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的我們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貼對聯,我們通過對聯來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願許。
可是對於春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知道它背後有哪些故事嗎,春聯你真的會貼嗎?
春聯的來歷
春聯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來。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餵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萘、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其中在《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在五代十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後蜀主孟昶曾經令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詞。張遜寫完後,蜀主一看,不對仗,便提筆寫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
可見,最初的桃符是用來驅除鬼怪的。後來,便慢慢地演變成對聯。但是此時,文獻裡並沒有出現「春聯」的字樣,人們依然稱之為桃符。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保留著掛桃符的習俗。
王安石:「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由此可見在宋代時新年懸掛桃符,已經成為一種風氣。隨著紙張的出現,人們便將桃木板換成了紅紙張。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聯」的身份亮相。
春聯真正的開始流行起來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貼春聯就成為一種民俗傳承了下來。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來漸漸的發展為對聯。
貼春聯應注意哪些
首先貼的時候先要看是否完整,不能出現破損或汙漬,
在一個就是時間,貼春聯對時間也是有要求的,按照民間流傳的習俗來說,我們在貼春聯的時候是要選擇在除夕夜的白天貼的,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後。如果我們提前一天貼,那麼那一天恰好就是絕日,反而會帶來不好的運氣;如果我們延後一天貼,那麼又起不了避兇免難、興旺家運的作用。
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對聯應該是如何區分上下聯,還有上下聯分別都應該在門的那邊。
在古的時候的對聯,大家平時看歷史劇應該就會發現古人的書本,和古人寫字是不是都是從最右的一邊開始寫,所以上聯在門右邊。
現在,由於書寫習慣從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聯貼在門左邊的。
究竟應貼在哪邊?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究竟應貼在哪邊?主要還是要看橫批,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相反的話上聯就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是二聲和四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是一聲.
所以說,上聯在左還在右,也跟橫批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的橫批基本上都是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上聯基本上是貼在門的左邊(貼聯者的右手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