腥的豬雜碎,被福州廚師改頭換面,使其素麵朝天,真是死後才修成的正果。
日本人也喜歡吃半生的肝,或許是明朝末年從福建海盜們手裡學了去的手藝。從前日料館有一種頂級刺身「レバ刺し」,翻譯過來就是「肝刺」,將牛肝烤到表面發白,內裡依然鮮紅。
問題在於,生牛肝中有致命的出血性大腸桿菌,其毒性堪比河豚的神經性生物鹼。所以後來日本人改用豬肝。但食用生豬肝依然有寄生蟲的風險,所以「肝刺」也就慢慢被日料譜系所拋棄。
可惜日本人不了解福州師傅做南煎肝時片薄、旺油、裹汁的手藝,要不然,也不會輕易放棄豬肝這種充滿了神仙氣度的食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讀萬卷書,吃萬裡路
歡迎添加作者個人微信
Guess you like
猜 你 喜 歡
點擊「閱讀原文」,還有好多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