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商兆琦 復旦青年
青年副刊為《復旦青年》學術思想中心出品:共分為思緯、研論、天下、讀書、專欄、同文、詩藝、燈下八個欄目,與你探討歷史、時事、藝術等話題。
研
論
「研」精覃思,「論」列是非。將現實與學術相互聯結,問道於大師以試解學子之惑,徜徉與學海而求索切實真理。我們是研論,我們在這裡。
「
我們常站在中國的角度控訴日本的侵略,但要想真正理解這場戰爭的發端,勢必不能忽視日本內部的變化。昭和時代,日本的政治局面和思想狀況交互鼓動,最終演化成法西斯主義的崛起。該如何理解昭和時代的「陰雲」形成之過程?《青年》記者特約商兆琦老師進行解答。
」
商兆琦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青年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日本政治思想史、東亞儒學史
復旦青年記者 楊雨暉 採訪
復旦青年記者 陳知新 編輯
一、誰是「法西斯主義者」
青年:我們討論日本政治時會用到這樣一些詞,比如「右翼」、「法西斯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在一些研究中這些概念會混用在一起,他們之間存在什麼聯繫與區別?
商兆琦:這些概念很曖昧,彈性很大,邊界不明。三者重疊的地方很多,但又不太一樣。這種曖昧也反映出了歷史事實的複雜多樣吧。
一般來說,右翼指民間的黑社會。戰前著名的右翼頭目有玄洋社的頭山滿,黑龍會的內田良平,血盟團的井上日召。這些人是民間社會的頭面人物,地方上的豪強。他們在政壇上往往扮演「搗亂者」的角色,從事的是恐嚇,暗殺等暴力活動。
相比於民間的右翼,軍國主義者的門檻要高一些。有機會從事軍事活動的人,才能成為軍國主義者,尤其是指從陸軍大學和海軍大學畢業的軍事精英,想要在日本建立總體戰體制、策劃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這一撥人,比如東條英機、統制派的領袖永田鐵山,還有主導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他們都屬於軍國主義者。
從思想傾向上來看,軍國主義者與右翼有一定共通性,但也有不同。右翼比較偏重精神,而且傾向於復古。他們反對近代資本主義的文明和文化,要求回到「美好淳樸」的日本傳統中去。在對外政策方面,右翼常常鼓吹「大亞洲主義」,「亞洲一家」。但這個「大亞洲主義」有欺騙性。「亞洲一家」的潛臺詞,是要求其它亞洲各國都接受日本的領導。
與右翼重視精神的傾向相比,軍國主義者更加強調科學和理性。因為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的軍事官僚,從事的是軍隊的管理工作,所以特別重視合理的計劃。他們考慮的是,如果日本要跟美國、蘇聯開戰的話,需要多少動員資源,需要制定怎樣的作戰計劃等等。然後軍國主義者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要把整個日本變成一個大軍營,把政治、經濟、教育、輿論、文化都調動起來為軍事服務。
所以,軍國主義者與右翼從組織形態上有所不同,一個在官方的上層,一個在民間的下層。民間右翼與軍國主義者有時候有合作。比如日本近代比較有名的軍事政變:三月事件、十月事件、五一五事件,基本上都是下層軍官聯合右翼組織發動的。
雖然下層軍官比較親近右翼,但大多數的軍隊高層不喜歡右翼,也瞧不上他們。在軍隊高層看來,右翼總在搗亂,會妨礙他們建立總體戰體制的計劃。不過另一方面,軍隊高層也會利用右翼的暴力活動,要挾政府,推進自己的計劃。不過事成之後,軍隊就會拋棄右翼,右翼分子迎來的往往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法西斯主義者」這個詞的覆蓋範圍更加廣泛。這個詞強調的不是組織上的區分,而是一種思想傾向。從思想上來講,法西斯主義對內否定議會制度和政黨政治,以建立暴力獨裁為目的;對外否定現有的國際秩序,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二戰時期,法西斯主義國家有三大代表: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他們之間有共通性,比方說都推崇國家主義、集權主義,認為國家至上、領袖至上,還有本民族中心主義,認為本民族有領導世界的使命等等。然後還有鼓吹戰爭,美化戰爭,要求建立軍國主義等特徵。當然,三者也有不同之處。
總的來說,從組織形態上看,右翼是民間勢力,軍國主義者是官方勢力。從思想傾向上,右翼、軍國主義者和法西斯主義者有很大的共通性。
▲頭山滿
▲東條英機
青年:您剛剛提到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共性,日本的法西斯主義有什麼特別之處?
