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縱隊醫務隊用剃頭刀代替手術刀取出傷員肩胛骨中子彈

2020-12-09 中國軍網

火線上的生命守護者

■朱姝璇

甕窯村醫務所舊址。圖片由作者提供

1938年10月,日軍登陸大亞灣,並迅速進逼廣州。面對危急形勢,東江縱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毅然挺身而出,逐漸成為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的主力,並與其他兄弟部隊一起,被中共中央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在東江縱隊轉戰東江兩岸,深入港九敵後,挺進粵北山區的崢嶸歲月中,東江縱隊醫務隊克服艱難險阻,捨生忘死,為東江縱隊指戰員們築起一道生命防線。

從簡單分散到初具規模

日軍入侵廣東後,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和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迎著熊熊抗日烈焰相繼誕生。1939年4月,東寶惠邊人民抗日遊擊大隊改編為國民黨第4戰區第4遊擊縱隊直轄第2遊擊大隊(簡稱第2大隊);5月,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編為國民黨第4戰區第3遊擊縱隊新編遊擊大隊(簡稱新編大隊)。東江抗日武裝的建立,吸引了由內地、香港和南洋趕來的大批愛國青年,其中不乏醫務人員。新編大隊分配到2名男醫生和10餘名女醫務人員,遂建立了醫務所;第2大隊也分配到數名女醫務人員,可以進行簡單的救護工作。1940年9月,第2大隊和新編大隊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1942年3月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這支部隊回師東寶惠敵後戰場後,又陸續增補了10餘名醫務人員,次年在東莞大嶺山的甕窯村、寶安的白石龍村修建了醫務所。

1941年12月,日軍侵佔香港後,中共香港組織動員在九龍廣華醫院工作的馮慕貞、江培荃等5名護士,攜帶一批藥品和醫療器械返回東江敵後,加入遊擊隊。各部隊遂在寶安沙梨園、東莞甕窯、惠陽竹坑等地建立了醫務所或醫院。1943年12月,東江縱隊正式成立後,各支隊和大隊均設有衛生機構。隨著一批醫學專業人員的加入,東江縱隊的醫療骨幹力量得到充實,原先分散、簡單的醫療機構也逐步得以健全。1945年5月,東江縱隊在羅浮山創辦了一所較大的醫院,能接納傷病員100餘人。

邊學邊練與集中培訓

在緊張的作戰過程中,儘管醫務人員十分有限,但東江縱隊仍以軍政素質和業務能力為重點,最大限度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養和錘鍊。

東江縱隊始終處於日偽頑軍的嚴密包圍、封鎖中,作戰條件極為惡劣,戰鬥任務異常繁重,因此對於部分未來得及培訓便參軍作戰的醫務人員,只得以傳、幫、帶的方式,邊作戰邊學習醫務知識和技能。例如,港九大隊的醫務人員中,除個別受過護士專業教育外,其餘都是來自香港或大陸農村的十六七歲的年輕戰士,不僅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更未接觸過醫務知識,只能邊學邊練。

東江縱隊非常重視對新入隊醫務人員的集中訓練。如從香港動員的女醫務人員加入遊擊隊後,立即被編入女子中隊進行集訓,重點提高其軍政素質。軍事課主要講授行軍注意事項、戰場救護方法、隊列操練等;政治課主要普及全國抗戰形勢和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加強紀律教育。

到全國抗戰後期,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東江縱隊開始以創辦培訓班的形式,成批次地培養專業的醫務人員。東江縱隊司令部在土洋、洋坑、王母、羅浮山等地舉辦了4期衛生員訓練班,學員均是由各支隊選送而來的女青年,由專業醫生任教員,共培訓衛生人員130餘人。學習的內容主要有瘧疾、感冒等常見疾病的防治,戰場救護和連隊衛生管理等。學員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後,大多被分配到連隊當衛生員,極大增強了基層部隊的醫務力量。

艱難支撐

由於長期進行分散的遊擊作戰,物資給養匱乏,東江縱隊缺少穩定的醫療後方,經常處於醫療條件簡陋、醫務人員奇缺的窘境。在頻繁作戰中,常常是部隊打到哪裡,醫務人員就帶著傷病員轉移到哪裡,當地的茅屋、柴房、祠堂及寺廟等,鋪上門板或稻草就變成簡易病房。一些重傷員無法轉移時,醫務人員就帶著他們轉入偏僻山區,以山洞、炭窯為病房,再拿樹葉鋪成床,用茅草編成被子。

