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一處渡口遺址,留下兩段歷史,也因紅軍強渡成功而名垂青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以十七勇士和八位船工的英雄過往,留下諸多紅色基因。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和紀念碑
這裡就是石棉縣安順彝族鄉的安順場,在紅色文化的浸染中,不斷發展,走上了一條紅色旅遊的發展之路。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2019年11月10日,在石棉縣安順場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外,一群身著紅軍服裝的石棉縣某機關單位職工們正在英雄雕刻前,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全國「初心」體驗教育基地。
向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敬獻花籃、向為強渡大渡河英雄戰士鞠躬、參觀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講解十七勇士和八位船工的英雄事跡……
以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為主要景點的石棉縣安順場,是石棉縣一個重要的紅文化保護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近年來,石棉縣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在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革命遺址,打造了安順場全國「初心」體驗教育基地,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加強黨性教育,築牢了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為追尋紅色足跡,讓黨性教育「上戰場」,石棉縣還建設了1248井、松林湖等10餘個紅色元素聚集、富有紅色積澱內涵的教學點,運用聲、光、電手段提升「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川礦記憶陳列館」等紅色景區,增強革命文化影響力。
近段時間,來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接受紅色教育的遊客越來越多,尤其是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紅色之旅,讓遊客重溫過去,深受洗禮。雅安市各級黨委政府、全國各地的單位和個人等,不時會來到安順場開展紀念革命烈士的微黨課,祭奠革命先烈,傳承烈士精神,重溫入黨誓詞、找回初心使命,做到信念堅定、忠誠為民。
紅軍強渡大渡河指揮樓
紅色過往:17勇士和8位船工,軍民同心強渡大渡河
「歡迎來到安順場的大渡河渡口,今天我將向大家紅軍長徵時強渡大渡河的英雄故事。」2019年11月10日,在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外的「紅軍渡」石碑前,該館副館長宋福剛像往常一樣,給前來進行主題教育的遊客們進行講解。
安順場地處大渡河中遊,是大渡河畔的一個重鎮,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安順場外的大渡河是一道險關,太平天國時期,翼王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
1935年5月,中央紅軍一路北上,順利通過彝族區,準備強渡大渡河。1935年5月24日傍晚,中央紅軍先遣隊疾行120裡到達石棉縣安順場,劉伯承、聶榮臻兩位元帥率部隊佔領安順場渡口。
當時正值汛期,河水陡增,河面有300米之寬。蔣介石嚴密部署了沿岸防線,沒收了所有渡船,北岸派重兵把守,南面有國民黨中央軍緊追,企圖憑藉大渡河天險讓紅軍再蹈石達開覆轍……
為確保渡河萬無一失,紅軍沒有冒然行動。在調整渡河方案後,他們決定集結精銳裝備,挑選戰鬥骨幹作為強渡奮勇隊。
這一戰鬥,由紅1團執行。
團長楊得志和團政委黎林接受這個重要命令後,從1營2連挑選17名勇士擔負渡河奪橋任務。17勇士中有孫繼先、羅會明、劉長發、張表克、張桂成、蕭漢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郭士蒼、張成球、蕭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每人攜帶一把大刀,一支衝鋒鎗,一支短槍,五六枚手榴彈及其他作業工具。
當時,這17位年輕戰士平均年齡不過20歲左右。
1935年5月25日一早,17勇士乘著木船,在激流上一邊強渡,一邊與對岸的敵軍作戰。紅1團其他部隊在南岸掩護。
17勇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和彈雨前進,終於登上對岸,渡過大渡河,佔領了北岸,為紅軍主力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
紀念館內紅軍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油畫
但是,由於大渡河水深流急,缺乏渡河工具,大部隊迅速過河十分困難。在追敵日益迫近的情況下,紅軍決定以一部兵力由安順場繼續渡河,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隨後,兩路部隊夾河而過,終於渡河成功,擺脫了追敵。
大渡河天險終於被紅軍突破了,這裡面也有當年21歲的船工帥仕高等幾位船工的巨大功勞。「在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內,宋福剛指著館內陳列的一木船說。
當時光有船是過不了大渡河的,必須要熟悉大渡河水性的好船工,而當地第一等的好船工就是帥仕高。紅軍首長找到帥仕高,他就立即答應,並找來了當地人鄭有倫、減仕華、汪有倫和另外4名船工。
紅軍標語牆
船工們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將十七名紅軍勇士無一傷亡送到對岸,在國民黨軍吹噓的不可逾越的大渡河撕開了一道缺口,為紅軍主力打開了一道北上通路。
這一壯舉,不僅令紅軍當時的對手震撼,也令後人震撼,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最耀眼的一頁,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17勇士和幾位船工的名字永載史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石棉縣委、縣人民政府一直致力於打造安順場等地的「紅色文化」旅遊品牌。20世紀60年代,石棉縣在安順場修建了」紅軍強渡大渡河文物陳列室「;1983年,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隨後又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經災後恢復重建後,2013年9月,安順場景區成功創建為「4·20」蘆山強烈地震後全市首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如今,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已然成為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場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打造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之一。
紅色傳承:「紅色旅遊」火了安順場
大渡河畔,安順場外,一株株黃果柑樹掛滿果實,將安順場映襯出紅色的景象。
安順場內,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房屋矗立其中。
「這裡是賴家大院!」「這裡是老碉樓!」…… 每到節假日,這裡的景區停車場內,擠滿了各地來的車輛。當地的餐館和客棧裡,遊客同樣滿員。
紅軍在安順場留下了諸多遺蹟,也留下了不少讓人樂道的傳奇故事。紅軍在安順場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紅軍精神卻世世代代在這裡傳承。
石棉縣安順場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蜚聲中外,是全國唯一以悲襯喜的國家4A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多年來,發展「紅色旅遊」,安順場有著明確的思路。經多年發展,安順場已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其成為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重要產業。為提升安順場景區旅遊品質,石棉縣不僅將安順場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將其定義為集生態觀光、陽光休閒、民俗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如今,新開發的商業街和安順場紅軍遺址公園連為一片,整條街上仿古風格的民居錯落有致。遍布景區角落的一枚枚二維碼標識,用現代化的手段介紹著這裡的特色。
「紅色旅遊,火了安順場!」張杰說。張杰是石棉安順場旅遊景區第一家開張的農家樂老闆,他從2012年就在安順場景區搞起了集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家樂。
紅軍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渡口
從此,安順場景區的農家樂、特色民宿也越來越多……
特色的彝家燒烤、從大渡河裡收集來的珍貴奇石,還有當地美味的核桃、老臘肉等特產,安順場圍繞旅遊產業服務的商品也越來越多。而安順場旅遊景區內,充滿漢、彝、藏民族風情的各種建築、服飾、歌舞、美食、民間工藝品深受遊客青睞。在紀念館內,紅軍裝、特色紀念郵票等,則成了外地遊客們的最愛。
機槍陣地遺址
「以前,村民們主要經濟來源是靠大渡河谷種水稻、山上種玉米。而今,安順場因為紅色旅遊,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百姓的收入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安順場老街上,一客棧的老闆陳燕說,她還常常當上「義務導遊」,給遊客們講紅軍長徵時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譜寫的這首壯麗史詩,至今閃耀著奪目光輝。而紅星照耀過的安順場如今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紅色安順場,生活更紅火。
如今,帶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諸多殊榮,安順場的人們傳承著紅色文化,在安順這片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種植並收穫金黃的果子,他們也用熱情與豪邁,迎接著五湖四海的來客。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撰稿:石棉縣史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紅色文化】銘記17勇士故事 傳承強渡大渡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