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所縣學、府學皆在溫州!跟著市委書記來重溫

2020-12-21 浙江在線

2017-12-01 07:14 |溫州日報

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一個高規格會議——溫州市基礎教育發展大會。

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細數溫州教育史上的一件件歷史大事、一位位溫籍教育大家名家,帶著與會人員回顧溫州1700多年辦學史和輝煌教育史,表達市委市政府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再創溫州教育輝煌的決心。

下面,就請跟著周江勇書記一起來看看——

浙江第一所縣學、府學都誕生在溫州

溫州立校施教,肇始於西晉,興盛於南宋,崛起於晚清,繁榮於現代。

溫州第一所學校叫橫陽學宮(位於平陽縣),建於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至289年),是浙江第一所縣學。由此算起,溫州辦學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東晉太寧年間(公元323年至325年),有了永嘉郡學(位於鹿城區),是浙江第一所府學。

北宋以後,溫州學者紛紛聚徒講學,學風甚盛。南宋時期,溫州辦學成風,書院林立,居浙江之冠;期間,形成了「永嘉學派」事功思想,出現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陳傅良、葉適等。

據考證,在整個科舉時代,溫州有進士1583人,其中南宋時期溫州人中進士的高達1107人,佔浙江進士總數近五分之一,比當時杭州、紹興的總數還多,歷史有「溫多士,為東南最」之說。

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人,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進士,官至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兼集英殿修撰,為南宋一代名臣。

葉適(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生於瑞安,後居於永嘉水心村,世稱水心先生。

晚清時溫州有一大批中國最早的專業學校

晚清時期,以浙南教育先驅孫詒讓先生為代表的鄉賢志士,致力教育救國,在溫、處(今麗水市)兩府倡辦各類學校300多所,為溫州近現代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正是在孫詒讓先生等地方先賢的身體力行和積極倡導下,當時溫州出現了一大批在當時國內領先的學校:瑞安利濟醫學堂是中國第一所中醫專門學校,瑞安學計館是中國近代最早一批算學專門新式學校,瑞安方言館是浙江最早的外語專門學校,永嘉蠶學館是中國最早的3所蠶桑職業學校之一,瑞平化學堂是中國最早的化學專業學校之一。

孫詒讓(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別號籀廎,浙江瑞安人。中國晚清經學大師、愛國主義者和著名教育家。與俞樾、黃以周合稱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經學後殿」、「樸學大師」之譽,章太炎稱他「三百年絕等雙」。

溫州誕生了200多位數學家和數學教授

我們朗朗上口叫得上名字的溫州歷史文化名人,大多是教育家。

比如,薛季宣開稚新學塾,陳傅良設仙巖書院,葉適講學多處,通過師徒相承,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近百年來湧現了姜立夫、蘇步青、谷超豪等200多位數學家和數學教授。溫籍數學家在國內各高校長期從事數學教育和研究,對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

姜立夫首創南開大學數學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蘇步青婉謝北大、清華、廈門大學、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邀請,回到當時條件較差的浙江大學,為浙大數學系打下堅實的根基,解放後又來到復旦大學;

方德植開創了廈門大學數學系;

徐桂芳是西安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創始人;

白正國是杭州大學數學系創辦人;

王興華是杭州大學計算數學學科創辦人,等等。

27名溫籍專家學者當選院士



前天,新一屆中科院院士名單公布,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沈志勳等四位溫籍科學家入選,這是溫州教育興盛的又一例證。

至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溫州先後有蘇步青、夏鼐、谷超豪等27位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從大氣科學到地質科學,從數學研究到材料物理,從細胞遺傳到基因組研究,他們在多個重要研究領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

教育興盛文化傳承,讓溫州發展有深厚土壤

就在上周,瑞安舉辦陳傅良誕辰880周年、孫鏘鳴誕辰200周年紀念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對溫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及深遠影響作了深入研討。

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領銜撰寫的《興文教以開風氣、尊先賢以繼傳統》一文在《溫州日報》刊發後,引發強烈反響。在這篇文章當中,李天綱教授通過梳理近代瑞安鄉賢重文興教的歷程,深入探究溫州改革開放成功的奧秘,得出了「當代溫州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有一個更加久遠,更加關鍵的原因,那便是文化因素」的結論。

文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80年代出現的溫州發展路子並不是偶然的……溫州人在從事現代化方面是有底蘊的,一點不落後的……溫州的現代化是內部生發的,不是外來牽動的;溫州的現代經濟是有文化、教育做基礎的……在當今溫州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我們不必要對溫州發展失去信心。相反,我們應該有更強的信心走出目前暫時的困境,這種信心就是:「經濟要用學術做指引,文化要以教育做底蘊」,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精神。

概而言之,教育的興盛、文化的傳承,讓溫州的改革發展擁有了無比深厚的土壤。

辦好溫州教育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細數這千年溫州教育輝煌史,周江勇說:

