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大鵬(微信號:idapeng_cn)
生活,一直在感恩;旅行,一直在熱愛
土洋背山面海,社區中央的後背山是制高點,後背山一巷有一座天主教堂,這就是當年東縱司令部所在地。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就在這裡宣布成立,並把這裡作為東江縱隊第一個司令部。此外,被稱之為廣東人民抗日武裝發展轉折點的「土洋會議」也同樣發生在這裡。
跟隨著幾位老戰士後代進入土洋村,在狹窄的村道中順坡而上,穿過土洋幼兒園,記者來到了這座天主教堂。
土黃的外牆,裝飾頗為西式化,特別是頂部有一個方形類似鐘樓的建築,上面有一個墨綠色的十字架,昭示著建築物的來歷。這座建於1912年的天主教堂為土木結構,由主樓、禮拜堂和附屬用房等三部分組成。主樓二層,有一廳一廂房,樓上有陽臺,中間有走廊相通,建築總面積400平方米。西邊的主樓是兩層半的夯土木構樓房,東邊的禮拜堂是主要的展覽室,陳列著東江縱隊的大量史跡。
在司令部從事十幾年講解工作的王進告訴記者,這座小樓原來是義大利天主教堂,裡面的花色地磚瓷片當時從義大利進口,已有近130年歷史,現在仍然完好。抗日戰爭以前,村裡來過3位義大利神父,起初教堂設在山下,現在的司令部舊址是第二位神父在1884年前後修建的,坐北朝南,可以看見附近的沙魚湧碼頭。
▲ 土洋司令部舊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神父撤離土洋。1942年春,東江縱隊的前身、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的指揮部由寶安縣遷到土洋村的天主教堂,「主樓當時是曾生、尹林平、王作堯等領導人工作和居住的場所,禮拜堂是會議室和作戰室,旁邊的小房間是東縱隊員的電報室。還有一油印間和馬廄,馬廄門外有一棵樹,當年曾生司令員經常把馬拴在這棵樹上。樓房後面的小平地、現在的幼兒園操場當時是小型練兵場。練兵場後有山脊小徑可通山頂,山頂設有哨所。」1943年底,遵照當時的黨中央指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在這裡正式宣布成立,這座義大利天主教堂作為東江縱隊司令部所在地從此被載入史冊。
王進說,現址是按原樣修復的,不僅土黃的外牆,連內裡的地磚一部分都是按原樣訂製的;另一部分則屬「原配」,第二展室的瓷磚是當時為了修建教堂而專門從歐洲運來的。同屬「原配」的還有門前那棵兩百年樹齡的烏桕樹。
▲ 東縱司令部舊址
坐在烏桕的樹蔭下,東江縱隊老戰士後代講起了父輩抗戰的歷史。
李小雄,這位1942年出生的老人今年已經73歲,1944年8月,「土洋會議」在此召開時他還不懂事。但是其父李惠群作為一名東縱戰士,卻對那段歷史記憶深刻。李小雄告訴記者,他父親去世的時候,留下了一大批關於東縱歷史的手稿。這批手稿,是李惠群退休後用20多年的時間寫成的,一直珍藏到現在。
▲ 王進向記者講述東江縱隊的歷史
年初,深圳市東縱老戰士聯誼會已經向大鵬新區提出申請,要求編輯出版東縱老戰士李惠群生前留下的東縱革命鬥爭史料。在記者採訪的時候,這批手稿已經由李小雄轉交作家孔德雲進行整理編輯。記者輾轉找到了孔德雲,目睹了這批手稿。
在李惠群的手稿中,有一篇專門提及「土洋會議」。三頁泛黃的信紙,用原子筆詳細地記錄著:
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廣東敵後遊擊戰爭的指示,指出打通粵漢路仍勢在必行,東江縱隊應一本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方針,加緊進行工作。
1944年8月,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在該建築內召開聯席會議,討論中央關於東江縱隊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的指示,分析當時廣東地區的鬥爭形勢,作出6項重要決定:第一,在全省繼續放手發動和武裝群眾,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根據地與發展遊擊區;第二,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遊擊戰,對於不抗日的雜牌軍予以消滅;第三,東江縱隊建立支隊編制,加強部隊思想建設;第四,普遍建立不脫產的抗日自衛隊與脫產的常備隊;第五,恢復和加強地方黨組織活動;第六,成立珠江三角洲指揮部和中區指揮部,擴大東江軍政委員會人數。
▲ 東江縱隊在土洋正式宣布成立
土洋會議對加強廣東黨組織的建設和軍隊建設,全面發展廣東的抗日武裝鬥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是廣東人民抗日武裝發展的轉折點。如今,土洋東江縱隊司令部也作為一個紅色的景點被後人銘記。1984年,東江縱隊司令部正式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認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小雄告訴記者,土洋村前後共有45名村民參加了東江縱隊,其中9人英勇犧牲,為了紀念他們,改革開放後,在今天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後面還建起了紀念碑。
如今,土洋東江縱隊司令部內陳列了119件與東江縱隊相關的實物以及大量的照片、文獻資料,展示了東江縱隊「南域先鋒、海外蜚聲、艱苦風範、永繼永存」的革命精神和戰鬥歷程。每年有兩萬人次來這裡參觀學習。
▲ 東縱司令部會議復原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