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為大家說一說「馬島戰爭」是怎麼一回事?馬島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爭奪馬島主權的戰爭。有的歷史教材譯為南太平洋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以及福島戰爭,其實說的都是一回事。
馬島戰爭是冷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具有海陸空現代化聯合作戰的特點,因此打擊更精準,場面更慘烈。
馬島戰爭發生在1982年4月到6月間,歷時74天,以英國最終戰勝阿根廷而籤訂停火協議,戰爭隨之結束。
戰後經過統計,英國有255名士兵戰死,阿根廷死亡了649名士兵,三名馬島居民被炸彈炸死。
有人可能產生了疑問(疑問一):馬島離阿根廷很近,離英國本土卻十分遙遠,阿根廷和英國又不是鄰國,為什麼因馬島大打出手呢?
原來馬島在二戰之前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如果再往上推,馬島之前是阿根廷的國土。通俗來講,馬島問題其實就和農村的牆角地界一樣,都說老輩兒人擁有過這塊地,這就產生了爭議。
不過聯合國也有規定,就是說在沒有聯合國成立之前,誰佔有就是誰的,維持現狀,不能再往上捯飭了,你不能說我祖宗曾擁有過這塊地,應該歸我所有。
阿根廷之所以主張權利,是覺得馬島離自己近,佔有地利。
有人又產生了疑問(疑問二):馬島一直離阿根廷那麼近,位置沒動過,為什麼之前不主張主權?
原來到了1981年,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在政治上備受政攻擊,在經濟上持續萎靡不振。工人失業,農民減產,學生罷課……
國內形勢一片大亂,為了轉移這些矛盾,加爾鐵裡總統決定發動一場戰爭,藉以轉移人民的視線。
這就是馬島戰爭爆發的原因。
令阿根廷總統沒想到的是,經過74天的死磕,阿根廷這個新手還真不是英國老牌帝國主義的對手,英國最終戰勝了阿根廷,奪得了馬島的主權。
對於這個結果,有些人再次產生了疑問(疑問三):通過地圖我們看到,馬島就在阿根廷的家門口,馬島離英國十萬八千裡,也就是說阿根廷在家門口和英國打了一場戰爭卻輸了,這讓人看不懂。
其實戰爭之初就決定了勝敗,阿根廷的小夥伴很少,美法等西方國家都支持英國,別看馬島離英國本土很遠,但和阿根廷毗鄰而居的智利,這個世界上最窄最長的國家卻為英國提供了便利。
中國有句俗語話叫做「寧惱遠親,不惱近鄰」難道智利總統不懂這些?非也,智利總統考慮如果阿根廷佔有了馬島,它就會挾餘威進而擠壓智利,會讓智利國土變得更窄,出於自身利益,智利成了英國打擊阿根廷的前沿落腳點。
近鄰都不支持自己,阿根廷的人緣夠可以的,被英國打敗不足為奇。
有人又產生了疑問(疑問四):假如馬島戰爭阿根廷取得了勝利,英國失敗了,英國還能擔任聯合國五常嗎?
首先歷史沒有假設,即便假設英國在馬島戰爭失敗了,這不影響它在聯合國五常的位置。
聯合國五常是二戰後,聯合國在安理會設立的常任5位理事,這5位理事對聯合國的事項有一票否決權。
也就是說聯合國要通過一件事,假如五常之一投反對票,這件事就不能通過。
五常理事國分別是二戰後勝利方的5個國家,在當時這5個國家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經濟能力,分別是: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
(五常標誌)
馬島戰爭發生在1982年,馬島的勝敗不影響英國的安理會位置,再者說了,這5個常任安理會國家,在以後也有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比如美國在越南戰爭和韓戰都是失敗的一方,但也沒有影響到美國的五常位置。
又如法國在二戰時堅持了40天就投降了,法國同樣也進入了五常。原因之一是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因二戰損失慘重,但法國投降卻保住了經濟總量,美國考慮為了以後的經濟復興,這才把法國拉進了五常。所以說別指望因一場戰爭而進入五常,也不因一場戰爭的失利而失去五常的位置。
我再舉個例子,印度申請了多次想進入五常,但總是4票支持,一票反對,印度始終不能進入五常,想想印度就可以想到阿根廷想進入五常有多麼困難了,想局部戰爭勝利而進入五常,想什麼呢?你覺得五常就那麼容易進入嗎?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