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1 07:14 |溫州日報
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一個高規格會議——溫州市基礎教育發展大會。
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細數溫州教育史上的一件件歷史大事、一位位溫籍教育大家名家,帶著與會人員回顧溫州1700多年辦學史和輝煌教育史,表達市委市政府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再創溫州教育輝煌的決心。
下面,就請跟著周江勇書記一起來看看——
浙江第一所縣學、府學都誕生在溫州
溫州立校施教,肇始於西晉,興盛於南宋,崛起於晚清,繁榮於現代。
溫州第一所學校叫橫陽學宮(位於平陽縣),建於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至289年),是浙江第一所縣學。由此算起,溫州辦學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東晉太寧年間(公元323年至325年),有了永嘉郡學(位於鹿城區),是浙江第一所府學。
北宋以後,溫州學者紛紛聚徒講學,學風甚盛。南宋時期,溫州辦學成風,書院林立,居浙江之冠;期間,形成了「永嘉學派」事功思想,出現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陳傅良、葉適等。
據考證,在整個科舉時代,溫州有進士1583人,其中南宋時期溫州人中進士的高達1107人,佔浙江進士總數近五分之一,比當時杭州、紹興的總數還多,歷史有「溫多士,為東南最」之說。
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人,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進士,官至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兼集英殿修撰,為南宋一代名臣。
葉適(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生於瑞安,後居於永嘉水心村,世稱水心先生。
晚清時溫州有一大批中國最早的專業學校
晚清時期,以浙南教育先驅孫詒讓先生為代表的鄉賢志士,致力教育救國,在溫、處(今麗水市)兩府倡辦各類學校300多所,為溫州近現代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正是在孫詒讓先生等地方先賢的身體力行和積極倡導下,當時溫州出現了一大批在當時國內領先的學校:瑞安利濟醫學堂是中國第一所中醫專門學校,瑞安學計館是中國近代最早一批算學專門新式學校,瑞安方言館是浙江最早的外語專門學校,永嘉蠶學館是中國最早的3所蠶桑職業學校之一,瑞平化學堂是中國最早的化學專業學校之一。
孫詒讓(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別號籀廎,浙江瑞安人。中國晚清經學大師、愛國主義者和著名教育家。與俞樾、黃以周合稱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經學後殿」、「樸學大師」之譽,章太炎稱他「三百年絕等雙」。
溫州誕生了200多位數學家和數學教授
我們朗朗上口叫得上名字的溫州歷史文化名人,大多是教育家。
比如,薛季宣開稚新學塾,陳傅良設仙巖書院,葉適講學多處,通過師徒相承,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近百年來湧現了姜立夫、蘇步青、谷超豪等200多位數學家和數學教授。溫籍數學家在國內各高校長期從事數學教育和研究,對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
姜立夫首創南開大學數學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蘇步青婉謝北大、清華、廈門大學、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的邀請,回到當時條件較差的浙江大學,為浙大數學系打下堅實的根基,解放後又來到復旦大學;
方德植開創了廈門大學數學系;
徐桂芳是西安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創始人;
白正國是杭州大學數學系創辦人;
王興華是杭州大學計算數學學科創辦人,等等。
27名溫籍專家學者當選院士
前天,新一屆中科院院士名單公布,謝作偉、吳朝暉、滕錦光、沈志勳等四位溫籍科學家入選,這是溫州教育興盛的又一例證。
至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溫州先後有蘇步青、夏鼐、谷超豪等27位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從大氣科學到地質科學,從數學研究到材料物理,從細胞遺傳到基因組研究,他們在多個重要研究領域默默耕耘,取得重大成就。
教育興盛文化傳承,讓溫州發展有深厚土壤
就在上周,瑞安舉辦陳傅良誕辰880周年、孫鏘鳴誕辰200周年紀念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對溫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及深遠影響作了深入研討。
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領銜撰寫的《興文教以開風氣、尊先賢以繼傳統》一文在《溫州日報》刊發後,引發強烈反響。在這篇文章當中,李天綱教授通過梳理近代瑞安鄉賢重文興教的歷程,深入探究溫州改革開放成功的奧秘,得出了「當代溫州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有一個更加久遠,更加關鍵的原因,那便是文化因素」的結論。
文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80年代出現的溫州發展路子並不是偶然的……溫州人在從事現代化方面是有底蘊的,一點不落後的……溫州的現代化是內部生發的,不是外來牽動的;溫州的現代經濟是有文化、教育做基礎的……在當今溫州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我們不必要對溫州發展失去信心。相反,我們應該有更強的信心走出目前暫時的困境,這種信心就是:「經濟要用學術做指引,文化要以教育做底蘊」,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精神。
概而言之,教育的興盛、文化的傳承,讓溫州的改革發展擁有了無比深厚的土壤。
辦好溫州教育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細數這千年溫州教育輝煌史,周江勇說:
「回顧溫州波瀾壯闊的教育史,我們不禁為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興學重教歷程而深深感動,不禁為溫州教育界群星璀璨、賢者輩出的輝煌成就而倍感自豪,不禁為溫州輝煌教育史而深感敬重。正是有了陳傅良、葉適、孫詒讓等鄉賢重文興學的接續努力,正是有了『讀可榮身,耕可致富』傳家古訓的世代相襲,正是有了民間尊師重教的深厚積澱,溫州才能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向前,書寫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傳奇故事。」
周江勇表示:
當前,隨著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也進入了新時期。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辦好溫州教育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要不忘本來,更好地發揮教育在傳承溫州文明、賡續溫州文脈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作用;更要面向未來,通過大辦教育尤其是辦好基礎教育,讓溫州市民書卷氣更濃,讓溫州城市書香四溢,讓溫州文化始終保持強大生命力,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溫州蓬勃發展。希望大家秉持光榮傳統,強化使命擔當,堅定扛起發展溫州教育事業的重擔,推動溫州教育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原標題《厲害了,浙江第一所縣學、府學皆在溫州!市委書記帶我們重溫溫州1700年辦學史》,見習編輯 吳昊姝)
15120836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