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將至,人們想外出旅遊時,更多的是想觀賞外面美麗的風光,換換心情。但遇到灰霾時,再好的風景也變得灰濛濛,失去了原有色調和雅致,那時好像心裡也蒙上了陰影。就以上海陸家嘴為例,筆者用最普通的手機拍攝普通灰霾天和優良天氣下的陸家嘴,簡單比對一下大家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風景就在那兒,趕上霧霾天,一切還是索然無味。
真實的情況是:我們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天,不管是待在家裡,還是出門在外,都因為或輕或重的灰霾細粒子汙染,每個人的眼前仿佛有一道灰窗,看不清或遠或近的建築、風景,本該鮮豔、秀美的景象,失去了物體原有的色度,被灰霾抹灰或徹底淹沒。
灰霾是怎麼幹擾我們視覺的?這就要引出一個名詞:能見度。能見度(Visibility)又稱可見度,指觀察者正常視力下可以清楚看見物體的最大距離,即「可視距離」。氣象學中,能見度被定義為大氣透明度,同一空氣下能見度在白天和夜晚是一樣的。
能見度的度量用長度單位,用km或m來表示,如我們常說能見度不足2km,實際是指2km是視覺可看到的極限距離,這個距離以外的影像都被遮蔽了,再強的陽光也看不到。大氣能見度通常不能直接測量到,需要引入消光係數bext的概念。德國人Koschmieder發現,影響視線距離的遠近與空氣中的氣體和顆粒的消光現象相關,並簡化為公式:VR=3.912/bext
消光係數bext是可以疊加做代數計算的,它的高低通常由空氣中的懸浮物(如顆粒物、細微水珠等)的多少來決定。按照消光的原理,可分為光吸收和光散射。按空氣中消光的物質分,包括空氣中的氣體和不同粒徑尺度的顆粒物。這樣就簡單歸結為4個部分:bext=bag+bap+bsg+bsp
公式中,bag、bap氣體、顆粒物的光吸收係數;bsg、bsp氣體、顆粒物的光散射係數。
考慮消光原理,可簡化為氣體消光、粗粒子消光和細粒子消光作用。
1.氣體消光
理論上,極純淨的自然天空中,海平面的大氣環境,只存在空氣分子的光散射下,服從瑞利散射原理,能見度極限可達150km。除氣體散射外,氣體中NO2是唯一可吸收可見光譜的氣體,並對可見光譜有很強的吸收選擇性,由於大量吸收藍光,因而含NO2的氣體常顯現為紅色、棕色或者黃色,對藍天有「上色」作用。儘管如此,大氣中如果僅有氣體的消光作用下,能見度也在約100km。這樣的視覺效果下,我們在夜晚可以輕鬆看到3000顆星星。想像一下古人每個夜晚仰望星河,可以做星象曆法,也可以在純淨的天空下,抒發「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詩情畫意。
但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都市,能見度遠不及此,可看到的星星數量不過幾十個,這是由於空氣中微小的顆粒物群的消光性取決定作用。即使空氣中顆粒物濃度很低,這些顆粒也會發生空氣中的水蒸氣附著的雲核效應,使能見度輕易降為50km以下。
2.粗粒子消光
對於尺度較大的顆粒物,如空氣懸浮顆粒物,消光原理符合幾何光散射,其消光性取決於這些粗顆粒的濃度,如空氣中出現沙塵暴時,如出現沙塵濃度可達數幾十mg/m3,沙塵覆蓋範圍的能見度將不足200m。好在這類塵粒由於尺寸大,不能在空中長久停留,風過後就落地平靜了。另一種是濃霧天氣,空氣在高溼天氣下,微小顆粒的硝酸鹽AN、硫酸鹽AS成分會迅速吸溼長大,密布在空氣中,可能引起能見距離小於幾十m。也是由於濃度尺寸較大,空氣中懸浮時間短,一般幾個小時後恢復。
3.細粒子PM2.5消光