「回顧溫州波瀾壯闊的教育史,我們不禁為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興學重教歷程而深深感動,不禁為溫州教育界群星璀璨、賢者輩出的輝煌成就而倍感自豪,不禁為溫州輝煌教育史而深感敬重。正是有了陳傅良、葉適、孫詒讓等鄉賢重文興學的接續努力,正是有了『讀可榮身,耕可致富』傳家古訓的世代相襲,正是有了民間尊師重教的深厚積澱,溫州才能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向前,書寫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傳奇故事。」

周江勇表示:

當前,隨著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也進入了新時期。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辦好溫州教育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要不忘本來,更好地發揮教育在傳承溫州文明、賡續溫州文脈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作用;更要面向未來,通過大辦教育尤其是辦好基礎教育,讓溫州市民書卷氣更濃,讓溫州城市書香四溢,讓溫州文化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溫州蓬勃發展。希望大家秉持光榮傳統,強化使命擔當,堅定扛起發展溫州教育事業的重擔,推動溫州教育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原標題《厲害了,浙江第一所縣學、府學皆在溫州!市委書記帶我們重溫溫州1700年辦學史》,見習編輯 吳昊姝)

1512083697000

相關焦點

  • 府學巷、縣學前、興文裡…… 原來溫州古代官辦學校,就在這裡!
    府學巷、縣學前、興文裡…… 原來溫州古代官辦學校,就在這裡!府學巷、縣學前、興文裡……這些溫州人熟悉的地名背後,其實隱藏著深厚的溫州教育文化歷史。溫州古城經歷千年的風霜,至今依然較好地保存著「東廟、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歷史功能格局,和明清以來所形成的街巷風貌。這裡的「東廟」,指的就是溫州的府學所在地。
  • 府學文廟展示館今日開館 溫州又添一網紅打卡點
    今年7月12日,在市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市委書記陳偉俊強調,要深化「溫州學」研究,深入挖掘「永嘉學派」文化內涵,抓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打造「甌」系特色文化品牌,不斷擦亮「文化溫州」金字招牌。  溫州府學文廟展示館,就是「文化溫州」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位於公園路西側的名城廣場所在位置,曾是溫州古城「東廟」的核心區域。
  • 縣誌裡的故事之三:府學 . 縣學 . 明清教育
    古代更難,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說:「小弟補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師的青目,共考過六七個案首(第一),只是科場不利,不勝慚愧!」(《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用現代話簡單翻譯就是:考大學我很牛逼,每次考都能考一本,但是公務員考試無論是國考還是省考都流年不利!
  • 溫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對全市青年這樣說 
    市委書記周江勇在會上寄語廣大青年,要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繼承和發揚「五四」光榮傳統,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繼往開來,在新的起點上再創佳績、再立新功,譜寫出更加壯美的青春之歌,為打造「鐵三角」、再創新輝煌貢獻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耕主持會議。市領導葛益平、餘梅生、胡劍謹、馬永良、王軍、苗偉倫等出席會議。
  • 再現古代溫州文化氣派!全新打造的公園路十景之「府學儒風」國慶開放
    「溫州教育源遠流長,溫州府學文廟曾是古代溫州的最高學府。」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說,溫州府學文廟和當時其他各地的府學文廟一樣,既是地方政府主管主辦的官學,也是儒生祭祀先聖孔子的場所,採用的是「廟學合一」的布局。溫州的府學文廟在舊城東片,舊時被稱為「東廟」。
  • 溫州市委書記點題蒼南發展:要不愧為浙江南大門
    溫州市委書記徐立毅在蒼南代表團參加討論。 高怡 攝  中新網溫州2月26日電(記者 張茵 見習記者 高怡)「中國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集散中心」落戶於此,本地卻不產藥材;擁有全國水產品批發十強之一的市場,鎮上卻沒有碼頭。  浙江溫州蒼南位於浙江省最南端。縱觀該縣靈溪鎮通福路上的市場群,大多呈現出一個特點:本地其實並不具備優勢資源或相關產業,但卻「無中生有」做成了相關商品的集散中心。
  • 新時代溫州人精神是什麼?——專訪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
    新時代溫州人精神是什麼?——專訪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溫州人是溫州最寶貴的財富。」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陳偉俊一再重複這句話。而如今的溫州,正以一年一度的「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為紐帶,讓全球最強大腦和「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溫州人精神激情碰撞,連通世界,續寫好新時代溫州創新史。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向本刊記者介紹,今年10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將再次在溫州舉辦,峰會的各項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
  • 陳一新履新武漢市委書記 會帶去怎樣浙江發展經驗?
    1981年,他從學校畢業後先後在該校、浙江省麗水地委辦公室、浙江省委辦公廳等單位工作。2003年7月起,擔任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職。2011年底至2014年底,先後擔任浙江省金華市委書記、溫州市委書記。2014年12月任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2015年11月,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任專職副主任。
