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時代的政黨、元老與軍部三方博弈

2020-12-18 和訊

資料圖:明治元老山縣有朋

  《書屋》雜誌

  元老舉薦制在明治憲法中沒有任何規定,它的存在實際上是憲法政治的變態。元老藉助自己的影響,通過對首相的舉薦來幹預國家政治,在軍部上臺之前的日本歷屆首相都要依賴於元老的舉薦。最後的元老西園寺公望贊成政黨政治,並且通過實際行動來推進政黨政治。西園寺舉薦的、由政黨組成的內閣先後有加藤高明內閣、若槻內閣、田中內閣、濱口內閣等,但是西園寺的舉薦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因為長期在元老的舉薦之下,政黨形成了一種惰性和慣性,反認為元老推薦是才是常態了。

  一

  按照日本思想家宮崎滔天的看法,在大正年間(1918—1932)政黨內閣出現前,日本實行的是官僚(元老)政治,它兼具軍閥與政客的特徵。明治維新後,元老們認識到西方之所以強大是和先進的政治體制分不開的,但在關於學習西方政治體制上,明治元老沒有以先進的英國政體為學習目標,而是考慮到日本的獨特情況,以德國的政治體制為版本進行複製,建立了兼具保守與進步的明治憲法體制。在日本資本主義的初始發展階段,這個體制有著它的特殊優勢。在國內,它可以在短期內集中國家力量完成資本積累,搞好基礎建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服務。在國外,可以運用國家力量去開拓殖民地,掠取原料和產品市場,保護本國資產階級利益,這時期明治憲法體制尚未顯示出問題。到了大正天皇年間,當日本借一戰之契機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民主思潮開始在國內廣泛傳播、民眾開始渴求更多的政治參與,以「政黨內閣、普遍選舉、特權的限制」為標誌的大正民主開始後,明治憲法體制中軍隊統帥權獨立所帶來的問題便開始出現了。

  「東洋道德,西洋技術」,佐久間像山如此區分了東西文明的差異。而指導明治憲法制定的核心思想是「東洋道德」,即以天皇為核心的「主權在君」的指導思想。在制憲時日本存在著選擇英國模式還是普魯士模式的爭論,元老木戶孝允認為當時的日本是「未達到文明之化」之國,「故不得不暫由君主專斷,求民意之合作,以逐漸步入文明」。故日本的立憲「尤當取者,當以普魯士第一」〔1〕。1889年2月11日(日本紀元節)舉行憲法頒布大典,明治天皇在大典上宣稱:「朕以祖宗所授大權,對現在及將來之臣民,宣布此永世不朽之大典。」正式頒布了由天皇根據神授之皇權「恩賜」給「現在及將來之臣民」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明治憲法全文共七章七十六條,最根本的特點是「以君權為基軸」〔2〕,天皇擁有絕對權力:「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在主權問題上,明治憲法斷然否定了當時在日本知識界中廣泛傳播的「主權在民」的進步思想,反而將日本古代的《古事記》中關於神權政治的說法移植到現代的憲法中來,這是它落後保守的一面。

  在對明治憲政體制進行分析時,既要看到其中落後保守方面的影響,同樣也要看到憲法中進步方面的作用。「如果以二戰後日本國憲法所確立的民主主義、和平主義、人權等常識作為價值標準衡量的話,那麼明治立憲體制中對人權等的考慮是不充分的」,「簡單地把現代價值套用到明治時代是令人疑問的」〔3〕。明治憲法是由井上毅起草的,其進步的方面表現在以下:首先,憲法中對神化了的天皇作了諸多限制,這主要體現在憲法第四條、五條和五十五條中。這些條文使日本天皇成為如資產階級立憲主義中的君主。其次,憲法中承認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雖然憲法仍在字面上將公民稱為「臣民」,但如同絕對主義的天皇變成了資產階級立憲主義的天皇一樣,「臣民」也已不再是封建時代的臣民,而是成為資本主義意義上的「公民」了。而憲法對帝國議會的權限規定特別是對財政監督權的規定、立法權的規定,也為政黨政治的發展提供了平臺。作為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也是亞洲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明治憲法的誕生使古老的亞洲有了憲法、議會、政黨等。明治憲法體制二重性的影響,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展示,其中保守的一面滋生了未來的日本軍部勢力,而其中進步的一面則促成了大正年間的民主政治。

