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島戰爭」阿根廷勝利了,英國會失去五常位置嗎?

2020-12-19 秉燭讀夏秋

我先為大家說一說「馬島戰爭」是怎麼一回事?馬島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爭奪馬島主權的戰爭。有的歷史教材譯為南太平洋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以及福島戰爭,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

馬島戰爭是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具有海陸空現代化聯合作戰的特點,因此打擊更精準,場面更慘烈。

馬島戰爭發生在1982年4月到6月間,歷時74天,以英國最終戰勝阿根廷而籤訂停火協議,戰爭隨之結束。

戰後經過統計,英國有255名士兵戰死,阿根廷死亡了649名士兵,三名馬島居民被炸彈炸死。

有人可能產生了疑問(疑問一):馬島離阿根廷很近,離英國本土卻十分遙遠,阿根廷和英國又不是鄰國,為什麼因馬島大打出手呢?

原來馬島在二戰之前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如果再往上推,馬島之前是阿根廷的國土。通俗來講,馬島問題其實就和農村的牆角地界一樣,都說老輩兒人擁有過這塊地,這就產生了爭議。

不過聯合國也有規定,就是說在沒有聯合國成立之前,誰佔有就是誰的,維持現狀,不能再往上捯飭了,你不能說我祖宗曾擁有過這塊地,應該歸我所有。

阿根廷之所以主張權利,是覺得馬島離自己近,佔有地利。

有人又產生了疑問(疑問二):馬島一直離阿根廷那麼近,位置沒動過,為什麼之前不主張主權?

原來到了1981年,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在政治上備受政攻擊,在經濟上持續萎靡不振。工人失業,農民減產,學生罷課……

國內形勢一片大亂,為了轉移這些矛盾,加爾鐵裡總統決定發動一場戰爭,藉以轉移人民的視線。

這就是馬島戰爭爆發的原因。

令阿根廷總統沒想到的是,經過74天的死磕,阿根廷這個新手還真不是英國老牌帝國主義的對手,英國最終戰勝了阿根廷,奪得了馬島的主權。

對於這個結果,有些人再次產生了疑問(疑問三):通過地圖我們看到,馬島就在阿根廷的家門口,馬島離英國十萬八千裡,也就是說阿根廷在家門口和英國打了一場戰爭卻輸了,這讓人看不懂。

其實戰爭之初就決定了勝敗,阿根廷的小夥伴很少,美法等西方國家都支持英國,別看馬島離英國本土很遠,但和阿根廷毗鄰而居的智利,這個世界上最窄最長的國家卻為英國提供了便利。

中國有句俗語話叫做「寧惱遠親,不惱近鄰」難道智利總統不懂這些?非也,智利總統考慮如果阿根廷佔有了馬島,它就會挾餘威進而擠壓智利,會讓智利國土變得更窄,出於自身利益,智利成了英國打擊阿根廷的前沿落腳點。

近鄰都不支持自己,阿根廷的人緣夠可以的,被英國打敗不足為奇。

有人又產生了疑問(疑問四):假如馬島戰爭阿根廷取得了勝利,英國失敗了,英國還能擔任聯合國五常嗎?

首先歷史沒有假設,即便假設英國在馬島戰爭失敗了,這不影響它在聯合國五常的位置。

聯合國五常是二戰後,聯合國在安理會設立的常任5位理事,這5位理事對聯合國的事項有一票否決權。

也就是說聯合國要通過一件事,假如五常之一投反對票,這件事就不能通過。

五常理事國分別是二戰後勝利方的5個國家,在當時這5個國家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經濟能力,分別是: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

五常標誌

馬島戰爭發生在1982年,馬島的勝敗不影響英國的安理會位置,再者說了,這5個常任安理會國家,在以後也有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比如美國在越南戰爭和韓戰都是失敗的一方,但也沒有影響到美國的五常位置。

又如法國在二戰時堅持了40天就投降了,法國同樣也進入了五常。原因之一是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因二戰損失慘重,但法國投降卻保住了經濟總量,美國考慮為了以後的經濟復興,這才把法國拉進了五常。所以說別指望因一場戰爭而進入五常,也不因一場戰爭的失利而失去五常的位置。

我再舉個例子,印度申請了多次想進入五常,但總是4票支持,一票反對,印度始終不能進入五常,想想印度就可以想到阿根廷想進入五常有多麼困難了,想局部戰爭勝利而進入五常,想什麼呢?你覺得五常就那麼容易進入嗎?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焦點

