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面積多小,是你的底線?
今天,我們想從全亞洲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香港開始說起。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不到 6㎡,中國內地的人均居住面積為 36㎡,而美國更是達到了 67㎡,這麼一比較,香港被稱作「彈丸之地」根本不為過。
△ 攝影師Michael Wolf 的攝影作品《密度建築》,拍攝了密密麻麻如蜂巢般的香港住宅樓。
目錄
Contents
香港特有房型,看後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幾十年住小於 10㎡ 的房子裡,是怎樣的體驗?
香港的極度老破小,原來才是潛力股?!
01
香港特有房型
看後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如果你在香港租房,一定會對這些奇怪的租房專有名詞不陌生——籠屋、棺材房、劏房、水管房等等。
Mirror
大概在 50 年代,香港出現了籠屋,最初是給移民香港的勞工暫時居住的地方,後來逐漸也有不少勞工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如其名,籠屋就是以「鐵絲網」構建出的屋子,準確地說,是籠子,居住在鐵絲網籠子裡的究竟是人還是困獸呢?
Mirror
而另一種只有香港才有的奇葩戶型「劏屋」或許比「籠屋」要好那麼一點點。
△ 香港電影《一念無明》裡,餘文樂就住在一個劏屋裡。
粵語中,劏即剖開的意思,劏豬即為殺豬,引申出來,劏屋就是將一個整體的房子解剖為多個單元,根據香港本地人口普查,目前全香港有超過 21 萬人住在劏屋中,每個人的人均居住面積為 1.6 坪,即5.28㎡,沒有籠子,但同樣沒有自由。
SCMP
《新城市危機》作者理察·佛裡達在幾年前曾經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香港是一個不可抵擋的不平等極端案例,如果持續這樣,反彈的不僅是經濟,也是政治,人民終究會發出怒吼。」看完以上的籠屋劏房現狀,再回顧一下這句話,不免該稱理察為預言家了。
SCMP
02
幾十年如一日
住在 10㎡ 房子裡
是怎樣的體驗
回到住房本身,香港媒體關於奇葩小房裡煉獄般的蝸居生活報導從未停止過,真實的住在這些房子裡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的?以下,不妨從這些媒體的過往報導中窺探而知。
#1.四個人 10㎡ 的家
香港 TVB《東張西望》節目裡,曾報導過這麼一位李先生。一家四口擠在不到 10㎡ 的劏房內,而這個房子,月租居然還要 4900 港幣。
點擊播放 GIF 2.6M
這個雙層床是全家的核心,也是家裡唯一的活動空間。洗衣機因為無法放進衛生間而擠在本來就幾近於無的走道上,電視也只能勉為其難的貼在牆上。
衣服晾在門上、牆上、柜子旁,雜亂無章。
點擊播放 GIF 1.5M
廚房更是小得沒存在感,連冰箱都無法放下。不過,李先生還算比較幸運,擁有獨立的衛生間與廚房,畢竟,據統計, 43% 的劏房都沒有獨立的衛浴空間,有些家庭甚至廚房和衛生間共用一個。
#2. 月租 1800 的一張床
香港歌手古巨基 2018 年曾推出 EP《維多利亞》,連帶推出的還有《維多利亞的故事》視頻故事。第一集裡,採訪了一位 1800 港幣租一張床的男子,房間裡除了雙層床之外,再無其他,採訪期間,電飯煲正在床尾做著飯。
點擊播放 GIF 2.3M
他每天很晚回家,在公園或者麥當勞待著,等到自己睡意來襲時再回到這個床上睡覺,不然就會被房子本身的壓迫感侵襲。
點擊播放 GIF 1.7M
而第二集裡,採訪對象是一位 29 歲的婚紗攝影師 Alan,相比之下,他的劏屋就好過太多了,有著獨立的衛生間,也相對乾淨。
點擊播放 GIF 2.0M
很多香港青年直言不敢走入婚姻,畢竟住房這個大問題一個人都難以解決了,何況兩個人,Alan 也如此,他覺得「房子太小,不敢奢望愛,也不敢計劃未來。」
#3. 不都說有香港有公屋嗎?
當然,還有一個出口就是公屋,公屋是香港經由政府、公共機構、非營利機構等來為低收入市民提供的公共房屋,年滿 18 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個人或全家的年收入以及資產在一定限額之下,名下沒有房子,就可以申請入住。聽起來很簡單?但目前全香港有超過30 萬居民輪候申請入住,這註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2019 年公屋輪候時間更是增加至5.5 年。
Michael Wolf
《壹週刊》採訪過名為 Eric 的一家四口,他們坦言自己足足排了八年才住上,而這個 330 尺(約 30㎡)的公屋單位,也已經是超過 40 年樓齡的舊屋屯了,不過 Eric 還能抱怨嗎?畢竟能夠「上樓」就是萬幸,一家人解決了居住問題,開心過中六合彩。
03
極度老破小
原來才是潛力股?!
