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三峽博物館讀「溪山清賞」:桃源、幽居與漁隱

2020-12-07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4月25日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展出「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三 寄情山水」。2019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策劃以館藏中國山水畫為主題,推出山水畫系列展,分三期從實景山水、摹古山水和寄情山水的角度讓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獨特魅力。作為本次系列展的收官之作,寄情山水精選了館藏元至近代書畫精品75件,其中一級文物19件,二級文物21件。「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三寄情山水」展覽海報

如果說實景山水更多得自於畫家「師造化」,摹古山水更多得自於畫家「師古人」,那麼第三期寄情山水則更多地指向畫家內心,他們筆端描繪的無論是代表遁世與逍遙的隱逸山水,還是超然象外直抒胸意的詩意山水,回復往還其中的都滿載著無盡悠遠的念想,泰然自得的坦蕩,理性的精神與詩意的情感。

中國傳統文人筆下的山水畫,可以是公務閒暇時的精神港灣,也可以是仕途失意後的心靈慰藉,呈現了士大夫階層「儒道互補」的內在需求和人生選擇。畫中的點景人物或品茗讀書、雅集抒懷,或臨流獨坐、策杖山行,或幽居會客、撫琴長嘯,或垂釣放艇、觀瀑話別,畫家借其寓意自身,表達旨趣,畫中亦有杳寂曠謐的「無人之境」,以空寂容納情感,給人以思緒的空間。

山水漁樵之樂實為隱居理想世界的暢悅與自適,本次展覽將結合館藏從「仙山」、「桃源」、「幽居」、「漁隱」、「策杖」、「行旅」、「送別」、「典故」、「詩意」九個方面展示映照文人性情的「心靈山水」的雅趣。

仙山

人依山而居即為「仙」,遙遠的海上三山、崑崙山,甚至勝景名山如泰山、華山、嵩山等均成為了神仙們存形的空間,是人們附加想像的絕佳場所,仙人們在這裡清虛常樂,自在逍遙,契合了文人高士尋求避世隱居的內在需求。圖中多繪縹緲的雲煙、蒸騰的霧氣縈繞山間,阻隔視線,顯得神秘莫測,偶有祥瑞如仙鶴相伴,如夢如幻,令人悠然神往。

元 仙山樓閣圖團扇面

桃源

「桃花源」的概念一般認為出自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傳誦千古而不衰。文中假借漁人的奇遇,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超現實的理想世界,人人安居樂業,處處富足平和而美好,是中國人心中理想世界的極致典型。桃源可被視為在人間的仙境,無論畫家以敘事情節還是單個場景再現桃源的絕美,桃林與流水都是不可替代的視覺元素,村居的世俗風情被放入理想的隱逸世界裡,充滿了詩性的表達。

明 宋旭 桃花源圖卷

幽居

寄寓自然,離群索居的幽居生活為文人雅士所嚮往,他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嘈雜,更願意置身於清曠滌神的閒野之地,借山而居,不問世事,淡泊無為。明中期以後,士大夫卜居築園成為一時風尚,以求足不出戶便能飽覽自然風光,享受山野佳趣,實現精神的暫時放鬆和超脫。人們在齋居中讀書、吟詠、會客、品茗、飲酒、操琴、弈棋、觀水、看雲、聽瀑,安享隱居生活的寧靜與愜意,在隨心所欲中獲得身心最大的自由和解放。

明 沈周 臨水宴坐圖軸

漁隱

「漁樵耕讀」所代表的四種生活方式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嚮往的理想境界,他們常以此作畫,暗喻情感,使畫面富有深意,回味無窮。「漁隱」主題更是常被用來表現恬淡從容、忘卻機心的閒適之趣與煙波之樂,以及天地間俯仰自得的襟懷。高士的漁隱處不出江河、湖澤、潭池、溪澗、釣磯,或是風景幽邃秀麗之地,有的畫面亦有對世俗生活中漁樂場景的描繪,洋溢著清新盎然的生命力。

明 陳洪綬 停舟對話圖軸

策杖

自古以來,士大夫們無論選擇棄絕塵跡、避世歸隱,還是積極入世,治國平天下,清幽怡人的自然山水都是他們精神的歸依處。對山水的愛促使他們尋幽覽勝,策杖山行,只有遠離塵囂鬧市,寵辱皆忘,才能暫時拋棄世俗的價值觀,讓滿懷的思緒直指內心。曲斜山路悠且長,振衣策杖欣然往,高士持仗漫行,看山、觀雲、望瀑、聽雨、尋故、訪友,曠達而無畏,眼前山色悅目,路雖遙,然行則將至,內心自是充滿無限暢悅與歡愉。

明 曹羲 曳杖逍遙圖軸

行旅

山水中的行旅者形象,或獨身騎行、乘轎,或幾人結夥相伴,其間或有騾馬負重,或有僕人隨從鞍前馬後奔跑、挑擔、抱琴,行色匆匆,畫中人物不僅隱約傳達著旅途的悽辛和客行的孤寂,也為畫面平添了幾絲世俗生活氣息。行旅圖中鮮少描繪居所,遠行的文人是出遊還是晚歸,並不明朗,如果把山路的崎嶇視為仕途的險峻,前路終點是出世的隱居還是入世的功名?引人深思。