  • 英國贏得馬島戰爭又怎樣?阿根廷失去的尊嚴,被球王馬拉度納贏回
    據阿根廷《號角報》26日消息,阿根廷球王迭戈·馬拉度納突發心臟驟停,不幸去世。這位在足球界擁有傳奇色彩的英雄,最終在他熱愛的阿根廷土地上永遠沉眠。將時間倒回幾十年前,一場被視為冷戰期間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海陸空聯合作戰,差點將這位阿根廷球王的歷史抹去,那就是"馬島戰爭"。
  • 深度: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關於戰爭進程,本文不述,網上已經很詳盡了。重點寫一下戰爭的起因和後果,馬島戰爭說明:當一個大國需要開戰時,它會製造一切開戰理由,並拒絕談判和調解。阿根廷最偉大的作家,哲人,詩人博爾赫斯後來對戰爭有過最經典的總結:「兩個禿子爭一把梳子」。
  • 馬島戰爭擁有航母的南美小霸王阿根廷到底輸在哪?
    隨著實力的膨脹,阿根廷的野心也急劇膨脹,阿根廷決定收回和英國有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也叫福克蘭群島)。由於英國人態度強硬,因此阿根廷決定以武力解決。1982年,阿根廷出動航母艦載機、巡洋艦等大批飛機艦艇猛攻馬島,很快佔領了由200多名英軍駐守的馬島。阿根廷的行動引發了著名的馬島戰爭,英國迅速拼湊了一支特混編隊遠徵馬島,在阿根廷家門口將阿根廷打的落花流水,從此一蹶不振。
  • 阿根廷想要英國想還,可為何馬島戰爭還是爆發了?
    簡稱為「馬島」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為「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太平洋巴塔尼哥亞大陸架上的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和西福克蘭島兩個比較大的島,還有其他776個小島,總面積12173平方公裡,2016年統計的人口是3398人。
  • 馬島戰爭:與阿根廷死磕的英國告訴世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雖然英國的地位和實力不如從前了,但也不是誰都可以欺負的。它用一場戰爭告訴一些國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簡稱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了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得非常厲害,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六百,國內GDP下降了百分之十一點四。經濟矛盾引發了國人長期性的大罷工,執政當局遭到了國民的唾棄、謾罵和憎惡。
  • 看看馬島戰爭中的阿根廷,就知道印度不過徒有其表
    作為南亞第一強國、印度洋的霸主,印度一直野心勃勃,不僅在南亞橫行霸道,而且屢次衝擊聯合國五常席位,試圖獲得與中美俄平起平坐的資格。為了增強自身實力,印度人瘋狂向海外訂購武器,拼命發展軍事力量,如今已成為世界名列前茅的軍事強國。很多國際軍事網站甚至把印度的軍事力量排到了世界第四,排名僅次於中美俄三大強國。不過,實際上,印度的實力並沒有網上吹噓得那麼強,印度的軍事實力水分很大。
  • 英國阿根廷馬島之爭的前世今生 目前由英控制
    馬島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地處南大西洋,由2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為12173平方公裡。馬島距阿根廷本土276海裡,距英國本土7000海裡。1982年,英國、阿根廷因對該島的主權爭議爆發戰爭,這是近半個世紀來少有的因島嶼爭議而爆發的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英國的勝利告終,英國政府也重新取得了對該島的實際控制,雖然戰敗,但阿根廷政府也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如今30年過去了,那場戰爭是否為馬島的主權爭議畫上了句號?
  • 冷戰時規模最大的海戰,阿根廷輸掉的是戰爭,英國輸掉的是未來
    1833年,如日中天的英國海軍想起了這筆舊帳,來到馬島就趕走了阿根廷人,並宣稱馬島是英國領土的一部分,由此引發了英國和阿根廷長達多年的領土主權爭議。 到了1981年,阿根廷國內面臨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阿根廷政府認為此刻正是發動戰爭的絕佳時機。他們還想著,同樣陷入財政危機的英國斷然不會插手馬島事宜,此次軍事行動會十分順利。
  • 阿根廷重申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月3日電(記者趙燕燕 葉書宏)阿根廷外交部3日發布公報,重申阿方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的主權要求,並呼籲英方重啟對話,解決馬島主權歸屬問題。  公報說,今年1月3日是英國侵佔馬島183周年紀念日,阿根廷人民和政府再次重申阿根廷共和國對包括馬島在內一些領土及其周邊海域所擁有必不可少的主權。  公報指出,1833年1月3日,英國軍隊侵佔馬島並驅逐島上合法駐留的阿根廷官員和居民,「阿根廷共和國在任何時候都沒有認可這一侵佔行為」,聲索馬島主權是一項國家政策,「順應全體阿根廷人民的意願」。
  • 為解決國內政治經濟危機,阿根廷發起馬島戰役,軍政府卻因此倒臺