「開心過中六合彩」地等到公屋後,生活真的就好了嗎?因為很多公屋的居住條件並非太好,於是,「公屋改造」便成了幸運的「上樓了」的香港人的一大關注,用盡積蓄將這等待多年的屋子裝修得好一點,舒服點,也是給多年來持續等待與堅持的自己的一個交代。
#1. 24㎡的翻身之戰
好好住 APP 設計師用戶@PPLUSP維斯林設計在香港改造了一個 24㎡ 都不到的公屋,這個 24 ㎡的家住著一對母女及孫女一家三口。這個幾十年的老房,原戶型沒有功能分區,異常昏暗,天花板的白色燈管幾乎成了家裡唯一的光源,三個人都沒有私密的空間。
於是,設計師要做的第一步是重新規劃布局。
為了讓小小室內的空氣更為流動,設計師在門的右上角做了窗戶,使得屋內空間與戶外形成通風。
走入玄關,一道木牆讓入門時有了遮擋,保足了屋主的隱私。
畢竟是迷你空間,客廳裡的諸多家具都是定製且是多功能的,比如黃色沙發,既可做餐椅,也可做沙發,還可做睡床,掀開沙發底座,下面還可以收納。
點擊播放 GIF 0.2M
以松木打造而成的主人房,設有上下床。上層是單人床、下層是雙人床,上下都貼心地裝上壁燈,一家人看書學習,互不打擾。左邊的推拉門衣櫃,有超大的收納空間,下鋪也做成了抽屜,可放被子、枕頭等體積較大的物品,解決了小空間的收納問題。
主臥門使用了磨砂玻璃,更好地讓自然光透進。在客廳與主臥之間,又開闢出一方女兒房,同時兼儲物功能,下層暗藏反床,平日收起睡床,則有更多活動空間。
面對無窗的衛生間格局,設計師乾脆拆去露臺與廁所之間的磚牆,裝了強化磨砂玻璃,取其透光不透明的優點,間接使衛生間多了扇大窗。衛生間本來空間就極其狹小,但依然設計了一個日式浴缸,同時做了階梯設計,可以坐著泡腳。地上的防滑墊、牆面的扶手,則是設計師為屋主媽媽做出的適老設計,非常人性化。
誰也想不到,這個 24㎡ 的空間可塑性居然這麼強,在改造後也能有一番滋味,不難看出,空間再狹小,但只要設計合理,也是能予人便捷的。另一位住在香港的好好住 APP 用戶@YCluvlife則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讓小空間變得便利。她家雖然不是公房,但也僅有 31㎡,因為是精裝修,無法做太大的改動,於是她家的重點落到了一個「可睡覺可儲物」的大盒子上。
盒子靠門的一側,是鞋櫃與衣帽間,幾級樓梯往上,是睡覺區域,樓梯本身也能儲物。
衣帽間的門正對著洗手間,動線也合理,取衣服去洗澡或者早上洗漱換衣服都是最短距離,但是一定要做好防潮。
這個雙層設計是屋主自己先畫了圖,然後連同一些類似的照片,找家私店進行定做,整個結構都不入牆,所以即使搬家這個「大盒子」也可以搬走。
除了以上兩個案例,關於香港的極小戶型改造,還有一個也很極致的例子,在 38㎡ 裡搭出了一個茶室,具體可以查看我們之前推送過的這一篇
對於房價過高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可能無法立馬扭轉乾坤,但我們總是需要相信,好的設計,是可以緩解部分居住的窘狀的。以及,也不要質疑或者試圖「規勸」那些住在香港的人,正如好好住 APP 用戶@YCluvLife所說,「住在超級大城市的人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與背景,何苦去揣測別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選擇?住在香港的大部分人是生長在這裡的人,或者是因為求學或工作來到這裡,換句話說,是不是在北京、倫敦、紐約這些高房價城市的人都應該搬到房價便宜的地方居住才算生活得舒適?跟國內任何一個大城市一樣,香港也有很多人買不起房,他可以去遠一點的地方買、可以租、可以申請公屋,每個人按著自己能力範圍去選擇住屋方式。」
end.
作者 | Linger
編輯 | 晃摳你
策劃 | 好好住編輯部
本文圖片來自好好住 APP 用戶及網絡
題圖來自電影《一念無明》
獲取你的家居指南
版權聲明
好好住編輯部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房子還是大點好啊!!
同意請點「在看」