藥品、醫療器械的嚴重匱乏,給醫療救治工作帶來極大困難。雖然部隊從戰鬥繳獲和群眾捐贈中獲得部分藥品和醫療器械,有時也可以通過地下關係到國民黨統治區購買,但數量都極為有限。東江縱隊連隊衛生員的藥箱裡通常只裝有幾支止血針和止痛針、少許棉花敷料、注射器、消毒劑、常用藥和清洗傷口用的口盅。

為克服缺醫少藥的困難,醫務人員採用土偏方和中草藥防治常見疾病,收到較好效果。同時,他們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自製或尋找代替品。如用瓦罐代替消毒鍋、削尖的竹片代替鑷子或探針、消過毒的石頭片代替止血帶、搗爛的生薑代替消炎藥、香蕉麻代替繃帶等。東江縱隊第4支隊醫療隊就曾用高溫煮沸的剃頭刀代替手術刀,成功取出傷員肩胛骨中的子彈。雖然條件艱苦,但醫務人員一直重視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發生傷員因消毒不當而傷口感染化膿的情況。

槍林彈雨中

救死扶傷是醫務人員最崇高的職責。在行軍作戰途中,醫務人員為更好地照顧傷病員,總是替傷病員扛槍枝、背包袱,並主動攙扶、照顧傷病員一起翻山越嶺、涉水趟河。到達宿營地後,戰士們都躺下休息了,醫務人員仍要忙個不停,或到各班排查看病號,或為病號煎藥煮飯。當傷病員衣被單薄時,醫務人員便將自己的衣服、被單、氈子等蓋在他們身上。當給養斷絕時,醫務人員便將僅有的野菜米粥先拿給傷病員吃,並想方設法摘野果、挖野菜、撿鳥蛋、捉石蛤、捕魚蝦,給傷病員補充營養。

戰場救護更要經受血與火的考驗。全國抗戰時期,東江縱隊對日偽軍作戰多達1400餘次。殘酷的戰鬥中,東江縱隊的醫務人員不僅要拿起槍桿子與戰友並肩殺敵,還要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由此湧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比如,在戰場背著傷員撤退時,被子彈擊中腹部仍忍痛背著傷員奔跑,直至昏迷犧牲的衛生隊長張漪芝;搶救傷員時腳部、腹部多處中彈,倒地後仍頑強向敵炮樓射擊,為主力部隊衝鋒創造有利時機的衛生員梁通;本已身處安全地帶,卻為救傷員重返陣地,犧牲後仍一直保持掩護傷員姿勢的衛生員陳堅;被捕後慷慨赴義的衛生員莫福娣等。

贏得群眾大力支持

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中,東江縱隊醫務人員既要參與作戰、開展醫療救治工作,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建民兵或婦女隊、為傷病員籌糧購藥、傳送情報等多項任務。她們之所以能以一當十、圓滿完成各項任務,離不開當地群眾的鼎力支持。在敵情緊張的形勢下,當地群眾毫不畏懼,冒著生命危險,主動給醫務人員通報敵情、當嚮導,幫助救助、掩護、疏散傷病員,還將有限的糧食衣物送給醫務人員和醫務所。

醫務人員與當地群眾一起上山打柴、下田插秧割稻、餵豬燒飯,主動為群眾問診看病……醫務人員每轉移到一個地方,就迅速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為掩護傷病員,地方民運隊隊員阿娥姐以走親戚為掩護,在日軍監視下,晝出夜歸,穿梭於各村之間,為醫務人員和傷病員送飯送水,安排住宿。當日軍突然搜村時,梁帶娣大娘迅速將傷病員隱蔽到村後草屋的柴草堆中,幫助傷病員度過危險。衛生員江培荃就曾隱蔽在梁大娘家中,以大娘兒媳的身份在村內放哨、偵察敵情,使傷病員及時疏散轉移。東江縱隊腳步遍及之地,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

醫者仁心

在艱難的戰爭歲月中,這些醫務人員在救治傷病的同時,也展現出醫者仁心的大愛。當傷病員疼痛難耐時,有的醫務人員就和他們對唱山歌,使他們忘記痛苦,振奮精神。當傷病員情緒低落時,有的醫務人員就認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扭轉悲觀情緒。當有的傷病員心情煩躁、亂發脾氣時,醫務人員不但不埋怨,反而更耐心細緻地開導和安慰他們。為了感謝醫務人員的辛勤付出,很多傷病員痊癒返回部隊後,把繳獲的小手帕、毛巾等捎回送給醫務人員。