  二

  乘著一戰的東風和元老的扶持,再以明治憲法提供的空間為平臺,日本的民主政治開始起步。從1918年原敬內閣成立,至1932年軍部發動「五一五政變」間,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體驗,即「大正民主」。對於日本二三十年代的民主政治,信夫清三郎評說道:「在1930年,日本政治史上出現了可能與二戰後的日本政治史相似的情況,宮廷勢力使天皇走向立憲君主的道路,貴族院顯示了政黨化的傾向,眾議院成為政黨政治的舞臺,選舉時,警察願意接受政黨的驅使,絕對主義國家向立憲國家的轉變,由於政黨的統治近於完成。」以原敬為領袖的原敬內閣、兩次護憲運動、普遍選舉權的確立都是大正民主的標誌性事件。

  熊彼得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對民主的定義是:「最強有力的決策者中的多數是通過公平、誠實、定期的選舉產生的,而且在這樣的選舉中每個候選人可以自由地競爭選票,並且實際上每個成年公民都有投票權,那麼這個國家就有了民主政體。」〔4〕依熊彼得對民主的定義,日本大正時代的民主,具備了普遍選舉和自由競爭的特徵;但另一方面,日本的政黨政治運作卻又有其獨特的一面,即對元老舉薦的依賴。按照民主國家議會制的規則,一般是由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組閣,但是日本實行的是一種奇特的政黨內閣體制。內閣首相的人選並不是選舉中獲勝的政黨候選人,而是先通過元老舉薦出任首相,然後再通過選舉成為第一大黨組織內閣。政黨要想組閣成功需要跨過兩個門檻,第一是元老的舉薦,第二是選舉中獲勝。原敬打破官僚政治,成為日本第一個出身平民的首相,並組建日本第一個政黨內閣,但是他仍然是在元老們首肯的前提之下得以組閣的。後來的濱口內閣、犬養內閣都是先由元老西園寺舉薦之後,再通過選舉在議會中獲取多數而確立政權。馬場恆吾在1929年評論濱口內閣時曾說道:「元老只是憲政過渡時期所能允許的一種制度」,「如果政黨發展起來了,使政權的授受能在政黨之間順利實現,就不需要元老了」。元老舉薦只是從官僚政治向憲法政治發展中的一個過渡體,它並不與民主精神衝突,因為政黨能否組閣仍需依賴於民意,接受選舉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正時代的政黨內閣施行的是民主政治。

  元老舉薦制在明治憲法中沒有任何規定,它的存在實際上是憲法政治的變態。元老藉助自己的影響,通過對首相的舉薦來幹預國家政治,在軍部上臺之前的日本歷屆首相都要依賴於元老的舉薦。最後的元老西園寺公望贊成政黨政治,並且通過實際行動來推進政黨政治。西園寺舉薦的、由政黨組成的內閣先後有加藤高明內閣、若槻內閣、田中內閣、濱口內閣等,但是西園寺的舉薦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因為長期在元老的舉薦之下,政黨形成了一種惰性和慣性,反認為元老推薦是才是常態了。「西園寺本身希望自己的作用逐漸減小,但是正是由於西園寺,憲政常道才得以實行,如果沒有他,二十年代的政黨政治一定實行不了」。〔5〕現實政治的發展卻與西園寺的期望相反,政黨嚴重依賴於元老的舉薦和元老對軍部的牽制,這使得政黨缺乏自己的獨立性與鬥爭性。各個政黨不是努力去爭取自己所屬社會階層的支持,不是去通過自己的綱領和宣傳獲取民意基礎,而是寄希望於博取元老的歡心,揣摩元老的心意。當元老逝去之後,缺乏民眾根基的政黨內閣,在面對軍部的行動時只能被動挨打,毫無反擊之力。