  • 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解讀溫州模式 四句話五個字
    浙江首家民營銀行日前開門迎客,工作人員展示溫州民商銀行辦理的第一筆貸款憑證。新華社發為什麼會有人貶低、否定「溫州模式」?這些持否定意見的人,有的甚至沒來過溫州。了解一座城市,了解這個城市的人們,光遠觀是不行的,必須走近他們。30年過去了,在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當下,「溫州模式」是否已經過時?昨天,全國晚報百名總編輯集聚一堂,聚焦「溫州模式」。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會上闡述了「溫州模式」的核心內涵、「溫州模式」的探求實踐經驗和有益啟示。
  • 溫州公園路十景!太期待了
    與此同時,位於公園路南面的府學巷道路整治提升項目也在加緊建設中。該項目西至解放路、東至溫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北至公園路。道路改造長度約為562米。建設內容包括路面拓寬及改造、鋪裝、電線「上改下」、排水及綠化等市政設施建設等。該項目建成後,將有效解決府學巷交通「瓶頸」,改善居民出行條件,進一步完善五馬歷史文化商圈南片區交通網絡。
  • 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繼續做大做強五大支柱產業
    ■閱讀提示:  浙江在線推出#書記市長去哪兒#專欄,讓你全面了解浙江11地市書記、市長每天都在忙些什麼。》》》詳細  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市長陳金彪:研究「五大支柱產業」培育提升工作  9月5日,市委市政府專題研究「五大支柱產業」培育提升工作。
  • 鎮江歷史上的官民學校之縣學、書院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
    因為鎮江歷史上是府縣同城,因此,鎮江的府學和縣學也是同城的。歷史上,鎮江的縣學稱為丹徒縣學,其可考歷史自宋至清,依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據《祥符圖經》記載,「關子廟,在縣西二裡」。這說明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之前,丹徒縣已設有孔子廟。而縣之立學,「自慶曆始」即與孔子廟結合在一起,因此可以看出,一期時的縣學因該「在縣西二裡」。
  • 回望2020,一起重溫溫州統戰的難忘時刻
    一年來,在省委統戰部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溫州市統一戰線在打贏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戰」中彰顯統戰擔當,為溫州推進市域高水平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統戰力量,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現統戰作為。截止目前,全市統一戰線共舉辦全國性會議2個,省級現場會4個,獲省級以上領導批示近20次。
  • 溫州市委「十四五」規劃建議權威解讀來了!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溫州要謀劃「十四五」發展,首要解決兩個問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從「十三五」決定性成就中走來、從極不平凡的歷史進程中走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後,市委召開了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會,市四套班子領導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市「十四五」發展進行深入研討。《建議》初稿形成後,市委領導分別主持召開市直部門、院士專家、基層代表、黨外人士、縣(市、區)委書記、地市級老幹部等座談會,面對面聽取意見建議。市人大召開專題座談會、市政協召開專題常委會,就十四五發展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 溫州市委書記:政府助企業渡寒冬 捷足先登「春天」
    溫州市委書記:政府助企業渡寒冬 捷足先登「春天」     圖為: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在今天召開的第二次全市振興實體經濟大會上作重要講話。
  • 張兵任嘉興市委書記 胡海峰任麗水市委書記(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杭州7月2日綜合報導 據「浙江新聞」消息,日前,浙江省委決定:張兵同志任中共嘉興市委書記,胡海峰同志任中共麗水市委書記。  據中國經濟網地方黨政領導人物庫資料顯示,張兵,1966年4月出生,曾任共青團浙江省委副書記,舟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舟山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等職務,2014年當選台州市市長,今年2月任麗水市委書記。
  • 鎮江歷史上的官民學校之府學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據《新唐書》記載:唐初規定,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並於貞觀四年(630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自此,國家確立了在學校內祀孔的禮制,孔廟與學校逐漸合而為一,官學亦稱「廟學」或「學廟」。因此,中國官辦學校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有府(州、路)學與縣學,民辦學校則有私塾與書院。其中,私塾在古代較為普及,但規模較小;書院多為民辦,具有相當規模,並得到官府重視的書院,逐漸具有官民合辦的性質。
  • 看,溫州「公園路十景」!
    清末民初溫州尚武京劇設此,為溫州培養了一批名角。」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辦過南市戲院、公共遊藝場,放映過電影,東南劇院曾設於此。「儒英坊」差不多就在現在的縣學前(南起公園路,向北轉西至興文裡止)。 拿「縣學」作字面解,其坊間的書香墨跡便可知一二。所謂縣學,即是一個城市的最髙等學府。在古代溫州,縣學在元、明、清諸代均有修建或擴建。
  • 「學四史、踐初心、擔使命」 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和浙江安防職業...
    為進一步加強館校在黨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近日,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以「館校優勢互補、平臺資源共享」為理念,與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學四史、踐初心、擔使命」黨性教育基地共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