1942年4月,為協助緊急轉移陽臺山後方醫院的傷病員,時任白石龍醫務所所長的張惠文,匆忙背著尚未滿月還發著燒的孩子,趕到後方醫院。由於時間緊迫,她放下孩子即著手傷病員疏散工作。忙了大半天完成任務後,她才想起還未餵奶吃藥的孩子,但等抱起孩子時,孩子的身體早已冰涼。張惠文掩埋了孩子,擦乾眼淚,毅然投入新的戰鬥。還有一位為搶救戰友而血灑疆場的衛生員葉麗珍。她背著藥箱在戰場上連續搶救回5名戰士。當背起第6名戰士時,她不幸被敵人擊中,犧牲時年僅17歲。

至全國抗戰勝利前,東江縱隊醫務人員共有260餘人,其中女性有241人,佔整個醫務隊伍總人數的90%以上。其中,年齡最大的25歲,最小的才13歲。這些偉大的白衣戰士以非凡的氣概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將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民族解放事業。

責任編輯:宋麗麗

相關焦點

  • 戰鬥中的東江縱隊
    在當時中國的華南戰場上,活躍著一支部隊——東江縱隊,該部隊歷經千餘次大大小小的戰鬥,被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朱德也將其與八路軍、新四軍、瓊崖縱隊並稱為「中國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近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國防教育辦公室聯合組織開展了「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報導活動。
  • 惠州市東江縱隊紀念館一日遊
    參觀惠州市東江縱隊紀念館,當年的槍炮子彈
  •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曾生東江縱隊政治委員 林平東江縱隊副司令員 王作堯東江縱隊政治部主任 楊康華深圳坪山新區的東江縱隊紀念館深圳坪山新區的東江縱隊紀念館於東江縱隊的重要活動地區--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在設計理念上,展覽深刻把握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 東江縱隊就在這裡成立
    這批手稿,是李惠群退休後用20多年的時間寫成的,一直珍藏到現在。在李惠群的手稿中,有一篇專門提及「土洋會議」。三頁泛黃的信紙,用原子筆詳細地記錄著: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廣東敵後遊擊戰爭的指示,指出打通粵漢路仍勢在必行,東江縱隊應一本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方針,加緊進行工作。
  • 東江縱隊:孤懸敵後的華南抗日勁旅
    危難時刻,黨中央任命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在東江敵後開拓抗日遊擊區。轟轟烈烈的廣東人民敵後抗日遊擊戰打響。這支孤懸敵後的部隊後以「東江縱隊」的威名,為中外人士所共知。據不完全統計,東江縱隊共對日偽軍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投誠3500餘人。
  • 「重走東縱抗戰路·惠州」追根溯源 走進歷史中的東江縱隊
    8月26日,媒體團來到惠州,繼續探尋東江縱隊的歷史足跡。羅浮山衝虛古觀——東縱司令部舊址東江縱隊紀念館入口在惠州東江之濱的羅浮山景區裡,坐落著一座衝虛古觀,這裡曾在1945年作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司令部。在司令部舊址附近是專門建立的東江縱隊紀念館。
  • 香港舉辦"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
    香港舉辦"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1/6) "← →"翻頁 「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
  • 瓊崖縱隊鮮為人知的故事
    用馮白駒的話講:「我們那簡直個個都成了神農啊,歷史倒退了好幾千年,重新過了一回原始人類的生活。」多少人餓倒了、病倒了,還能戰鬥的也沒了模樣。很多中國人都知道瓊島上的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女人特殊的生理機能使她們比男人更能忍耐飢餓,卻要更要承受女人許多獨有的痛苦,活下來的大都得了婦女病。
  • 東江縱隊助愛國人士脫虎口 香港淪陷期的抗日故事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中共領導的東江抗日遊擊隊,又稱東江縱隊,當時不只活躍在東江一帶,淪陷時期的九龍、新界及香港各離島都發現過他們的蹤跡。抗戰爆發後,黃作梅投身東江縱隊,主持國際工作小組,任務是營救囚禁在日軍集中營的英俘成員。  太平洋戰事爆發後,日軍從陸路進攻香港。這時東江縱隊就以積極的行動,配合英軍進行香港保衛戰。除了在鐵路線上伏擊日軍,破壞敵人運輸外,更挺進九龍,給敵人後方以有力襲擊。那時香港一帶盛傳中國遊擊隊攻入深圳,就是指這個部隊。
  • 松崗執法隊黨支部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和北撤紀念公園參觀學習
    為紮實開展黨員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強化黨員的黨性修養,提高為民服務思想意識,1月5日,寶安區松崗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黨支部開展2021年度第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全體黨員和發展對象赴深圳葵湧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和北撤紀念公園參觀學習,重走紅色革命道路,追尋東江縱隊革命活動的足跡。