  三

  從明治憲法體制之下發展出來的政黨內閣,在組閣後卻未能掌控國家中最重要部門——軍隊,這個缺陷帶來的結果是政黨內閣權威的缺乏,使得政黨內閣在政策的制定和實行上受到極大牽制,也使大正時期日本在國內外政策上往往表現出無連續性和不一致性。日本的內閣雖然是通過普遍選舉(這一點也是安德森認為日本不是絕對主義國家的原因)而確立,但是內閣並未擁有如同西方民主國家中的行政權力。日本行政權力的分散主要表現在軍隊統帥權的獨立上,軍隊是國家最強有力的工具,在憲政國家中它屬於政府的行政權力之一,但是在日本,由於明治憲法體制的特別設定,軍隊統帥權獨立於行政權之外。

  明治後的天皇只有著象徵的意義,憲法中規定的「主權在君」也只是當政的元老們控制國家的招牌而已。圍繞「主權在君」這個立憲核心,元老們通過憲法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明治憲法在第十一條中規定:「天皇統帥陸海軍」、「天皇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天皇宣戰,講和及締結各種條約」。而作為憲法補充的《憲法義解》又進一步規定議會不得過問軍隊的編制、配備、給養、人事和訓練事宜。這就確保了名義上天皇對軍隊的統帥權和編制權。圍繞立憲核心,明治時代推行了以培養效忠意識為主的教育,並將國家權力集中在名義上的天皇之下,施行官僚政治。雖然「主權在君」的立憲思想在當時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從長期來看它給日後的軍部的崛起提供了機會。上世紀三十年代軍部正是在「清君側」的口號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民主政治,又在效忠天皇的名義下對外發動「聖戰」,這些都是立憲核心「主權在君」所帶來的消極面。

  一般觀點認為日本軍部大形成的時間是在明治年間,這些觀點的基礎是這個時期軍隊擁有了人事上的獨立、軍隊能夠實際影響政治運轉等。但是這時期的軍隊仍然不具備獨立的地位,它只是從屬於政治的工具。明治維新後來自長州、薩摩二藩的明治領導人把持了政壇,他們也面臨著國內追求民主化的壓力,在明治時期興起的自由民權運動更催生了未來的政黨政治。為了保持元老對政治的影響,1900年,元老山縣有朋在政府中通過法案,規定了軍隊的人事權獨立,將本已是既成事實的軍隊人事權獨立在法律上加以確認。該法案規定,陸、海軍以及參謀本部必須由軍方的重要將領擔任首要職務。通過這一法案,元老可以達到雙重目的,首先,可以保持元老對內閣的控制,內閣中的陸軍、海軍大臣必須由軍方高級將官出任,而由於元老和軍隊的天然聯繫,在元老操作下,可以通過軍方將領拒絕出任而倒閣。其次,軍隊人事權的獨立可以保持元老對軍隊的影響力,使軍隊不至於受內閣的影響。官僚(元老)政治期間,軍隊雖然獨立於行政權之外,由於元老和軍隊的天然聯繫,軍隊始終都是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的,它還不具有獨立的地位。政黨內閣期間,對軍隊的壓制主要是來自於傾向於政黨政治的元老,它並不牢靠。當元老逝去之後,軍隊就如同脫韁的野馬,不是政黨內閣所能駕馭的了。

  軍部的獨立是在一戰後的大正年間,一戰在戰爭模式、戰爭規模、戰爭效果上給日本軍隊以新的認識。一戰中歐洲各主要參戰國中都形成了總體戰的概念,但第一個在國家中推行總體戰的卻不是歐洲傳統列強,而是亞洲的後起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總體戰思想刺激了日本軍界把握國家政權的欲望,如日本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在對滿州問題的策論中談到:「持久戰爭需要各方面的廣泛而慎重的計劃,當發生殲滅戰(持久戰)時,應當以武力為第一,外交財政等只具有第二位的意義。」他強調說:「吾等只所賴在與我統帥權。」〔6〕1921年10月27日,任日本駐歐洲武官及出差在歐洲的三位陸軍士官學校同學永田鐵山、小火田敏四郎、岡村寧次,在萊茵河畔的巴登巴登溫泉聚會,商討日本國內外政治軍事形勢。他們根據一次大戰的經驗和總體戰思想,約定回國後將致力於「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這就是所謂「巴登巴登密約」,第二天,東條英機也從柏林趕到,繼續商討並加入密約。「巴登巴登密約」的結成,是日本軍部獨立並走向政治舞臺,推行軍國主義統治的起點。同時代的軍國主義思想家,如北一輝等人也系統提出了通過軍人統制國家,推翻政黨政治的主張。而他們的影響不單單限於思想領域,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思想為基礎在軍隊中形成了各種團體。

