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革命基點村巡禮【7】|武平亭頭:古老村莊有了嶄新變化

2021-02-22 十方微發布

武平縣桃溪鎮亭頭村是省定革命基點村,有悠久而光榮的歷史。據《武平縣誌》記載,「亭頭」一名可追溯至宋代,是個不折不扣的古老村莊,在上世紀30年代,這裡還曾是縣蘇、區蘇政府所在地。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亭頭,感受這裡的厚重歷史,以及她的嶄新變化。

武平縣桃溪鎮亭頭村全景

艱苦卓絕的亭頭阻擊戰

1933年秋,(武平)縣、(桃溪)區蘇維埃政府撤出亭頭後,只有縣遊擊大隊和獨立團巡迴其中,縣遊擊大隊在鄒興龍(桃溪新蘭村人)領導下,為保衛亭頭進行了堅決鬥爭。就在縣、區蘇維埃政府撤走不久後的一天早晨,敵人匯集十幾個鄉村的民團武裝約1000人向亭頭趕來,妄想洗劫、踏平亭頭。好在遊擊隊料敵在先!當敵人的前鋒部隊進入30米射程時,鄒興龍立即舉槍擊斃了敵首,同時一聲令下,村中土銃、長龍、土炮震天動地,敵人亂作一團。遊擊隊乘勝追擊,廣大群眾也拿起武器,向敵人猛烈反擊,有的敵傷兵負隅頑抗,就被憤怒的群眾砍下首級,懸掛橋頭示眾。這次阻擊戰,打死匪敵10多人,繳獲槍枝10多支,駐在塔裡村的紅軍特務連也聞聲趕到,共同殲敵,歡慶勝利。

亭頭反擊戰勝利後,敵人對亭頭人民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他們組織各種力量,到亭頭擄掠財物,捉人勒索,火燒店屋,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亭頭人民不屈不撓,一手拿鋤一手拿槍,與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此後的一段歲月,亭頭人民同保安團作鬥爭、和縣自衛隊作鬥爭,一次次粉碎敵人的進攻,直至武平全縣解放。

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歲月如歌,時光流淌,當年的英雄兒女、光輝事跡都已化作歷史記憶,激勵著今天的人們大力開展經濟社會建設,努力創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春園別墅

時值暮春,沿著亭頭河邊村道行走,入眼儘是生態美景和村民笑顏。村支書兼村主任李鳳進帶著我們走進了村中的「春園別墅」,他介紹:「春園別墅的建築年代較為久遠,損毀較為嚴重,去年,桃溪鎮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進行修繕,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

亭頭的紅色歷史是當地人民引以為豪的。近年來,得益於市、縣、鎮各級的高度重視,亭頭的紅色文化資源得到保護、利用。李鳳進告訴我們,除「春園別墅」已實施修繕外,「三苟居」「寶善居」的修繕工作也已經上報縣裡。因為村裡以山地為主,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亭頭村民以外出經商務工為主,與整個桃溪鎮一樣,主要從事不鏽鋼行業。讓李鳳進感到特別高興的是,2016年大學生李升華帶著水產養殖技術回到亭頭創業。李鳳進等人積極幫助李升華的水產養殖基地選址、籌資,目前基地已經開始出產淡水鱸魚。

李升華在水產養殖基地撈起鱸魚

在鄉村建設方面,近年來亭頭迎來了不少讓村民高興、讓村子面貌提升的喜事:改造危橋,新建大橋,硬化道路,建設「祥安小區」新村,新建防洪堤和生態水系……一項項工程的實施,讓古老村莊有了嶄新變化,煥發出新的光彩。李鳳進說:「現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村兩委一定會借好東風、積極作為,努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亭頭。」