商兆琦:丸山真男的《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是討論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經典著作。他在這本書中總結了日本法西斯主義的三個特點。
第一,家族主義和集體主義。日本法西斯主義認為日本國世世代代都是一個大家族,是一個血緣共同體。這個大家族的族長,就是天皇和皇室。這種傾向在德國與義大利看不到。希特勒和墨索裡尼被認為是元首,是人民的領袖,不會被認為是全體國民的家長。
第二,農本主義色彩。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流派也是五花八門,但主流跟剛才說的右翼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傾心於傳統的農業文明,反對近代大工業、資本主義和都市文明。其實日本的右翼都有一個本土的源頭,那就是幕末的尊王攘夷運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復古色彩和農本主義色彩一直很濃厚。
第三,建立法西斯體制的路徑也不太一樣。德國和義大利是自下而上完成的,而日本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希特勒和納粹黨一開始是在街頭鬧事,比如「啤酒館暴動」。然後經過議會選舉,通過合法手段奪取國家政權。納粹黨從街頭團體成為了執政黨,希特勒也從一個流浪漢成為了國家的元首。墨索裡尼的「向羅馬進軍」也是這樣,也是從街頭打出來的。
日本的法西斯主義運動一開始也是自下而上的,主導力量是民間右翼和下層軍官。他們鬧事,要求改造國家。但這個運動發動起來之後,就被上層勢力接手了。「二二六兵變」之後,來自下層的法西斯主義運動統統被鎮壓。軍部和政府官僚在既有的天皇制度框架內,拉攏著財閥和政黨,自上而下建立起了法西斯體制。這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特色。
▲丸山真男
二、各方勢力的角逐
青年:您剛才提到,日本法西斯制度的建立與一些前現代遺存有關,那麼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知識精英,在日本法西斯主義或者右翼的興起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商兆琦:右翼基本上是復古的,他們推崇的是佛教、神道教和儒學等傳統文化,但也有一些右翼的西學素養不錯,比如北一輝和大川周明。北一輝的思想中有不少人民主權和社會主義的內容,同時又有很強烈的國家主義色彩。
北一輝主張,推翻現有的國家制度,利用天皇的權力來實現社會主義。這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社會主義」的構想。與此同時,他還主張對外侵略擴張,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大日本帝國。不過,不管是北一輝還是大川周明,他們的構想與後來日本形成的法西斯體制是非常不同的。原因我們剛才說了,日本的法西斯體制是在天皇制的框架內,自上而下形成的。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推翻舊有的天皇制度,這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宿命。
在知識分子中,自由派和左翼對法西斯主義持批評意見。左翼,比如說日本共產黨就會批評法西斯主義。不過後來因為被殘酷鎮壓,很多左翼變成了右翼,這是日本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事件。
自由派的一個代表是憲法學者美濃部達吉,他提出的「天皇機關說」是日本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成了法西斯主義者最嫉恨的學術權威。美濃部達吉認為,天皇應該像英國女王一樣,作為一個純粹的立憲君主而存在。為了消滅這種學說,右翼和軍部聯手在1935年挑起了「天皇機關說事件」。
總的來說,在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中,北一輝這樣的知識領袖的推動並不明顯,日本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像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這樣的法西斯主義理論綱領。日本的法西斯的原動力來自民間社會。因為在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受損嚴重,民間就形成了排斥近代都市文明,排斥資本主義和政黨政治,要求改變國家體制的思潮和運動。這種自下而上的右翼的活動被軍國主義分子利用,來推動了他們要建立總體戰的構想。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才有了日本法西斯運動。
戰前的右翼知識分子主要工作不是建立法西斯體制,而是攻擊左派和自由派。戰前有個右翼思想家叫蓑田胸喜,他就通過瘋狂的舉報來攻擊左派和自由派,造成他們不敢在社會上發聲的肅殺氛圍。
▲美濃部達吉
青年:軍部在日本的擴張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在日本國家體系中的地位如何呢?