  「巴登巴登密約」之後,在總體戰思想的刺激之下,日本軍隊內部各種團體開始形成,並圖謀以軍事政變的方式對政治加以幹預。日本軍內的各種團體在二十年代開始紛紛成立,從1920年到1929年,軍內結成各種團體達數百個。這些團體分合無常。如以北一輝的國家主義指導的、以海軍軍官為主力的王師會;以陸軍大學畢業在參謀本部和在陸軍省工作的幕僚軍官為主的櫻會;以官僚、軍閥為核心的國本社等。在橫向上日本軍隊內的團體是分裂的,在縱向上由於獲取國家政權這個目標的存在,他們的行動又是統一的。這些團體雖然分散,並且彼此爭鬥,但是在共同的政治目標——掌握政權之下,它們分散行動的合力卻導致了軍部的上臺執政,這表現為下級軍官力圖通過武力手段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而高級將領則在體制內以下級軍官的政變為契機逐步推翻政黨內閣。

  四

  1918年9月,以「米騷動」為契機,政友會總裁原敬上臺組閣。原敬內閣是第一個正式的政黨內閣,原敬本人也因沒有華族爵位而被稱為「平民宰相」。原敬執政期間也是軍部勢力獨立發展的時期,信夫清三郎說這時期「日本主要存在著政黨和軍隊之間的矛盾、外務省和軍部的矛盾」〔7〕。軍部和政黨的矛盾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人事權、軍備預算以及對外的軍事行動上。在涉及政黨政體的根本問題——軍隊統帥權獨立上,原敬首相也借其聲望開始了收回統帥權的鬥爭。原敬首相藉助1921年海相加藤出訪美國之機,準備以文官身份代理海相,這昭示著軍隊大臣武官制的突破,進一步努力而收回統帥權是可能的。但是原敬首相在即將代理海相之前,卻突然被一個少年莫名其妙地刺殺。收回統帥權的努力也以原敬首相之死而告終。

  原敬之後,雖然二十年代中政黨和軍部之間存在著矛盾,但由於元老的存在,在軍部、政黨間形成了一個中和的力量。對於政黨和軍部來說,元老都具備他們所認可的因素。對軍部來說,元老大都出身於武士階層,並參與了明治後軍隊的創建,元老和軍部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繫,素有「薩摩海軍,長州陸軍」之說。在官僚(元老)政治期間,元老以其與軍隊的天然聯繫和威望,保持著對軍隊的控制。大正時代元老雖不再直接幹預政治,但元老仍然保持著對軍隊的影響,而在對外擴張上,元老也因其思想與軍部相吻合而被認同。

  元老們大多對西方的近代文明有著深刻的認識,雖然他們強調日本政治的獨特性,但元老認識到政黨政治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向。明治時代的自由評論人植松考昭對元老政治評介道:「元老政治只是向憲政過渡的一個現象,立憲政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8〕通過元老出面調和,減少軍部使用暴力的風險,保持軍部與政黨力量的均衡,這是符合元老的利益的。「對於潛在危險的壓制來源於元老,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期後,元老們相繼去世,僅僅留下碩果僅存的一人西園寺公望」。〔9〕西園寺原本希望原敬在他之後成為新的元老,但在原敬突然被刺殺後,就再無具有資歷與威望的人選了。而在西園寺去世之後,軍部和政黨之間(特別是在軍部和外交部之間)開始了激烈的競爭。失去了元老這個牽制後,把握強力工具的軍部就更加肆無忌憚,在三十年代軍部以系列軍事政變為契機,最終取消政黨政治,建立了軍國主義體制。軍部勢力的上臺,並不是一個突變的過程,它是緩慢的漸進的過程,它以明治憲法中的主權在君為旗幟,以軍隊統帥權獨立為依託,通過一系列政變逐漸削弱政黨的力量而奪取政權。