明 張風 灞橋風雪圖扇面

送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對於珍視友誼看重情感的中國人來說,離別產生的惆悵、憂傷,最讓人感懷。隨著書畫在文人雅士的社交活動中佔據愈發重要的位置,當友人調任他職、離鄉致仕、戍徵邊關或遠遊四方時,他們往往以書畫作為臨別的贈物,寄託離思與不舍。拱手道別、依依話別、凝望告別等場景是送別圖慣於表現的,也有圖畫以彼此共同體味過的某個景致來喚起友人的思念,而更為經典的送別圖式則是人們在江岸拱手揖別,水天遼闊,泊岸的小舟正待揚帆,寓意客行將去的路線。

清 王原祁 扁舟圖卷

典故

歷代流傳下來的典故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先賢名流的風神和情操是文人心儀追慕的理想狀態。他們藉助山水畫讓這些邈遠的歷史人物再現於筆端,也有「比德」的意味,畫家仿佛化身為其中的高士,以此表達心緒與立場;另一方面,迤邐秀美的山川因為賢哲雅儒的出現更具超凡脫俗的美感。

清 龔有融 跋蘭亭修禊圖卷(部分賞析)

詩意

詩畫相融的意境是衡量山水畫審美價值的重要標準,畫中有詩意、詩韻、詩情自然會讓意境更加超然象外。山水畫中的詩意普遍存在,這是繪畫主體即文人雅士先天決定的,主題高遠、精神超逸的繪畫傳統與文以載道的儒士理想完美契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滌除塵囂的詩情畫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切皆在詩中,一切皆在畫裡。

清 戴思望 雨晴滌翠圖軸

至此,館藏山水畫系列展落下帷幕。

今人豔羨古人,只因他們被世俗凡務攪擾,感到厭倦的時候,被社會拋棄疏離,感到失望的時候,可以回歸山水田園,在一筆一畫中與靜謐秀美的山川、溪石、雲煙融為一體;在明月清風的撫慰中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在澗谷垂釣、茅屋高臥、臨水長歌、松風撫琴、雲嶺對月、幽徑策杖的時候,於寧靜閒適中歸復自我。其實今古亦然,一個人如果精神足夠富有,便更願意選擇一種安寧祥和少受打擾的生活,自身擁有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尋求就越少,越能得到內心的虛淨澄明。

