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頭集鎮(原亭頭鄉),古華亭也。史料記載:距郡城四十五裡,系姑孰鄉,鎮之南為沛國圩。亭在洪柘夾堤中沚(zhi水中小塊陸地),昔為圩眾講約所,未祥築自何代。相傳為天女散花,鄉三老醵(ju,湊錢)金為亭以供之。今址沒於水,南首丁氏聚族居焉。國初有青麓先生諱再騫(進士丁宗閔)讀書亭下,熙已未(739年)成進士,選授黔南祿豐縣令,補知勸(泉)州,攝安寧州,行取科道。後奉諱家居,作傳經家塾於亭之南,子弟薰陶者甚眾。其於圩政亦多所指劃,惜稿本盡散去,鎮南數十武。
有潭舊名倪家潭,今更名丁家潭、緣潭,北有丁祠也。潭之西有長樂庵,設茶以慰行旅。外附洪、柘兩小圩,中有夾河。中廣濟圩建立陡門,門前有潭名,殷家潭,以殷祠的名,亦為圩望族。
乾龍間有大軒者甫,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侍母,奉湯藥不忍赴試, 母促之至郡而院門扃(jiong關門)矣,乃扣門曰:滄海遺珠。文宗奇之,試以七藝,皆英氣逼人,遂冠軍焉。首四題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繼三題為晉之乘,三句後以文著於時。其子侄紹軾、紹輅、紹輒,輩皆蜚聲。
1939年1月18日清晨,粟裕親自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三團主力從宣城狸頭橋出發,沿丹陽湖東岸北進。為保守秘密,封鎖消息,部隊僅行程25千米即宿營,第二天便開始夜晚行軍,並從東岸轉向丹陽湖西岸,改乘事先預備好的船隻,沿內河西進。午夜12點,在距離官陡門40千米處的預定村莊隱蔽下來。20日17時,部隊繼續挺進,一直行進到連接黃池、青山大道的亭頭鎮。夜10時經大閘渡過青山河。21日凌晨4時左右,部隊終於迂迴穿插逼近官陡們日偽據點,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在新四軍的兩路夾擊下,日偽軍被打得鬼哭狼嚎、血肉橫飛。經過一陣激戰,攻佔了敵軍司令部,端掉了敵據點。
粟裕大將
官陡門之戰,從攻擊開始到戰鬥結束,僅用時8分鐘,連同清掃戰場在內只耗時20分鐘。這場突襲戰,擊斃官陡門日偽軍200多人,俘敵57人,僅偽軍司令1人因在蕪湖未歸,僥倖逃脫。繳獲機槍4挺,長槍70餘支,短槍10餘支,還有子彈、手榴彈等軍用物品。此役祝捷大會在亭頭舉行。
革命戰爭時期,亭頭兒女為國紓難,送親人參加革命,為紅色革命出錢出物。其中湧現出的「亭頭三傑」賈濟民、朱昌魯、邵時安便是傑出代表。粟裕大將帶領新四軍部隊進駐亭頭時,當地一沈姓大戶,無償贈與新四軍大米100擔。粟裕大將有感於在革命危難時刻,亭頭人民對革命的理解和支持,親書收條以作憑據。
老街的斑駁記憶
這堵老牆,見證著老街的變遷。
一位民間畫家,依然在這裡默默堅守著那份文化傳承。
老街風情,引來媒體駐足留影。
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歲月的更替,帶不走那段紅色記憶。革命先賢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和平、穩定的生活,見賢思齊,我們應當倍加珍惜。
如今,當你獨處漫步老街時,走在暈黃的路燈下,如同夢境一般,偶爾有亮著現代的霓虹燈箱,在這寂靜的街道上顯得突兀怪異,與古舊的街道極不相配,但這讓人感覺到老街介於歷史和現實之間。寂靜中如果把老街連同那布滿苔痕的牆根磚縫一起讀進去,你會覺得老街是有生命的。每一塊磚瓦似乎都在向你述說著老街上的陳年舊事,於是,老街的氣息會隨著你的腳步漫溢開來。。。
品味黃池,
品味那段紅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