  • 深圳葵湧東江縱隊北撤紀念公園,重溫紅色革命戰爭歷史,珍惜和平
    東江縱隊北撤紀念公園位於深圳大鵬新區葵湧沙魚湧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為公園題詞。抗日戰爭結束後,根據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籤署的協定,東江縱隊主力需北撤煙臺。1946年6月30日,在以曾生為首的北撤部隊共2583人,在大鵬半島的沙魚湧登上美軍三艘登陸艦開赴山東煙臺。
  • 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厚街鎮|東江縱隊|國防教育|松山|...
    圖為老戰士、東江縱隊戰士家屬代表等參觀雙擁文化展示廳 厚街供圖8月1日,厚街鎮雙擁文化園啟動儀式在松山公園舉行,這標誌著該鎮首個集國防教育、雙擁活動和居民健身鍛鍊於一體的「紅色地標」正式向公眾開放。據介紹,該雙擁文化園致力於講好中國革命史和厚街英雄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擁軍文化,將雙擁公園打造成為厚街市民接受國防教育、開展雙擁活動和居民健身鍛鍊的「打卡地」。
  • 《剃頭刀》
    《剃頭刀》 2020-08-29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戰軍醫一個人打死98名日軍,他身中76顆子彈還活了下來,奇蹟!!
    美國有個牙醫叫班傑明,1940年他應召入伍加入了軍隊,成為美軍中一員軍醫。他軍中待了四年,這四年他過的「平淡無奇」,每天的工作就是救治從前線撤下來的傷員。直到1944年7月塞班島之役,這一仗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註定他將成為二戰傳奇人物。太平洋戰爭何其殘酷,每個小島都兵家必爭,每個小島日本人都擺出一副血戰到底的架勢,打的很艱苦。
  • 東莞歷史文化遊徑之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感受紅色旅遊 沉醉綠色山林
    這一條歷史文化遊徑具體包括了鴉片戰爭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大嶺村抗日根據地舊址——大嶺山森林公園4個景點。這次導遊帶領走訪的是後三處景點。位於大嶺山鎮大王嶺村,是展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歷史的專題紀念館,第四批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包括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和東江縱隊主題展覽兩部分。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很有「看點」,你可以給自己預留一個小時的參觀時間。紀念館有7個展廳,除了革命文物、照片,還有雕塑、油畫、版畫等,用幻影成像、電子沙盤、模擬場景等現代化聲光電陳列布展,蠻吸引人的。
  • 廣州增城黃埔蘿崗交界的油麻山,魔鏡狗尾草東江縱隊的防空洞
    增城黃埔蘿崗交界的油麻山海拔433.6米,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此高地可扼守廣汕、廣深兩條進出廣州的東部要道,大家所熟知的東江縱隊在此山修建了眾多防空洞。大天坑前往小天坑的路被人用欄杆封住了,圍了鐵絲,還塗有黃油,但在靠左手邊的位置,小心點就能穿過去。
  • 紅色文化壯東江 革命老區煥新顏
    時任紅四師參謀長徐向前當年入住的村民房間如今已闢為展覽室,房間裡的物品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比如徐向前用過的凳子,還有他在白芒坑用過的茶壺、油燈等。2013年,松齡圍被列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7年,松齡圍被公布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多年來,白芒坑是龍門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也是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場所,寄託了山下村鄉村振興的夢想。
  • 印度「超能力」少年用肩胛骨拖車:看呆
    用耳朵、頭髮、牙齒拖車都不稀奇,你聽說過用肩胛骨拖車嗎?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印度中央邦一名為Abhishek Choubey的18歲少年擁有逆天神力,因肩胛骨拖車而聲名大噪,人稱「鋼骨」。一名成年男子要單獨推動一輛轎車已非易事,但身材單薄的Abhishek Choubey憑藉他的超凡能力,以其父親為他的肩胛骨量身定製的工具為輔,可以輕鬆拖動小轎車。「我當時獨自拖著輛重2314磅(約1050千克)的車足足走了27.5米」,Abhishek Choubey談及其第一次拖動汽車的時候說道。
  • 歲月是把剃頭刀!給你一刀又一刀!
    人們總是感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恍恍惚惚間又老了一歲 人們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 其實,歲月還是把剃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