展覽名稱: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三寄情山水

展覽時間:2020.4.25-2020.6.28

展出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4樓歷代書畫廳

附:重點展品清單

元仙山樓閣圖團扇面

明沈周 臨水宴坐圖

明宋旭 桃源圖卷

明張復 山澗古藤軸

明魏克 天江遠行圖扇面

明張宏 海上三山圖卷  

明陳洪綬 停舟對話圖軸

明張風 灞橋風雪圖扇面  

明藍瑛 湖蕪高逸圖軸

明蔣藹 仙巖春色圖軸

明曹羲 曳杖逍遙圖軸

明楊忠 青綠桃源圖軸

清蕭雲從 關山行旅圖卷

清龔賢 翠嶂飛泉圖軸

清王原祁 扁舟圖卷

清査士標 斜陽穿樹圖軸

清查士標 赤城圖軸

清方士庶 寒潭畫舸圖軸

清馮湜 鳴泉翠深圖軸

清戴思望 雨晴滌翠圖軸

清強國忠孫嶽頒 合璧山水圖冊

清龔旭齋 桃花源圖卷

清蔡嘉 層崖石屋圖軸

清拜都瑛寶 雲笈山房圖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在重慶三峽博物館讀「溪山清賞」:桃源、幽居與漁隱
    澎湃新聞獲悉,4月25日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展出「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三 寄情山水」。2019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策劃以館藏中國山水畫為主題,推出山水畫系列展,分三期從實景山水、摹古山水和寄情山水的角度讓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獨特魅力。
  • 「溪山清賞「在山城:看文徵明、董其昌、四王筆下的摹古山水
    「溪山清賞「在山城:看文徵明、董其昌、四王筆下的摹古山水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9-06-02 10:12 來源:澎湃新聞
  • 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一
    展覽時間:2019.1.20-2019.5.20展出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4樓歷代書畫廳展出形式:免費展出曾經有西方學者把中國宋代的山水畫與德國古典音樂、古希臘雕塑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典藝術的高峰,可見山水畫在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唐寅 ▎《溪山漁隱圖》
    《溪山漁隱圖》唐寅 明 絹本設色,縱29.4釐米,橫約351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漁隱圖》唐寅 明 《溪山漁隱圖》繪松樹、丹楓黃葉,瀑布流泉掩映,茅舍水榭錯落於溪岸石間。
  • 唐寅,唐伯虎《溪山漁隱圖》
    《溪山漁隱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水墨畫。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漁隱圖》中山石聳立,林木茂密,江上小舟數隻。圖中江幹巖岸,雜林疏朗,漁舍水榭坐落於丹楓之中。岸石掩映間,水面舟艇數隻,舟上漁人或垂綸放釣,或橫笛足,或拍掌擊節和歌;屋內則促膝對酌,或憑欄觀釣,或策杖閒步。
  • 舒緩、平淡、清新,幫你釋放負能量的山水畫,王鑑繪《溪山漁隱》
    王鑑 溪山漁隱 王鑑是名門之後,這有兩方面的意思。這幅《溪山漁隱》是他臨仿元代山水畫名家趙雍的作品。趙雍是趙孟的兒子,被封為魏國公。這樣的富貴中人還能去感受平凡生活的真諦給王鑑在創作中帶來很多啟發。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只要能夠讓內心平靜下來,一切都是風光霽月。深處亂世,投身於藝術創作,治癒自己的人生。
  • 重慶三峽博物館與成都金沙遺址玉器
    捲雲紋龍首青玉璜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雙龍型黃玉佩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龍形玉佩一對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捲雲紋青玉璜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雙龍首青玉璜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戰國 龍形青玉觽重慶三峽博物館藏青玉谷紋圭 清重慶三峽博物館藏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清光緒時期瓷器!感受瓷器之美!
    綠地粉彩花鳥瓷蓋碗,清光緒。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高6.6釐米、口徑11釐米。光緒瓷器多以仿效前朝的器形而聞名。但在陶瓷工藝製作上已經逐漸有所發展,手工繪製水平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藝術特色,華麗生動的紋飾更趨於完美莊重。青釉貫耳瓶,清光緒。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典藏明代書畫!見證中國畫的魅力!
    1962年於重慶購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此圖為設色人物寫真。筆墨簡練,設色淡雅,可謂寫真畫的佳作。款識:「崇禎甲申夏為樂梧老親翁寫照,上元張風」。張祐《秋林策杖圖軸》,明代。縱131釐米、橫55.5釐米。1983年李初梨捐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 青花溪山漁隱圖杯
    唐伯虎所繪的《溪山漁隱圖天義崋品名:青花溪山漁隱圖杯規格:高度:4.5cm 口徑:9cm 容量:80ml
  • 重慶三峽博物館在哪 三峽博物館要收費嗎
    就現在而言,重慶這座城市熱門的美景、美食已經印在國內大多數人的腦海中,不過重慶也有一些在國內並不出名但仍然值得一去地方,三峽博物館就是其中一個。那三峽博物館要收費嗎?重慶三峽博物館在哪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小夥伴們解答一下吧。
  • 重慶三峽博物館遊覽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與重慶人民大禮堂正對。其前身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並加掛「重慶博物館」館名,其新館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建設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經國家批准立項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1999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啟動中國三峽博物館暨重慶博物館的籌備工作。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位於20世紀亞洲十大經典建築的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的正西端,中間為40 000平方米的人民廣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設目標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世界影響」。展出文物8 000件到10 000件,可入藏文物30萬件。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典藏明代書畫!見證中國畫的魅力!
    1962年於重慶購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此圖為設色人物寫真。筆墨簡練,設色淡雅,可謂寫真畫的佳作。款識:「崇禎甲申夏為樂梧老親翁寫照,上元張風」。張祐《秋林策杖圖軸》,明代。縱131釐米、橫55.5釐米。1983年李初梨捐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 三峽博物館、重慶人民大禮堂
    吃完飯,繼續去往三峽博物館,重慶人民大禮堂。人民廣場旁邊就緊鄰著人民政府(重慶)。門口拍拍照,然後準備進入三峽博物館參觀。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與重慶人民大禮堂正對。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抗戰西遷古琴清賞會演奏現場。 記者 魏中元 攝
    原標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抗戰西遷古琴清賞會演奏現場。 記者 魏中元 攝   唐琴「襄」。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提供)潞王「中和」琴「松風」琴  12月11日和12日,中國古琴新年盛會將在國泰藝術中心舉行。本次音樂會因有來自全國的20餘位古琴大師現場演奏,因此也被稱作古琴界的「奧斯卡」。
  • 共工網詩人:清平樂·溪山幽居
    《清平樂·溪山幽居》為夏之明同學新畫題詞山高屋小,溪尾留青草。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在天博展出
    6月30日至10月11日,「松石間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古琴展」在天津博物館五樓廳展出。此次展覽精選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20餘件古琴,輔以天津博物館藏玉壺冰琴、書法、繪畫、瓷器、玉器等藝術作品,充分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
  • 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看清代至民國文物!種類眾多!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採用圓雕技法,牛兩角上翹,雙目圓睜,嘴微微張開,整體渾厚雄壯。大小兩牧童騎在牛背上,笑容可掬,一派田園風格的景象。「鶴鳴」琴,清代。通長122.8釐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此琴為仲尼式,木質面杉底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