商兆琦:《明治憲法》是戰前日本的根本大法。但這個憲法裡有個根本的問題,就是軍隊直屬天皇,不受內閣管轄。一般來說,軍隊要服從中央政府,可戰前的日本不是這樣。日本的軍隊直屬天皇,內閣和議會無權管轄。內閣不僅無法管轄軍隊,軍隊還有要挾內閣的「法寶」,那就是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這個制度在大正民主化時期被廢除過一段時間,二二六兵變後復活。這個制度規定,內閣中的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必須由陸海軍推薦的現役武官去擔任。如果軍部不推薦人選,任何人都無法組閣。
不過從現實操作上講,在明治和大正時期,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這些「元老」可以控制軍隊。因為他們都是開國元勳,在軍隊裡有威望。後來到了大正時代和昭和初期,元老們紛紛離世,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盛極一時。這時,強有力的政黨政治家也能控制軍隊,比如說原敬。但再到後來,政黨之間因為爭權奪利逐步墮落下去。又趕上1930年前後的經濟危機,政黨對國家的統治力就越來越低,軍隊也就慢慢不受政府控制了。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正是在此種背景下發生的。關東軍漠視政府的命令,肆意挑起事端,侵佔了中國東北,政府沒辦法只能事後默認。然後,關東軍還搞了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為了維護「偽滿洲國」,日本還退出國際聯盟,跟中國、美國的關係惡化,在世界上越來越孤立。後來日軍繼續向華北侵略,引發了1937年的七七事變。七七事變又引發了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戰爭規模一次次的升級擴大,基本上都是軍部主導的。當然,軍部裡也不是鐵板一塊,各方勢力也是鬥得你死我活,這個就暫且不說了。
青年:在政黨、軍部的政治鬥爭中,天皇究竟處於什麼位置?
商兆琦:關於天皇權限的規定也寫在《明治憲法》裡。《明治憲法》第1條規定,天皇總攬國家大權,擁有絕對君主的地位。但第4條又規定,天皇必須依據憲法行事。這樣一來,關於天皇性格的規定就出現了矛盾。如果要依據憲法行事,天皇就不是絕對君主而是立憲君主。這種憲法規定的曖昧之處,造成了日本近代天皇制的雙重性格:既是立憲君主,又是絕對君主。
天皇作為立憲君主是沉默的,他不幹預政治運營,對於內閣的決定也不反對。但是,天皇還有絕對君主的側面。天皇作為絕對君主最大的表現,那就是他是日軍的統帥。
在戰前的日本政治鬥爭中,軍部和右翼想用天皇絕對君主的側面去壓倒立憲的側面,改造國家制度,建立總體戰體制。政黨和議會勢力想要用立憲君主的側面去壓倒絕對君主的側面,徹底貫徹立憲制度。對於這樣的政治鬥爭,天皇可能很無奈吧。因為他作為立憲君主,要保持沉默。不過,昭和天皇有幾次還是打破沉默,展現了絕對君主的側面,比如下令鎮壓二二六兵變和決定日本投降。當然,這也不是不恰當的做法,因為天皇是日軍的最高統帥,掌握最高軍權。
丸山真男打過一個很生動的比方,來解釋日本為什麼會走向戰爭。他說,在戰前主導國家運營的有三種力量:神轎、抬轎子的官僚和不法之徒。神轎裡坐著神像,可是神像是不說話的,它被抬到哪裡去由抬轎的人決定。抬轎子的官僚雖然掌握國家政權,但是會受不法之徒的影響。天皇很多時候扮演就是神轎裡的神像角色。當然,這只是解釋權力運營方式的比喻,我個人認為昭和天皇要承擔的戰爭責任是很大的。
▲明治天皇
青年:天皇在制度上為何如此受尊奉?
商兆琦:這個問題很有趣。明治維新之前有700年時間,是武士在統治國家,天皇只負責祭祀。甚至有些時候,都不能說天皇徒有虛名,而是連虛名都沒有。
明治維新有個口號叫「大政奉還」,也就是要把將軍的權力還給天皇。但這個口號其實是騙人的。因為德川家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根本不是從天皇手中得到的。但不管怎麼樣,明治維新的元勳們出於種種考慮,製造了這種正當性和正統性的「神話」。然後,為了防止日本將來再次出現幕府統治,防止天皇的軍事權力被架空,所以要把軍權獨立出來,只隸屬於天皇。
明治憲法的制定者是伊藤博文,他為了保護天皇的大權,一方面不讓天皇直接掌權,讓他置身之外,另一方面又把權力分散開來,不讓任何政治勢力一家獨大,有機會集權。所以戰前日本政壇上山頭林立,元老,內閣,宮廷,政黨,軍部,議會各有各的勢力範圍,相互掣肘,經常鬥來鬥去。如果政治鬥爭太過激烈陷入了僵局,天皇這才作為最高仲裁者出面。這是伊藤博文的國家政權設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明治時期的思想家中江兆民管這種政治體制叫做「多頭一身的怪物」。
伊藤博文之所以要給天皇這麼超然的地位,也是因為去歐洲考察的時候發現,歐洲各國的國民之所以統合起來,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信仰。要想讓日本人團結起來,日本也需要一個樞紐。所以他就把天皇推出去,把天皇塑造為日本一切的核心,並在這個基礎上建構日本的近代國民國家。
▲伊藤博文
三、思想的潛流
青年:中國和日本都有很強的「民族本位」心態,為什麼日本的民族主義逐漸和法西斯主義結合在一起,發生「轉向」?