  民主化不是一步就完成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民主制的鞏固、完善不但需要經濟上的發展、思想上的自由,更大程度上,它還需要傾向於民主的政治家們,在面對國內的保守勢力時,具備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打破傳統的束縛,鞏固民主、彌補不足。大正時期發端的民主,只是民主的初級形態,在政治上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明治憲法體制的二重性、政黨對元老組閣舉薦的依賴、軍部統帥權獨立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原則上和具體的政治運作上阻礙了民主的鞏固與發展,再加上政黨自身的缺陷和軍部勢力的日益強大,使得日本的民主體驗以失敗而告終。亨廷頓在《第三波》中論述道,在民主政體組建後,民主派就需節制軍方權力,促進軍隊職業化。他指出,政治家們需要削減軍隊的規模、調整軍隊的使命、明確表示文官是軍隊的領導人、培養並維持政治組織,當政變時它會走上街頭支持你〔10〕。反思大正時代的政治家,在民主政治期間,既沒有削減軍隊的權力、以文官對軍隊加以控制,也沒有組建自己的群眾基礎組織,在軍部政變後也缺乏自己的階級力量支持。而大正時期的政黨內閣如果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是可以完成民主政治的鞏固與發展,彌補明治時期開創階段的不足的。但是,他們卻未能完成這個任務,最後民主政治失敗,軍部勢力上臺,日本進入了軍部獨裁統治時期。(後頁為文章注釋部分)

  注釋:

  〔1〕(日)大久保利謙:《近代史史料》,吉川弘文館1980年版,第2頁。

  〔2〕(日)伊藤博文:《在制憲會議上的演說》,《近代史史料》,第239頁。

  〔3〕(日)鳥海靖:《日本近代史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版,第6頁。

  〔4〕Joseph A.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1947, chapter21,p269.

  〔5〕(日)升味準之輔著,董果良譯:《日本政治史》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76頁。

  〔6〕(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河出書房1951年版,第260~264頁。

  〔7〕(日)信夫清三朗著,周啟乾譯:《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頁。

  〔8〕(日)尾尊兊:《大正デモクラシ》,巖波書店2001年版,第78頁。

  〔9〕W.G.Beasley, Japanese imperialism 1894-194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55

  〔10〕(美)亨廷頓著,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後期的民主化浪潮》,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05~307頁。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書屋》-袁燦興)

(責任編輯:李思達 HN019)

