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庵(普通寺院)
住持:2019年至今僧廣恆
位置:天台景區,天台路27號(復興庵上,吊橋寺下)
電話:0566-2832404
九華山包括前山和後山,前山是指九華街盆地的東南兩側突起的L型山脊,海拔800米左右,總長約2公裡,包括「百歲宮-東崖禪寺-回香閣-肉身寶殿」一線,這條山脊將九華街與閔園、天台隔離。由於古代朝九華是先到九華街,再從華嚴嶺翻越此山脊,下到閔園谷地,然後攀登至天台,所以習慣上以九華街為原點,把此L型山脊稱為前山,天台一線稱為後山。前山以佛教文化和寺院景觀取勝,後山則以高山懸寺和奇峰怪石取勝。
朝陽庵位於九華後山的閔園到天台登山道沿途,這條古道上一共分布有8座寺院,參見上圖,從下到上依次是慧居寺、吉祥寺、復興庵、朝陽庵、天橋寺、觀音峰、古拜經臺(索道站)、天台寺。慧居寺到天台寺一共10裡路,也就是5公裡,大概需1.5-2小時。朝陽庵位於復興庵上方,天橋寺下方,到了天橋寺,徒步登天台就完成一半行程了。
朝陽庵始建於民國初年。1936-1942年住持義修。1942年住持普正。1962年住持普懷。1985-2019年住持尼宏光。2019年至今住持僧廣恆。
朝陽庵坐東朝西,兩層皖南民居式建築,大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薩,兩側是閔公和道明父子。朝陽庵已年久失修,牆皮多有脫落,庵堂內為木質結構,多有疏鬆,目前正在募資修繕,有心的朋友可以與住持廣恆師聯繫。
朝陽庵向上有一過路亭,亭內有一個巖洞叫做觀音洞,供奉有觀音菩薩像。
朝陽庵及周邊建築基本都歷經百年滄桑,上世紀早期九華山交通不便,建築材料不具備運送上山的條件,所有寺院基本都是就地取材進行建設,以花崗巖石鋪築地基,門窗以石條為框架,圍護牆體用青磚或小塊石加糯米灰漿粘合砌築,屋頂蓋陶瓦或鐵瓦。木構架用山中所產的松、杉木。現在仍有一些這種風格的建築保留下來,成為九華後山的一道風景。
朝陽庵前石階處有「即是仙界」摩崖石刻,為大清光緒己亥(1889)年,李文榜、王正福等人同遊此地所題,仙界是道教的說法,實際這是佛教聖地九華山佛道融合傳統的體現。類似的情況還有觀音峰的「漸入蓬萊」摩崖石刻。
朝陽庵的海拔在600米左右,從朝陽庵開始到天台寺沿線的山崖石壁上有20餘處摩崖石刻,鑿刻時間跨明、清、民國三個時代。主要作者有清康熙安徽巡撫朱作鼎、民國安徽省長許世英、國民黨集團軍司令孫元良、唐世遵等知名人士。文字有隸書、行楷等。刻法有陰刻、陽刻和浮雕刻法。沿途可以慢慢欣賞,不容錯過。
過了朝陽庵,登山道就有些陡了。層層石階,曲折而上。
寫在最後
地藏菩薩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世人廣為弘傳,是眾生行孝最好的榜樣,地藏經也重在闡發「知孝道、明因果」。筆者發心弘揚地藏文化,以此系列文章記錄九華山的各個寺院,重點更多放在了九華山後山的茅蓬和尼庵上,希望這些九華山小廟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
道場不是名利場,如法修行也並非易事。希望能給您的九華山之行帶來更多圓滿,不足的地方還請幫助指正。如有具體問題,願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九華山禮佛攻略:
1、九華山九華街景區遊覽路線(含38座寺院簡介)
2、九華山天台景區遊覽路線(含10座寺院簡介)
3、九華山閔園景區遊覽路線(含29座寺院簡介)
4、九華山甘露寺景區遊覽路線(含6座寺院簡介)
5、九華後山九子巖景區遊覽路線(含16座寺院簡介)
6、九華山朝山禮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