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國
工礦老區蝶變綠色生態區
——邯鄲復興區以生態建設助推轉型發展
通過近4年艱苦努力,一度陷入「斷崖式沉降」的邯鄲市復興區,從拆違除汙起步,拆除取締「散亂汙」企業861家、各類違章建築和違法佔地300多萬平方米,基本實現全域「零違建」,同時,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1%躍升到42%……鋪「綠」為底,重現青山綠水,成為將於今年九月開幕的河北省第四屆園博會舉辦地,這個傳統工礦老區以生態建設助推了經濟轉型發展。
整治違建亂象,釋放發展空間
復興區以鋼鐵、煤化工等傳統產業而興,鼎盛時期貢獻了邯鄲市十分之一的GDP。隨著結構調整、城市轉型,產業結構單一,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使其一度陷入「斷崖式沉降」。
復興區位於邯鄲主城區西部,多屬城鄉接合部,廠村交錯,企地混居,「殭屍企業」眾多,不僅佔用大量優質土地資源,還衍生出盲目建設、無序管理、亂佔土地、私搭亂建等問題,成了邯鄲主城區「汙染源」和「髒亂差」的代名詞。
2017年初,「散亂汙」集中整治行動打響了復興區轉型升級「第一槍」。「沒有傷筋動骨,哪來脫胎換骨?」復興區委書記潘利軍在城市修補、依法治亂整治動員會上說:「違建和『小散亂汙』等亂象是影響發展、環境汙染的最直接載體、最主要根源,必須堅決徹底依法依規治理到位。」幹部就要幹事,領導就要擔當。復興區把整治「小散亂汙」、拆除違章建築作為黨員幹部的「練兵場」,四套班子齊上陣,形成了書記、區長雙掛帥,所有區級領導分塊牽頭,所有區直部門和鄉(鎮、街道)參戰的攻堅團隊。參戰人員明責賦權,說了算、定了幹。在集中整治攻堅階段,區委書記、區長每天到拆違指揮部,有問題當場拍板,有問題立即研究解決;戶村鎮黨委書記姚憲平成了「話聊書記」,整天給群眾做思想工作,一個月遷走上千個墳頭,清理出近千畝土地……
2017年以來,該區累計拆除取締「散亂汙」企業861家,拆除各類違章建築和違法佔地7000餘處、300多萬平方米,騰退土地1.5萬餘畝,基本實現全域「零違建」。「對閒散、低效用地的強力拆除,釋放了發展空間,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入駐園區,為推進『騰籠換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奠定了基礎。」復興區區長李少鋒說。
加快生態修復,打造邯西生態區
8月13日,儘管邯鄲近期連續降雨,但省第四屆園林博覽會園區工程卻沒有停止。園博園各項主體工程已經完成,進入具體景觀定形和建築裝飾裝修階段。「9月中旬,省園博會將開園,隨後,第五屆邯鄲市旅發大會也將舉辦。」復興區委副書記、區旅發辦主任張軍說,省園博會舉辦地落戶復興區,是對他們三年多來修復生態、以綠色增量帶來環境改變的認可。
復興區處於太行山脈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區域,擁有較好的生態資源條件,這讓他們有了「以承接國家和省、市重大生態工程項目為契機,打造邯西生態區,推進區域綠色發展」的規劃。有了規劃,更要幹勁。復興區在「一年一萬畝」市級綠化任務基礎上,提出了「一年三萬畝、三年十萬畝」的綠化目標,重點打造康湖生態文明示範區、沁河郊野公園、省園林博覽會園區,形成「兩園一廊」的邯西生態屏障。整地形、清河湖、增綠量……這都需要錢!在資金缺口較大的情況下,復興區堅持靠改革創新破解難題。
出臺造林綠化獎補激勵政策。完成綠化任務的村莊有定額補貼,造林企業、大戶給予一次性補貼,區財政補助國省幹道、鄉村道路新建林帶,激發各方植樹綠化積極性。為加快造林,春冬兩季廣泛組織機關幹部、企業職工、社區群眾等社會各界參與植樹綠化,建成了「代表林」「勞模林」「委員林」「公僕林」「巾幗林」「商貿林」等一批公益林,累計有十萬餘人次參與。2017年至今,復興區累計造林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1%躍升到42%。全區11個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目前,三大產業基地、10大溼地景觀、20個森林鄉村、30個精品社區等共計96項綠化工程正在有序推進。天藍、水清、綠樹成蔭,居住環境的改變,使得原來「掙錢在復興,買房去東區」的「遷徙族」們,陸續告別「候鳥式」生活,回歸復興。