相關焦點

  • 日本臭名昭著的明治九元老都有誰?
    儘管在法律上並無明文規定,但是內閣總理大臣的人選均是先經過元老們參與討論,由元老向天皇推薦,再由天皇向總理大臣「大命降下」授命組閣,形成所謂的藩閥政治。這樣的藩閥政治一直是1880年代以來自由民權運動所批判的對象。隨著明治時代結束,人們期盼大正時代的到來能夠實現基於憲法的民主政治。
  •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真的是"德式"政體麼?
    作者|蕭西之水,網易歷史專欄作家,日本史作家,出版作品《誰說日本沒有戰國》《第〇次世界大戰》,目前研究方向為大正昭和時代政黨政治、昭和時代日本軍部與官僚體系等
  • 日本大正時代的浪漫與哀愁
    一、繁榮的市民文化中國人對於近代日本歷史的興趣大多集中在兩個時間段,一個是使日本由半殖民地一舉變為世界列強的明治時代,一個是日本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最終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傷害的昭和時代。相比較而言,居於其中的大正時代(1912—1926)在中國人的眼裡似乎比較陌生,甚至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大正時代也顯得非常尷尬。
  • 昭和陰雲:侵華前夕日本的政治與思想
    如果軍部不推薦人選,任何人都無法組閣。不過從現實操作上講,在明治和大正時期,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這些「元老」可以控制軍隊。因為他們都是開國元勳,在軍隊裡有威望。後來到了大正時代和昭和初期,元老們紛紛離世,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盛極一時。這時,強有力的政黨政治家也能控制軍隊,比如說原敬。但再到後來,政黨之間因為爭權奪利逐步墮落下去。
  • 日本大正時代最大瓜西門子事件
    究其根本,在日本民主政黨制度建立的大正時期,就已經埋下了腐敗的種子,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大正時期第一大案——西門子事件。大正時代的日本一、大正民主說貪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正民主。大正民主出現的根源在明治時代,明治時代日本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力量得到了巨大發展,但是日本國內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使資產階級極為不滿。明治時代日本政治是薩長藩閥,名為政黨和議會,但政黨都是由大資本家資助的薩長御用黨,偶有其他派系的政黨,也只是點綴而已。
  • 甲午戰後日本嘗試了第一次民主政治,為什麼8個月就夭折了?
    但實際上,原敬是第一個平民出身的首相,政黨政治在日本發芽很早,1898年,日本就嘗試建立了第一個政黨內閣,薩長一度被迫讓權,但僅僅8個月,政黨內閣便垮臺,薩長再度執政,可新上臺的薩長也不敢過度專權,亦開始用政黨裝扮自己。
  • 日本的大正時期,雖然只有15年,卻讓日本陷入了深淵
    日本雖然是個小國,但其發展不可小覷。如果對日本近代發展作簡單區分,大致可分為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明治時期,經歷了45年;昭和時期,經歷了63年;但大正時期只有15年,比1989年改元的「平成」還短了7年,短得他們來不及準備。
  • 明治時代的「教改」
    昨日,著名日本研究學者唐納德·基恩先生去世。他被譽為西方日本研究第一人。他晚年所著的《明治天皇》,被譽為紀念碑式的傳記,一個時代的編年史。《紐約時報》說:「它使我們儘可能接近明治天皇的內心生活」。身處時代的巨變,明治天皇無疑面對著複雜的情勢,他內心的選擇,也改變了時代的走向。從1868年頒布《五條誓文》,開啟明治維新,到1890年10月30日頒布《教育敕語》,走向國家主義——教育,成為理解明治時代的一個切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精神結構的內在矛盾。今天主頁君從《明治天皇》中節選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也以此悼念這位傑出的學者——唐納德·基恩。
  • 明治時代的日本發生了什麼?
    [摘要]在明治維新時,日本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全國男女平均識字率達73%,其中男子識字率約93%,女子約50%。相比之下,清代中國人雖然有科舉的動力,但識字率只有20%左右。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在日本叫做「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西方則稱之為「第一次清日戰爭」。對中國而言,這場戰爭帶來的打擊極為深刻,不僅僅是戰敗、割地和賠款,更使中國的讀書人開始喪失對傳統的自信,之後越來越快地滑向現代與激進。今人回顧這段歷史,往往會痛惜當時中國上下的蒙昧、對日本一無所知。
  • 日本七十年:綠色明治,粉色大正,黑色昭和
    (本圖為明治天皇喪禮)明治時期的日本,可以用綠色來形容。一個鎖國幾百的小國,在歐風美雨吹淋下,迅速成長。技術方面自不必說。思想方面,明治維新不過二十年,百姓就已敢批評皇室、朝廷。雖然後來被壓了下去,但種子已播下。明治天皇死後,雖然很多民眾如喪考妣,但也有人毫無所謂,在皇前廣場開著汽車,載著藝伎呼嘯而過。
  • 大正時代,日本為何對內追求民主對外持續擴張