我們說起的灰霾幹擾視覺現象,實際根源是空氣中粒徑很小的顆粒群(幾十至幾百μm)。這些細粒子對消光的作用機理非常複雜,需要用到Mie消光理論。所謂的灰霾天,實際是空氣中長時間懸浮的粒徑較小的細顆粒,可簡單理解為PM2.5(粒徑小於2.5μm)粒子群,因為與可見光波長(0.38~0.76μm)的尺度接近,而對光的散射作用最強。
如要解析灰霾的消光係數,除了入射光本身的波長因素,更主要的是掌握灰霾粒子群的數量濃度分布(不同尺寸粒子的計數濃度),以及粒子群的化學成分,通過不可複雜的貝塞爾函數進行二者的耦合計算。具體在顆粒粒徑分布上,空氣中細顆粒群的形成複雜,形成灰霾一般歸結為燃燒源排放及其物理化學反應的二次生成物。在粒子濃度分布上,表現為單峰態、多峰態的對數正態分布曲線,像駱駝的脊背。
所謂燃燒源,主要大類工業電廠/鋼鐵、化工廠的煙囪排放、機動車尾氣排放、農業秸稈等生物質燃燒、餐飲油煙等。不同燃燒源形成及其衍生的細粒子的化學成分非常複雜,按照消光作用常分為:碳黑BC、有機碳OC、硝酸鹽、硫酸鹽、土壤無機鹽等。其中碳黑類吸光作用最強,主要表現是在不完全燃燒引起的黑煙顆粒,如柴油車等。城市小轎車在冬天可看到尾氣白煙,主要是無害的水汽凝結。有文獻發現,相同質量濃度的柴油車尾氣是普通小汽車尾氣粒子消光能力的87倍,對國一或更早標準的柴油車由於排放量大,實際消光能力可達普通轎車尾氣的幾百倍,可見城市道路需要著重管控不良低標準的柴油車。
PM2.5-能見度關聯
灰霾對能見度的影響,筆者對灰霾的成分、顆粒模態做簡化假定,使用模型計算給出能見度距離與PM2.5的簡化關係。由結果可見,PM2.5從1到100μg/m3,能見度下降近6倍,PM2.5到1500μg/m3的嚴重爆表情況下,能見度不足500m。從這個角度,能見度是大氣顆粒物汙染的晴雨表。
結語
大氣灰霾是一種空氣中的PM2.5細顆粒瀰漫現象,是一類典型的空氣汙染。PM2.5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I類致癌物,長期的PM2.5顆粒物吸入對身體健康有巨大危害風險。大氣灰霾同時引起空氣能見度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實際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可感知的信號,這比我們解決看不到的病毒防疫要好很多。從降低PM2.5汙染角度,一方面是環保部門組織企業有力管控汙染排放;另一方面需要人群個體有力地對建築場所、交通工具等進行有效的過濾、淨化措施防控。
個人體會,隨著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們應該學會反思:(1) 有重視空氣的健康意識。不能因為呼吸空氣不費力,就忽略空氣問題,相反當我們都帶上口罩的一刻,就應該想到空氣如果存在風險,比水汙染、食品汙染可怕的多,因為呼吸過程是我們每個人都以空氣為媒介「吐故納新」,空氣有問題每個人都無法逃避;(2)有對建築、交通工具等具有空氣保障意識。保護和優化良好的室內環境,需求營造一個可「自由呼吸」室內小環境。當發現空氣有問題,應及時尋求解決辦法,實際就是防範長期、慢性疾病高風險;(3)懂得尊重自然,善待「公共環境空間」,自覺保護自然環境,只有群體性對「大環境」的長期保護,才可還原生態環境的「本色」,並可以盡攬享受身邊的景色資源。
參考文獻
1. 白志鵬,董海燕,蔡斌彬,等.灰霾與能見度研究進展. 過程工程學報, 2006.12
2. 朱春,張旭. 機動車排放細微/超細顆粒物消光特性Mie理論研究. 環境科學研究,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