商兆琦:這個很難回答。「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更加模糊和複雜。在歐洲歷史上,它與近代的國民國家的建構同步形成的吧。然後經歷了西方的衝擊之後,東亞人才開始形成了自己的近代民族觀念,日本也不例外。
亞洲的民族主義一開始有天然的正當性,因為它要抵禦西方侵略,要求民族的平等和獨立。日本民族主義特殊在什麼地方呢?按照丸山真男的說法,日本的民族主義覺醒得比較早,而且一開始的侵略性就比較強。所以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民族主義的正當性慢慢消退,侵略性變成了主流。日本開始跟歐洲的列強一道要瓜分世界,建立帝國了。
為什麼日本的民族主義那麼有侵略性?這可能跟武士傳統有關係吧。江戶日本是武士掌權的國家,這跟中國和朝鮮都不一樣。伊藤博文、山縣有朋、西鄉隆盛都是武士出身。這可能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潛流。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是一個軍營國家,明治維新後向近代化轉變,到了昭和時代又重新變成一個軍營國家。
青年:我們追溯日本的戰爭責任時,除了會涉及到軍隊、天皇等政治因素外,也會討論到民間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曾因為其《脫亞論》而受到戰後日本學者的指責,認為其不具備對亞洲國家的同情,助長了日本之後的侵略行動。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商兆琦:這個問題也比較複雜。在戰後日本,一些左派學者為了從歷史上反省和清算戰爭罪行,就發現了福澤諭吉在1884年寫的《脫亞論》。
不過,如果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就能發現,第一,《脫亞論》在當時的報紙上刊出來,只是個豆腐塊,沒有什麼人注意,也沒有激發起什麼討論。第二,福澤諭吉雖然很有名氣,但他只是個民間的知識分子,根本無法影響日本的國家發展道路。第三,「脫亞」從來都不是日本的官方意識形態。
福澤在《脫亞論》中主張,西方文明像流行病一樣在全球勢不可擋,亞洲各國只有引入西方文明,才能維護國家獨立。日本就是這樣幹的,所以現在成了亞洲唯一的「文明國」。但是中國和朝鮮不思進取,墨守「儒學傳統」。所以日本要與堅持儒學傳統的大清朝和朝鮮劃清界線。福澤為什麼那麼反感儒學呢?因為他認為歐洲近代文明有兩個根基:獨立自主和科學精神。用五四運動的語言表達,就是德先生與賽先生吧。但是儒學裡這兩個東西都沒有,人的思維不獨立,科學也發展不起來。
不過,這只是福澤諭吉的主張。明治政府在之後的發展中並沒有放棄儒學,反倒是強化了儒學的影響。比如明治時期最重要的兩部法規:《明治憲法》和《教育敕語》,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儒學因素。大正時代可能是日本學習西方的一個頂峰。但是到了昭和時代,復古的力量重新崛起。到了1940年代,日本更是提出了「興亞」、「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其實,這也反映了日本的近代化有多重性:一方面想向西方靠攏,學習西方。另一方面怕靠攏太近,喪失了主體性。福澤諭吉身上也能看到這兩種傾向,不過總的來說,他想在亞洲邊陲建立一個東方的英吉利。但是到了昭和時代,出現的卻是一個反西方的日本。從這點來說,福澤諭吉是個失敗了的思想家。
▲印有福澤諭吉像的一萬日元紙幣
編後語
「日本」並非是一個鐵板一塊的整體,當我們說「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其實也就遮蔽掉了很多日本內部的因素。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上層政治勢力的反覆角逐、下層訴求的次第上達,以及各種思想潛流相互鼓動方才達成。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良性的聲音出現又沉沒,於昭和陰鬱的氛圍下成為不受重視的低音;一些文明化的徵象被反覆扭折,在政客的操弄與制度的疏漏中向野蠻退變。昭和時代「陰雲」的誕生,既是對明治維新負面遺產的繼承,也是因應國內外政治局面的結果,最終將日本的民眾推向苦難。相信這場自毀會給後世人帶來諸多省思。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微信編輯|周潔林
責編|甲幹初
往期精彩
你投餵的貓糧被它們吃了|貉(hé)爆發背後,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
原標題:《昭和陰云:侵華前夕日本的政治與思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