「全區戶籍人口30餘萬,疫情期間人員摸底時,竟有50餘萬人常住復興區,人口淨增近一倍。」復興區政協副主席賈奉朝說。
以綠色為「底色」,促進綠色發展
「綠色是新時代復興區的底色。有了這塊底色,復興區的產業轉型就不再是難題。」潘利軍介紹,隨著環境的改變,復興區乘勢而上,招商引資,加大項目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翻看復興區上半年招商工作日記,每天都有幹部在為招商引資「奔跑」。「上半年,清華大學新興遠建聯合研究院等26家企業正式落戶復興區。除工業項目外,商貿、鋼貿、汽貿、文化、生態等項目均有『進項』,一產、二產、三產招商全面開花。」復興區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書娟介紹。
復興經濟開發區建設全面加速:邯鋼北路、景廊路東延、經二街等多條道路竣工;總投資2.64億元的青蘭高速與邯武快速路互通工程開工;中部汙水處理廠和供水廠投用……「園區內有海爾、唯品會、美菜網、帕克等30餘家大型企業,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40億元,稅收11.6億元。」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苗磊說。
目前,復興區高新技術企業達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531家。2019年,該區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25%,三產佔比由2016年的27.95%上升到去年的43%,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建設生態、和諧、宜居的「樂活城」,打造引領轉型發展的「發動機」,構建邯鄲市民休閒度假的「後花園」……這張2017年提出時並不被人看好的藍圖,正在復興區幹部群眾不等不靠、激情工作中一步步變成現實。
今年上半年,復興區GDP同比增長1.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8%,抗擊疫情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穩步增長。
邯鄲日報新技術為景觀橋提檔加速省第四屆(邯鄲)園博會是全省風景園林、綠地建設領域最高水平的綜合性展會,也是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集結的標誌性項目。其中,園博園在建景觀橋時便應用BIM新技術,不僅縮短了施工工期,解決了施工難題,也為園博園高質量建設提檔加速。景觀橋位於「芳草尋鶴」的西北側,總長1.4公裡,南至漢墓、北連農展園、西跨南水北調乾渠,猶如一條夢幻的白色絲帶蜿蜒漂浮於湖澤之上,與「青山畫卷」「清渠如許」兩個高點形成環繞式觀景遊覽線,不但實現了園博園多維交通,增加了可達性,還成為園博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景觀橋橋面寬度為6至9米,橋高處7.8米。橋面分別劃分了電瓶車道、步行道和休憩觀景空間,各交通流線相互分離交織,上下交錯,高低起伏,將會為遊人帶來豐富的遊覽體驗。為高質量快速建設景觀橋,中建二局在項目施工中應用了BIM新技術。「BIM新技術的應用,能夠及時發現圖紙問題,不僅縮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效率,還提高了一次性驗收合格率。」談到BIM新技術的應用,中建二局(邯鄲)園博會項目經理張通曉告訴記者,通過BIM新技術,可以建立三維的建築模型,實現施工過程的可視化模擬,既能夠優化設計方案中橫板、肋板等結構尺寸不合理現象,還解決了梁與梁之間對接等易出現的相關問題,工程質量和施工效率明顯提升。在景觀橋建設中,利用BIM新技術,共計解決施工難題26項。據悉,景觀橋主體現已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外掛板裝修和橋面透水混凝土施工;橋面透水混凝土面層、外掛板裝修已基本完成,預計8月23日該項目將全部完工。
來源:大美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