投稿郵箱:sfwfb666@163.com

相關焦點

  • 閩西革命基點村巡禮【7】|武平亭頭:古老村莊有了嶄新變化
    武平縣桃溪鎮亭頭村是省定革命基點村
  • 閩西革命基點村巡禮【17】​新羅區大和村:雙髻山裡唱響新「致富經」
    村莊雖然不大,為革命貢獻卻不小。5月,大和村赤衛隊配合紅軍出徵上杭白砂、舊縣一帶,取得了卓越的戰果,但犧牲了一位旗手傅觀英。其時大和村赤衛隊員楊子良、廖從昆兩人參加紅軍主力,後在部隊對敵作戰時英勇犧牲。在建立紅色政權的初級階段,鄧子恢、譚震林、陳茂輝等同志多次親臨大和村指導革命鬥爭使大和村黨組織逐步壯大,和上杭的革命基點村貴竹坑、大嶺下聯成一片,以雙髻山為屏障成為一片紅色的遊擊區。
  • 溪口革命老區之「凹頭」基點村遊記
    凹頭的古井和石板路  今天介紹的「凹頭」基點村,系溪口鎮大洋壩行政村管轄的自然小村,位於溪口鎮東南方2.5公裡處。  民國18年(1929年)初,該村有12戶34人,青年羅林先、羅招村和羅欽福等人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 雙髻山下:革命基點村大連遊記
    【基點村介紹】  大連村的四個自然村都是革命基點村。在革命戰爭年代,大連的基點村農民鬧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擴紅支前,參軍參戰,反「圍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當年,基點村村民支持紅軍遊擊隊展開與雙髻山為中心的閩西遊擊戰爭,遭到敵人血腥鎮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龍巖武平又添新地標!「紅四軍入閩第一村」等你來
    炎炎夏日送清涼,陣陣涼風拂心頭其實啊~不用走遠小編告訴你個好消息「紅四軍入閩第一村陳列館」定於7月31日上午開館先一起來看看吧!看完陳列館後,再來瞧瞧一日遊景點吧!1929年2月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由此首次進入福建開展革命活動,被稱為「紅四軍入閩第一村」。高書村「紅綠」資源豐富,現存群眾動員講話舊址、橫奮戰鬥遺址、主席洞、紅軍路等紅色遺蹟,有萬畝高山草甸、生態採摘園等綠色產業,並以此為依託,全力把高書村打造成為閩粵贛邊「紅色村莊、邊界綠珠」。
  • 連城水北仙坪自然村——省級革命基點村的紅色歲月
    1936年春,在仙坪村重建中共仙坪支部,支部書記是俞聯松,後為羅亮生,羅兆田(口名「四滿子」)任組織委員,李慶壽(新泉伍坑人,人贅仙坪已犧性的紅軍戰士羅亮雄之妻黃得玉家)任宣傳委員。該年秋,中共連南區委書記李斯元到仙坪傳達指示,了解敵情,不料被保安隊發覺,遭到包圍,楊玉姜、楊仕姜妯娌倆把李斯元藏入一個三角間穀倉的間隙之中。
  • 我的家鄉武平風景如畫
    (中山相公塔)  我的家鄉——武平,可愛美麗,她是一塊風水寶地,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點綴著閩西大地。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善良、熱情的武平兒女。(上湖革命烈士陵園)
  • 《100處閩西革命舊址背後的紅色故事》徵稿啟事
    閩西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核心區,下轄的7個縣(市、區)均為原中央蘇區縣;閩西是紅軍的故鄉,紅軍長徵的重要出發地之一。1929年12月,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古田鎮召開彪炳史冊的「古田會議」,從此,「古田會議」成為中國革命成功和勝利的起點。
  • 上杭溪口紅軍醫院、美麗鄉村陳屋村、蓮塘慘案革命紀念亭一日方案
    上杭溪口紅軍醫院、美麗鄉村陳屋村、蓮塘慘案革命紀念亭一日方案溪口是上杭縣著名的革命老區,全鎮有26個革命基點村,佔上杭縣(137個)18.9%,革命烈士512人,」革命」五老「人員(老地下黨員、老交通員、老遊擊隊員、老接頭戶、老蘇區鄉幹部)78人;是開國中將羅舜初、少將邱相田和抗日英雄廖海濤及上杭縣縣委書記兼首任縣長張昭娣等革命老前輩的故鄉。
  • 噔噔噔噔~武平這個村拿下國家級榮譽!
    武平蟬聯榮譽> 地處武平縣西南部,距民主鄉政府所在地溪頭圩4公裡,東鄰民主村,南與高橫村相連,西接江西福中村(羅福嶂),北與嶺下村毗鄰高書村是紅四軍入閩第一村,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播下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高書村是革命基點村,當年成立了鄉蘇維埃政府,帶領民眾擁護紅軍,支持紅軍,為支持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長汀革命基點村】①古城鎮長塅村:庵坑哩、企壁山、王石寮、豬子崬、下茜坑
