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鮮在蘇聯的默許下,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韓戰爆發。戰爭開始南韓部隊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隨後美軍在仁川登陸加入戰場,形勢發生逆轉,直至把戰線推至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新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由於對手是由美國領導的16國部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包含了當今聯合國「五常」中的三個),幾乎所有人都不願意支援朝鮮,更多的支持趁機收復臺灣。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下,毛主席經過充分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後,力排眾議,堅持出兵朝鮮。其實當時解放軍沒有海軍,能用的船隻都是些小船,而臺灣與海南島不同,臺灣距離大陸較遠,小船扛不住風浪。加上臺灣有美國海軍的支援,解放軍渡海作戰的難度甚至比支援朝鮮還大。
在選擇主帥時,面對不可一世的美軍,即便是當時名氣最大的常勝將軍林彪元帥都選擇了請病假。最後由打過最多苦戰,最擅長打極端劣勢戰爭的彭德懷元帥掛帥出徵。7月10日,「中國人民對立美國侵犯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建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端。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戰爭過程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10月25日,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用了一個多小時奪回了溫井。此前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
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13兵團在清川江攻擊並擊退南韓軍隊第二集團與美軍第2師。聯合國指揮部、美國第八集團軍在土耳其旅掩護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打響,志願軍第9兵團突襲美國第七集團軍的團戰鬥隊(3,000士兵)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並一度加以包圍,但美軍憑藉空軍掩護成功突圍循海路撤退。11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第13兵團驅離朝鮮半島的西北部。12月6日,中朝軍隊收復平壤,並把聯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第三、四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戰役開始。至1月2日,志願軍大範圍穿插突入聯軍防禦縱深,將聯合國軍部署打亂,聯合國軍被迫全線撤退。1月7日,聯合國軍已退至三七線,彭德懷為避免中聯合國軍「誘敵深入」的陷阱,故命令志願軍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於1月8日結束。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這場反擊戰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並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
2月13日,砥平裡戰役打響。溫玉成指揮五個師中的八個團,向橫城以西砥平裡美軍第二步兵師23團發動猛攻。由於美軍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火力優勢,志願軍第39、第40、第42軍的八個團遭受重大傷亡,美軍的這場勝利極大的鼓舞了聯合國軍的士氣。
3月7日-4月4日,美軍進行撕裂者行動。3月15日,韓國第1步兵師和美軍第3步兵師重佔漢城。志願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裡,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由於當時中國還有沒完整的空軍編制,志願軍在戰場上從後勤到前線幾乎都暴露在美國空軍的攻擊之下。雖然有蘇聯空軍的秘密支援,但蘇聯空軍的掩護範圍非常小,至戰爭結束蘇聯軍人損失僅299人,可見蘇聯承諾的支援實際上非常消極。故而志願軍在大多數地區,只能利用夜戰突擊。由於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和禦寒衣物,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不少人凍死凍傷,戰場環境十分惡劣。
第五次戰役
4月22日第五次戰役開始,至6月10日前後完畢,戰爭的結果是戰線維持在三八線南北區域,志願軍共殲滅 「聯合國軍」8.2萬餘人,雙方進入戰略對峙階段。
停戰談判
1951年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但至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三方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前,期間為了贏得談判籌碼,還發生過多次戰役。在上甘嶺戰役中,美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計劃只用兩個營的軍力、5天時間、傷亡200人便拿下上甘嶺。但實際此戰打了43天,向兩個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巨型航彈。美軍使用各種手段對坑道進行封鎖,坑道裡缺糧、缺彈、缺藥,缺水,志願軍兵士全賴頑強的意志在堅持。「聯合國軍」動用了六萬餘人,傷亡了兩萬餘人,仍然不能取得戰果。
從棋子變成棋手
韓戰中、美、朝、韓四方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人認為這場戰爭沒有贏家,甚至中國就不該打這場仗,白白犧牲這麼多人。但這場戰爭實際上是中、美、蘇三國之間的較量,而中國同時擊敗了蘇聯和美國,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成為唯一贏家。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勢就知道了。
從地圖上看,當時的國際形式非常清楚,美國在亞洲控制了東南亞及日本,蘇聯在他的遠東與我國東北交界處駐守有軍事集團。一方面,由於美國控制了海上,發動解放臺灣的戰爭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控制了整個朝鮮半島,將與蘇聯對中國的東北地區形成夾擊之勢。
對於蘇聯來說,一直想獲得一個不凍港口,當時已經霸佔大連一直沒歸還。如果美國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那麼蘇聯將可以抵禦美國為由,陳兵百萬於東北邊界上,將其勢力滲透東北,將蘇聯的鐵路修到大連。東北地區將被蘇聯所控制。因此蘇聯的戰略目的就是希望美國佔領朝鮮半島,自己獲得大連港並控制東北,增強其在遠東的勢力,也藉此脅迫中國。而對美國來說,太平洋已經是美軍的天下,只要拿下朝鮮半島,就可以以此作為跳板,影響中國東北地區以及壓制蘇聯在遠東的勢力。
因此,在這場博弈當中,蘇聯老大哥在明知美國一定會插手的情況下,仍然慫恿小弟朝鮮進攻韓國,並且當聯合國大會決定出兵朝鮮的時候,蘇聯並沒有投反對票,到朝鮮軍隊節節敗退向蘇聯求助,蘇聯也仍然沒有去支援他的小弟朝鮮。蘇聯這麼做就是逼迫中國出兵,並且認為中國絕對打不贏美國,只要中美兩敗俱傷,蘇聯就能順利控制東北地區。而美國也認為中國絕不敢出兵,拿下朝鮮半島勢在必得,更不會認為中國能贏。兩個超級大國就這樣布好了局等著中國,而這個局唯一的翻盤點,就是沒有人認為會發生的——中國能打贏韓戰。
新中國剛成立就遇到這樣的考驗,陷入兩個超級大國的棋局之中,淪為棋子。幸而中國的先輩們憑藉巨大的智慧,抓住了唯一的翻盤點,以極大的勇氣和犧牲,最終逼迫美國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此戰之後,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急劇上升,蘇聯計劃落空。當時蘇聯想要做共產主義陣營的大哥,壓住東歐的小弟們,只能轉而拉攏中國,給中國以工業援助,換取剛打贏了聯合國軍的聲譽極高的中國承認蘇聯的大哥地位,並且幾年後歸還了大連。中國也由此從一個國際上被大國擺布的棋子,變為執掌棋子的棋手。
以一國之力同時挫敗兩個超級大國,聯合國「五常」中的四個(英、法、美、蘇),以及十六國聯軍(包含了英、法、美)。也難怪韓戰完畢後,蔣介石仰天長嘆,對其子蔣經國及毛人鳳等軍事將領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毛的對手,美國說我蔣介石不可,但是他們又如何呢,我看他們西方國家也是一群蠢豬。他們與毛比,從哪方面都無法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