    英軍海鷂戰鬥機在海上,英國人同樣取得了勝利,英國皇家海軍的徵服者號核潛艇,在進入攻擊位置後發射3枚魚雷,將阿根廷的最大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送入了海底,使這艘戰艦成為第一艘被擊沉的船隻戰爭期間,阿根廷一共死亡649名軍人,一千多人受傷,被俘一萬多人,損失11艘艦船,飛機117架;而英國方面,死亡255人,傷777人,損失艦船1艘,飛機34架。另外還有3名福克蘭居民死亡。馬島戰爭結束後,加爾鐵裡卸任總統,阿根廷軍政府隨即垮臺。1983年加爾鐵裡由於其在戰爭中「指揮失誤」,被判刑12年。
  • 馬島問題上,有多少國家支持阿根廷,哪些國家支持英國?
    話說這場戰爭的爆發也非常具有戲劇性,因為阿根廷在軍政府上臺之後,不善於治理國家,導致阿根廷的經濟每況愈下。當時通貨膨脹率達到600%,GDP下降12%以上,失業率極高,人民都非常不滿,當時阿根廷軍政府的首腦加爾鐵裡的座位相當的不穩。為了挽回自己的生日,同時為了挽回軍政府的命運,加爾鐵裡就準備冒險發動戰爭,準備把離阿根廷有500公裡的馬島搶回來。
  • 漁業爭端成導火索,法國向英國發戰爭警告:小心爆發「馬島戰爭」
    當地時間12月20日,據法國媒體《快報》報導,當日法國海濱城市洛涅市市長弗雷德裡克-庫維利耶發出戰爭警告,如果英國在無協議脫歐之前無法與歐盟就漁業資源問題達成一致,有在家門口爆發「馬島戰爭」的風險。法國官員釋放的信號,是不是意味著歐洲火藥桶要點燃?英法漁業資源之爭是在英國脫歐之後產生的。
  • 阿根廷「馬島之傷」,65萬頭羊都沒守住,何談守島?
    很多人說,1982年阿根廷的馬島戰爭失敗,主要因為武器彈藥不行不夠,國家不發達,難度就真的如此簡單就敗給了萬裡而來的英國?恐怕遠不止這個原因吧!據專業媒體曾分析說,在戰爭初期,阿根廷軍隊將13000名士兵送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進行布防,結果?
  • 馬島戰爭中不作為的阿根廷陸軍:英軍還沒登陸,其實已不戰而敗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已經過去了近40年的時間,但是這一場戰爭中無論是英國還是阿根廷方面,大到戰略抉擇,小到戰術安排,很多方面其實都還有研究價值。尤其有意思的是,這一仗對於英國來說是跨越了大半個地球的「萬裡徵戰」;而對阿根廷來說卻是一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但是在後勤供應方面,卻是英軍佔據了全面優勢,而阿軍則是全面劣勢。
  • 如果沒有英阿馬島戰爭,球王就只是球王,不會上升為民族英雄!
    失去了馬拉度納,阿根廷宣布給予其國葬待遇,並全國哀悼三天。可能有不少外國人會不理解,為什麼一個足球運動員,會成為民族英雄?這不得不提到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儘管馬拉度納後來胖得變形,但他仍然是阿根廷人心中的神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位於大西洋南端,距離阿根廷500公裡,距離英國13000公裡。
  • 英國為何一定要打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群島、南桑德韋奇群島及附近海域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馬島又稱福克蘭群島,由846個島嶼組成,大島有大馬爾維納島和索萊達島,面積近1.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000人,首府斯坦利港。
  • 阿根廷目前還有實力重新奪回馬島嗎?
    阿根廷目前還真沒有實力重新奪回馬島,雖然英國是在不斷衰弱,但是相對於阿根廷而已其實雙方的差距在不斷拉大。馬島和香港不同,是一個遠離大陸孤懸海外的島嶼,攻佔的難度極大。
  • 落後了就要挨打,馬島戰爭中,鮮為人知的英國核訛詐
    一位英國海軍將領大聲疾呼:如果任由這種戰局繼續下去,不但收復馬島無望,皇家海軍的特遣艦隊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英國被擊沉的「大西洋運送者號」運輸艦 一定要找到破解飛魚飛彈的訣竅,但是在戰爭中摸索經驗,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昂貴了。
  • 阿根廷稱為馬島,英國稱為福克蘭,爭了數百年,到底是誰的?
    群島風光在南美洲的最南端,有一個面積為1.22萬平方公裡的群島,英國稱之為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也就是馬島(為了避免爭議,下文統稱為「群島」)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一任命,當時英國駐阿根廷的領館表示了抗議,強調群島屬於英國。可是,英國當時撤離群島已經55年了。
  • 英國放棄了絕大多數殖民地,為何堅決不歸還馬島,這點是最關鍵的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受到嚴重損傷,世界霸主的地位徹底失去。此時,英國各個殖民地也都迅速獨立。由於世界獨立運動的興起,英國實力減弱的原因,最後不得不讓這些殖民地獨立。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覺得英國的殖民地獨立的都很順利,沒有什麼太大的戰爭。不過有一個地方卻非常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