    以後,又同許多失散的遊擊小分隊匯合,不斷得到發展,形成一支有500多人的汀西遊擊隊。這支遊擊隊,配合紅四軍,展開了反「圍剿」鬥爭。在鬥爭中,最為突出的是彭勝標一家,竟有7人參加紅軍和遊擊隊。除了他自己,家裡的妻子和一個大哥、兩個弟弟,一個堂姐,一個外甥都參加了古城暴動,後來加入遊擊隊和紅軍隊伍,而且都為革命而犧牲,滿門忠烈,成為佳話。
  • 屏南三萬裡老區基點村:山深處,風光滿眼喜今朝
    三萬裡村系革命老區基點村、老區小康試點村、第五批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周邊景點有「南方萬畝草場」仙山牧場、世界最長木拱廊橋萬安橋、千年古寺鷲峰寺等。 紅土地上的光輝一頁 大山是一道天然屏障,又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老祖宗緣水而居,依山起厝,過著愜意的耕讀生活,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生活經驗的總結。
  • 亭頭老街——那段紅色記憶...
    國初有青麓先生諱再騫(進士丁宗閔)讀書亭下,熙已未(739年)成進士,選授黔南祿豐縣令,補知勸(泉)州,攝安寧州,行取科道。後奉諱家居,作傳經家塾於亭之南,子弟薰陶者甚眾。其於圩政亦多所指劃,惜稿本盡散去,鎮南數十武。    有潭舊名倪家潭,今更名丁家潭、緣潭,北有丁祠也。潭之西有長樂庵,設茶以慰行旅。外附洪、柘兩小圩,中有夾河。
  • 第七站:武平梁野山生態旅遊區
    圖|李藝爽 武平是中央蘇區縣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曾率紅軍主力三進武平開展革命鬥爭。境內有「紅軍入閩第一村」(民主鄉高書村)、紅四軍前敵委員會舊址(梁山書院)等革命遺址以及劉亞樓將軍故居、石徑嶺紅軍路等紅色旅遊景點。 文博園景區 文博園景區位於平川鎮西廂村,包括文博園、客家演藝中心、青少年宮及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客家文化廣場、馬頭山公園。
  • 革命老區基點村發動鄉村振興引擎:北厝鎮湖南村探索「原生態+旅遊」之路,讓村民回「家」
    這些年,作為福建省革命老區基點村的湖南村也在積極探索「原生態+旅遊」之路,想讓在外的村民回「家」,並且留在「家」。「家」是什麼?這裡的「家」不僅指世世代代生活的家,還是可以自給自足、創業興業的一片熱土,一個發揮才華的創業舞臺。在林榮興心中,湖南村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了 40 年的地方。
  • 【鄉●愁】一個「亭頭」一臺戲
    一個「亭頭」,記載著千年的故事。一臺好戲,演繹著多少傳奇。在天台縣三合鎮就有這樣的村莊,不妨,跟小編去走一走,聽一聽這些傳奇故事吧!  因為這座燕息亭,村莊也有了一個村名——亭頭。燕息亭在民國年間就倒塌了,但村中的老人還能確定它當年的位置,同樣能講述當年亭的風貌。亭是倒了,但村名卻一直叫到現在。
  • 革命基點村培斜的鄉村振興「三部曲」
    圖為遊客在培斜村九溪廬漂流東南網龍巖7月12日訊 據閩西新聞網報導 進入暑期,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停滿大小車輛,每天都有數千名遊客湧入,到此研學培斜村是革命基點村,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區域,尤其是九溪廬自然村有一批接頭戶,為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全村700多人仍窮得叮噹響,靠種植香菇、外出打工過日子,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體收入不足5000元。
  • 第七站:武平梁野山生態旅遊區
    四季田園﹒農旅小鎮位於武平縣城廂鎮環梁野山城鄉一體協調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內,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培育了「五朵金花」,即「雲中村寨」雲礤村、「十裡花廊」園丁村、「阡陌桃源」堯祿村、「淘寶客都」東雲村和「開心田園」東崗村五個村莊建設,構建四季有景、月月可約的特色農旅小鎮。
  • 「永泰紅色文化史跡」革命基點村——蔣厝
    本期,小編將帶您走進「蔣厝——革命基點村」感懷抗日遊擊戰爭時期永泰人民英勇無畏的歷史故事。蔣厝蔣厝位於永泰縣清涼鎮漁溪村,是革命基點村,於1941年開闢為革命據點。永泰有許多這樣的革命基點村,每每瞻仰革命遺址,回顧紅色史跡,目睹滄桑巨變,都能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英雄氣概,經歷一次夢境般的心靈滌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