    有人曾將其比作中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的雍正王朝,就承前啟後這一角度而言,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大正天皇身心羸弱,並無雍正的堅毅果決,他本人的領袖角色,相當有限,主導大正政治的,倒是一些明治的元老和包括政黨在內的新興政治力量,社會大眾和媒體輿論也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吉野作造:在日本民族主義高漲時,選擇做一名冷靜的知識分子
    1913 年,吉野回國,發現日本已經進入了大正時代。隨著明治天皇去世、新天皇登基,民心攪動,政壇風起雲湧:反對軍隊增加編制的西園寺內閣在軍部的壓力下被迫辭職,藩閥政治的代表桂太郎出任首相,引發了「第一次護憲運動」。民眾集會抗議,高呼「打倒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一度包圍議會。政府出動2 000 餘名警察鎮壓,釀成了流血事件。
  • 明治天皇的逆襲與日本軍隊的膨脹日本如何走向法西斯化
    ,天皇幾乎沒有實際參與,實際的權力由元老行使,明治天皇只是在最後對於修改了多次的方案。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但是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在,與自身利益不產生明顯衝突的情況下,給繼承事實賦予一個合法性,天皇在立憲後正式走上了神壇,在法律上擁有了絕對權力,卻也正式和一般政務,說了"SAYONARA",在明治執政的後20年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裁決者而非執政者,即使是在御前會議中,天皇的直接表態都很少,反倒是傾聽,在各方達成決議後
  • 大正時代,對日本政黨內閣形象破壞更嚴重的是各個政黨自身的腐敗
    大正時代,對日本政黨內閣形象破壞更嚴重的是各個政黨自身的腐敗,這些事情的影響力雖然不像西門子事件那麼突出,但這些腐敗來自於政黨本身,直接地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也給法西斯分子提供了口實,對他們進行攻擊。
  • 張學良放棄錦州一事,為什麼讓日本發生政變,首相犬養毅也被打死
    最後的結果,日本的內閣成員全部辭職。九一八之前,日本的軍部還比較的保守,面對張學良的20萬大軍,不主張進攻錦州,可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軍部的強硬派完全壓倒保守派。可是這個時候,日本的陸軍省和參謀本部,已經開始聯起手來,既然在東北搞得如此順利,不如就趁機把到嘴的肉,好好的吃下去吧。
  • 日本軍人腦子裡裝了什麼?侵略成性的背後,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
    一、二戰前的日本國內形勢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以下級武士為主體的潘閥階層掌握政權,並飛速完成了工業化革命,但工業化紅利卻被潘閥、財閥、軍閥所瓜分。在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下,加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內閣一次次的拙劣表演,貧富分化相當嚴重,差距越拉越大。
  • 5分鐘搞懂什麼是日本「明治時代」!原來這些都是「明治Style」
    明治時代」的日本快速接受西方文化,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巨變,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東西和生活習慣,很多都是在「明治時代」就出現的喔!想要體驗明治時代的生活,不用捨近求遠,跟著「樂吃購!日本」一起從日常生活中來了解何謂「明治Style」!
  • 漢語在日本明治時代的應用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這些「新漢語」因啟蒙而淺顯易懂,不僅在日本流行,而且還產生了連帶效應,逆襲返回中國,在近代學術領域獨領風騷【文化好東西】明治初期翻譯概況明治維新初期,一些人意識到新時代已降臨日本。有對峙,就會激勵超越對手的博弈。有識之士認識到,要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就必須轉換原有的思維方式。而如何轉換,關鍵在於新意識的培養;新意識的培養則來自於新漢語孕育新觀念。因為,語言是文明的窗口。在日本,對峙所凝聚的時代熱情引爆了新名詞的原創力,在大量譯介西方文化時,人們創造了許多與「近代」相關聯的詞彙或學術用語或表達新觀念的新概念。
  • 日本明治時代的老照片:採茶葉的女工、演奏三味線的藝伎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日本明治時代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明治天皇治下的日本,當時的社會風貌如何。照片拍攝於日本明治時代晚期,一名日本女性在家中會見她的女性朋友,兩名女性均穿著日本傳統的和服。
  • 日本稿酬怎麼樣:明治時代可以靠寫作維生嗎
    文人固窮:日本稿酬制度源於江戶時代古代日本把稿酬叫「潤筆料」,這一稱謂源自中國。《隋書•鄭譯傳》載,隋文帝令內史李德林作詔書,鄭曰:「筆幹,不得一錢,何以潤筆」?隋文帝頷會,答應以賞金酬謝。日本沿用這一叫法,在近代文學印刷出版興起以前,「潤筆料」即筆墨酬勞。明治後期,隨著標準格式的原稿紙普遍使用,才改稱「原稿料」。在日本,稿費成為一種經濟現象,是隨著近世紙傳媒的發達、大眾文學的繁榮而出現的。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立幕府,開啟了歷時兩個半世紀的江戶幕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